小心,非典离你不远!
报告类别:调查报告
行业分类:调查
调查地点:北京、上海、广州
调查时间:2003年4月
样本数量:843名
样本情况:18岁以上当地居民
调查机构:指标网与零点调查
报告来源:零点指标网
报告内容:
全球包括中国各地的非典疫情普遍都在好转,很多人都松了一口气。但是,新的调查结果显示,京沪穗的市民认为,非典疫情的根本好转还需要一段时间,而且需要认真看待非典形成的社会经济影响。上述结论来自由零点研究集团、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危机管理课题组、惠普中国有限公司联合进行的《京沪穗市民应对非典的心理和行为电话监测月度研究报告》,5月份的报告基于月中对于三市843名18岁以上居民的快速电话调查。
乐观需要谨慎
调查结果显示,认为非典疫情会在3个月后会有根本好转的居民占25.1%;好转期在半年以后的为20.8%;1年半以后的为4.2%;3年以后的为1.4%;认为可以在1个月以后的仅为31.6%。对于非典疫情的好转期的判断与公众接受的疫情好转的标志有关,可以明显看出较多居民对于新增确诊病例明显比疑似病例看重:25.7%的居民接受的非典疫情好转的标志是“本地3星期内完全没有新增非典病例”;23.9%的居民接受“全国3星期内完全没有新增非典病例”;18%的居民接受“本地3星期内有少量新增非典病例”;9%的居民接受“本地3星期内完全没有新增疑似非典病例”;7.9%的居民接受“全国3星期内完全没有新增疑似非典病例”;5.9%的居民接受“本地3星期内有少量新增疑似非典病例”;有大约1%的人以产生可治愈非典的特效药作为标志。以对于未来半年中非典疫情变化的乐观度、当前情绪的乐观度和放松度而言,北京居民均明显高于其他两市市民。
负面影响需要对策
70%的居民报告非典导致他们的生活发生了程度不同的变化,其中23%的居民报告这种变化的程度比较大。居民报告的生活变化的相对主要的方面(10%以上的选项)依次包括对于健康观念的重视、人生的乐观度加强、人际关系趋于紧密、社会集体责任感加强、关心他人需要等正面因素,同时有43%的人把“减少旅游出差”,22.6%的人把“不上班,在家呆着”作为防非典的措施,9%的人报告“对于业务活动进行了重大调整”。个人层面的表现也同样会反映到宏观生活层面,34.9%的居民认为非典会在1-2年内对于中国经济形成较大的负面影响,53%的相信会存在着短期影响,4.8%的人认为会有长期影响。作为对策,公众除支持对于非典防治用品进行限价措施(75.7%)、对于贫困家庭的非典患者实行免费治疗(66.1%)外,同时对于受非典影响严重的行业采取政府支持措施(41.3%)和实施必要的减税措施(28.8%)也得到了一定的公众支持。
政府和媒体信用需要继续维护
本次调查显示,对于媒体信息的准确度、可信度和信用度的评价与对于政府表现的满意度、个人在疫情传播期间的乐观度有着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三市市民对于本地政府的满意度、对于政府领导民众战胜非典的信心度均保持在9成左右的高位,国内媒体的可信度也保持在基本可信的水平上,显示公众对于近期政府在防治非典方面的对策及其推行方式受到市民肯定。得到公众高度认同的措施包括对疑似病人或曾出差到疫区的人实行严格的隔离(支持率79.4%);定期召开记者招待会(63.5%);取消不必要的公共活动(56.5%);对学校、社区等人群聚集区,采取统一措施管理(54.1%);政府官员通过各种途径增加与公众直接对话的机会(48.1%);政府官员到民间视察、听取意见(44.3%)和通过互联网、手机短信等手段,实时向民众通报非典疫情最新动态(29.4%)。提高信息透明度、积极听取多方面的意见;积极与国际卫生机构建立合作关系;将政府的危机管理与进行充分的社会动员相结合;重视对于公共卫生健康体系的投入;激励与保护一线的医护人员,正是这轮非典防治工作中的重要经验。
公众教育需要继续加强
世界卫生组织和多个专业公共卫生机构专家预言非典很有可能在较寒冷的季节卷土重来。调查结果显示,三市市民虽然在采取勤洗手,注意居室通风(92.8%);减少公共活动(69.2%);增加营养,加强锻炼(65%);购买服用预防非典药物(57%);注意公共场所消毒(50.8%);注意收集非典信息(40%)。同时,在假定自己或者家人得病的情况下,居民中基本上都表示愿意积极报告或者先采取主动隔离措施然后报告。但是,调查报告也反映出,市民对于非典典型症状表现的认知还不够全面,比如,报告“干咳”为非典症状的为84.4%;“高烧”的为75.6%,但只有34.5%报告高烧超过38度;“胳膊或全身酸痛”的为38.6%;“头疼”23.2%;而报告“呼吸困难的”只有23.2%。交叉分析显示,在非典知识方面,教育程度较低、收入较低的阶层所掌握的知识相对较不足。在可以推想的范围内,城市中的流动人口群体和一般城郊和农村居民中的非典知识传播和非典防治意识的培养需要投入更大的功夫。我们现在既处在一个要巩固本阶段非典防治成果的时期,也处在一个为可能的非典发展做好准备的时期。
(全文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