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典后还留下什么?
报告类别:调查报告
行业分类:调查
调查地点:北京、上海、广州
调查方式:随机抽样电话访问
调查时间:2003年06月11日至13日
样本数量:847名
样本情况:18-60岁的当地居民
调查机构:指标网与零点调查
报告来源:零点指标网
报告内容:
非典似乎消失了,“在公共场所戴口罩”、“给家里消毒”立即也跟着消失了;“逛街购物”和“外出就餐”马上跟着恢复到非典前的水平;只有去公共娱乐场所,仍有人心存戒心。但是非典时期累积的人际紧密度依然留存,更多的人希望非典给予人们的这项提醒不要太快随非典而去。零点调查、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危机管理课题组、中国惠普有限公司合作进行的最新一轮非典时期公众心理监测结果今天发布,该结果来自利用零点调查的全国性城市快速电话调查系统(SuperCATI)于6月11-13日对北京、上海、广州三市847名18-60岁的的当地居民进行的随机抽样电话调查。在95%的置信度下本次调查的抽样误差约为正负4%。
过半居民:生活改变还是蛮大的
有六成多的受访者表示非典对自己的生活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其中有4.9%的人认为“生活发生了根本变化”,12.2%的人认为“在不少方面发生改变”,其中北京市民认为非典对生活产生影响的比例最大,占七成。对比5月6-8日的调查结果,三地市民表示发生变化的比例下降了6个百分点。
附图 对于三地市民生活观念影响最大的方面
数据来源:5月6-8日的数据基于零点调查当时对京沪穗三市845名14岁以上当地居民利用SuperCATI快速电话调查
系统采用生日最近法进行的随机抽样快速电话调查。6月11-13日的数据基于零点调查当时用同样方法对京沪穗三市847名18-60岁的当地居民进行的电话调查。
非典在对人们生活观念的影响仍在持续中,其中在健康重要性、人际关爱上的影响力表现得特别充分。同时认为需要保持“生活与工作的平衡”和加强对于政府监督的比重微有上升。而在行为层面上,勤洗手、给家里消毒、重视公共场所的卫生状况、注意饮食健康,多吃水果和蔬菜以及早睡早起,不熬夜/睡懒觉等行为,是因非典而起且目前依然保持的;相对来说,非典时期,逛街购物和外出就餐、在公共场所戴口罩,其比例恢复至原来水平,是因非典而变并随非典而去的;人们在非典期间锐减了去公共娱乐场所的机会,目前仍会控制频次,这一行为因非典而降并在非典后回升缓慢。
附图 三地市民在过去、非典期间以及以后经常做的事情
数据来源:基于零点调查6月11-13日对京沪穗三市847名18-60岁的当地居民利用SuperCATI快速电话调查系统采用生日最近法进行的电话调查。
对政府满意度继续攀升,但对信息传播方式准确度评价有降
市民对于当地政府相关部门抗非整体表现满意度一路上升,本次调查更由上次的94%升至97%(其中有46.4%的人表示非常满意),上海表示非常满意的比例最高,为63.4%。同时三地市民对中国政府领导全社会最终战胜非典的信心继续维持在高位,其比例为98.8%(上轮为97%),其中非常有信心的比例接近七成。
调查结果显示,三地市民认为最可信赖的信息源依然是政府、媒体及公共卫生机构,其应答比例为64.3%,远远高于其它信息源的应答率,但对比5月6-8日在同一选项上的调查结果,其比例降低了近25个百分点。非典后的某些新闻宣传模式过于进行片面的所谓“正面报道”,与市民在非典时期的实际生活体验存在明显反差。显示对于非典作为一项公共卫生危机事件的报道,媒体应该本着求实态度加以客观分析,否则会加剧公众反感。
附图 三地市民认为最可靠的信息来源
数据来源:5月6-8日的数据基于零点调查当时对京沪穗三市845名14岁以上当地居民利用SuperCATI快速电话调查系统采用生日最近法进行的随机抽样快速电话调查。6月11-13日的数据基于零点调查当时用同样方法对京沪穗三市847名18-60岁的当地居民进行的电话调查。
三地市民对疫情控制持谨慎乐观态度,情绪趋于平静
在内地连续超过十天无新增确诊病例的消息影响下,京沪穗三地市民对目前疫情的评价显示了更为积极的态度,认为严重的比例仅为11.9%(其中非常严重为2.5%),对比三地市民5月6-8日对这一问题的评价(认为严重的比例为43.9%),其严重度评价有了明显下降。
零点-惠普对北京市民连续的调查结果显示,从4月28日到5月1-2日,北京市民感受到非典疫情呈严重的上升趋势,而到5月6-8日,北京市民认为非典疫情有所缓解,表示“严重”的比例略有下降,直至6月11-13日,北京市民认为“非常严重”的比例降至6%,比5月1-2日的36.4%下降了近31个百分点。
附图 北京市市民认为SARS感染情况的严重程度对比
数据来源:以上数据基于零点调查于4月28日、5月1-2日、5月6-8日和6月11-13日对北京市的当地居民利用SuperCATI快速电话调查系统采用生日最近法进行的随机抽样快速电话调查。
在此基础上,三地市民均表现了较高的乐观心态,京沪穗三地市民的乐观指数(综合反映市民的正面情绪,包括乐观、放松、平静)分别为49.6、64.7和60.5,虽然大家对疫情的有效控制比较乐观,但仍未放松警惕,其中北京市民的警惕心理最强,警惕指数为20.5,而广州和上海仅分别为7.8和7.1。焦虑指数均较低,北京、上海、广州三地市民分别为1.9、0.3和3.8。对比5月6-8日的调查结果,三个指数均有所下降,表明随着疫情的缓解,三地市民在对待非典的态度上更趋于理性,非典对三地市民的情绪化水平同步降低。
三地市民对SARS疫情最终控制的时间预期上,有近三分之一(30.2%)的受访者认为目前中国内地对疫情控制已经有了明显效果,其中广州和上海的市民对此更加乐观,其比例分别为38%和36.5%,北京为18%。认为还需1个月后、3个月后和半年后才能得到控制的居民比例分别为16.5%、20.7%和18.6%,在北京市民心里,认为有效控制SARS还有待时日的市民群体比例明显较大。
附图 三地市民认为非典控制会有明显效果的时间
数据来源:基于零点调查6月11-13日对京沪穗三市847名18-60岁的当地居民利用SuperCATI快速电话调查系统采用生日最近法进行的电话调查。
非典与抗非工作的确到了一个该总结的时期了。正如非典事件本身的独特性一样,“抗非”的经验教训也应该使得我们在公共事件的认识、管理和反映模式上表现出更加特殊进步的一面。也许,今天到了这样一个询问一些进一步问题的时刻:民众在非典时期得到的那些良好的行为习惯会持续吗?各类社会机构在这样一次事件中学习到的反应模式会成为体系化的机制吗?重大公共事件的信息透明化做法会成为一种规范的制度吗?相信这不仅仅是研究人员心目中存在的问题。
(全文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