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NK家庭:幸福还是无奈?
报告类别:调查报告
行业分类:调查
调查地点:北京、上海、广州、武汉
调查时间:2003年5月28日至30日
样本数量:1031名
样本情况:18至60岁的市民
调查机构:指标网与零点调查
报告来源:零点指标网
报告内容:
现代人在多元的文化氛围中对生活享有了更大的选择权力,对幸福的含义也有了自己更多的诠释与实践的机会。每一对夫妇在步入婚姻的围城体验其中的甘苦滋味时,亦同样面临着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究竟是在二人世界中继续云中漫步创造纯粹的浪漫情愫,还是在儿女膝下承欢尽享天伦之乐的生活中品味完整人生?
跨越千年,当中国人的婚姻迅速经历了从结婚自由到离婚自由的进化历程之后,对理想的家庭模式,人们的评判标准又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对家这一心灵的栖息地,人们在内心深处又究竟对它心怀怎样的期待?零点调查与指标数据网最近的一次合作研究结果表明:人们认同的理想家庭模式呈现多元化,其中老有所养、少有所教的传统家庭模式仍占主流。与1997年的同题调查结果相比,人们对理想家庭模式的选择出现了较大变化,呈现出明显的一降三升的趋势:选择核心家庭(夫妻二人加子女)的人数比例下降了11.3%,而选择DINK家庭、独身和直系家庭(夫妻加老人、老人与孙辈一起生活)的人数比例分别上升了1.1%、3.9%和6.1%。
这一最新调查结果来自5月28日至30日利用零点调查自有的全国性城市快速电话调查系统(SuperCATI)针对京沪穗汉四市1031名18至60岁市民的随机抽样电话访问,分析结果已做加权处理。本次调查以性别比为指标计算的总体抽样误差为6.1%。
附图 1997年和2003年人们对理想家庭模式的选择对比
资料来源:1997年数据来自零点调查对于北京、上海、广州、成都、南宁、武汉、西安、济南、沈阳、厦门十市5138名18至60岁的市民的多段随机抽样入户面访。2003年数据来自指标数据网与零点调查合作完成的对北京、上海、广州、武汉四市1031名18至60岁的市民的随机抽样电话访问。
核心家庭人群向DINK、独身和直系家庭的分化正表明了社会现代化进程中家庭这一基本单元受到的激荡:一方面,经济发展和文化观念的演进使中国的家庭生活方式更为开放、多元和现代化。另一方面,它表明现代人承担的社会压力正逐渐增大,人们在个人发展和养育后代之间无法做到很好的平衡,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和生存压力使越来越多的人期望能从哺育后代的重压中解脱出来。而仍在传统婚姻家庭观念主导和影响下的人群则选择与老一辈共同承担抚育子女的方式来缓解自身压力,导致核心家庭的认同度迅速下降的同时直系家庭的认同度大幅上升。
与我们一般的印象一致的是,选择DINK家庭的人群具有三个明显特征:年轻化、高学历和高收入。在18-34岁的受访对象中选择DINK家庭的占10.4%,明显高于35-54岁受访人群的同类选择(3.3%)。在不同学历的人群中,大专以上学历者选择DINK家庭的比例最高,达到10.3%,比初中以下学历者和高中学历者分别高出5.8%和3.8%。家庭月均收入的差异导致的差别则体现为收入越高者,选择DINK家庭的比例越高。家庭月均收入在5000元以上的受访者中选择DINK的比例达到13.7%,而在1500元以下的人群中仅为5.5%。
这些特征表明年龄较轻、经济基础较好和受教育程度较高的人群更容易选择本质化的家庭关系和生活方式。当附加于婚姻之上的外在功利性成分逐渐降低,迫于生活压力的低层次婚姻减少,更多的人基于感情因素选择婚姻。家庭关系中夫妻关系被提高到了相对核心的地位,对纯粹的个人幸福的追求使夫妻双方更加注重二人世界的婚姻生活质量。人们不再把自己的希望寄托于下一代,也不再把子女视为维持夫妻感情和家庭稳固的一个必要条件。
附图 不同家庭月均收入的市民理想家庭模式的选择对比
资料来源:1997年数据来自零点调查对于北京、上海、广州、成都、南宁、武汉、西安、济南、沈阳、厦门十市5138名18至60岁的市民的多段随机抽样入户面访。2003年数据来自指标数据网与零点调查合作完成的对北京、上海、广州、武汉四市1031名18至60岁的市民的随机抽样电话访问。
值得注意的是,女性中选择DINK家庭和核心家庭的人群比例相对于男性分别要高出2.9%和8.1%。男性和女性社会地位及家庭地位的重新调整,导致其对婚姻家庭生活方式的态度也出现变化。一方面,更多的女性进入职业领域和社会生活,在自身价值得以提升的同时也获得了更大的选择空间。她们变得越来越独立并富有主见,相对于将相夫教子作为人生目标的传统女性而言,她们更注重个人发展和婚姻生活的情感体验。生育的艰辛从家庭生活中抽离,使她们可以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专注于个人生活与事业发展,而自身地位的提高又增大了她们在是否生育下一代这一问题上的话语权和决定权。另一方面,当众多女性在市场化的环境中获得更多自由时,一部分女性则向传统回归。虽然她们并不仅止于做牺牲自己、依附型的传统女性,但是她们从男性的目光中看到了他们认同的女性理想。这种男性化视角使她们作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理想女性的定位:既要成为贤妻良母,又要拥有自己的事业自立于社会。
附图 不同性别的受访者理想家庭模式的选择对比
资料来源:1997年数据来自零点调查对于北京、上海、广州、成都、南宁、武汉、西安、济南、沈阳、厦门十市5138名18至60岁的市民的多段随机抽样入户面访。2003年数据来自指标数据网与零点调查合作完成的对北京、上海、广州、武汉四市1031名18至60岁的市民的随机抽样电话访问。
阿尔温•托夫勒在《第三次浪潮》一书中提及:“随着第二次浪潮小家庭失去它的优势地位,某种其它形式将取而代之,相反,我们将看到高度多样化的家庭结构。”在由传统向现代化的发展进程中,家庭模式亦不断产生新的组合。但是我们应当看到这种变动的背后是一个清晰的理性化的选择过程。不论是在二人世界中享受简单与从容,还是在天伦之乐中品味温馨,真正有意义的是男性和女性这一对“亲密敌人”在婚姻的围城中开始基于对对方的理解和尊重做出更为有利的决定,而不只是趋从于社会标准和生存压力的一种无奈选择。在激情与冷静之间,我们才会看到,幸福象呼吸一样自然。。
(全文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