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典”时期:市民阅读剑走偏锋
报告类别:调查报告
行业分类:文体
调查地点:北京
调查时间:2003年5月16日
样本数量:300名
样本情况:当地居民
调查机构:友邦顾问公司
报告来源:友邦顾问公司
报告内容:
“恶补”医学保健类
阅读习惯是反映市民生活形态的重要内容之一,根据市民阅读模式的成熟程度可将阅读习惯分为两个层次:功利性阅读和系统性阅读,前者是一种“临时抱佛脚”式的阅读,带有猎奇、浅尝性质,后者则是一种较为成熟、指向性明确、持久的阅读模式。
目前北京市民的阅读习惯处于哪种层次?“非典”时期市民的阅读习惯是否有较大改变?文字传媒如何应对这种改变呢?为了更好地回答这些问题,友邦顾问公司于2003年5月16日开展了一项关于“北京市民‘非典’时期阅读习惯”的电话调查,调查共回收问卷300份。友邦顾问公司对调查结果的分析如下:
六成市民增加阅读,报纸最为吸引眼球
本次调查表明,相比于平常时期,“非典”时期多数市民阅读时间有所增加,有高达64%的市民表示,“非典”时期自己的阅读时间增加了(见图四)。这可能有两种解释:一、在面对诸如“非典”等突发灾难时,一般市民都会主动地去搜寻相关信息,以积极乐观的态度面对现实;二、“非典”时期市民户外活动减少,有充足的时间用于阅读。
作为传统的新闻媒介之一,报纸以其时效性与便利性成为市民最主要的阅读对象,有70%的市民以阅读报纸为主,而作为高新技术代表的新兴传媒互联网仅拥有17%的忠实读者(如图五),这一方面表明我国网络普及率仍处于较低水平,互联网络的发展仍有较大的空间,另一方面则显示了报纸这种传统媒介在读者心目中魅力不减,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非典”改变阅读目的,保健知识成为新宠
由于“非典”的危害性和持续性,多数市民的阅读目的在“非典”时期与往常有所不同,有将近一半(47%)的市民表示,“非典”时期主要阅读目的是“获取医疗防护知识”,另有40%的市民在“非典”时期主要阅读目的是“了解时事动态”,有10%的市民阅读目的为“学习”、“充电’”,仅有3%的市民在“非典”时期为“打发假期时光”而阅读(如图六)。虽然“非典”时期多数单位以不同形式放假,市民大多“赋闲”在家,但很显然,大多数市民在阅读方面没有闲着,他们在多方了解医学防护知识,密切关注着事态的发展。
阅读目的的改变极大地改变了市民的阅读内容,市民的保健意识大大提高了。据调查,在平时,仅有6.67%的市民以“医学保健类”作为主要阅读内容,而在“非典”时期,有高达53.3%的市民表示自己在“医学保健类”方面的阅读量有显著提高,这是一种典型的功利性阅读。“新闻类”是平时多数市民的主要阅读内容,在“非典”时期其阅读量仍有显著提高,有36.7%的市民在“非典”时期增加了“新闻类”的阅读(如图七)。我们可以这样描述“非典”时期市民的典型阅读模式:一方面,为了更好地保护自己,千方百计地寻求各种预防和保健知识,另一方面,密切关注局势的发展,以及时调整自己的生活和工作安排。总体来讲,这种阅读模式是非常时期市民的一种应急措施。
几点启示
由调查结果,我们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1、现阶段北京市民的阅读习惯仍处于功利性阅读层次上。大多数市民平常阅读的内容集中于“新闻类”、“体育娱乐类”等休闲性、浅尝性内容,而在“政经类”、“医学保健类”、“科技类”等内容上的阅读较少,但在“非典”时期,多数市民的阅读是“临时抱佛脚”式的,在“医学保健类”上“恶补”,呈现出典型的功利性阅读模式。
2、“非典”时期北京市民阅读习惯与平时相比有较大改变。大多数市民在“非典”时期会增加阅读时间,并且会大大增加医疗防护知识的阅读,同时市民会加大对整个局势进展的关注度。为了适应市民阅读习惯的变化,“非典”时期相关媒体应该迎合这种转变,改变往常的报道形式和内容,在传播“非典”防护知识和追踪局势发展上加大力度。
3、推广开来,我们可以预料到,在类似“非典”的突发事件到来时,市民的阅读习惯与平时相比会有较大变化,文字媒体要想在吸引“眼球”的竞争中分得一杯羹,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市民阅读习惯的变化,尽可能地去满足市民非常时期的特殊需求。”
(全文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