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调研公司 培训会议 行业情报 付费报告 免费报告 调研文库 求职招聘 执行峰会 邮  箱 论  坛 搜  索
我的帐户  会员登陆  会员注册
热点话题 | 行业动态 | 项目招标 | 咨询黄页 | 涉外调查
注册成会员
定性研究 | 服务评估 | SPSS专题 | 消费者研究 | 产品开发 | 品牌传播
汽车 | 通信 | 经济 | 房地产 | 互联网
我的帐户 |会员登陆 |会员注册
IT、液晶 | 电信增值 | 网络无线 | 饮食烟酒 | 家电、3C | 电子电工 | 2008报告预订(|)
我的帐户 | 购买帮助 | 购物车 | 忘记密码
              
IT、液晶 | 电信增值 | 网络无线 | 饮食烟酒 | 家电、3C | 电子电工
求职招聘区 | 委托代理区 | 行业讨论区 | 调研学习区 | 系统服务区

公民道德价值观:游离于意义和利益之间

报告出处:零点指标数据网  发布日期:2003年08月28日 09:09

报告类别:分析报告
行业分类:调查
调查时间:2003年7月
样本情况:市民
样本数量:257
调查机构:零点指标数据网与零点调查
报告来源:零点指标数据网

报告内容:

  零点指标数据网与零点调查最近合作的一项公民道德价值观的民意测验表明:在中国市民认为目前最缺乏且最应加以培养的道德价值观排行榜上,“有礼貌”、“诚实”、“责任感”仍然与2000年的同题调查结果一样排在前三位,而居于末四位的是“快速获取信息”、“精明”、“有信仰”和“勇气胆魄”。

  两次调查结果明显的不同之处在于:本次调查中人们对各项价值观的关注均低于2000年,且15项价值观中没有一项获得半数以上的中选率;“说不清”一项的中选率从2000年的0.3%上升到13.9%。这表明受访市民普遍对每一项价值观都没有特别强烈的价值诉求,而且相当一部分受访市民存在着价值诉求的困惑。

附图 2003年和2000年市民认为我们最应加以培养的道德价值观排名次序比较

 
 

  注:此题为多选题,百分之和大于100%。

  资料来源:2000年数据来自零点调查对于京沪穗容保锦等十市3243名18岁以上的市民的多段随机抽样入户面访。2003年数据来自零点指标数据网与零点调查合作完成的对京沪穗三市444名18至60岁的市民的随机抽样电话访问。

  这一最新调查结果来自零点调查6月28日利用SuperCATI快速电话调查系统针对京沪穗三市444名18至60岁市民的随机抽样电话访问。数据结果已根据三市的人口规模做加权处理,在95%的置信度下本次调查的抽样误差为4.7%。

  价值观是个人决策的动机和目的之所在,它使个体的行为比较一致地朝向某一目标或带有一定的倾向性。当我们基于心理需求的层面将价值观分为终极性价值观和工具性价值观时可以发现:终极性价值观以人们追求生命理想、生活意义为内在驱动,更多的关注个人道德规范的内省和自律;而工具性价值观则以满足个体的欲望和需要为驱动,更多的通过社会层面的价值评价约束个体行为,使个体行为向符合主流价值观的方向发展,最终实现个体的利益目标。在可供选择的15个价值观指标中,诚实、节俭、独立、忠诚、想象力、勇气胆魄、有信仰可大致归入终极性价值观范畴;而有礼貌、有责任感、与他人沟通、纪律与服从、快速获取信息、尊重知识、精明和敬业可大致归入工具性价值观范畴。

  在本次调查结果中,除了居于第二位的“诚实”以外,排在前七位的其它六项指标均属于工具性价值观,人们对终极性价值观范畴的各项指标的关注相对而言普遍较低。工具性价值观和终极性价值观的提及率之比从2000年的1.7:1上升到2:1。

附图 2000年和2003年市民工具性和终极性价值观提及率之比值

 

附图 2003年不同文化程度市民工具性和终极性价值观提及率之比值

 

附图 2003年不同收入市民工具性和终极性价值观提及率之比值

 

附图 2003年不同性别市民工具性和终极性价值观提及率之比值

 

附图 2003年不同职业市民工具性和终极性价值观提及率之比值

 

  资料来源:2000年数据来自零点调查对于京沪穗容保锦等十市3243名18岁以上的市民的多段随机抽样入户面访。2003年数据来自零点指标数据网与零点调查合作完成的对京沪穗三市444名18至60岁的市民的随机抽样电话访问。

  对不同社会学特征的市民进一步分析可以让我们看到其价值观存在的差异。

  总体来看,男性对工具性价值观和终极性价值观的提及率之比明显要低于女性,这表明男性比女性更为内省。在分项价值观指标上,男性对“敬业”和“诚实”的关注度分别比女性高6%和6.3%,女性则在“责任感”和“有礼貌”两个指标上超过男性(分别比男性高6.1%和5.1%);而在2000年的调查结果中性别差异只在“敬业”一项上体现出显著差别(男性比女性高7.3%)。

  教育背景不同的群体所主张的价值观在总体上依然差异显著。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人群对工具性价值观和终极性价值观的提及率之比(1.8:1)要低于高中以下文化程度的人群(2.1:1)。前者更注重个人的道德自律和信仰支持,后者则更在意他者的要求和标准。值得注意的是,与2000年的调查结果相比,受教育程度较低的人群的道德价值观未出现明显变化,受教育程度较高的群体则比原来更注重终极性价值观的培养。

附表 2003年和2000年受访市民中不同文化程度群体的价值观取向对比

2003年

2000年

2003年

2000年

2003年

2000年

文化程度越低越重视的部分

文化程度越低越重视的部分

基本未显示差异部分

基本未显示差异部分

文化程度越高越会强调部分

文化程度越高越会强调部分

有礼貌

有礼貌

尊重知识

尊重知识

责任感

责任感

纪律与服从

纪律与服从

精明

精明

敬业

敬业

忠诚

忠诚

与他人沟通

诚实

想象力

与他人沟通

节俭

节俭

快速获得信息

独立

勇气胆魄

快速获得信息

独立

-

-

有信仰

诚实

想象力

-

-

-

-

有信仰

勇气胆魄

  资料来源:2000年数据来自零点调查对于京沪穗容保锦等十市3243名18岁以上的市民的多段随机抽样入户面访。2003年数据来自零点指标数据网与零点调查合作完成的对京沪穗三市444名18至60岁的市民的随机抽样电话访问。

  不同生活水平的市民表现出的差异在于,中高收入群体在工具性价值观和终极性价值观两个指向上的诉求更为平衡(高档为1.4:1,中高档为1.3:1,中低档为2:1,低档为2.3:1)。中高收入(包括高档和中高档收入)群体在“忠诚”、“诚实”、“社会责任感”和“纪律与服从”四项指标上的关注度分别比收入较低群体(包括中低档和低档收入)高14.3%、11.9%、11.4%和10.5%;收入较低群体则更注重“有礼貌”和“与他人沟通”,分别比中高收入群体高出24.3%和7.4%。与2000年的调查结果较大不同的是,“精明”一词在各个收入群体中的关注度普遍较低。

  中高层管理人员(1.2:1)和自由职业者(1.7:1)对工具性价值观和终极性价值观的提及率之比明显低于其它职业人群,下岗人员(2.6:1)、重体力劳动者(2.4:1)和离退休人员(2.3:1)对两类价值观提及率之比相对较高。不同职业群体对主要价值观的态度的差别依然比较明显。

  有礼貌:这项价值观指标的关注度在前次调查中提及率最高,但是在本次调查中的提及率并没有和其它指标表现出特别明显的差距。职业群体之间的差异也相应缩小,提及率较高的群体是学生(36%)、离退休人员(32.8%)和服务人员(29%);而选择比例较低的是中高层管理人员(20.2%)和重体力劳动者(17.3%),对这一价值的态度仍可以看出社会弱势群体与知识分子两个群体间的差异。

  诚实:最推崇的群体是中高层管理人员(41.4%),推崇比例较低的是下岗人员(17.9%)和各类企事业单位的普通职工(12.8%)。

  敬业:一般在岗群体的总体水平在7%-14%之间,关注度最高的是中高层管理人员(35.8%),低于平均水平的是各类企事业单位的普通职工(4.9%)、在校学生(4.8%)和重体力劳动者(3.8%)。

  社会责任感:突出强调社会责任感的是自由职业者(34.9%),而对此重视程度较低的是离退休人员(15.9%)、下岗人员(14.4%)和各类企事业单位的普通职工(12.8%)。

  尊重知识:和前次调查一样,这一价值观受推崇的程度总体水平较为平均,其中以下岗人员(12.9%)的选择率为最高,普通职员(2.9%)和中高层管理人员(2.5%)为最低。

  与他人沟通:离退休人员(20.5%)、重体力劳动者(18%)和在校学生(17.1%)对此项价值观予以特别关注,自由职业者(2.7%)和下岗人员(4.9%)对此最不以为然。

  勇气与胆魄:相对于前次调查,此项价值观的关注度在总体上明显下降,各个职业群体都较低。

  研究人员认为,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人们对工具性价值观的关注仍明显高于终极性价值观,而且人们对两种不同层面的价值观诉求的差异有进一步增大的趋势。人们的道德自律和信仰支持并未因现实利益的需要得以更多满足而变得更加清晰有力,与之相伴的似乎是更强烈的道德危机感和价值困惑。

  当一个以意义为导向的传统社会向以利益为导向的现代社会转型,人们从一个发展机会缺乏的时期过渡到发展机会激增的时期。成功成为人们追随的主题,个体的、现实的、利益的价值取向得到更多的重视。人们在工具理性的指导下变得更为开放和务实的同时,终极归宿的困惑却会让我们在内心深处变得急促不安。在系统的宗教价值并未得到鼓励的社会条件下,终极性价值观就更容易表现出明显的不确定性和不稳定性,对终极意义的追问似乎很难得到一致而明确的答案。这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观念和生活方式。如果我们无法真正从终极指向上获得前行的内在动力,而仅止于在流于表面的包装和概念中迎合潮流,又如何能够在剥离了虚弱的形式之后依然彰显个性?

  研究人员认为,如果说具备了成熟的工具性价值观为我们提供了实现理想的能力,深层的终极性价值观则为我们的行动提供了内在支撑和持久动力,它可以使人们在看似丰富的机会面前少几分浮躁之气,使我们的选择在终极归宿的指引下变得更加冷静和笃定。

(全文结束)

行业分类

免费报告搜索
关键字:
广告服务 - 法律条款 - 注册指南 - 关于我们 - 企业客户
Copyright © 1999-2008 3see.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北京信通四方企业顾问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京ICP证080069号
TEL:86-10-85863259  客服:service@3see.com 
投稿:contribute@3se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