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调研公司 培训会议 行业情报 付费报告 免费报告 调研文库 求职招聘 执行峰会 邮  箱 论  坛 搜  索
我的帐户  会员登陆  会员注册
热点话题 | 行业动态 | 项目招标 | 咨询黄页 | 涉外调查
注册成会员
定性研究 | 服务评估 | SPSS专题 | 消费者研究 | 产品开发 | 品牌传播
汽车 | 通信 | 经济 | 房地产 | 互联网
我的帐户 |会员登陆 |会员注册
IT、液晶 | 电信增值 | 网络无线 | 饮食烟酒 | 家电、3C | 电子电工 | 2008报告预订(|)
我的帐户 | 购买帮助 | 购物车 | 忘记密码
              
IT、液晶 | 电信增值 | 网络无线 | 饮食烟酒 | 家电、3C | 电子电工
求职招聘区 | 委托代理区 | 行业讨论区 | 调研学习区 | 系统服务区

汽车调查报告预言中国两年内汽车产能将过剩

报告出处:毕马威公司  发布日期:2003年11月18日 08:29

报告类别:分析报告
行业分类:交通
调查时间:2003年9月
分析机构:毕马威公司
报告来源:毕马威公司

报告内容:

  日前,全球著名的国际会计公司毕马威给中国汽车业敲响了一记警钟。该公司在其《中国汽车与零部件市场调查》中指出,作为世界上发展最迅猛的汽车市场,中国在未来两年内将遭遇生产过剩危机,到2005年,过剩将达230万辆。

  路透社援引毕马威金融咨询服务部的管理合伙人保罗·布鲁的观点说:“作为中国汽车市场的最重要部分,乘用车市场将可能面临最严重的生产过剩危机。”

预计今年90万辆产能过剩

  保罗认为,今年中国汽车市场的降价狂潮是汽车生产过剩的外在迹象。上半年汽车价格以平均7%的速度降价,说明很多汽车制造商意欲通过价格战达到占领早期市场的目的。

  毕马威做的最新《中国汽车与零部件市场调查》报告显示,中国汽车的需求远远赶不上供给。即使中国今年的汽车销量有望达到180万辆,但预计今年产量将达270万辆,仍然有90万辆的生产过剩。去年有80万辆的生产过剩。但到2005年,过剩将达到230万辆。

  在过去八年里,中国汽车的年销售量从140万增加到330万辆。毕马威预计从现在到2015年,中国汽车年销售增长率将达到8%。今年上半年汽车销售量是99.8万辆,增加了77%。

  毕马威预计,到2010年之前,有1000万到1500万的中国家庭将购买汽车,并且中国开放了汽车金融市场,将大力推动汽车进入家庭。

一些厂家将因产能过剩出局

  目前外资汽车企业已占据中国汽车产能的45%,而毕马威认为2006年将达到75%。未来几年内海外汽车制造商将投资1100亿美元到中国汽车市场,但毕马威认为一些竞争者将因为生产过剩问题出局。大众是目前在华市场份额最大的世界汽车品牌,占据38%的份额。但竞争依然激烈,生产过剩无疑将导致价格竞争和造成企业的资源浪费。

  毕马威并不是第一家预言中国市场有此危机的公司。早在去年10月,经济学人在上海召开的第七届亚太地区汽车行业圆桌会议上,就有专家呼吁重视中国汽车产能过剩的问题。而美国高盛公司在今年4月其《全球汽车业评估》中国篇中,也警示性地预测,两年后中国汽车业将供过于求。中国汽车市场回报率可能会在两年内迅速回落到该行业的一般水平,所以高盛建议外资要谨慎进入。

中国汽车业结构性过剩?

  产能过剩似乎是世界汽车业发达国家绕不过去的弯儿。而这一不幸似乎又必然地降临到中国汽车业头上。但中国汽车业的生产过剩究竟是生产绝对过剩还是相对过剩?

  从中国汽车的实际销售来看,可谓饿的饿死,饱的撑死。像广本、上海大众、上海通用等旗下的很多车型都出现了排队买车的热闹景象。但很多市场占有率极低的车型却进入了“卖不动,降价,降价,依然卖不动”的循环怪圈。在中国汽车产业还是蓬勃发展的初期,不能简单地把发展中出现的这些问题归为汽车产能绝对过剩,进而得出汽车产业发展过热的结论。因为不仅我们的汽车拥有量远远没有达到美国、德国、日本等的饱和状态,我们的汽车产业结构还有待合理化。

  有业内人士指出,中国的汽车生产过剩是结构性过剩,这才是制约中国汽车业大踏步前行的桎梏。所以,一方面很多汽车企业喊出“跳楼大甩卖”,另一方面,很多经济型家庭用车却出现供不应求。所以,要把汽车卖出去,关键是生产适销对路的产品。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负责人近日在接受采访时也表示,当前中国汽车工业亟须进行结构性调整,政府有关部门将采取相关配套措施,引导汽车产业的投资理性化。

国际巨头投资中国知识产权最受关注

  在毕马威的《中国汽车与零部件市场调查》中,其对全球500强企业中排名最前的14家汽车企业作的调查显示,95%的国际汽车巨头最关注中国的汽车知识产权。

  毕马威认为,这是因为中国政府将要颁布的最新汽车产业政策将规定,到2010年,国内汽车市场50%的销售量必须来自于拥有100%技术产权的国内汽车企业。尽管这还未得到证实,并且实施效果无法预测,但国际汽车巨头可能向他们的合作伙伴转让其技术和专利,来保持其在中国市场的地位。毕马威认为这样一来,如果没有外方的限制,中方对技术的引进将会很有潜能。

  接下来约70%的企业关注的是中国的有关法规和来自国外其他汽车企业的竞争。其次,价格、国内汽车品牌的竞争、以及中国原材料本地化也是受关注的投资因素。

15%消费者贷款买车

  毕马威认为,放开中国金融市场的时间表可能是今年11月,两个问题亟待解决:一是资金来源的清晰界定;二是首期付款后将受到的优惠待遇范围的界定。

  汽车金融市场的准入限制大大制约了中国汽车产业的发展。中国政府承诺将在入世后迅速放开这一市场。在美国,75%的汽车消费依赖金融市场,但在中国这一数据只有15%。

(全文结束)

行业分类

免费报告搜索
关键字:
广告服务 - 法律条款 - 注册指南 - 关于我们 - 企业客户
Copyright © 1999-2008 3see.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北京信通四方企业顾问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京ICP证080069号
TEL:86-10-85863259  客服:service@3see.com 
投稿:contribute@3se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