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调研公司 培训会议 行业情报 付费报告 免费报告 调研文库 求职招聘 执行峰会 邮  箱 论  坛 搜  索
我的帐户  会员登陆  会员注册
热点话题 | 行业动态 | 项目招标 | 咨询黄页 | 涉外调查
注册成会员
定性研究 | 服务评估 | SPSS专题 | 消费者研究 | 产品开发 | 品牌传播
汽车 | 通信 | 经济 | 房地产 | 互联网
我的帐户 |会员登陆 |会员注册
IT、液晶 | 电信增值 | 网络无线 | 饮食烟酒 | 家电、3C | 电子电工 | 2008报告预订(|)
我的帐户 | 购买帮助 | 购物车 | 忘记密码
              
IT、液晶 | 电信增值 | 网络无线 | 饮食烟酒 | 家电、3C | 电子电工
求职招聘区 | 委托代理区 | 行业讨论区 | 调研学习区 | 系统服务区

广东城乡居民消费差异对比分析

报告出处:广东统计局  发布日期:2003年12月04日 08:15

报告类别:分析报告
行业分类:调查
调查时间:2003年11月
调查机构:广东统计局
报告来源:广东统计信息网

报告内容:

  本文通过分析1995—2002年广东城乡居民之间的消费差异及变动态势,就如何提高全省城乡居民消费质量,促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行一些探讨。

一、城乡居民消费差距综述

  1、收入持续增长,差距稍有扩大。

  2002年,广东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1137元,比1995年增加3698元,扣除物价因素,实际增长41.5%,年均增长5.1%;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2002年达到3912元,比1995年净增1213元,扣除物价因素,实际增长35.1%,年均增长4.4%。从收入对比看,农村与城镇居民的收入之比从1995年的1:2.76微升到2002年的1:2.85。

  2、农村消费增长低于城镇,消费差距明显扩大。

  2002年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为8988元,比1995年增加2735元,扣除物价因素,实际增长35.8%,年均增长5.1%。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2002年为2825元,比1995年增加570元,扣除物价因素,实际增长23.2%,年均增长3.0%。城乡消费差距进一步拉大,从1995年为1:2.77,到2002年扩大到1:3.18。

  3、农村居民消费倾向下降幅度大于城镇居民。

  2002年,城镇居民平均消费倾向为80.7%,比1995年下降3.4个百分点。同年农村居民消费倾向下降为72.2%,比1995年下降11.3个百分点,下降幅度明显大于城镇居民。

二、城乡居民消费结构变动态势及差距

  1、食品消费质量均有提高,但恩格尔系数城乡差别进一步扩大。

  广东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由1995年的48.0%下降到2002年的38.5%,人均用于食品支出由1995年的3003元提高到2002年的3460元,增加457元。在食品消费结构中,主食消费下降,而肉、禽、蛋、水产品等副食品消费上升,食品消费逐步向营养、科学、多样化方面发展。我省农村居民1995年恩格尔系数为54.5%,到2002年降到47.6%,下降6.9个百分点。2002年农民人均食品消费为1345元,比1995年增长9.5%。主要副食品的肉类消费量由1995年的18公斤增加到2002年的23公斤,家禽由7公斤增加到10公斤,表明农村居民的食品消费质量逐步提高。

  差距:2002年城镇居民人均食品消费比农村居民食品消费多2115元,多1.6倍,恩格尔系数城镇居民比农村居民低9.1个百分点,说明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和消费结构存在较大的差异。详见下表:

2002年城乡居民主要食品消费量  单位:公斤/人

 

粮食

鲜菜

肉类

禽类

蛋品

水产品

水果

农村

165

121

23

10

3

12

19

城镇

73

106

37

18

7

59

34

  从上表可见,农村居民的粮食消费量、鲜菜消费量较城镇居民分别高1.3倍和14.2%,而肉类、禽类、蛋品、水果消费量城镇居民则分别比农村居民高61%、80%、1.3倍,79%。水产品类的消费差距则更为悬殊,农村居民的消费量只相当于城镇居民的五分之一。

  2、衣着消费比重下降,城镇高于农村。

  我省城镇居民人均衣着消费由1995年的422元,增加到2002年的491元,增加了69元,比重由6.7%下降到5.5%,下降1.2个百分点。2002年我省农村居民人均用于衣着消费为108元,比1995年的91元增长18.7%,比重由1995年的4%下降到3.8%。

  差距:2002年城镇居民衣着消费高于农村居民3.5倍,占消费支出的比重城镇居民高于农村1.7个百分点。城镇居民对服装的款式、色泽、时髦、美感等方面要求较高,而农村居民由于受收入水平、生活方式、生活环境等方面影响,购买的档次要低些。

  3、住房消费快速增长,消费比重农村高于城镇。

  2002年我省城镇居民人均居住消费986元,比1995年的661元增长49%,人均住房使用面积为24.5平方米,比1995年增长16.6%。到2002年末,有97.2%的城镇居民家庭独用自来水,有90%的家庭独用厕所浴室卫生设备,有84.7%的家庭使用液化石油气,有13.2%使用管道煤气,有85%的家庭拥有自己的房屋产权,有近10%的居民购买商品房,有54%的家庭购买房改房。我省农村居民2002年人均用于居住消费441元,比1995年增长27.7%;人均住房面积24.1平方米,增长15.5%。农村居民住房有卫生设备的占70.1%,砖木和钢混结构住房比重分别为6.3%和15.2%。

  差距:在住房消费支出中,城镇居民的居住消费额高于农村居民1.2倍,但农村居民人均居住支出比重高于城镇居民。2002年农村居民居住支出占生活消费支出的比重为15.6%,同期城镇居民居住消费支出比重为11%,比重低于农村居民4.7个百分点。从居住条件看,城镇居民的住房配套设施优于农村居民。2002年末,97.2%的城镇居民家庭拥有独用自来水,90.2%有独用卫生设备,98%使用液化气,而农村居民使用安全卫生水的普及率为75.4%,有卫生设备的占70.1%,使用液化气的也仅占32.6%,分别比城镇居民低21.8、20.1和65.4个百分点。

  4、家庭设备耐用品城乡消费层次不同,城镇普及率明显大于农村。

  我省城镇居民家庭的彩电、冰箱、洗衣机、空调器等耐用消费品拥有量已基本饱和,家用电脑、移动电话等现代化产品已快速进入居民家庭,家用汽车呈现迅猛增长的态势。数据显示,2002年末,平均每百户拥有彩电149台、洗衣机97台、电冰箱90台、空调器126台、比1995年分别增长42.2%、3.5%、21.2%和2倍。我省农村居民家庭2002年末平均每百户拥有摩托车64.5辆、洗衣机28.2台、电冰箱18.3台、彩电84.6台、空调机4.7台,分别比1995年增长3.1倍、89.5%、1.3倍、1.5倍、6.2倍。

  差距:家庭设备及服务的消费支出城镇居民高于农村3.2倍。由于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的差异,加上城乡消费环境的不同,城乡居民耐用品普及程度存在较大差距。城镇居民的耐用消费品需求已从彩电、冰箱、洗衣机向手机、电脑、小汽车转移,同时,许多耐用品也进入了更新周期,已进入较高的消费层次,但农村居民还处在相对较低层次。农村居民空调、冰箱、洗衣机等处于需求增长期,普及率还处于相对较低的水平,城乡差距很大。详见下表:

2002年城乡居民家庭每百户主要耐用品拥有量对比

 

单位

城镇

农村

城镇比农村多%(倍)

摩托车

72.2

64.5

11.9

洗衣机

97.8

28.2

2.5倍

电冰箱

89.9

18.3

3.9倍

彩色电视机

151.2

84.6

78.8

空调

129.1

4.7

26.3倍

电脑

47.6

7.0

5.7倍

家用汽车

3.8

0

 

  5、交通和通讯消费迅猛增长,城镇快于农村。

  我省城镇居民用于交通和通讯支出比重由1995年的6.3%上升到2002年的14.2%,增加7.9个百分点,人均支出额由1995年的396元增加到2002年的1273元,增长2.2倍,平均每年以18.2%的速度递增。其中人均用于交通支出649元,通讯支出623元,比1995年分别增长1.8倍和2.8倍。移动电话已经成为迅速普及的通讯工具,2002年城镇居民家庭平均每百户拥有固定电话100.4台,移动电话为122.9部。从农村看,2002年我省农村居民人均交通通讯消费251元,比1995年的82元增长2.1倍,每百户农村居民家庭有64.5辆摩托车、固定电话59.2部,比1995年分别增长3.1倍和5.3倍,2002年末每百户农民家庭拥有移动电话38.8台,家用电脑7台,而1995年农村调查户手机、电脑都还是空白。

  差距:2002年城镇居民用于交通和通讯支出高于农村居民4.1倍。其中购买交通和通讯工具支出城镇居民比农村居民多6.4倍,在交通费支出方面,城镇居民比农村居民高2.2倍,电信费支出城镇居民比农村居民高3.5倍。可见,城镇居民交通通讯消费水平远远高于农村居民。

  6、文化教育和医疗保健消费比重提升,农村低于城镇。

  随着生活水平提高,居民愈来愈重视教育消费,城镇居民用于娱乐文教支出比重由1995年的10.9%增加到2002年的15.4%,人均支出额由684元增加到1386元,增长1倍多,年均递增10.6%。城镇居民2002年在娱乐文教支出中,用于教育支出为691元,占娱乐文教支出比重的五成,较1995年的313元增长1.2倍,比重增加4个百分点。在医疗保健支出方面,城镇居民人均用于医疗保健支出额不断增加,由1995年的205元增加到2002年的501元,增长1.4倍,年均增幅达13.5%,占消费性支出的比重由3.3%上升到5.6%;农村居民人均用于文化教育娱乐的总支出1995年为245元,占全部消费支出的比重为10.9%,2002年为302元,增长23.4%,占全部消费支出的比重为10.7%。其中学杂费支出1995年为187元,2002年为227元,增长21.4%,学杂费支出占该类消费支出的75.1%。农村居民人均医疗保健消费支出1995年为68元,2002年为117元,增长72%,年均增长8.1%。占消费支出的比重由3%上升为4.1%。

  差距:2002年用于文教娱乐及服务支出城镇居民比农村居民多3.6倍,农村文化教育消费水平与城镇相比差距较大。在医疗保健方面,2002年城镇居民用于医疗保健支出高于农村居民3.3倍,一些贫困地区农村医疗条件不足,缺医少药问题较为突出。

  上述对比分析可见,城乡居民消费各类商品都存在着程度不同的差距,其中交通通讯、文化教育娱乐、家庭设备耐用品、医疗保健、衣着等领域的消费差距较大,城镇高于农村3倍以上。

三、城乡居民消费差距扩大的原因

  1、传统的二元经济结构矛盾和“三农问题”是城乡差距扩大的重要原因。

  由于过去计划经济体制下对城市和农村采用两种不同的政策,如劳动用工制度、教育制度、财政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等,城乡居民利益不平等,在客观上形成了城乡差别。例如过去的工农产品价格"剪刀差",削弱了农村的资本积累,降低了农业的比较效益,限制了农村扩大再生产和提高生产效率的能力。改革开放以来,逐步打破了城乡分割的二元经济体制,但二元经济的影响仍远没有消除,城乡居民的收入和消费差距在一些地区还在扩大。目前还有一部分农村比较落后,基础薄弱。农村、农业、农民这“三农”问题仍然是摆在我国当前乃至今后相当长时期内的重大问题,是城乡差距的根源。近几年农产品价格持续下降,使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直接影响了农村居民消费水平的提高。

  2、消费环境差距的影响。

  近年来,城镇消费的公共基础设施及条件有了较大变化,如城镇绿地、公园、休闲广场、文化设施等,是城镇居民消费环境质量提高的重要标志。农村居民消费环境及消费条件也有较大的改观,但整体上不如城镇,交通设施、商业网点、文化体育、生活环境等都明显滞后于城市,这些都直接影响着农村消费。在养老、就业和医疗条件等方面也存在很大差距,特别是农村医疗保健的设施和管理体系尚不完善,农村居民很多没有医疗保健制度作保障,许多边远地区更缺乏医疗保健设施和高水平的医护人员,这些都直接影响着农村居民消费质量的提高,拉大了城乡居民消费的差距。

  3、消费观念的影响。

  农村居民由于受传统的消费观念的影响,一方面是消费能力较低,另一方面比城镇居民有更浓重的传统节俭消费观念和习惯,从近几年农村和城市居民消费倾向看,农村居民消费倾向比城镇居民低得多,表明农村居民比城镇居民的消费更加谨慎。

四、提高城乡居民消费质量,促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几点建议

  1、统筹城乡社会经济发展,着力解决“三农”问题。

  十六大报告中指出“全面繁荣农村经济,加快城镇化进程,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因此,要统筹城乡社会经济发展,更多地关注农村、农业、农民问题,把增加农民收入放在重要位置,这关系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全局。增加农民现金收入,才能提高农村居民的消费水平和消费质量,缩小城乡居民消费水平的差距。

  2、完善城乡各项社会保障制度,打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础。

  十六大报告中指出“要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和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健全失业保险制度和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有条件的地方,探索建立农村养老、医疗保健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因此,要建立适应新形势要求的卫生服务体系和医疗保健体系,着力改善医疗卫生状况,提高城乡居民特别是农村居民的医疗保健水平,形成资金来源多元化,保障制度规范化、管理服务社会化的社会保障体系。

  3、适应当前建设文化大省的需要,大力促进文化消费。

  文化消费属于满足享受需要和发展需要的高层次的消费,对全面提高人的素质,促进全面发展有重大意义。在改善物质生活的同时,充实精神生活,美化生活环境,提高生活质量,是人们追求的生活方式。目前多数居民文化消费范围较窄,品位不高,改进和加强精神文化消费是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要大力发展艺术、文艺观赏、娱乐健身及一些富有科学文化内涵的闲暇消费活动,大力发展图书馆,科技馆、文化馆、艺术馆、博物馆等文化设施建设。进一步采取各种形式向农村居民传播文化科学知识及法律知识,促进农民改变传统消费观念,传播提高生活消费质量和生活方式的新知识、新文化,形成崇尚科学,反对迷信,摆脱愚昧的消费观念和生活方式,抵制各种“黄、赌、毒”在社会上的扩散。

  4、大力改善和优化消费环境。

  消费环境包括自然环境、社会环境、文化环境、制度环境、技术环境等。当人们的消费达到较高水平以后,消费质量的高低,将基本上取决于消费环境的优劣。改善消费环境,是扩大消费需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条件。一是要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促进生态平衡,治理环境污染;二是要在政府加大投资的同时,动员社会力量扩大民间投资,把改善农村消费环境的基础设施建设逐步作为各级政府的“民心工程”,如电网改造、电视广播、邮政通讯、信息网络、农村医疗卫生网点等等,积极为农民提高生活消费质量创造条件。

  5、加快农村工业化、城镇化的步伐,促进全面小康进程。

  必须走新型工业化的道路,加快农村工业化和城镇化步伐,发挥中心城镇的辐射和带动作用,让更多的农民向城镇转移和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推动城乡良性互动,实现城乡一体化,缩小城乡差距。只有城镇化水平大幅度提高,才能大范围地提高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和消费质量,最终实现城乡全面小康。

(全文结束)

行业分类

免费报告搜索
关键字:
广告服务 - 法律条款 - 注册指南 - 关于我们 - 企业客户
Copyright © 1999-2008 3see.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北京信通四方企业顾问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京ICP证080069号
TEL:86-10-85863259  客服:service@3see.com 
投稿:contribute@3se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