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希望社会稳定——领导干部眼中2004年的中国
报告类别:调查报告
行业分类:经济
调查时间:2003年12月
调查机构:中央党校
报告来源:中国青年报
报告内容:
接受中央党校教授谢志强主持的《领导干部对2003—2004年中国社会形势的若干判断》调查的领导干部,对2003年中国社会发展形势作出了自己的评价,同时对2004年及未来一段时期中国社会形势作出了自己的判断。
90%以上的领导干部对改革发展稳定充满信心
对调查者设定的对今后一段时期改革发展稳定的前景判断,90%以上的人“充满信心”和“比较有信心”。调查结果所显示的数据反映出,地厅级干部比县委书记更有信心,前者为97.7%,后者只有82.1%,相差15个百分点。调查结果还反映出,领导干部信心指数由西向东呈递增趋势。
76%以上的领导干部认为居民生活水平将上升
而对2004年所在地区居民实际生活水平的预期,县委书记的预期却大大高于地厅级干部。本次调查的结果是:认为2004年所在地区居民生活水平会“上升很多”的占6.9%,会“略有上升”的占69.8%。其中,县委书记的预期要大大高于地厅级干部,认为会“上升很多”和“略有上升”的,前者占96.4%,后者为70.3%。
这一调查结果大大好于对2003年的预期。2002年的调查中认为2003年所在地区居民生活水平会“上升很多”和“略有上升”的只有50.4%,而这次调查达到了76.7%,高出26个百分点。另外,从不同地区看,东部与西部的预期高出中部地区约10个百分点。
对于“当前我国要特别注意解决好哪些问题?”的提问,被问卷调查的领导干部们集中认为:“失业问题”首当其冲。
最担忧失业和贫困问题
调查结果显示:就业作为民生之本,已经引起广大干部的高度重视(关注“失业问题”的占到24.1%);贫困问题紧随其后(19.0%)。接下来依次是“决策体制问题”(12.1%)、“居民收入差距问题”(12.1%)、“地区发展差距问题”(11.2%)和“腐败问题”(8.6%)。没有人选择“邪教问题”和“民族分裂问题”。
不同地区领导干部的回答有所不同,东部地区最看重“腐败问题”和“贫困问题”,中部地区最看重“失业问题”和“贫困问题”,西部地区最看重“失业问题”和“地区发展差距问题”。从不同职务来看,地厅级干部选择的主要是“失业问题”和“贫困问题”,县委书记选择的主要是“地区发展差距”和“失业问题”。不同的选择既反映了地区经济的差异,也反映了他们从事不同的工作、承担不同的责任所面临的不同境况。
政治体制改革受瞩目
“政治体制改革”依然是领导者们在2004年关注的重点。数据显示,2004年领导干部最关注的是“政治体制改革”(30.2%),其次是“机构人事改革”(19.0%)、“收入分配制度改革”(15.5%)和“国有企业改革”(12.9%),它们的选中率均在10%以上。上面的排序与2002年的调查结果相同。
谢志强教授说:“这一点表明,过去的焦点今天依然是焦点,过去的问题今天依然存在,而且其严重性、关注度并不低于过去。我们深知,任何改革不可能一蹴而就,都需要一个过程,甚至一个很漫长的过程,但需要引起特别注意的是,不能因为它是一个过程,就消极等待,甚至丧失进行改革的大好时机。关注改革固然重要,而抓住机遇,创造条件进行改革更重要。”
从3项选择合计的结果看,“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政治体制改革”和“机构人事改革”依次排在了前三位,且选中率均在40%以上,关注度非常高,这一情况与2001年、2002年的调查结果基本一致。
最希望保持社会稳定
在对于今后一段时间改革顺利推进的决定性因素的选择上,“保持社会稳定”这一因素成为领导干部们的首选,但不同职务的人看法有异。
调查数据表明,“保持社会稳定”仍然是顺利推进改革的重中之重。连续5年调查,对此的选择始终是相同的。如此高的稳定性和高选中率,充分证明稳定对推进改革的极端重要性。在某种意义上,这两者其实是一对矛盾,因为改革必须打破原有的稳定和秩序,而改革的顺利推进和深化又必须在一个稳定的环境下进行,怎样处理好这对矛盾,既需要原则和规范,也需要科学的方法和高超的艺术。
对顺利推进改革的关键因素选择,从不同地区来看,没有什么大的不同,都是选择“保持社会稳定”和“宏观决策的科学化与民主化”,且对每项的选中率大致相当。从不同职务来看,地厅级干部的选择及排序与上面的相同;县委书记的选择主要集中在“保持社会稳定”上(57.1%),只有3.5%的人选择被地厅级干部排在第二位的“宏观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这是一个耐人寻味的问题。
政治体制改革取得成效的几个决定性因素
当问卷向被调查者提出政治体制改革要有成效,取决于问卷中提供的哪些因素时,“扩大党内民主”成为首选,选中率达35.3%,这是连续多次调查中比例最高的。作为第一位的选择,“进一步转换行政机构职能”(28.4%)、“处理好党政关系”(19.0%)和“改革决策体制”(6.9%)也被领导干部十分看重,认为这些因素对于有效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十分重要。作为第二位的选择,排在首位的是“改革决策体制”。决策在国家政治经济社会生活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决策特别是重大决策,如果出现失误、错误,将影响全局。决策问题是根本性的问题、源头性的问题,所以它像以往一样,仍然成为领导干部十分看重的因素。
领导干部对中国改革的关注点
改革会影响到包括领导干部在内的每个人的利益。一项改革能否成功,取决于很多因素,其中领导干部的因素是关键性的。他们对改革的拥护程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改革的力度、速度和向度;毫无疑问,领导干部群体是改革的动力,在一定条件下他们中的一部分也可能成为阻力。其中的原因虽然复杂,但肯定与他们个人利益的得失有密切关系。
为此,问卷中设计了一道题:“在哪些方面的改革中,您将会获得好处或有所损失”。调查者列出了10项改革,请被调查者对每一项改革从3个方面予以回答:即“会有好处”、“会受损失”和“说不清”。
调查统计结果显示,在每项改革中,至少都有1/3以上的人认为这项改革将对他们带来好处。在“有好处”一栏中,选中率超过50%的有7项,接近和超过70%的有3项,它们是“工资改革”(85.3%)、“住房改革”(70.7%)和“政治改革”(69.8%)。在确认思路正确的前提下,应当抓住机遇,大力推进这3个方面的改革。选中率在50%以下的也有3项,即“医疗改革”(34.5%)、“企业改革”(48.3%)和“金融改革”(48.3%)。在改革可能使他们“受损失”一栏中,“医疗改革”位居第一(31.0%),列第二位、第三位的分别是“社会养老改革”(11.2%)和“住房改革”(9.5%)。在“说不清”一栏中,超过30%的人认为这些改革对他们是否有益、受损的有4项:“企业改革”(44.8%)、“金融改革”(42.2%)、“劳动就业改革”(41.4%)和“机构人事改革”(36.2%)。
这个结果与2002年的调查比较,出现了一些新的情况:对可能“会有好处”的改革,选中率上升最快的是“劳动就业改革”,从33.3%提高到了51.7%;在“受损失”一栏中,变化最大的“医疗改革”一项,从2002年的44.1%降至31.9%;在“说不清”一栏中,起伏不大,升降均未超过8个百分点。
农村农民问题需重点解决
对于问卷提出的最后一个问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需要重点解决哪些问题?“调查结果表明:“农村土地和农民流动问题”高居榜首(37.9%),认为它是制约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最大障碍。位居第二、第三的是“决策科学化问题”(16.4%)和“结构调整问题”(15.5%)。在“第二选择”中,“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问题”成为首选(23.3%),列第二位的是“农村土地和农民流动问题”(19.0%)。从两个选择的合计来看,“农村土地与农民流动问题”依然排在第一,“结构调整问题”列第二,“城乡社会保障”列第三。
需防范金融危机
而对当前经济发展中应当防范的主要风险来说,调查问卷中列出了8个方面的风险因素,请被调查者从中选择两项,并依重要性排序。在第一选择中,“金融危机”以高达44.0%的选中率被排在首位,“政府债务危机”被排在第二位(19.8%),其他依次是:“社会保障基金入不敷出”(13.8%)、“民族工业受到严重冲击”(7.8%)、“社会重大突发事件”(6.9%)、“农业受到冲击”(6.0%)和“部分人群之间的关系紧张”(1.7%)。在第二选择中,“农业受到严重冲击”和“社会重大突发事件”受到特别关注。
就影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可能产生的危机,领导干部们认为主要集中在3个方面:一是“钱”的问题,包括“金融危机”、“政府债务危机”和“社会保障基金入不敷出”;二是“三农”问题,包括农村土地制度、农业受冲击和农民流动;三是“社会重大突发事件”。我们必须在这3个主要方面多留心、早预防,做到有备无患,未雨绸缪。这样,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才会更有把握。
(全文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