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调研公司 培训会议 行业情报 付费报告 免费报告 调研文库 求职招聘 执行峰会 邮  箱 论  坛 搜  索
我的帐户  会员登陆  会员注册
热点话题 | 行业动态 | 项目招标 | 咨询黄页 | 涉外调查
注册成会员
定性研究 | 服务评估 | SPSS专题 | 消费者研究 | 产品开发 | 品牌传播
汽车 | 通信 | 经济 | 房地产 | 互联网
我的帐户 |会员登陆 |会员注册
IT、液晶 | 电信增值 | 网络无线 | 饮食烟酒 | 家电、3C | 电子电工 | 2008报告预订(|)
我的帐户 | 购买帮助 | 购物车 | 忘记密码
              
IT、液晶 | 电信增值 | 网络无线 | 饮食烟酒 | 家电、3C | 电子电工
求职招聘区 | 委托代理区 | 行业讨论区 | 调研学习区 | 系统服务区

生活满意度总体平稳,就业社保问题亟待改善

报告出处:指标网与零点调查  发布日期:2004年01月05日 08:50

报告类别:调查报告
行业分类:调查
调查地点:全国20个县市
调查时间:2003年12月
调查机构:指标网与零点调查
报告来源:零点指标网

报告内容:

  零点调查授权零点指标数据网最新发布的《2003年中国居民生活质量指数报告》显示,今年“平静满足”依旧是中国居民的主流情绪,有超过四成(45.1%)的居民表示拥有“平静满足”的心境,但是随着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和来自多方面的竞争压力,人们感觉“焦急紧张”、“平淡冷漠”等较为负面的情绪(20.8%)较2002年(19.3%)略有增强。

  同时,零点居民生活指数最新报告指出今年中国居民生活质量的三项特点:

  • 中国居民生活满意度总体平稳,对未来生活抱以高期待
     

  • 人经济状况制约着中国居民总体生活满意度
     

  • 下岗就业问题持续凸显,社会保障亟待改善

  该项调查是零点调查与零点指标数据网合作于2003年10利用最新完善的“零点居民生活指数”指标体系(包括三项综合指标和十九项分项指标),从宏观和微观两个维度在全国范围内对城市、小城镇及农村居民的总体生活满意度进行了测评。调查使用多阶段随机抽样方式(城镇地区)和整群抽样方式(农村地区),在全国京沪穗等7个大中城市、河北与浙江等7省的小城镇及农村地区中对3968名16岁以上的当地居民进行的入户访问,其中城市居民为1866人,县内的小城镇及农村居民为2102人。数据结果已根据各地实际人口规模进行加权处理,在95%的置信度下本次调查的抽样误差为±1.75%。

一、中国居民生活满意度总体平稳,对未来生活抱以高期待

  调查结果显示,68.2%的中国居民对于目前个人生活感到满意。如果用5级量表的赋值方法求取结果,即5分表示“非常满意”,依次递减,1分表示“非常不满意”,则目前中国居民的总体生活满意度得分为3.43分,处于“一般”和“比较满意”的中间水平。城镇居民的满意度分值为3.34分,农村居民为3.48分。同目前的生活满意度相比,居民对未来生活的预期较为乐观,76.4%的中国居民乐观期待未来生活,对未来生活的乐观度分值为3.82分,处在“与现在相比变化不大”和“会变得比较好”之间偏向于“会变得比较好”的水平,相比之下,城镇居民的未来生活乐观度(3.77分)要低于农村居民(3.85分)。

  与零点调查往年的城乡居民总体生活满意度的调查结果比较发现,城乡居民的总体生活满意度在2000年至2002年间呈现出稳中有升的总体趋势,其中以2001年的上升趋势最为明显,满意度由2000年的3.25分上升至2001年的3.44分,而2002年达到了几年来的最高水平(3.50分),到今年城乡居民的总体生活满意度(3.42分)有所回落,与2001年的调查结果(3.44分)基本持平。城市与农村居民比较发现,除2000年呈现出城市居民的总体生活满意度(3.27分)略高于农村居民(3.22分)的情况以外,从2001年至今,城市居民的满意度均较为明显的低于农村居民。而从变化趋势上来看,城市居民与农村居民间的最大差异点在于,2001年城市居民的生活满意度(3.28分)与2000年(3.27分)基本持平,而农村居民2001年的生活满意度(3.50分)较000年(3.22分)有较大幅度的上升。

图1 2000年至2003年中国城乡居民总体生活满意度的变化趋势图

 

  资料来源:基于零点研究集团于2000年-2003年连续四次进行的中国居民生活质量指数调查。评价使用5级量表编制。

  结合统计局发布的近几年数据,我国国民经济增长率近五年来一直保持在7-8%,经国家统计局预测,今年我国GDP增长率在8.5%左右,显示出我国经济保持持续稳定的发展。但零点公司连续几年的调查数据显示,居民总体生活满意度的增长率近几年远远落后于经济增长,甚至在今年出现负增长,居民总体生活满意度的增长率与国民经济增长率之间存在缺口。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良好的宏观政策与居民的微观生活还没有完全有机地结合,如何调控宏观及微观的共同发展,从而逐渐拟合居民总体生活满意度的增长率与国民经济增长率之间的缺口,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

图2 居民生活满意度增长率与国家经济增长率缺口

 

  资料来源:基于零点研究集团于2000年-2003年连续四次进行的中国居民生活质量指数调查和国家统计局资料。

二、个人经济状况、职业及社会保障满意度不高成为制约中国居民总体生活满意度升高的主要因素

  通过相关分析得出的各分项指标与总体生活满意度之间的相关系数代表人们在各分项指标方面的满意度对其总体生活满意度的影响程度。调查结果显示,“个人经济状况满意度”成为影响今年居民总体生活感受最为重要的指标,且其影响程度明显高于居于第二位的“个人职业满意度”指标。此外,今年新增的微观环境指标“个人业余生活满意度”、“物价变动的承受能力”、“消费信心度”、“社会保障满意度”和新增微观指标“身体健康状况”对于总体生活满意度的影响也处在相对比较重要的位置。相比之下,多项宏观环境指标对居民的总体生活感受产生的影响较低,其中以“政府管理信心度”为最低,比较靠后还有“科技发展获益预期”和“深化改革获益预期”。从总体趋势上来看,今年影响居民总体生活满意度的主要指标多为微观环境指标,这一结果与2002年相同。

  对比城镇与农村发现,城镇居民的个人业余生活满意度、物价变动承受能力、居住环境满意度及个人未来收入变化预期对其整体生活感受的影响要远大于农村居民;而农村居民的社会保障满意度、社会治安安全感及人际关系满意度对其总体生活感受产生的影响度要明显高于城镇居民。

表1 2003年影响中国居民总体生活满意度的各项指标的影响力(基于各项指标与总体生活满意度评价之间的相关系数计算而得)

总体

城镇居民

农村居民

个人经济状况满意度

0.475

个人经济状况满意度

0.542

个人经济状况满意度

0.427

个人职业满意度

0.338

个人业余生活满意度

0.378

个人职业满意度

0.328

个人业余生活满意度

0.324

物价变动承受能力

0.371

个人业余生活满意度

0.290

物价变动承受能力

0.281

个人职业满意度

0.368

社会保障满意度

0.242

消费信心度

0.278

消费信心度

0.334

消费信心度

0.237

社会保障满意度

0.267

社会保障满意度

0.319

物价变动承受能力

0.226

身体健康状况

0.225

居住环境满意度

0.265

身体健康状况

0.209

居住环境满意度

0.207

国家经济发展水平

0.248

国家经济发展水平

0.168

国家经济发展水平

0.204

身体健康状况

0.242

社会治安安全感

0.166

生活便利性

0.172

国家的国际地位感

0.214

居住环境满意度

0.164

社会治安安全感

0.169

个人未来收入预期

0.205

生活便利性

0.122

国家的国际地位感

0.155

贸易国际化获益预期

0.190

贸易国际化获益预期

0.121

贸易国际化获益预期

0.146

生活便利性

0.178

人际关系满意度

0.116

个人未来收入预期

0.134

深化改革获益预期

0.170

国家的国际地位感

0.107

深化改革获益预期

0.124

社会治安安全感

0.162

科技发展获益预期

0.086

人际关系满意度

0.123

人际关系满意度

0.140

深化改革获益预期

0.085

科技发展获益预期

0.098

家庭生活质量

0.138

个人未来收入预期

0.082

家庭生活质量

0.084

科技发展获益预期

0.116

政府管理信心度

0.067

政府管理信心度标)

0.072

政府管理信心度

0.087

家庭生活质量

0.047

  资料来源:基于零点研究集团于2003年10月在全国范围内对城市、小城镇及农村地区3968名16岁以上的当地居民进行的中国居民生活质量指数调查。

  对比影响居民生活整体感受的各项因素与居民目前对于这些因素的评价结果,就可以发现,目前制约中国居民生活满意度升高的最主要的负面因素是个人经济状况、职业和社会保障满意度偏低,而支撑居民对于未来生活较为乐观预期的主要因素则是其对于国家宏观因素的较高预期,这种宏观因素偏于高满意度和微观因素偏于低满意度的总体反差格局仍未打破。这说明中国现有的社会动员方式是有效的,但是市民的实际收益并没有社会传播的那么好,好的传播也加强了大家对于未来社会生活质量和国家经济发展的乐观度。

表2 2003年中国居民对影响其总体生活满意度的各项指标的评价(基于5级量表的得分)

总体

城镇居民

农村居民

人际关系满意度

3.92

人际关系满意度

3.94

人际关系满意度

3.91

家庭生活质量

3.89

家庭生活质量

3.87

身体健康状况

3.91

身体健康状况

3.87

生活便利性

3.85

家庭生活质量

3.90

政府管理信心度

3.80

身体健康状况

3.81

政府管理信心度

3.82

科技发展获益预期

3.76

科技发展获益预期

3.79

生活便利性

3.80

个人未来收入预期

3.75

政府管理信心度

3.76

个人未来收入预期

3.78

生活便利性

3.75

贸易国际化获益预期

3.71

科技发展获益预期

3.74

社会治安安全感

3.66

个人未来收入预期

3.69

社会治安安全感

3.71

贸易国际化获益预期

3.64

国家的国际地位感

3.58

国家的国际地位感

3.66

国家的国际地位感

3.63

社会治安安全感

3.57

国家经济发展水平

3.61

国家经济发展水平

3.56

深化改革获益预期

3.50

贸易国际化获益预期

3.60

深化改革获益预期

3.55

国家经济发展水平

3.49

深化改革获益预期

3.58

物价变动承受能力

3.42

物价变动承受能力

3.45

居住环境满意度

3.43

居住环境满意度

3.39

个人职业满意度

3.41

物价变动承受能力

3.41

个人业余生活满意度

3.38

个人业余生活满意度

3.39

个人业余生活满意度

3.38

个人职业满意度

3.32

居住环境满意度

3.32

个人职业满意度

3.29

社会保障满意度

3.13

社会保障满意度

3.20

个人经济状况满意度

3.16

个人经济状况满意度

3.12

消费信心度

3.06

消费信心度

3.14

消费信心度

3.11

个人经济状况满意度

3.05

社会保障满意度

3.10

  资料来源:基于零点研究集团于2003年10月在全国范围内对城市、小城镇及农村地区3968名16岁以上的当地居民进行的中国居民生活质量指数调查。

三、下岗就业问题持续凸显,社会保障亟待改善

  比较零点调查连续5年进行的城市居民社会关注焦点的调查结果发现,下岗就业已连续3年成为市民最为关注的社会问题。自2001年“下岗”一词走入历史以来,就业矛盾不断加剧,处于不同生活状态的市民站在或正面或负面的不同角度对就业问题均给予极高的关注度,今年市民对此问题的关注率(52.9%)仍高居不下,与去年的高关注率(53.5%)基本持平,但今年市民的职业满意度水平(3.39分)仍处于低位,并成为下拉其整体生活质量感受的重要因素。

  与此同时,与就业问题存在着内在逻辑联系的社会保障问题再次成为今年市民关注的第二大问题,关注率为32.1%。而今年市民对于住房改革这一问题的关注率较去年有明显提升,由去年的23.1%提升至今年的31.6%,位居第三。另外,市民对环境保护和医疗制度改革问题的关注率较去年有所下降,但对于廉政建设的关注率较去年略有提高(17.5%→20.7%)。

表3 1999年-2003年市民关注的国内社会热点问题排序(前7位)

序号

1999年京沪穗汉厦沈等11市

2000年京沪穗汉蓉保等10市

2001年京沪穗汉蓉沈等10市

2002年京沪穗汉蓉沈等10市

2003京沪穗汉蓉沈等10市

1

失业下岗(21.6%)

环境保护(49.2%)

下岗就业(45.2%)

下岗就业(53.5%)

下岗就业(52.9%)

2

廉政建设(14.7%)

失业下岗(43.7%)

环境保护(41.3%)

社会保障(34.5%)

社会保障(32.1%)

3

经济增长(11.1%)

子女教育(34.7%)

社会保障(32.6%)

环境保护(29.5%)

住房改革(31.6%)

4

环保问题(5.6%)

社会治安(33.4%)

经济增长(25.8%)

医疗制度改革(26.3%)

环境保护(24.3%)

5

社会治安(5.4%)

廉政建设(29.0%)

住房改革(25.8%)

经济增长(25.7%)

经济增长(22.7%)

6

就业问题(3.6%)

经济增长(20.2%)

廉政建设(15.4%)

住房改革(23.1%)

医疗制度改革(21.4%)

7

人口问题(3.3%)

养老问题(19.3%)

社会治安(15.2%)

青少年教育问题(20.6%)

廉政建设(20.7%)

  资料来源:基于零点研究集团于1999年-2003年连续五次进行的中国居民生活质量指数调查。在若干给定的问题中,每年各问题的关注率是按照关注程度使用限选三项的答法计算得出。

  就业是民生之本,就业问题不可避免地会引发对诸多问题的链动效应:首先能否就业关系到能否有收入,能否满足居民最低生活要求,而收入满意度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居民的职业满意度、当前的个人经济状况以及对未来收入的预期,进而影响到居民的消费信心度。消费信心度低,居民持币观望,常常会引起内需不足,导致整体消费总额下降。消费协同投资、出口是拉动国家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消费信心度低,将影响到国家经济增长的水平。而国家经济如果下滑,势必又产生就业问题。反之,从根本上解决就业问题,就可以产生良性循环。

图3 下岗就业问题产生的链动效应

 

  我们的政策在提高市民的收益能力、改变就业的公益能力以及社会保障的覆盖面方面进展不大。从重要性来说,就业是影响居民整体生活标准状况的第一因素,就业状况跟社会经济状况与社会保障的联系最大,所以在目前,中国居民就业水平成为居民评估当地政府执政能力与评估自身经济状况的重要标准。因此,要从整体上提高中国居民的生活满意度,切实改善居民的生活水平,重点工作仍在于不断增加新的就业机会,大力改善居民的就业状况和个人收入水平,积极推进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为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必要的前提和基础。

(全文结束)

行业分类

免费报告搜索
关键字:
广告服务 - 法律条款 - 注册指南 - 关于我们 - 企业客户
Copyright © 1999-2008 3see.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北京信通四方企业顾问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京ICP证080069号
TEL:86-10-85863259  客服:service@3see.com 
投稿:contribute@3se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