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调研公司 培训会议 行业情报 付费报告 免费报告 调研文库 求职招聘 执行峰会 邮  箱 论  坛 搜  索
我的帐户  会员登陆  会员注册
热点话题 | 行业动态 | 项目招标 | 咨询黄页 | 涉外调查
注册成会员
定性研究 | 服务评估 | SPSS专题 | 消费者研究 | 产品开发 | 品牌传播
汽车 | 通信 | 经济 | 房地产 | 互联网
我的帐户 |会员登陆 |会员注册
IT、液晶 | 电信增值 | 网络无线 | 饮食烟酒 | 家电、3C | 电子电工 | 2008报告预订(|)
我的帐户 | 购买帮助 | 购物车 | 忘记密码
              
IT、液晶 | 电信增值 | 网络无线 | 饮食烟酒 | 家电、3C | 电子电工
求职招聘区 | 委托代理区 | 行业讨论区 | 调研学习区 | 系统服务区

农户小额信贷成效显著 但问题不少

报告出处:国家统计局农调总队 河南省农调队  发布日期:2004年01月09日 08:33

报告类别:调查报告
行业分类:调查
调查地点:济源市
调查时间:2003年12月
样本数量:100名
调查机构:国家统计局农调总队 河南省农调队
报告来源:中国统计信息网

报告内容:

  近年来,资金短缺已成为制约农民增收的瓶颈之一。为进一步了解农民在实现增收过程中遇到的资金短缺问题,河南省农调队对济源市农村信用联社及王屋、轵城两个分社,7个乡镇100个贷款农户小额信用贷款情况进行了专题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农户小额信贷是农民增收的助推器,是农村社会的稳定剂,但也存在一些值得关注的问题。

一、农户小额信贷规模明显扩大,且多用于养殖业

  济源市农村信用社自2000年以来,在全市大力推广“农户小额信用贷款”业务。截止2002年底,累计发放农户小额信贷款3.12亿元,较2000年增加2.24亿元,增长2.6倍;全市12.15万农户中,有4.09万农户利用小额信贷,农户贷款面达34%。

  从资金的用途看,通过对100个贷款农户的调查,有78%的农户将贷款投向养殖业,有14%的农户将贷款投向药材、蔬菜的种植,有3%的农户将贷款投向运输业,另有5%的农户将贷款投向商业和其它。

二、小额信贷使农民、信用社实现“双赢”

  (一)小额信贷已成为农民增收的助推器

  济源市100个被调查的贷款农户,2002年人均纯收入2852元,较1999年增加1147元,增长67.3%;户均纯收入5802.35元,是贷款前的2倍。其中,纯收入在2000元以下的农户比重由贷款前的90%减少到14%,下降76个百分点;2000-5000元的农户比重由贷款前的3%上升到5%,增加2个百分点;5000-8000元的农户比重由贷款前的5%上升到78%,增加73个百分点;8000元以上的农户比重由贷款前的2%上升到3%,增加1个百分点。(见下表)

按纯收入分组的户数比重变化情况

 

户均纯收入(元)

各组户数占总户数的比重(%)

贷款后比贷款

 

贷款前

贷款后

前增减百分点

2000元以下

90

14

-76

2000-5000

3

5

2

5000-8000

5

78

73

8000元以上

2

3

1

  (二)小额信贷已成为农村社会的稳定剂

  农户小额信贷极大促进了农村社会的稳定。对百户农民的调查结果显示,认为在利用小额贷款后,社会治安状况好了,小偷小摸的人大为减少的农户,占被调查农户的95%;认为在利用小额信贷后,邻里关系和睦、干群关系融洽的农户,占被调查农户的93%;认为在利用小额信贷后,卫生条件得到了改善的农户,占被调查农户的91%;认为在利用小额信贷后,打麻将的、游手好闲的人少了的农户,占被调查农户的85%。

  (三)农民的信用意识不断增强

  农民通过信用社发放的小额信贷走上了致富路,同时也逐渐培养成按时还贷的诚信意识,信用观念由“贷款贷款、十年豁免”向“好借好还、再借不难”、“一人守信,全村光荣”转变。对100个贷款农户的调查显示:90%的农户信用度很高,8%的农户信用度较高,只有2%的农户因其它原因信用较差。截止目前,全市已有2万7千多农户持有贷款证,2个村被评为“信用村”,1500多户被评为信用户。

  (四)农村信用社知名度提高,信贷资金基本实现良性循环

  通过几年的运行,小额信贷树立了信用社在广大农民心目中的良好形象,信用社的社会地位明显提高,各项业务快速发展。截止2002年底,济源全市农村信用社累计存款余额12.47亿元,占全市金融机构存款余额的26.4%;各项贷款余额9.07亿元,占全市金融机构贷款余额总额的22.4%,较年初增长15.3%。在信用社的各项贷款余额中,农业贷款余额3.51亿元,占信用社贷款余额总数的39%,较年初增加8个百分点。2002年,信用社新增农业贷款1.06亿元,占信用社新增各项贷款的88.2%,占全市新增农业贷款的100%。截止2002年底,全市信用社共实现收入5692万元,盈亏相抵实现帐面利润135万元,其中19个独立核算单位中有16个信用社有盈余,盈余面达84.2%,只有3个信用社亏损,亏损面为15.8%。

三、农户小额信贷推广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调查表明,大多数农民对信用社的支农服务比较满意,认为目前贷款手续比较简便,信贷员基本上做到了服务热情周到,以前存在的“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的情况极少存在,但在调查过程中也发现,小额信贷的推行仍存在一些问题。

  (一)小额信贷找担保人难

  根据济源市农户小额信贷的有关规定,除已经具有信用等级的农户外,农户在办理小额信用贷款时,必须出具公职人员或有固定收入的人员担保,方能取得贷款。但是农村中具有信用等级的户相对较少,如目前济源市农村贷款村占60%,贷款户占到50%,其中只有2个村被评为信用村,只占贷款村数的0.64%;1500多户被评为信用户,仅为贷款总户数的2.23%;同时,在农村中能够满足担保人要求的也只有公办教师或村委会人员,不但为数不多,且在这些人之中又有相当一部分人不愿意为此承担风险,寻找担保人成为农户贷款的第一道门槛。

  (二)贷款额度难以满足农户需要,贷款期限与农业生产周期脱节

  济源市信用联社规定,山区农户贷款额度为3000—5000元,平原地区贷款额度为1—2万元,贷款期限一般是3—12个月。但是,随着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加大,资金需求也越来越大,承包果园、建蔬菜大棚、现代化养殖场、农产品加工的资金投入一般在5万元以上,现有贷款额度难以满足农户的需要。调查中有60%的贷款户反映贷款额度太小。同时,由于现代农业已打破传统农业的春种秋收模式,向反季节、长周期发展,一些特色农业生产周期多在1-3年左右,因此,目前的贷款期限与农业生产周期形成脱节现象。

  (三)信贷机制影响了向农民放贷的积极性

  一方面,信用社实行贷款责任终身追究制,另一方面,农业经济效益和农民收入低下,新型农业虽能带来较高收益,但周期相对较长,市场风险也大,可以说投放越多风险越大,为此,信贷人员对发放小额贷款顾虑重重,宁可少放或不放,也不愿去“冒风险”。

  (四)信用社资金严重不足

  目前,农村资金分流严重,存款大量流入基本不向农村发放贷款的商业银行和乡镇邮政储蓄。2002年,济源市金融系统共增加各项存款6.01亿元,其中信用社仅增加1.62亿元,占26.9%,而同期信用社当年新增农业贷款1.06亿元,占全市新增农业贷款的100%。如果剔除不良贷款、历年亏损、人行支农再贷款等,信用社自身资金严重不足。

  (五)信贷业务员过少,影响了贷款发放

  济源市大多数信用社信贷人员只有2-3名,超过5名业务员的几乎没有,每万人农业人口不足1名信贷员,致使信用社对农户的跟踪调查和信用评定及年审、换证等工作难以有效实施,制约了农户贷款业务的拓展及小额贷款对农村经济的发展。

四、加快制度创新,充分发挥小额信贷的作用

  通过对百户农民的调查发现,农民希望利用小额信贷解决资金短缺,调整产业结构,增加收入的愿望日益强烈。迫切需要农户小额信贷的制度创新,以充分发挥小额信贷的作用。

  (一)允许用农作物、农产品、承包地作抵押。

  对百户贷款农民的调查显示,有70%的农户希望改革目前农户抵、质押贷款的方式,希望可以用农作物、农产品、承包的土地使用权等作为抵押获得贷款。同时,希望金融部门提高贷款基数。

  (二)信贷人员要改变工作作风和工作方式,积极为农户服务。

  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充分发动信贷人员深入农户、田间地头,调查了解农户的实际情况,对贷款的使用、农民在生产经营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进行调查,建立农户经济档案,利用信用社在社会中联系广泛的优势,为农民提供信息、技术、咨询服务,当好农民致富的参谋。大力推行农户贷款证,简化贷款手续,方便农民贷款,使农户贷款证成为农民贷款的绿卡、致富的绿卡。

  (三)加快相关制度创新。

  积极稳妥地开展信用户、信用村的评定,培育农民的信用意识,打通农民贷款的信用“瓶颈”,推动农村信用文化建设。加大对具有比较优势的农业和农产品的信贷投入,特别是支持高科技农业、特色农业、订单农业和创汇农业及农副产品的深加工项目,促进农业产业化建设。

(全文结束)

行业分类

免费报告搜索
关键字:
广告服务 - 法律条款 - 注册指南 - 关于我们 - 企业客户
Copyright © 1999-2008 3see.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北京信通四方企业顾问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京ICP证080069号
TEL:86-10-85863259  客服:service@3see.com 
投稿:contribute@3se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