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意的公共价值
报告类别:分析报告
行业分类:调查
调查时间:2004年1月
调查机构:指标网与零点调查
报告来源:零点指标网
报告内容:
2002年零点调查首次进行了中国都市的市长支持度调查,调查结果表明在现任的十名市长中,只有八人的支持率超过50%。而2003年的调查结果显示,市长们的民意支持率均在50%以上,但是县长们达到50%支持率的则相对较少。耐人寻味的是,对于市长了解和认知的程度越高,支持率也相对越高。这项调查首先从市民对市长的熟悉度入手;其次,研究综合欣赏度:看市民是否知道并欣赏市长的施政计划、施政成绩、个人形象和为政清廉情况;在此基础上,我们进一步向受访居民发问“假如你现在拥有投票权,你还会选现在的市长当市长吗?”这由于这是首次对于中国较高级别的政府首长表现的独立民意测评,引起了广泛的社会影响,有媒体称之为“中国民主政治发展的重要指标性事件”。除此以外,在过去的十年中,以零点调查为代表的独立民意研究机构已经在包括社会政策、社会难题、国际关系、居民愿望和需要、人民生活质量、投资者评价等广泛的领域,展开频率越来越高的民意研究。渐渐的,民意调查或者民意测验已经成为媒体和公众比较熟悉的一项事物了。
附图 2000年至2003年中国城乡居民总体生活状况满意度的变化趋势图(基于5级量表的得分)
资料来源:基于零点研究集团于2000年-2003年连续四次进行的中国居民生活质量指数调查。
历来对于社会问题的实证研究以及通过解读研究结果而形成政策选择时,有两种截然不同的选择趋向:精英理念的主张者强调领导所具有的认识高度和综合视野,因此会更倾向于将政策发展成为领导人意志在各个特定事务领域的表现;但如果政策是以民意为基础的话,就应该选择老百姓愿意接受的结果,如果一项政策选择在开始的时候就是大部分人不认同的,那么它就很难行得通,原因是可能违反的人比遵行的人还多,从而导致政策在实质上不可行。比较而言,精英路线导致的是政策制定成本低,而执行成本高,民意路线的成效通常可能正好相反。
在过去很长的历史时期,在中国,民意是由特殊的政治组织来确定和代表,但是很少有独立的检验机会。慢慢的,民意是什么?民意可否计算?民意到底是否可以探测?民意是否先进?民意的构成是什么?民意可否形成主流?所有这些问题都成为问题。站在外部社会的观察角度,人们怀疑中国人民是否有真实的表达意见的可能,人们表达的意见是否真实,是不是所有人有平等表达意见的机会,以及大众媒体和民意代表是否发表的确是民众的思想。
附表 近几年中国市民认为的对中国最为友好的国家排名
资料来源:零点研究集团于2001年-2003年连续四次进行的中国城市居民国际意识调查。
附表 近几年中国市民认为的对中国经济发展最为重要的国家排名
资料来源:零点研究集团于2001年-2003年连续四次进行的《中国城市居民国际意识调查》。
我们可以分析中美两国人民互相的看法。中国人看美国人,分为三个层面,美国的人民、美国的土地与美国的政策:按照土地来说是最好的,大家留学、生意都爱去美国;对美国人民也是比较喜欢的,美国男性在中国人最欣赏的世界男性排在第二,女性排在第四;但是对于美国政府的政策,中国人比较抵触,其中很重要的一点是美国政府的台湾政策——台湾问题是中国人评价美国政府友好与否的核心问题,今天美国政府的政策很难让普通中国人感到美国政府在根本上是善待中国的。而美国人看中国的角度有所不同,但也可从三个角度来看:一是文化,从文化角度美国人对中国是比较欣赏的,认为中国的文化比较有内涵;二是从利益的角度上来说觉得我们中国很重要,虽然有些冲突的地方,但是仍可以从中国获得利益或者共同谋取利益,所以大部分美国人主张跟中国发展日常贸易关系和保持正常交往与合作;三、在政治价值上不共享,很多美国人还用传统的共产观念或者文革印象来看待现在中国,认为中国在政治制度、人权政策取向上的特征,决定了中国与美国不是同一条道上的国家,和中国的合作是策略性和暂时的。由于选民民意是美国政策的基础,所以美国的民意也决定了美国对中国的政策,很多总统候选人竞选时有意丑化中国,会有利于得到选票――不管他当选后实际上怎样制定与中国交往的政策。
世界可以分为两种:一是本原的世界,另一种是被诠释的世界。世界上的事物也是一样:一种是是客观存在的,另外一种是被人们感知过的,感知还可以是多重的——我直接看到感到的,或者其他人感知然后告诉我的。所以世界是个被多重诠释过的世界,人们很难测知本原的真理,而只有模拟的诠释真理,那么以谁的诠释为准?传统的政策考虑大致有这样几种:一、前瞻性考虑,具备这样能力的人被叫做先知。邓小平的“坚持基本路线一百年不动摇”,就可以叫前瞻性考虑。但是前瞻性往往和权威有关,没有权威的人的前瞻性往往被看做超越条件。二是标杆式考量,现在我们有的人言必称美国、欧美、西方、发达国家,这就是社会生活中的标杆现象,所谓标杆就是认为好的、有参照性的事物,这种在总的意识形态领域中间,用前瞻性来表示,而在实际操作当中用标杆来表示。当然学标杆还要先做条件对比,怎样的标杆在什么样的条件下才可以做。标杆效应中往往存在只学好的目标模式而不注意条件养成的可能。第三是民意,单个民众往往很局限、甚至愚蠢,但是在一定的规模上,大数定律也可以发挥作用,个体只有真理的碎片,而总体则趋近真理。但是也不排除一种可能性,某些时候,民众的大多数也未必预见到具有未来价值的重大利益。
附表 1999年-2003年市民关注的国内社会热点问题排序(前7位)
资料来源:基于零点研究集团于1999年-2003年连续五次进行的中国居民生活质量指数调查。
关于民意,有很多辩证的判断,或者说存在着相当的争议。有一种很强的趋势使得我们相信民意的存在很是虚幻,至少是很不确定的:民意象一种感觉,我们平时决定的很多事情是由感觉或者直觉决定的,并没有多少审慎的理性;民意是不稳定的,是快速变化的,是常换常新的需要和主意;民意看起来也象是一种假定,比如假定中华民族就是勤劳勇敢的,但我们看到的人大多是想偷懒怕事的;民意是一种抽象,说起来的主张,到每个人用具体的表达方式所表达出来的都不一样;民意是一种公聚状态下的情绪,聚会时喊口号是一种状态,回家静下来想想可能是另一种状态。正由于这些原因,民意似乎是可以被玩弄、被操纵、被变更、被塑造、被包装和被曲解的。
附图 以5级量表显示的中国市民对于当前生活质量的满意度
资料来源:基于零点研究集团于2000年-2003年连续四次进行的中国居民生活质量指数调查。
当然,不是所有的人都那么消极地看待民意。民意在很多方面表现出它的确定性:人们对于具体事物的判断有很大差距和变化,但是一个人看待问题的核心价值和内在逻辑却是相当确定的;大家发表的意见在一开始可能极为纷繁,但用公开方法表达出来后,经过大家的批评或者表扬,指出对或错,才能使提出的人想到更多,补充更多,在这个过程中间,人们作为一个共同体互动,就可能达成某种共识,这些构成共识的部分我们可以把他叫做publicopinion,而那些没有沟通到的,无法达成共识的,我们把它看成合理的分歧,因为是大家认知和了解的分歧,也不会必然妨碍相互尊重,因此,人们的声音得到表达和被听到是非常重要的;虽然,个体意见一般很不确定,但是达到统计意义上显著性的公众意见往往比较确定,因此它们大半可在实际的多个或者反复的民意测验中得到印证。
民意的表达形式有多种:首先公共媒体的声音是一种民意,但是媒体多样化才不致于使少数媒体垄断民意的表达;其次,讨论和争论,从餐桌到互联网都是民意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个人著作的出版也是民意的表达形式,书的销量上能表明影响力,如果一本书特别畅销,表明这本书的内涵满足了公众某种情绪或需要,也能造成其他人跟随着书的意见修正自己的思想和行动;选举,无论是社区的还是组织的,成为直接指向权威来源的核心民意表现形式;组织利益集团,本质上一个人或者一个群体只能代表某些人的利益,利益集团的职责就是为自己所代表的利益群体争取更多利益,重要的是不同的群体都应该有自己的利益集团代表自己的利益,同时利益群体的活动在法定的规则中享有接近甚至平等的发言权利,不同的利益群体也要有同等的公开进行政治交易的机会——民意大部分是通过谈判与妥协得出的最终方案。当然,民意表现还存在一种廉价而且经常的方式——民意测验,在适当保持独立立场、科学方法和严谨分析的条件下,民意测验成为越来越多的决策者,从大公司CEO到政党领导人不可忽视的决策参考工具。
附表 县市首长工作所获民意欣赏度对比分析
资料来源:基于零点调查2003年11月底授权零点指标数据网发布的《2003年中国20县市首长表现民意调查报告》。本次调查分为两个阶段,分别于2003年4月及10月使用多段随机抽样方式(城镇地区)和整群抽样方式(农村地区)针对20县市共5613名18岁以上的居民进行了入户访问,其中3621人为城市市民,1992人为县内的小镇与村庄居民。
民意当然并非万能。民众分左中右,民意中也有某些情绪性,甚至公众狂热,比如我们现在做个调查,那么我们很容易发现公众普遍趋向于希望政府在外交和对台方针上采取强硬立场。再者就民意本身而言,很多人在许多问题上会采取自然的保守态度,原因在于一些很先进的东西,人民了解的很少;而在另外一些事情上,人们的态度又会很宽容,因为人们只是假设问题而不是真的面对问题;在某些问题上,态度与行为可能完全矛盾,比如既主张不应过于看重处女膜又不能接受自己的女友是非处女。民意取向也会造成某些简单的多数意志决定,而少数人的权利往往会得到的尊重不够——多数民意必须同时面临尊重少数的问题。
但是,我们总归看到,如果让民众公开表达意见、积极沟通、形成共识,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大多数决定,有助于导致自觉的社会秩序,何况我们今天公共政策中的很多决定是普通百姓有能力作出判断的——从是否应禁放鞭炮、自愿婚前检查、在堵车和交纳拍照费中选择,到简化形成手续、公共评价行政首长的表现,这些百姓可能发表自己的判断,即使现在不习惯,当公众知道这些公共之事自己是可以有所建言的时候,大家会更多养成表达、提炼、提取、沟通、争取、改善自己意见的习惯。
附图 中国市民更加认同深化改革、科技发展、贸易国际化将对个人生活产生正面影响
注:上图数值代表公众预期个人受到影响的利好程度,数值越大则个人受到的影响越趋向正面。
资料来源:基于零点研究集团于2000年-2003年连续四次进行的中国居民生活质量指数调查。
民意可能是事实,但不见得被表达出来。在一个社会群体里面,如果人们不去联系,不去沟通,可能就形不成民意领袖,大家没有机会表达意思,就不能形成听得见的民意。但若一个人把这个说出来了,说出他是怎样想的,这就是真的民意吗?这也不见得,因为人的脑子特别复杂,人的脑中的想法一部分是“意识”,一部分是“下意识”。“下意识”是自己基本不能清晰的认识到,但是我们人的很多的生活体验都是被储存起来的,储存的很大一部分在“下意识”里面。而在我们的意识里面还有一部分东西是语言不能表达出来的。在剩下的语言能够表达的意见中,有相当部分的“伪意识”,包括被有意识塑造成形的伪化意识——比如某些长期的虚假广告和机关八股形成的思想习惯;还有处于自我保护形成的“心理防御”的意识,比如说有些干部,会有部分外快收入,但是当有人要调查收入是多少时,干部们只会告诉你他工资单上的收入,不会说出实际的收入,这是因为“心理防御”的原因。由此可以看出语言表达不见得就是真的,所以民意研究不是单纯的研究行动,还要有一系列专门的测量、沟通和分析技术,有时甚至采取介入式的行动才能帮助我们达成了解民意的目的。
附图 中国经济的长足进步助长市民对于经济前景的乐观预期
资料来源:基于零点研究集团于2001年-2003年连续三次进行的中国居民生活质量指数调查。
由此我们得出结论:一、民意是存在的,但并非容易被系统搜集到的;二、搜集到是可能的,但不是一件简单的工作,而是需要系统、持续与付出财务代价的工作;三、民意是需要用科学的方法进行梳理,梳理民意不仅仅简单的用到简单访问的方式,还会用到包括认识艺术、管理组织与持续沟通等多方面的知识和技能。所以我们说,一个现代管理者对待民意,第一要有信心,第二要有耐心,第三搜集民意是要花钱的,这也就是为什么民意调查会在西方做成一个产业,这个产业在美国一年创造的价值大约是270亿美元,而且值得一说的是民意调查最重要的购买者是政党、利益团体、军队、总统、联邦部委。2002年,中国的民意研究行业,包括消费者和公众研究在内的整个产业才只有大约25亿人民币的规模。中美的GDP之差约为1:8,而我们在民意研究投入方面的投入差距达到1:90,这就是我们在民意基础方面差距的鲜明体现。
(全文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