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北京郊区三农形势
报告类别:调查报告
行业分类:调查
调查地点:北京郊区
调查时间:2004年02月10日
样本情况:2003年北京郊区三农形势
调查机构:北京统计信息网
报告来源:北京统计信息网
报告内容:
内容提要:2003年北京的“三农”形势总体向好,郊区经济建设快速发展。预计全年完成郊区增加值820亿元,比上年增长15.2%。二、三产业增加值占比重达88.4%,比上年提高1个百分点。农村从业人员净增4万人,从第一产业转移到二、三产业的劳动力约7万人;农业稳步增长,第一产业增加值实现95.3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增长3.3%;农民人均纯收入达6496元,实际增长11.5%。然而,农村经济发展中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需要加快解决。
十六大报告将“三农”问题摆在了中央和各级政府工作中的首位。解决好北京的“三农”问题,是维护首都安定团结的大好局面,确保首都各项事业顺利进行,实现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和实现首都现代化宏伟目标的关键所在。2003年北京的“三农”形势总体向好,农业稳步增长,农民收入和生活水平不断提高,郊区经济建设快速发展。但是,北京的“三农”还存在着一些突出问题,需要尽快加以解决。
一、郊区经济快速增长城市化进程明显加快
2003年,郊区人民在市委、市政府正确领导下,克服非典带来的不利影响,经济继续保持了快速增长的态势。预计全年完成郊区增加值820亿元,比上年增长15.2%。第二产业增加值351.7亿元,增长20%,其中郊区工业增加值271.7亿元,增长21.3%;第三产业增加值373亿元,增长13.4%。二、三产业增加值占比重达88.4%,比上年提高1个百分点。
乡镇企业健康发展,成为农民就业增收的载体。预计乡镇企业总收入增长23.8%,利润总额增长21.3%。具有地方特色的主导行业初步形成,正在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撑点。非公经济继续保持高速增长,主要指标增速超过乡镇企业平均增速10个百分点,占乡镇企业的比重超过了40%。
由于市委市政府采取有效措施,乡乡建立职介所,村村设立指导站,市财政拨专款500万元作为乡镇企业吸纳农民就业的技术培训费,积极推进了农村第一产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的转移。初步统计,2003年我市有4.2%的劳动力由第一产业转向了二、三产业,尤以转向第三产业最为突出,农村从业人员净增4万人,相当于近五年净增量的总合。其中第一产业从业人员净减少4.6万人,从第一产业转移到二、三产业的劳动力约7万人;第三产业从业人员净增8.4万人,其中批发零售贸易住宿餐饮业增加约4万人,占转向第三产业人数的47.6%。交通运输仓储邮电业增加0.7万人。新兴行业如房地产业、社会保障福利业等从业人员也略有增加;第二产业从业人员净增0.1万人,工业减少,建筑业净增0.6万人。
郊区非农产业的快速发展和比重的提高,加快了农村城市化进程。二、三产业增加值占郊区增加值的比重比上年提高1个百分点,农村二、三产业从业人员比重达64.9%,比上年提高3.6个百分点。小城镇快速发展,预计33个中心镇完成增加值159.6亿元,增长18.6%,比郊区经济增速快3.4个百分点,基础设施投资完成额25亿元,增长30%;石景山区4000名农业人口全部农转非。海淀、朝阳等近郊也正在加紧步伐;农民生活方式城市化水平显著提高,2003年,农民百户移动电话普及率达77%,比上年提高25个百分点,固定电话普及率超过了100%。家用电脑普及率达22%,提高6个百分点,燃气普及率达49.3%,提高3.4个百分点,空调、热水器普及率接近40%,生活用汽车普及率达6%。农民居住质量进一步提高,人均生活住房面积达33.9平方米,扩大1.3平方米,钢木结构住房比重达到98.9%。农村社会保障覆盖水平显著提高,合作医疗覆盖率达到了64.2%,比上年提高了23.4个百分点,养老制度在有条件的乡镇已经实行。按照《北京农村城市化评价指标体系》中的16项指标初步测算,农村城市化综合指数接近60%,比上年提高近5个百分点。
二、农产品价格上升农业稳定增长
2003年,北京农业呈现高开低走的态势,非典之后,农业总的增长趋势是稳定的。然而,今年第一产业的增速是近四年最低的,2000年第一产业增加值增速为4%,2001年为4.5%,2002年为5%,2003年为3.3%。造成农业增长速度下降的主要原因有三点:
(1)非典影响。前四个月,第一产业增加值保持5%以上的增长。五月出现拐点,当月第一产业增加值同比下降3.5%,1—5月累计增速下滑到了3%。非典对农业生产销售造成了一定影响,家禽生产影响一个周期,出栏家禽增长速度由一季度的13%下降到全年的3.8%。
(2)粮食播种面积调减和自然灾害影响。全年实际粮食播种面积212万亩,同比调减41.4万亩,减幅为16.3%,全年粮食总产量58万吨,减产24.3万吨,减幅为29.5%。其中夏粮播种面积调减17.5万亩,产量减少24.3万吨,减幅为29.5%;秋粮播面158.2万亩,调减24万亩,占全年粮食面积调减的58%,秋粮产量39.6万吨,减少18.4万吨,减幅为31.7%,占全年粮食减产的75.7%。2003年以来,郊区风雹灾害发生频繁,旱情严重。对种植业也造成一定影响。
(3)城市化进程加快,养殖业发展受到制约。近郊区已经退出养殖,一些卫星城和小城镇也在缩小规模。2003年生猪出栏减少4.6万头。三项因素共影响一产业增加值增速近4个百分点。
增长因素主要有两点:(1)今年带有现代都市农业特征的观光休闲农业、创汇农业、籽(仔)种农业、设施农业以及农产品加工增长势头依然强劲。(2)农产品价格上升。全年农产品生产者价格指数102.46%。初步统计,全年第一产业增加值为95.3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增长3.3%。
三、农民收入快速增长工资性收入贡献率达38.5%
2003年,农民收入增长趋势呈“V”字型。非典影响较严重的5月份,农民收入当月下降14.8%,人均减收66元,累计增速低于两位数,其余月份的农民收入增长速度均在两位数以上。2003年,我市农民人均纯收入达6496元,比上年增加616元,增长10.5%,扣除物价因素影响,实际增长11.5%。
从收入来源上看:生产性收入5521元,增长7.6%。其中工资性收入3909元,比上年增长6.5%;家庭经营收入1612元,增长10.6%。非生产性收入975元,增长30%。其中租金、土地征用及拆迁补偿等财产性收入610元,增长30.9%;来自于亲友赠送、退休金及其养老金等转移性收入365元,增长28.6%。
从贡献率分析看:生产性收入增长的贡献率63.5%,明显高于非生产性收入增长的贡献率。但由于近年来农民出租房屋以及拆迁获得补偿的财产性收入高速增长,对农民收入的拉动每年都在2个百分点以上。农民人均工资性收入增长的贡献率为38.5%,家庭经营收入增长的贡献率为25%,非生产性收入增长的贡献率为36.5%。
从收入性质看:人均生产性纯收入中来自二、三产业的收入达到4831元,增加375元,增长8.4%,占生产性收入的比重由上年的86.9%提高到87.5%;来自第一产业的收入690元,增长2.3%。人均非生产性纯入达到975元,比上年增长30%。
在农民收入整体水平提高的同时,各收入层次的结构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年人均纯收入在2000元以下的低收入户比重为3.7%,比上年降低4.1个百分点;收入在2000元至3500元农户的比重为18.7%,下降1.7个百分点;收入在3500元至5000元农户的比重与上年持平;收入在5000元至8000元农户的比重为31%,上升1.2个百分点;收入在8000元至10000元农户的比重为10.3%,上升1.6个百分点;人均年纯收入在10000元以上的富裕户比重达15.8%,提高到3.4个百分点。依此推算,农村已有20.7万户、50.7万人过上了富裕生活,比上年增加4.8万户、11.3万人;低收入群体为4.8万户、14.1万人,比上年减少5.1万户、16.7万人。
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4655元,比上年增长10.7%,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1.7%。2003年,在农民家庭生活消费支出总额中,人均食品支出为1476元,比上年增长6.4%,恩格尔系数由上年的33%降为31.7%;人均非食品支出达到3179元,比上年增长12.8%。从八大类生活消费支出结构看,增幅最高的是交通和通讯支出,比上年增长32.2%;其次是居住支出增长29%;第三是文化教育娱乐用品及服务项目支出,增长16.3%。
四、郊区经济运行中的突出问题及对策建议
(一)城乡差距明显,近10年来呈扩大趋势
1993年——2002年,农民收入增长2.8倍,年均增收431元。城镇居民10年收入增长4.3倍,年均增收1010元,增收额是农民的2.3倍。城乡居民收入比例由1.5:1扩大到2.12:1。城镇低收入户人均可支配收入比农民人均纯收入平均水平还高178元,是农民低收入户的2.9倍。农村60%的农户收入水平在平均数以下。
2003年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继续扩大。城乡居民收入比例为2.14:1,比上年扩大个0.02百分点。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比上年增加1419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加616元,城镇居民收入增加额是农民的2.3倍。
按照五等份法比较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其特点是收入水平越低的等级,城乡差距越大。高收入户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农民人均纯收入的比例为1.8:1;中等偏上收入比例为2.05:1;中等收入比例为2.23:1;中低收入比例为2.47:1;低收入户比例为2.9:1。因此要加快提高比重占60%以上,收入在平均数以下的农户收入水平。
(二)农村低保标准过低,应建立科学的低保标准
我市农村低收入标准和低保标准过低。世界银行制定的贫困标准为一天1美元(按购买力平价计算),根据北京的消费水平,北京农民收入的贫困标准应为2000—2500元之间较为合理,与按国际通用的五等份方法计算出的我市2000元的低收入标准基本吻合。市政府制定的农村低保标准为800元,这个标准接近全国贫困线标准,与国际标准相比相差甚远。我市与上海相比,农民收入水平的差距并不大,2002年,上海农民人均纯收入为6212元,北京为5880元,相差332元,但是上海农村低收入户标准为4000元,与之相比,我市农村低保标准显然过低。2003年,我市农民人均纯收入低于2000元的人口占4%,而低于800元的人口比重低于1%,因此,低保的作用发挥十分有限。建议在既考虑农民低保户维持生活,又要考虑政府财力的前提下,科学制定农村低保标准。
(三)失地农民安置率低,保护农民利益问题值得关注
随着农村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各级开发区、绿化、修路等占地现象严重,失地农民大量增加。2003年比1995年,我市耕地八年间减少约300万亩。据对顺义和大兴两区六镇的100户失地农户调查显示:100户农民原有耕地1486.5亩,2000年至2002年,98.5%的耕地被占,其中83户农民的耕地全部被占。但由于相应政策不配套,对农民的安置补偿不尽如人意,有20.8%的农民成为“三无”人员,有近六成的农户收入下降。
在城镇化进程中要特别强调维护农民利益,尽快建立农村的社会保障制度十分重要。对失地农民,要分类解决保障问题,积极创造就业机会。配套解决土地处置、农民户籍问题,有序地引导农民离开土地,同时将农民的户籍由农业转到非农,完成从农民向市民的根本转变,实现保障、土地置换、户籍转性的“三联动”。
(四)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难
推进城镇化的关键首先在于农村劳动力转移到城镇并实现稳定就业,而实现城镇稳定就业的关键又在于加快城镇的二、三产业。通过测算2002年我市第一产业中有20%-30%的富余劳动力。因此,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加快城镇二、三产业的发展,从而不断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到城镇就业,才能加快农村的城市化进程。据乡镇企业局调查结果显示,农村劳动力现状的突出问题是存在“三多”:1、女性多,占56%,2、年龄大的偏多,40——60岁的占62%,3、文化程度低的多,初中以下的占78%。农村劳动力对就业的预期,有34.5%的人认为没有特长,46%的人认为缺少岗位。因此,应尽快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就业市场,建立健全劳动力就业的服务机构,开展多种形式的实用技术培训,使农民尽快适应这种快速变化的劳动力需求形势,推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多方位转移并实现稳定就业。
(全文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