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我国钢铁工业发展的十大因素
报告类别:调查报告
行业分类:建材
调查时间:2004-2-26
样本情况:影响我国钢铁工业发展的十大因素
调查机构:中国拟在建项目网
报告来源:中国拟在建项目网
报告内容:
一、我国钢材市场仍有发展空间,但品种结构问题突出
当前,支持我国钢材需求长期增长有两大动力,一是我国城市化进程加快和大量交通、能源、水利、电力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到2020年左右,全国城镇居民所占比重大幅度提高。现在我们面临着城乡发展不平衡的矛盾、就业的矛盾、外来竞争的压力、可持续发展与环境之间的冲突等,这些问题迫使我们必须加快城市化进程,只有加快这个进程,城乡利益的矛盾才能得以缓解,才能趋于协调。因此,城市化进程不减速,钢材需求就不会减速。二是我国制造业快速发展。最近几年,我国制造业的快速发展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新动力。首先,我国汽车市场开始了大幅度的增长,2002年我国汽车产量与2001年相比,一年增长了36%,与2000年相比增长51%。2003年我国汽车产量高达430万辆,消费量达445万辆,居世界第三位。其次,大量消耗钢材的机电、造船等产业的快速发展,也必然刺激钢材消费的快速增长。2003年我国机电产品出口将超过1900亿美元。另外,随着国家继续坚持扩大内需和扩大外贸出口的方针,将会继续促进第二产业中其它大量消费钢材的行业发展,目前我国已有39种产品出口量居世界第一,随着我国制造业水平的不断提高,还会有更多的产品大量出口,这会进一步增加国内钢材需求量。
目前,我国钢材消费有着明显的发展中国家特点,建筑业和工业钢材消费约占我国钢材总消费量的 90%左右,钢材消费板带比低。基于我国经济发展水平,在今后较长一段时期,我国钢材消费仍将以建筑用长材为主,板带比会有适度提高。但目前我国钢材生产与消费的板带比不相适应,两者相差约7个百分点。板带材生产不足,只能依靠进口解决。近几年我国进口钢材中,板带材的比重占90%左右。2002年进口了2117万吨板材,2003年进口板材量将达3300万吨左右,所以,今后我国钢铁工业要着重加快产品结构调整,以适应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
世界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由于发展阶段和产业结构不同,钢材消费强度是明显不同的。一般说来,钢材使用强度呈现以下四个阶段的变化: (1)不发达阶段,相当于人均GDPl000美元以下的时期,这一时期钢材消费强度很低。(2)工业化初期和中期阶段,相当于人均GDPl000-2000美元的时期,钢材消费强度呈现迅速上升趋势。(3)工业化后期阶段,相当于人均GDP2000--4000美元的时期,这一阶段钢材消费强度将维持在一定高水平上。(4)成熟阶段,相当于人均GDP大于4000美元的时期,产业结构优化、科技进步和居民消费结构的变化,导致钢材消费强度缓慢下降。从发达国家所走的道路看,工业化是大量消耗自然资源、快速积累社会财富、迅速提高生活水平的过程。这是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可逾越的发展阶段。纵观世界经济的发展和全球财富的积累,都和钢铁累计消费量的增长保持着同步增长。从英国、美国、日本、前苏联等几个国家工业化历程分析,工业化过程需要大量的钢铁作为支撑。从1901年到2000年,各主要工业国钢材消费总量分别为:美国71亿吨、日本38亿吨、前苏联56亿吨,而我国同期钢材消费总量仅19亿吨。从国外工业化的经验看,在实现工业化之前,钢材消费是一个逐渐增加的趋势。而且钢材消费达到饱和点需要三个基本条件,即基本实现工业化、人均GDP达3500-6000美元、产业结构发生根本性变化,第三产业达50%以上。
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大国,目前尚处于工业化的中期阶段,人均 GDP仅1000美元、第三产业仅占33.7%,因此,我国未来钢材消费还有一定的增长空间。初步预测我国钢材需求量2005年2.6亿吨左右、2010年3.1亿吨左右。相应钢材消费板带比分别为43.4%、50.2%。热轧薄板需求总量包括热轧商品材和冷轧板用原料,考虑冷轧板成材率,热轧薄板2005年、2010年的需求总量分别为5600万吨、9070万吨。冷轧薄板需求总量包括冷轧商品薄板及冷轧涂镀层板用原料,考虑冷轧涂镀层板成材率,冷轧薄板2005年、2010年的需求总量分别为3600万吨、6070万吨。
二、我国铁矿资源不足,对进口矿依赖程度加剧
截至2000年底,我国保有铁矿资源总量458.94亿吨,其中保有储量125.54亿吨,保有基础储量235.19亿吨。我国人均保有铁矿资源储量36.23吨,世界人均保有铁矿资源储量51.19吨。
总的来讲,我国铁矿资源不足,且分布不均,已探明铁矿储量中可利用量有限,且品位低、开采条件差。我国 2002年生产铁矿石原矿约2.3亿吨,成品铁矿约1.1亿吨。2002年全国产钢18155万吨,进口铁矿11149万吨。2003年我国进口铁矿石将达1.4亿吨。从长远看,我国铁矿开采规模基本保持目前水平,导致我国未来钢铁发展将主要依靠进口矿。为保证钢铁生产需要,预计2005年我国铁矿石进口量为1.80亿吨左右、2010年为2.5亿吨左右,这说明我国对进口矿依赖程度将进一步加剧。
目前,全世界年铁矿石产量约10亿吨,其中世界贸易量为4.7~4.9亿吨。我国2010年如进口2.5亿吨铁矿石,将占世界总贸易量的50%左右。这会在国际铁矿货源供应、海运、国内港口运输、矿石价格以及企业生产安全等方面都存在一些困难和不确定因素。特别是进口铁矿石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从矿山开发、大量的铁路和港口建设以及扩大海运能力等等,需要巨大的资金投入,而这投资要求有长期稳定的市场需求做保证,否则,投资者是不会轻易投资的。由于我国铁矿石需求量的快速增加,已造成全球铁矿石供不应求,导致海运、港口、铁路运输全面紧张,铁矿石价格也不断上涨。目前我国铁精矿价格已涨到800多元/吨,说明我国铁矿短缺已非常严重。
由于我国铁矿资源不足,利用进口铁矿满足国内钢铁生产需要已成必然。因此,国家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多利用进口矿。同时,鉴于世界矿业资源集中度越来越高,世界排名前三位的铁矿供应商已经掌控了世界铁矿石海运量的 70%,今后有可能进一步上升到80%以上,已经对我国钢铁企业用矿安全和成本构成威胁。目前,我国除在澳大利亚合资建设了恰那铁矿和首钢秘鲁铁矿外,尚无大型海外铁矿基地,为保证我国钢铁工业用矿安全,国家支持钢铁企业与国外铁矿供应商建立长期供矿关系,鼓励钢铁企业联合在海外投资办矿,建立稳定的海外矿石资源基地,提高矿石资源的保障能力。
三、焦煤特别是主焦煤和肥煤资源不足,需要进口以满足炼铁需要
我国炼焦煤地域分布不均,某些炼焦煤品种资源不足。从资源上看,我国已探明焦煤可采储量近 400亿吨,其中主焦煤84亿吨、肥煤51亿吨,可见我国焦煤资源十分有限。我国炼焦煤资源在局部地区相对集中,其中仅山西就占全国54.5%,而钢铁工业发展较快的沿海各省资源很少。在炼焦煤品种中,强粘结性肥煤和主焦煤资源较少。目前,我国煤炭和焦炭已出现供不应求的局面,焦炭价格已涨到1200元/吨。
在今后相当长时期内,焦炭 (含炼焦煤)和动力煤仍将占钢铁工业能耗的70%左右。2001年我国生产焦炭约13130万吨,其中:机焦约9300万吨、土焦约3830万吨;2002年我国生产焦炭14290万吨。2002年我国焦炭消费量为12933万吨,2003年将达到1.47亿吨,年增长率达14%。国内焦炭消费量约占焦炭总产量的84~88%,其中钢铁工业焦炭消耗是国内最大用户,约占焦炭总消耗量的62~66%。2002年全国炼铁行业消耗焦炭约9309万吨,其中:重点钢铁企业外购焦炭约占总消耗量的24%左右,因此,目前重点钢铁企业焦炭缺口比较大,而且有增加的趋势。预测2005年和2010年全国焦炭消费总量约为1.8-1.9亿吨,其中钢铁行业消费总量分别为1.16亿吨和1.23亿吨。相应2005年全国炼焦煤需求量为4.5亿吨,2010年为4.8亿吨,预计2005年我国主焦煤和肥煤将缺口2000-4000万吨,2010年将缺134000-6000万吨。因此,资源短缺的沿海地区钢铁企业今后要进口炼焦煤。
目前,全世界焦炭产量大约为3.4亿吨。我国焦炭产量约占世界产量三分之一,在世界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近年来,西方发达国家为保护自身环境,大量消减焦炭产量,甚至不顾本国钢铁工业发展。例如从1996年到2000年四年间,作为西方焦炭主要生产国,美国减产10.17%,日本减产9.9%,德国减产7%,英国减产18.3%。为此,这些西方国家从过去传统焦炭出口国转变成了焦炭净进口国。从长远看,西方发达国家这种为保护环境,不断消减焦炭产量的国策将继续实行下去。因此,在今后很长一段时期内,我国焦炭产量占世界焦炭产量比重将越来越高。为此,焦炭大量出口将成为我国焦炭行业的巨大机遇及钢铁行业不得不面临的与国外企业争抢焦炭资源的巨大挑战。
近年来,世界焦炭贸易量基本维持在 1800~2200万吨,我国焦炭出口量自从1997年突破1000万吨以来,基本一直保持在1000万吨以上,约占世界焦炭出口量的50%左右。2000年出口量达到了顶峰1519万吨,约占世界焦炭出口量的三分之二。2003年出口量约为1400万吨,目前出口价格为125多美元/吨。
预计到2005年,新增焦炭能力大约为5000万吨,预计2006年到2010年,新增焦炭能力也大约为5000万吨。在新增焦炭能力中,主要集中在华北地区,约占30~40%,其中山西省是大户,约占20%以上。随着炼铁技术的不断进步,从数量上看,满足我国钢铁行业以及全国焦炭消费应该没有问题。但是,对这些数据加以仔细分析后,有三个问题值得担忧,一是焦炭能力增长已超过焦炭消费增长,有过热迹象,二是山西焦炭能力增长过快,有可能会产生山西焦煤就地消化,再也没有能力供应外省市,三是炼焦煤尤其是主焦煤和肥煤产量不能满足大量焦炉炼焦需求。因此,应研究合理开发利用国内焦煤资源,适当进口部分优质焦煤满足钢铁工业发展需要。
四、废钢资源不能满足需求
废钢是钢铁生产的重要原料之一,由于国内积蓄的废钢资源少,而钢铁工业发展速度快,吨钢生产所拥有的废钢资源量很低,使废钢资源无法完全满足钢铁生产需要。目前,我国国内废钢供应量每年 2300万吨左右,其主要来源,一是钢铁企业在生产过程中的自产废钢(包括生产回收和非生产回收);二是工矿企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加工废钢;三是社会生产、生活、国防等废弃钢铁材料的折旧废钢,如报废汽车、舰船、钢结构桥梁与建筑等。然而,这些废钢资源显然不能满足中国年产钢量在2亿吨以上炼钢生产的需求量。
目前,我国已成为世界上主要的废钢进口国,进口废钢量有增长的趋势。 2002年进口废钢785万吨,用外汇金额约9亿美元。预计2003年废钢进口数量将达到850万吨。另外,我国近两年还进口130万吨左右的直接还原铁以弥补优质废钢的不足。预计2005年后,国内钢材市场消费总量将达到2.6亿吨,废钢总消费量在5500万吨以上,同期国内废钢供应量只有3500万吨-4000万吨,缺口1500万-2000万吨。随着中国钢铁工业快速发展以及结构调整、产品升级换代,废钢需求逐年增加,而供给严重不足,年进口废钢量呈快速上升的发展态势,而且短期内中国废钢资源短缺的矛盾难以缓解。为此,国家应加强对进口废钢原料的宏观引导,鼓励企业逐步由分散对外走向联合对外采购;加强进口废钢的检测,避免造成不必要的损失;加强与各国各地区的交流与合作,采取必要措施维护和稳定世界废钢市场。2015年以后我国废钢资源积蓄量将会增加,钢铁生产的铁钢比将逐年下降,预测2020年我国铁钢比有可能降到0.8左右,届时废钢资源紧张的矛盾会有所缓解。
五、水资源短缺且分布不均,降低钢铁生产用水迫在眉睫
我国水资源总量2.8万亿m3,但人均水资源占有量只有2220m3,约为世界人均水平的1/4,居世界第82位。到本世纪中叶,我国人口将达到16亿,人均水资源占有量进一步下降为1760m3,接近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委员会研究确定的1750m3用水紧张线。据预测,2010年全国总供水量为6200亿-6500m3,相应的总需水量将达7300亿m3,供需缺口近1000m3,2030年全国总需水量将达10000亿m3,全国将缺水4000亿-4500亿m3。如果缺乏有效的应对措施,我国水资源短缺的形势将会更为严峻。根据世界各国的实践经验和分析结果,当一个区域内水资源利用率超过40%时,就会出现水资源严重短缺和生态恶化等一系列问题,由于水资源年际变化的影响,实际可用水量也很难再有提高。目前我国北方区和内陆区水资源利用率已分别达到63.8%和49.2%,特别是海河流域高达近90%。过高的开发利用强度,不仅破坏了自然界与水相关的生态平衡,还会导致有些地区出现水资源枯竭、流域生态恶化和经济社会发展难以为继等一系列问题。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我国废污水排放量逐年增加,水污染不仅严重恶化了河流的水生态系统,而且也造成了可用水量的不断减少,加剧了水资源短缺。
钢铁工业是耗水大户,“九五”以来,虽然我国钢铁行业用水水平有了较大提高,吨钢新水由1996年的41.73m3降低到2002年的15.05m3,但与国际先进用水水平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说明节水潜力很大。应鼓励企业采用有效的节水措施,提高水循环率,做到增产不增水或少增水;同时对地处严重缺水地区的钢铁企业,要严格控制发展规模。目前,水资源不足已成为钢铁工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制约因素。从我国水资源状况和钢铁企业分布现状可知,位于不同地区的钢铁企业,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状况是不同的。
南方地区属于水资源相对丰富的地区,当地水资源的开发尚有很大潜力。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水污染日益严重,因此,位于该地区的钢铁企业,重点是解决好水污染的防治问题,在保证不增加当地环境污染的前提下,水资源方可支持钢铁企业的适度发展。
北方地区是指长江流域以北广大地区,属于水资源短缺的地区。其中,以黄河、淮河、海滦河流域尤为突出,是我国水资源最为短缺的地区。该地区水资源的开发利用程度以黄淮海三流域为最高,水资源利用率高达70%。可见该地区水资源的开发已接近上限,进一步开发潜力不大。所以,位于该地区钢铁企业的发展,必须严格限制水资源的消耗量,应以不增加该地区水资源的承载负荷为前提。
西北地区是世界上干旱缺水最严重的地区之一,西南地区的水资源虽然丰富,但开发利用困难,工程型缺水严重。随着人口增加和经济发展,水已成为制约西部经济社会发展及生态环境改善的主要因素。西北干旱内陆区,除青海内陆河和新疆外流的国际河流水资源的开发利用程度较低外,其它河流开发利用程度已相当高,并且已引发了下游生态环境问题---天然绿洲萎缩和终端湖泊消亡。因此,位于该地区的钢铁企业必须严格控制水资源的消耗量,不应增加水资源消耗量。
六、主要辅料中耐火材料资源充足,锰矿、铬矿、镍矿资源严重不足
钢铁工业所使用的辅料包括耐火材料、铁合金、炭素制品等,从目前的状况看,生产能力基本可满足钢铁工业发展要求。但铁合金生产用锰矿、铬矿和镍矿资源严重不足,应在国外投资或合资建立锰矿、铬矿和镍矿资源基地,满足国内钢铁生产需要。
目前,我国铁合金生产能力为800多万吨,其中锰、硅、铬等三大品种的生产能力及占铁合金生产能力的比重分别为锰系铁合金320万吨、占40%,硅系铁合金260万吨、占32.5%,铬系铁合金260万吨、占13.7%。2003年产量约610万吨,比上年增长24%左右。国内铁合金表观消费量为450万吨左右,比上年增长23%左右,国内供求总体平衡,但锰系、铬系铁合金有缺口。同时,铁合金生产受电力、焦炭、矿石供应和运输紧缺的制约及价格大幅上涨的压力影响,铁合金生产经营仍非常困难。2002年我国进口锰矿、铬矿的数量分别为208万吨、114万吨;2003年的进口量分别为280万吨左右、186万吨左右。今后我国仍将大量进口锰矿和铬矿。
七、专用矿石码头能力不足,要研究港口建设布局合理性
目前,尽管我国港口接卸了1.45亿吨的铁矿石,但是我国进口铁矿石专用码头接卸能力严重不足,除了由北仑港、宝钢马迹山港和青岛港等专用矿石码头接卸以外,有很大一部分矿石是由散货码头接卸的,这些散货码头船舶吨位小、接卸效率低,成本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钢铁工业的发展。根据我国钢铁企业分布情况及运输组织的特点,我国进口铁矿石分为长江流域、长江以北、长江以南三大区域,目前这三个区域进口矿的比例分别为35.4%、47.3%、17.3%。为适应钢铁工业发展需要,特别是我国铁矿石进口量仍将快速增长,预计2010年我国铁矿石进口量将超过2.5亿吨。因此,要加快大连、天津、秦皇岛港等大型矿石码头建设或扩大矿石接卸能力。大型矿石专用码头的建设,有利于海运矿石船只的大型化,大幅度降低矿石海运成本。同时为了降低矿石铁路运输成本,矿石专用码头建设要充分考虑布局的合理性。
八、铁路运力紧张已成为制约钢铁工业发展的瓶颈
随着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铁路货运需求加大,全国申请车皮量居高不下,目前已达日均20万车以上的历史最高水平,而铁路只能满足9.5万车左右,不到需求总量的一半。铁路运力已成经济发展的瓶颈。“九五”以来,我国铁路建设有一定的发展,全国铁路总里程从1995年的6.24万公里增至2002年的7.19万公里,货物周转量也从1995年的16.59亿吨增至20.42亿吨,运输密度从1996年的2868万吨/公里增至2002年的3363万吨/公里。但是,由于历史欠帐过多,我国铁路的发展仍然滞后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我国钢铁工业连续几年快速发展以及进口铁矿以较大的幅度增长,铁路疏运能力已明显不足,严重制约进口矿量的进一步增长,特别是一些港口受铁路中转能力的制约,进口矿压港现象十分严重,导致进口矿成本加大。由于我国钢铁工业发展速度较快,外部运量急剧增加,部分区段铁路运力已远不能满足需要,特别是青岛港等局部线路铁矿石压港现象十分严重,急需提高运输能力,尽快改善薄弱环节,满足运输需要。
九、电力供应紧张,季节性供应不足尤为严重
一度被普遍认为有所缓和的电力供应,从2002以来,却出现了紧张的趋势。特别是2003年四季度以来,这种现象越演越烈,且大呈蔓延之势。目前,全国已有二十多个省市区不同程度地出现电荒,全国电力供应已十分紧张。我国近几年经济建设的速度,远远超过电力发展速度。按一般惯例,国家经济增长速度达到8%,电力发展速度必须在15%以上,虽然多年来我国电力发展迅速,但是未能达到与经济发展同步。从钢铁工业发展情况看,近十年来,我国钢产量在突破亿吨大关后,钢产量仍以惊人的速度增长。有色、化工、煤炭、车辆等行业也都出现高速增长的局面。钢铁工业一直是国家用电大户,能耗占全国总能耗的10%。在电力供应紧张的情况下,钢铁企业限电往往首当其冲。
2002年全国发电设备装机总容量为3.58亿kW。预测2005年、2010年和2020年分别达到4.3亿kW、6.0亿kW和9.0亿kW,2002~2020年平均增长率为5.3%。由于我国钢产量迅速增加,电力不足的矛盾已显得十分突出,特别是2002~2010年,钢铁工业产能增加率为10%,高于同期发电设备装机容量增长率,电力供应将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呈现紧张状况,特别是在枯水期,由于水利发电受限制,电力不足的矛盾更突出。为此,各个钢铁企业要做好充分的准备。
十、严格的环境要求制约钢铁工业的大规模发展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类生存对环境的要求日趋严格,国家将采取各种措施限制污染物排放,尤其是限制工业污染物排放。我国钢铁工业要在现有规模上进一步扩大,将会受到能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方面的限制和制约,特别是二氧化硫、污水、废渣等污染物的控制和排放。因为我国钢铁工业目前能源结构中,煤炭占了70%的比例,燃煤的二氧化硫排放量占二氧化硫排放总量的90%以上,为推动能源合理利用、遏制酸沉降污染恶化趋势,改善城市空气污染,国家对工业部门控制燃煤造成的二氧化硫大量排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钢铁发展必须适应排污总量控制和环境容量的要求,特别是国家将执行严格的排污费处罚制度,将对钢铁工业的发展产生较大的影响。所以,我国钢铁工业今后的发展已不仅是规模、效益、品种、质量、产品功能和成本的问题,而且还要考虑与社会、人类、自然等方面协调发展的问题,充分合理及最大限度地利用资源、最少排放与社会协调发展的生态要求。二十一世纪的钢铁工业,必须满足日益严格的环保控制要求,促进企业与城市环境友好相处和行业可持续发展的密切结合。这是钢铁工业生存与发展的关键所在,也是国家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以上分析表明,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我国钢材市场仍有一定的发展空间,但是如果钢铁工业在数量上发展过快,我国钢产量超过2.5亿吨后,外部支撑条件能否持续满足需求是我国钢铁工业进一步扩大产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问题。而且,外部支撑条件主要体现在宏观平衡方面,企业往往从本位主义出发,不能从宏观上考虑国家和全局的长远利益。因此,国家除应加强必要的正确引导外,还应采取相应对策,防止由于支撑条件不能满足需求而影响钢铁行业的健康发展。
因此,未来一段时期我国钢铁工业的发展,一定要全面贯彻可持续发展道路,合理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积极开拓两个市场,满足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对钢铁产品的需求。通过技术进步、体制创新,走出一条产品质量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新型钢铁工业发展道路,实现从钢铁大国到钢铁强国的转变。特别是要合理调整钢铁工业布局,减少特大城市市区和风景名胜地区钢铁规模总量,钢铁工业重心逐步向发展条件好的沿海地区转移;按照循环经济的思想,降低原燃料和水资源消耗,搞好环境保护和资源综合利用;坚持科技进步,积极采用先进工艺技术装备,实现装备大型化和现代化,跟踪世界钢铁工业前沿技术,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技术和新产品,发展新型高效钢材,钢铁产品实物质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以结构调整为重点,走内涵式发展道路,支持发展条件好的重点大中型企业搞好结构调整,通过推进现有企业的联合重组,建立大型企业集团,提高钢铁行业整体竞争力。
(全文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