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施政取向 百姓也有说法
报告类别:分析报告
行业分类:调查
调查时间:2004年3月3日
调查机构:零点指标数据
报告来源:零点指标数据
报告内容:
“公共管理”正日益成为政府官员的常用词汇和官员深造的主要方向,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首次引入了国际通行的“公共管理”概念,SARS的出现更是加速了中国政府由传统的“行政管理制度”向“公共管理制度”的转变。
公共管理的核心和本质就是建设服务型政府,“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能不能为百姓提供满意服务,成为各级政府工作的出发点和行动指南。在实际工作中,我们也看到越来越多的官员开始关注自身及下属部门的服务水平,在思考如何让百姓满意。
一项由零点指标数据网最新发布的有关政府工作表现与服务水平的调查结果显示,居民对政府服务水平的总体评价不高,同时城乡地区居民对政府服务水平评价和需求方向呈现明显的差异化,农村地区由于长期以来没有应该获得政府社会保障的意识,对社会保障方面的满意程度高于小城镇,并与城市居民满意度接近,但与城镇地区相比较,他们却充分意识到了农村目前发展状况的不如人意。
同时零点研究集团的“政府工作改进优先指数”显示,除了医疗服务和社会保障是城乡三地(城市、小城镇、农村)政府应该共同优先关注之外,三地由于经济文化发展水平不同呈现显著差异,对于农村政府而言,还应该优先改进的是“道路桥梁建设”,从这里我们看到了农民对农村发展的期待,也看到了对农村加大基础设施投入的必要性。但是由于体制原因,在中央财政不大可能兼顾到农村基础设施的前提下,如何开放并吸引其它资本进入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一直是经济学家和政府正在关心与解决的问题。作为中国经济建设的核心地区,城市政府应该将完善市场经济的管理工作放到比较优先的层面,优先改进如“市场管理及税收管理”等方面的政府工作。对于小城镇政府而言,惩治腐败应该提到更为优先的层面,同时对提高生活质量的“文化体育设施”也需求迫切,反映小城镇居民倾向于追求廉洁的政府和优越的生活。
此项调查结果来自零点指标数据网、零点调查受哈佛大学肯尼迪学院亚洲部的指导于2003年10月合作完成的《中国居民评价政府及政府公共服务研究报告》。该调查使用多阶段随机抽样方式(城镇地区)和整群抽样方式(农村地区)针对全国京沪穗等7个大中城市、河北与浙江等7省的小城镇和农村地区的3967名16岁-60岁的当地居民进行的入户访问,其中城市居民为1865人,县内的小城镇及农村居民为2102人。数据结果已根据各地实际人口规模进行加权处理,在95%的置信度下本次调查的抽样误差为+1.75%。
◆ 提升政府服务水平的总体方向
总体来看,居民对生存保障满意度较低,而对生活和发展方面满意度较高。相对而言,城镇居民在比农村居民享受更多社会福利的情况下,对生存保障方面的满意度偏低,而在发展方面,农村居民的满意度与城镇居民反差较大。
◆ 政府服务水平中的最好与最差
意度偏低,农村居民对招商引资的满意度偏低,而对社会治安的满意度显著高于城镇居民。
◆
政府服务工作改进的优先顺序
现阶段政府服务满意度总体水平均不高,需要全面提升,但在有限的时间和资源状况下,要想让老百姓的总体满意度有效提升,则需要有所侧重。这里我们根据优先指数的大小来建议政府服务工作改进的先后顺序。优先指数的确定主要考虑两方面:一是满意度水平,即越是老百姓不满意的则优先提升指数越高,二是重要性,即单项满意度与老百姓对政府服务总体满意度的相关度,相关度越高,则表明该项指标的满意度越能更大程度影响老百姓对政府服务的总体满意度水平。
数据显示,在城乡三地,医疗工作及生存保障(就业、救济等)均是需要优先关注的方面。相对而言,城市的政府服务工作中对市场管理及税收管理方面需要优先改进,而小城镇对惩治腐败的迫切性最高,对文化体育设施也需求迫切,农村则对道路桥梁建设更为关注。
在城乡各地文化及经济发展水平参差不齐的环境下,提升政府服务水平不会有一个统一的工作指导手册,如果不能密切联系群众,因地制宜地关注本地民众的需求,让百姓满意只会成为一种口号。同时我们应该看到,随着改革的深化和政府职能转变的成熟,老百姓对政府服务水平的期望也在变动,只有以公众满意为出发点,不断研究、改进工作方向和工作方法,才能使政府的公共管理水平不断提升。这就需要一方面要提高政府的公共管理的研究、决策能力,另一方面要提高政府公共管理人员的素质和公共管理专业水平,才能在不断的社会发展和进步中及时把握老百姓不断变动的、不断提升的公共服务需求,从而真正实现“执政为民”。
(全文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