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调研公司 培训会议 行业情报 付费报告 免费报告 调研文库 求职招聘 执行峰会 邮  箱 论  坛 搜  索
我的帐户  会员登陆  会员注册
热点话题 | 行业动态 | 项目招标 | 咨询黄页 | 涉外调查
注册成会员
定性研究 | 服务评估 | SPSS专题 | 消费者研究 | 产品开发 | 品牌传播
汽车 | 通信 | 经济 | 房地产 | 互联网
我的帐户 |会员登陆 |会员注册
IT、液晶 | 电信增值 | 网络无线 | 饮食烟酒 | 家电、3C | 电子电工 | 2008报告预订(|)
我的帐户 | 购买帮助 | 购物车 | 忘记密码
              
IT、液晶 | 电信增值 | 网络无线 | 饮食烟酒 | 家电、3C | 电子电工
求职招聘区 | 委托代理区 | 行业讨论区 | 调研学习区 | 系统服务区

以科学发展观推动广东省经济社会更快更好的发展

报告出处:广东省统计局  发布日期:2004年04月08日 09:06

报告类别:调查报告
行业分类:经济
调查地点:广东省
调查时间:2004年4月5日
调查机构:广东省统计局
报告来源:广东省统计局

报告内容:

  当前,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已经成为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现代化的根本指导方针。那么,科学发展观下,2003年广东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如何?面临哪些问题和挑战?如何谋划创新,努力实现全省经济社会更快更好的发展?我们就此进行初步分析和探讨。

科学发展观下2003年广东经济社会发展综述

  2003年是极不平凡的一年。从科学发展观看,广东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六大特征:

  一、经济增长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日趋协调发展

  一是经济增长加快,增速创近八年新高。初步核算,2003年全省生产总值13450亿元,比上年增长13.6%,增幅达到1996年以来最高水平。从产业看,工业对经济增长起到主导作用。全部工业对GDP增长的贡献率达67.1%,拉动经济增长9.2个百分点,比上年高出2.6个百分点。

  二是经济结构明显优化。工业结构调整优化取得新成效。装备制造业发展迅速,2003年产值增长32.8%,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上升为33.3%。九大工业产业支撑作用突出。电子信息、电气机械及专用设备、石油及化学、汽车等九大产业产值增长27.5%,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达79.6%。从所有制结构看,微观经济活力明显增强。外商及港澳台投资工业企业和股份制工业企业产值高速增长;民营经济发展迅猛,规模以上民营工业总产值增长29.9%,民营经济投资达1633亿元,增长30.0%。从三次产业结构看,三次产业增加值比重由上年的8.8∶50.4∶40.8变为7.8∶52.4∶39.8,非农产业增加值比重提高1个百分点。

  三是经济运行质量与效益同步大幅提高。工业经济效益显著改善。工业综合经济效益指数达152.1,提高10.8点。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盈亏相抵后实现利润总额1034亿元,增长32.9%。财税收入在基数大、面临非典严重冲击、减收因素多的情况下,继续保持较快增长。全年来源于广东的财政总收入达3280亿元,增长16.1%;地方一般预算收入1313亿元,按可比口径计算增长14.8%。

  四是经济增长方式进一步转变。生产能耗不断降低,科学技术对经济发展的作用明显增强。2003年,广东工业生产能耗水平进一步下降,规模以上工业万元产值能耗为0.72吨标准煤,下降15.3%;科技进步对工业增长贡献率达47%。产业结构由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不断向现代新兴的资金密集、技术密集和知识密集型产业转变。全省高新技术产业持续十几年保持高速增长,2003年产品增加值增长30%,占工业增加值比重由上年的22%提升至27%。电子信息、生物工程、新材料、光机电一体化四大高新技术产业继续保持全国领先地位。特别是,投入产出效益得到可喜改善。每百元固定资产投资新增加的GDP初步扭转了持续多年下滑的局面,由上年的28元上升到34元。

  二、内源、外源型经济发展迅速

  所谓内源、外源型经济,我们认为应从市场需求角度考虑,凡是由国外、省外需求拉动的经济属于外源型经济,而由省内需求拉动的称为内源型经济。根据投入产出模型初步测算,2003年外源型经济创造的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45.4%,其中国外占27.1%,省外18.3%;内源型经济占54.6%。

  其一、外源型经济发展强劲。2003年,全省进出口总额达2836.46亿美元,增长28.3%。其中出口1529.44亿美元,增长29.1%。实现贸易顺差222.42亿美元。出口商品技术含量进一步提高,机电产品出口近1000亿美元,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占总出口比重达31.5%。实际利用外资快速增长。全年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155.8亿美元,增长18.8%。对外经济合作增势良好。

  其二、广东外贸依存度遥遥领先于全国均值和沿海主要省市。形成了多层次、全方位、大进大出的开放格局,总体有利于广东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两大市场发展经济。2003年广东外贸依存度达到174.6%,其中出口依存度94.1%,明显高于全国60.3%和31.1%的平均水平。与2000年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比较,广东外贸依存度仅次于新加坡、香港、马来西亚。

  其三、内源型经济取得长足发展。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活力增强。新一轮民营经济发展大潮已经兴起,势头迅猛。2003年,全省民营经济增加值达4507.91亿元,占全省GDP的三分之一强,增长11.4%,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23.6%;实现税收704.12亿元,增长31.4%,增幅较全省税收高13.2个百分点,成为全省税收重要的新增长点;从业人员达1086.83万人,占全社会从业人员的25.8%,增加84.38万人,成为全省就业的主要渠道之一。特别是,民营科技企业已成为科技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加速发展的生力军。全年民营科技企业达5920家,其中年产值超亿元的280家;全省高新技术企业中半数以上为民营企业;新创办的科技工业园区进园企业几乎100%是民营企业。

  三、固定资产投资高速有效增长,经济发展后劲得到增强

  2003年,是广东固定资产投资自1995年以来增幅最高的一年,也是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最大、投资结构调整优化的一年。

  十项工程加快实施,经济发展后劲得到增强。2003年开始全面实施的高速公路、能源建设、天然气、石化、汽车、城市快速交通、环保、高新技术产业、水利、文化等十项工程,不仅为有效化解非典的严重影响、保持经济快速增长起到重要作用,而且对于优化产业结构、进一步构筑我省交通、能源等现代化基础设施极为重要。据统计,十项工程计划投资总额从年初的2100多亿元增加到4570亿元,项目从125个增加到209个。其中,2003年开工项目达119个,共完成投资705亿元,占全省基建投资完成额的37.1%,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量的67%,起到了明显的投资拉动效应。

  超大型投资项目明显增加,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新突破。2003年,投资规模在10亿元以上的超大型项目有175个,比上年增加58个,计划总投资达6257.94亿元,占全部在建项目(城镇以上投资项目)计划总投资的55.0%;计划总投资30亿元、完成投资10亿元以上的超大型项目也有20个。在十项工程有力带动下,全省基础设施投资完成1585.72亿元,增长42.7%,增幅上升30.3个百分点。新增基础设施:四级以上公路1689公里,其中高速公路通车里程565公里,有18个地级以上市与中心城市通高速公路。新增电力装机容量247万千瓦。新(扩)建港口码头泊位5个。东深供水改造工程新增日供水能力186万立方米。新增城乡电话交换机713万门,移动电话543万户等一大批。

  全社会投资高速有效增长。2003年,全省完成固定资产投资4988.90亿元,增长26.5%。投资结构明显优化。技术改造投资扭转了近几年来持续增长低迷的局面,而房地产投资得到明显调整。全年基本建设和技术改造投资分别完成1898.92亿元和634.27亿元,增长40.4%和24.1%;房地产开发投资1210亿元,增长8.3%,增幅下降10.2个百分点。

  四、产业发展取得新突破

  一是支柱产业发展取得突破,现代新兴产业主导作用增强。2003年,九大工业产业中,电子信息、电气机械及专用设备、石油及化学三大新兴支柱产业发展强劲,汽车产业增长迅猛,三大传统支柱产业在调整中保持快速发展,九大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由上年的78.6%提升至79.6%。软件业和集成电路设计业等高新技术产业保持高速增长,增幅达30%。

  二是重化工业发展实现新突破,工业化进程进一步加快。重化工趋势明显。规模以上重工业增加值增长25.0%,快于轻工业6.2个百分点;规模以上轻重工业增加值比重由上年的44.5∶55.5转变为41.5∶58.5。广东经济步入工业化中期,处于中轻重工业并举、逐步向重化工业转变的新阶段。

  三是农业龙头企业发展取得新突破,农业产业化步伐加快。2003年,广东提前实现了“十五”期间农业龙头企业突破1000家、省级龙头企业突破100家的目标,农业产业化组织带动全省29%的农户,户均年增收2000多元。

  四是投资产业结构取得新突破。第二、三产业占主导地位。第一、二、三产业投资分别完成28.89亿元、1676.13亿元和3283.88亿元,增长20%、37.6%和21.6%。从工业内部看,九大工业产业投资力度显著加大。九大工业产业共完成投资578.32亿元,增长55.8%。其中,森工造纸、石油化工、电气机械及专用设备制造、汽车增长最快,分别增长165.4%、99.0%、66.8%和57.9%。

  五是利用外资结构实现新突破。第二产业吸收外资仍为主角,第三产业成为外商投资新的增长点。2003年,广东第一、二、三产业实际吸收外商直接投资分别为1.79亿美元、111.32亿美元和42.67亿美元,占外商直接投资总额的1.1%、71.5%和27.4%。其中,第三产业增长41.8%,比全省总增速高出23.0个百分点。发达国家实际投资和跨国公司投资的大项目明显增多。外商直接投资项目平均合同外资比上年增加53.70万美元,达298.24万美元,扭转了近三年低于全国均值和沿海部分发达省市的局面;新批总投资和净增资超1000万美元的项目达627宗,合同外资97.40亿美元,分别增加89宗和7.3亿美元。来自欧盟的实际直接投资增长114.4%,其中德国、荷兰分别增长1.9倍和3.8倍。香港、韩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家地区的外商实际直接投资也实现较大增长。

  五、人与自然协调发展取得新成绩

  2003年,广东坚持计划生育、保护环境和保护资源的基本国策,努力处理好经济建设、人口增长与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迈出新步伐。

  1、人口数量得到有效控制,人口质量稳步提升。人口自然增长率得到控制。年末全省常住人口7954.22万人,人口自然增长率8.35‰,完成了国家下达的人口控制目标。每万人口在校大学生(本专科)73.98人,其中在校研究生3.51人,分别增长25.7%和28.1%。

  2、就业超过预期目标,居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全省新增城镇就业岗位96.6万个,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37.4万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2.9%,就业局势保持稳定。社会保险制度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险覆盖面继续扩大。居民收入持续增长,全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4055元,增长3.6%;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380元,增长11.2%。城乡住房条件不断改善。农村居民和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分别为47.9%和37.2%,总体进入小康或宽裕小康。

  3、环境保护工作取得新进展,环境质量总体稳定。《珠江三角洲环境保护规划》编制工作基本完成,珠江综合整治全面展开。2003年全省四大水系主要江河水质总体良好。106个省控断面中,62个断面满足Ⅰ至Ⅲ类水质要求,57个省控江段中水质达标江段数33个。城市生活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建设步伐加快,火电厂脱硫工程全面启动。全省共建成烟尘控制区174个,面积2912.6平方公里。建成环境噪音达标区228个,面积1674.8平方公里。全省有19个地级以上市的空气质量达到国家空气质量二级标准,76.2%的城市道路交通声环境质量良好。

  4、生态环境保护力度加大。全省拥有自然保护区209个,增长11.2%,总面积305.5万公顷;生态示范区117个,增长50.0%,总面积305.6万公顷。深圳、珠海、中山、汕头、惠州被评为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全省森林覆盖率57.3%,比上年提高0.1个百分点。

  六、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协调发展

  物质文明建设成果丰硕。2003年,全省生产总值占全国的11.5%,增长13.6%,增速高出全国4.5个百分点;人均GDP跃上新台阶,首次突破两千美元,达到2053美元,增长12.4%;地方财政收入1496.2亿元,增长19.3%。居民物质财富明显增加。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达15591亿元,占全国的14.1%,比上年末增加2218亿元,增长16.6%;年末全省私人轿车拥有量达66.54万辆,比上年末增加19.1万辆。十项民心工程扎实推进,农民负担大幅减轻,负担减负率达83.7%,困难群众生产生活的突出问题逐步得到解决。

  精神文明建设迈出新步伐。思想道德建设不断加强。全省兴起了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新高潮,铸就出“抗非典精神”,充分展现了经过改革开放洗礼的广东人民崭新的精神风貌。文化大省建设全面启动,科教、卫生、体育等社会各项事业全面进步。政治文明协同发展。坚持共产党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省的有机统一。科学化、民主化决策机制不断完善。依法行政步伐加快。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树立正确的政绩观,严格依法统计,保持了广东统计数据真实可信。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力度加大,社会保持祥和稳定。

值得关注的问题和挑战

  2003年,广东遇到的困难比预料的大,取得的成绩比预期的好。与沿海发达省市相比,我省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仍处于前列。但也必须看到,以科学发展观来量度,经济社会发展中一些长期困扰的问题仍没有得到有效解决,同时又面临新的问题和挑战。近一段时期应特别关注以下五个问题。

  一、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农民增收困难和县域经济问题仍较突出,统筹区域和城乡协调发展任务艰巨

  2003年,广东山区建设和东西两翼发展取得新的进展,欠发达地区尤其是毗邻珠三角的部分市发展加快。但总体上,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仍然突出。土地和人口分别只占全省23%和31%的珠三角,GDP和财政收入占全省的75%和87%;从人均GDP看,珠三角达37235元,而占全省土地77%、人口69%的东西两翼和山区五市,仅及珠三角的24.5%和16.4%。农民收入增长不快,城乡差距继续扩大,全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幅比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低7.6个百分点。

  从县域经济发展看,也存在明显不足。一是经济实力薄弱。截至2003年末,广东共有68个县、市(不含市辖区),土地面积占全省的88.1%、户籍人口约占六成以上,但实现GDP只占全省的27.8%。二是财力严重不足。全年县域财政收入只有全省的7.1%,但财政支出却占16.7%;尤其是欠发达地区县域财政收支缺口逐年扩大,八成以上的县(市)依靠财政转移支付。三是小城镇建设步伐不快。据“五普”统计,2000年广东县域城镇化率为39.7%,比全省均值低15.3个百分点。其中粤北县(市)城镇化率只有28.4%,比全国平均水平还低7.8个百分点。特别是,县域经济产业结构升级缓慢。2003年县域三次产业增加值比重为26.2:38.3:32.0,第二、三产业比重比全省平均水平分别低14.1个和7.8个百分点,农业比重则明显偏高,而且农业比重过高的格局多年保持不变,给农村经济发展和占全省近九成农民的增收造成了极大影响。另方面工业规模和比重过小,工业化进程缓慢,县域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仅占全省的11.6%。

  二、出口保持快速增长面临不少挑战,外源型经济大而不强的地位仍无根本改观;而内源型经济进一步增长的梗阻尚多、潜力还未充分发挥

  从外贸出口看,除出口基数大外有五大制约因素。一是国际竞争激烈,国际贸易保护主义加剧,国外技术壁垒更加隐秘和多样化;二是出口退税政策调整的短期冲击,据我们测算,出口退税率调整将影响2004年全省出口增幅下降10个百分点以上;三是出口商品“以价取胜”明显,不具有不可代替性;四是长三角地区吸引外资的量和质的飞跃,对广东出口增长形成竞争和挤压;五是出口地区过度集中于香港和美国等少数地区和发达国家,容易诱发因经济和非经济因素而受制于人的市场风险。今年1-2月广东出口增长15.4%,明显低于沪苏浙和全国28.7%的水平,反映了这种严峻态势。从深层次看,两多两少――加工贸易的多,“自己东西”少;劳动密集拥有一定国际比较优势的多,资金技术密集具有国际竞争优势的少;以及出口导向部门的国内产业链过短,缺乏自主核心技术和名牌,直接制约了广东外源型经济的做强。2003年广东机电产品出口中一般贸易只占11.4%。

  从内源型经济看。国企竞争力有待进一步提高;集体企业发展相对缓慢,2003年其工业增加值仅增长8.6%;民营经济发展中融资难、贷款难、用地难,在一些领域市场准入门槛高,中小企业多、人才缺乏、法人治理结构不完善、管理方式落后等问题仍较突出。2003年,广东民营整体工业增加值增长14.9%,低出全省工业5个百分点,与规模以上民营工业增长快于全省工业1.7个百分点反差强烈;民营第三产业中运输邮电、金融保险业发展不快,分别增长5.7%和6.7%,仅占全省相应行业增加值的11.5%和8.4%。

  融入国际经济大循环、参与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目前广东经济外向度已处于世界较高水平,努力促进外源型经济与内源型经济协调发展,是当好排头兵的重大历史课题。

  三、一些结构性矛盾比较突出,经济结构仍待调整提升

  一是农业、第三产业发展与工业发展不够均衡。2003年,农业和第三产业增长均慢于上年,与全省GDP和工业增长均创近几年新高反差明显。这与非典对农业、特别是对交通运输、餐饮和旅游等服务业受到很大冲击有关,但进一步剖析也反映出农业抗风险能力较弱、产品结构与需求结构错位,以及缺乏一个足以支持加快第三产业成长的体制基础和产业政策。

  二是电煤油运供求趋紧,部分基础产业和资源“瓶颈”约束再次出现。总体上看,当前焦点是电力、尤其是高耗能行业用电的紧张状况突出,而煤、油、运输问题主要是因电力紧张而起。2003年,全省用电量增长20.4%,创近几年新记录。其中重工业用电增长29.1%。广东是耗电大省,但资源短缺、对外依赖程度高。2003年,全省电力消费的12%依靠进口及外省调入,电力消费缺口达135.2亿千瓦时。从短期看,电力与经济增长的弹性系数已达1.5,确保今年全省经济高增长和生活用电需求的压力很大。从长期看,国际、国内能源价格波动,直接影响到广东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经济安全。此外,一些重要的基础原材料,如氧化铝、铁矿石等也出现明显短缺;珠三角部分发达市交通挤塞,亦暴露出基础设施建设和城市功能规划滞后的端倪,支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能源等基础产业亟待加固和优化。

  三是高新技术和现代新兴支柱产业发展与科技原创、自主技术创新和高层次人才“三不足”的矛盾仍然突出。2002年,广东R&D投入占GDP比重为1.34%,差于上海的1.89%和2000年美德日韩新加坡2.1%—2.9%的水平;最大的IT产业中通信技术、计算机及自动化、家用电器等九大领域,1985年至2001年底发明专利授权量累计仅占全国的0.6%—2.4%;广东拥有中国两院院士28人,也明显落后于京沪,亦落后江苏的82人。这“三不足”不仅与广东高新技术产业和电子通讯、电器机械制造业全面持续发展要求不协调,使广东总体上以OEM为特征、外商投资企业为主导而核心技术和关键设备仍然依赖进口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格局仍未有根本性改进,也严重制约了这些产业核心竞争力和经济效益的提升。2002年,广东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率为22.4%,比规模以上工业低4.2个百分点,与美日英约36%—43.0%的水平相差更远;高技术制造业销售利税率为5.3元,比全省工业少2.8元。

  四是产业组织结构水平与经济总量之间不够协调。其症结在于企业的规模、效率和国际化品牌上。从全球看,广东工业50强远弱于世界500强。从国内看,广东小企业多,大企业少,经济总量全国第一,是团体冠军,但缺乏像海尔集团那样拥有世界性品牌的大企业。

  四、就业压力增大与文化素质不高并存,重工业化时代与资源“瓶颈”约束、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同现,“千美元阶段、拉美现象”与社会公共卫生体系、文化建设等滞后并起,统筹经济与社会、人与自然协调发展难度增加

  从就业情况看。近几年来,广东就业状况稳定,并在全国相对较好,但就业压力仍在不断增大。一方面,广东人口总量庞大,新生劳动力多,加上不断膨胀的外来劳动力,就业压力很大。另方面,人的科学文化素质偏低,与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需要不相配,产生新的结构性失业。2002年,全省总人口中,小学和初中文化人口仍占主体,比重分别为36.5%和35.0%;大专以上和高中文化人口比重只有3.9%和11.1%。

  从人与自然环境看。当前,全省经济正步入工业化中期,处于轻重工业并举、逐步向重化工业转变的新阶段,也势必进入资源消耗大而相对紧缺、环境污染和生态建设压力增加的时期。首先,油煤资源供给安全问题突出。从广东能源结构看,电力的基础是石油和煤炭,即油和煤是我省能源供应的基石,也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安全基础。但广东油煤短缺,对外依赖程度相当高。2003年,全省原煤消费的95%依靠进口及外省调入,原油消费约六成左右依靠进口。从我国油煤资源供给趋势看问题更显严峻。石油方面,1993年起我国出现净进口,2003年三分之一依赖进口,预计2010将升至44%左右。煤炭方面,我国人均可采储量只有世界平均值的55.4%,但消费量很大,2003年约占世界的30%,按此趋势前景也将日益严峻。其次,耕地保护不容乐观。2003年,广东人均耕地面积为0.027公顷,不及全国平均数的一半,低于联合国划定的0.053公顷的最低警戒线。第三,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问题仍未有效遏制。2002年,广东工业废水排放量49.05亿吨、废气排放量10468亿标立方米、固体废弃物产生量2044.88万吨,分别比1999年增长14.4%、46.1%和8.9%,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只有89.7%,城镇生活污水处理率只有21.2%。酸雨和城市机动车尾气污染较为严重。城市绿地被吞食情况时有发生。第四,广东水资源总量在全国较大,但利用率低。2002年,广东人均综合用水量为504立方米,明显高于全国430立方米的水平;近年来每万元GDP用水量为月400立方米,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2.3倍、美国的4.6倍。

  从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看。2003年我国人均GDP达1090美元,首次跨上1000美元的新台阶。从世界发展经验看,继续前进,存在两种可能:一种是应策得当,继续保持快速发展,出现一个黄金发展时期。例如历史上亚洲四小龙。另一种可能是应对不力,经济发展缓慢、波动甚至停滞,社会矛盾突出。例如拉美的巴西、阿根廷和墨西哥(拉美现象)。因此,我国经济社会正进入一个充满机遇、面临风险的关键发展阶段。广东先走一步,人均GDP跃上2000美元台阶,既要率先发展,也要面临全国“千美元阶段”前进中各种矛盾的挑战。

  当前,有两大问题值得关注。其一,全省、尤其是农村社会公共卫生体系不够完善。这是我省抗击非典获得的深刻启示。其二,大文化产业发展滞后,竞争力有待增强。文化产业规模偏小、结构不尽合理,与整体经济互动性差。许多发达国家如美国、日本,文化产业已成为支柱产业。而广东文化产业中传统文化产业的比重较大、产品科技含量低,2002年实现增加值只占全省GDP的5.7%,对经济发展的贡献度不高。教育、文艺、广播影视等行业发展也落后于苏浙。2001年,广东GDP高于江苏,但教育、文艺、广播影视业增加值却比江苏少52亿元;同年广东文化产业增速比浙江低8.3个百分点。

  五、举国全方位开放、百舸争流竞上游的新的区域经济发展格局,对广东当好排头兵既是机遇更是挑战

  一是我国全方位开放的格局和发展的客观要求,使广东原有的政策、地缘等优势式微,而生产要素与营商成本上升、市场腹地较窄等不足日趋突出,经济块头越来越大,发展难度增加。二是作为长三角龙头的上海,不仅确立了中国金融中心的地位,而且在向国际金融中心进军中迈出了重大步伐。广东金融业在省国投、粤海等问题浮出水面和深交所停发新股后,已难与之匹敌。金融是现代经济发展的核心,金融中心地位日益显赫的上海,深刻地辐射和带动了整个长三角,广东金融业发展已滞后于长三角。2002年,广东金融资产质量总体不如苏浙沪;金融保险业占GDP比重广东为3.4%,也差于浙江的4.1%和上海的10.8%。三是伴随长三角等地的迅速崛起,长三角资源较为丰富、人文历史沉淀深厚、市场腹地广阔的优势凸显,在新一轮的世界产业转移与分工中,长三角对资金的吸引力明显增强,国际、国内资本、产业和人才正加速向长三角转移。2003年,广东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已被江苏超越,而且引资大项目也不如江苏。

以科学发展观推动广东经济社会更快更好发展

  综合国内国际发展和竞争态势,推动广东经济社会更快更好发展,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核心,立足广东,着眼全国,以世界性思维和气魄,全面谋划,突出重点,努力加快发展、率先发展、协调发展,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更好地发挥排头兵作用。

  一、抓住机遇,发挥优势,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以产业调整升级促进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协调发展。重点是:优化全省产业布局,提升产业竞争力,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

  (一)利用产业政策和财政政策,努力消除产业发展的盲目性和无序性,促进全省产业合理布局和协调发展。从区域角度看,我省产业的布局,要立足广东,着眼于大珠三角,放眼于泛珠三角。从本省角度看,要根据本省各地的区位、交通、人才、市场以及已有产业优势,转变以往过于依重“块块”开发模式的策略,更加重视点轴开发和流域开发模式的作用,如沿海发展轴、沿江发展轴和沿路发展轴,拓展区域发展路径。从当前情况看,要顺应产业演进规律,做好重大产业发展规划布局,加快把工业及其九大产业竞争力研究成果的精髓转化成决策和应用,发展壮大支柱产业,增强广东产业发展后劲。对目前个别地方和行业出现盲目投资和过热的苗头,要发挥规划、产业政策和财税政策作用,通过市场、法律甚至行政手段,进行必要调控,确保全省产业有序协调发展。

  (二)全面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以信息技术、数字化为重点,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以打造世界制造业基地为目标,鼓励用信息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内外合力实施重点科技重大科技专项攻关,努力获得支柱产业和重点领域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建立完善新型区域科技创新体系,着力提高珠三角产业集群水平,加快形成全省以大企业为骨干、中小企业相互配套、专业化分工合作的产业群体。

  (三)促进重化工业进一步发展。一是抢抓国际产业转移势头仍较强劲的机遇,积极承接国际产业转移,发挥外资产业促动结构升级的带动效应。当前,广东社会消费开始快步进入“重型时代”,重化工业发展有着巨大的市场需求。要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基础,发挥我省地处沿海的优越区位和港口、资本、运输及已有产业的优势,特别是发挥珠三角产业配套能力强的优势,创新方式承接国际产业转移,加强与石化国家队企业的沟通和合作,在全国产业建设、全球范围配置资源的大格局中加速发展我省重化工业。二是根据重化工业一般都是投资大、风险高,又是能耗大、“三废”高,同时依托一定的自然资源的特点,科学规划,突出重点,注重环保,占据产业制高点,切莫一哄而上。

  (四)以资本为纽带和增殖器,锻造企业核心竞争力,努力培植一批主业突出、具有名牌和综合竞争力的大企业集团。1、选准对象,动态培植。重点培植对象必须以广东优势产业中的名牌骨干企业为基础。2、大胆创新,内外同力做大做强。一方面,政府疏通金融资本流动渠道,为企业兼并、资产重组扫清法律与政策障碍,实现市场“优胜劣汰”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另方面,着力引进海外跨国公司、投资基金,特别是港澳优势企业,加速企业的兼并联合。当前,可重点把TCL集团改革创新的成功理念延伸至国企和民营龙头企业。3、努力打造企业核心竞争力。调整、优化企业集团中国有资本“一股独大”的产权结构,加快建设现代企业制度。着力形成较强的市场开发能力和相对完善的国内外销售网络,不断提升产学研三螺旋技术创新水平,使企业发展结构真正实现由“橄榄型”向研发、市场投入大,而生产投入相对小的“哑铃型”转变。

  (五)顺应居民消费结构的升级趋势,打破垄断,以多元化、新兴化、高级化推动第三产业快速协调发展。打破垄断,促进竞争,进一步推动非公有第三产业发展。积极发展投资少、就业容量大的社会居民服务业。大力提高第三产业的科技含量,努力实现现代物流、金融证券、教育、旅游、信息服务业的新突破。

  二、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以发展壮大县域经济为突破口,努力解决“三农”问题,促进城乡和区域协调发展。要着眼农民,跳出农业和地域来解决问题。

  在确保基本农田面积、粮食播种面积和粮食总产量稳定基础上提高农业地位。(1)农业是经济社会稳定和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务必确保粮食供给的安全。当前,要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加大对粮食生产扶持和投入力度,确保全省基本农田稳定在3000万亩,粮食播种面积4000万亩,粮食总产量达到1500万吨。(2)从广东融合国际经济程度较高出发,进一步完善和畅通国内国际供给渠道,以全国和世界范围来调整配置经济社会发展所需的农业资源,包括粮食资源。

  加快发展县域经济。以工业化为核心,推动城镇化和农业产业化;以开放为突破口,招商引资,内引外联;以农民增收、工业增效、财政增长、后劲增强为目标,主攻民营经济,培育特色经济,壮大园区经济,发展配套经济,提升劳务经济,做大县域经济。注重促动专业镇技术创新服务体系建设,加快专业镇的形成和发展,推动县域经济做强。

  减负增收,着力提高农民收入。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加大乡镇和村撤并力度,降低农村行政成本。发展农村社会事业,增加农民就业机会。进一步清理和取消对农民进城就业的歧视性规定,加强对农民职业技能和转移就业培训,提高农民就业能力,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有序转移,增加农民非农收入。

  三、扩大对外开放,突出做大做强民营经济,促进外源型经济与内源型经济协调发展

  完善机制,提高质量,注重实效,千方百计招商引资。积极承接国际产业转移,创新招商方式和服务方式,营造低成本、高效率、安全文明的投资环境。拓宽外商投资领域。发挥各类经济功能区、工业和科技园区招商引资的载体作用。注重吸引跨国公司投资高新技术产业和来粤设立地区总部、研发中心和采购中心,提高利用外资的水平和质量。深化改革、优化结构、科技兴贸,努力扩大出口。积极适应国家出口退税政策调整,做好产业损害预警和应对国外贸易技术壁垒工作。赋予更多符合条件的民营企业进出口经营权。推动出口市场多元化。促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努力扩大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产品、传统优势产品和名牌产品出口。抢抓CEPA实施先机,突出重点,拓宽领域,促进粤港澳合作新发展。进一步合力推介“大珠三角”。积极推进粤港澳货物贸易、服务贸易和投资便利化的更紧密合作。加快推进港珠澳跨境大型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提升粤港澳制造业合作水平,积极为港澳服务业进入广东创造条件,注重吸引港澳金融、证券、保险企业到广东设立分支机构。继续实施“走出去”战略,鼓励和支持有比较优势的企业境外投资,加快形成广东的跨国公司和世界性品牌。

  进一步消除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体制性障碍,从战略高度把民营经济做大做强。更加注重以产权制度为核心的企业改革,大力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推进国有企业产权多元化,努力使股份制成为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进一步落实和完善加快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放宽市场准入,加强服务,积极推动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和服务体系建设,重点解决企业立项难、用地难、融资难问题。着力扶持科技型、外向型、吸纳下岗人员再就业型、农产品加工型民营企业发展。注重促进民营企业制度、技术、管理创新,推动民营企业做大做强。

  四、加快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建设,夯实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统观全局,加快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建设,必须以继续推进十项工程建设为主轴。当前要优先把握好三个方向:

  其一,在国家总体战略布局下,积极配合国家队企业,做好原油和油品等战略资源的供应保障工作。

  其二,立足广东自己,按照电力先行原则,加快电源和电网建设。首先,要确立“以内为主”的电力建设方向。从目前情况看,尽管“三峡电”如愿提前来粤,但即使加上黔桂等地“西电”,“十五”后期广东电源缺口仍将很大。其次,加快推进电力投融资体制改革的同时,把握好电源建设的结构优化方向。根据我国煤炭相对丰富,而石油可采资源量较少,以及本省有利的水资源条件,统筹规划,坚决关闭那些耗油多、成本高、污染大的小型燃油机组,大力发展或扩建技术先进、环保型的大中型燃煤和新燃料发电机组;有选择地发展水电项目和核电,逐步减少广东电力对国际石油的依赖性。第三,加快电力项目建设开源、强化改革和依靠科技进步节电与提效、及调控四管齐下,努力解除电力的瓶颈制约。当前,要注意利用价格等宏观调控杠杆,协调好电、煤价格,适当抑制高耗能行业的过快增长,确保用电供给安全。

  其三,立足大珠三角,放眼泛珠三角区域合作和发展,推进广东水陆空现代交通运输网络建设。主要把握三个结合:把交通运输建设与全省产业发展布局结合起来,与CEPA实施、开拓经济持续发展腹地结合起来,与改善人民创业和生活的环境结合起来。从中短期看,要整合好大珠三角的空港和港口资源,重点建设好高速公路和粤港澳对接交通设施,规划建设好大珠三角城际快速轻轨系统;同时加速建设省内交通运输设施。从中长期看,要以泛珠三角区域乃至全国为目标,以加强合作和共赢为原则,打破行业垄断和地区封锁,谋划建设好“9+2”区域和与全国对接的交通网络。

  五、以人为本,全面实施文化大省建设和人才强省战略,加强人口控制、环境保护和资源的有效利用,促进经济与社会、人与自然协调发展

  一是以进一步推进十项民心工程为载体,关注民生,改进宏观调控方向。充分发挥政府宏观调控的作用,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更加重视城乡困难群体的生存和发展要求,努力消除贫困;实施灵活多样的积极就业政策,进一步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提高社会保障水平,不断改善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让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二是全面推动文化大省建设,努力促进文化与经济的融合。文化大省建设是个大系统,我们从社会和文化角度强调两点:(1)建立和完善公共卫生体系,始终把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放在首位。重点做好非典等传染病的防治和科技攻关,建立健全长效疫病防治机制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机制。(2)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积极借鉴发达国家先进经验,稳妥地推进文化体制改革,通过法律法规和政策杠杆来鼓励企业以及全社会对文化行业的投资,促进投资主体多元化;重点扶持一批文化企业集团,发挥岭南文化优势,注重加大对文化产品的特色开发和科技投入,大力开拓文化市场;把对外文化交流和观光旅游有机结合起来,充分发挥文化交流对文化产业发展、经贸发展和“走出去”的推动作用。

  三是加快实施人才强省战略。大力引进高层次人才和我省急需的各类紧缺人才,尤其是两院院士和学科领头人,吸引海外留学人员、国内外专家来粤工作和创业;壮大企业家队伍,积极发挥企业家特殊而重要的作用;加快人才政策法规建设,深化人才管理分配制度改革,为聚集优秀人才和人才竞相创新、干好事业创造良好的体制环境和社会环境。

  四是建设节能型社会,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创新计划生育工作机制,稳定低生育水平,提高出生人口素质。突出抓好节约利用资源,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利用经济、法律、行政手段和发达国家地区先进技术与管理经验,摒弃“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倡导和建立“旨在通过提高资源利用和生产工艺的效率和可持续性,减少资源退化、污染和浪费,处理好经济增长与环境退化问题”的新的可持续性生产方式,尽量节约发展成本。当前要重点做好节电、节油、节煤、节水和降低重要原材料消耗工作。以实施《珠江三角洲环境保护规划》为契机,加强环境保护和生态环境建设,创造最适宜创业和居住的环境。

  (全文结束)

行业分类

免费报告搜索
关键字:
广告服务 - 法律条款 - 注册指南 - 关于我们 - 企业客户
Copyright © 1999-2008 3see.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北京信通四方企业顾问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京ICP证080069号
TEL:86-10-85863259  客服:service@3see.com 
投稿:contribute@3se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