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居民消费信心还是不高
报告类别:调查报告
行业分类:调查
调查地点:全国京沪穗等7个大中城市、河北与浙江等7省的小城镇及农村地区
调查时间:2003年10月
样本数量:3968名
样本情况:16岁以上的当地居民
调查机构:零点指标数据网
报告来源:零点指标数据网
报告内容: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消费对生产和经济增长具有决定性的推动作用,居民的即期消费倾向也体现着民众对国家经济走势的信心期望。零点研究集团长期致力于中国居民生活质量和消费者群体文化的研究,旨在提供对中国经济社会的理性观察和策略参考。根据零点最新研究结果,2003年中国居民的消费信心仍处于低位水平,与往年相比呈现平稳增长态势。居民的消费时机认同感不强,该指标是消费信心度三个分项指标中持续低迷的一项。城市居民的消费信心度虽较往年略升,但仍低于小城镇和农村居民。
该项调查结果来自零点指标数据网与零点调查合作于2003年10月利用最新完善的“零点居民生活指数”指标体系(包括三项综合指标和二十三项分项指标)完成的《2003年中国居民生活质量指数报告》。调查使用多阶段随机抽样方式(城镇地区)和整群抽样方式(农村地区),在全国京沪穗等7个大中城市、河北与浙江等7省的小城镇及农村地区中对3968名16岁以上的当地居民进行的入户访问,其中城市居民为1866人,县内的小城镇及农村居民为2102人。数据结果已根据各地实际人口规模进行加权处理,在95%的置信度下本次调查的抽样误差为±1.75%。
消费信心度低位平稳,消费时机认同感不强
“零点消费信心度指数” (Horizon Consumer Confidence
Index)由三项指标构成,即居民“对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的评价”、“对当前个人经济状况的评价”和“对当前消费时机的认同感”。2003年,中国居民的消费信心度分值为3.11分,较2002年(2.99分)有小幅增长,但仍介于“一般”和“比较好”之间,偏向于“一般”。在“零点居民生活质量指数”指标体系的所有二十三项指标中,消费信心度对于居民的整体生活满意度具有较强影响力(在影响力排名中居第5位),但总体评价较低(在均值排序中居第21位)。
和往年研究结果一致的是,支撑居民消费信心的因素主要来自其对“国家经济发展状况”这一宏观环境指标的认同,而居民对于目前消费时机的认定则相对负面。调查中,超过六成居民对国家经济发展水平持乐观评价,对自己目前的经济状况持乐观评价的人不足五成,认同目前是消费好时机的居民不到三成。
从地域差异看,对国家经济发展水平持正面评价的人在城市、小城镇和农村都占大多数;城市居民中对目前个人经济状况作正面评价的人数比例(37.0%)远低于小城镇(65.7%)和农村居民(46.4%)中的比例;对目前消费好时机表示不认同的人在城市、小城镇和农村都占多数,在城市居民中超过半数(55%)。
进一步分析显示,对于目前个人经济状况持负面评价的人群特征为:
36-45岁群体、低收入者、低学历者和城市小城镇的无业人员、农村的务农畜牧者等。对当前消费时机表示不认同的居民的人群特征为:老年人、离退休人员、无业人员和城市小城镇的低学历者。
城市消费信心小幅增长,当前水平仍显不足
长期以来,农村居民的保守消费被认为是制约中国居民消费增长的重要因素。但此次研究结果表明,城市居民消费信心度(2.97分)低于小城镇(3.22分)和农村居民(3.14分),而且城市居民在消费信心的三个分项指标上的得分也均处于最低水平。
与往年相比,今年城市居民消费信心度(2.97分)较往年略有增长(2002年2.93分,2001年2.92分)。此项指标对于城市居民的整体生活满意度具有较大影响力(在影响力排名中居第3位),但总体评价较低(在均值排名中居第22位)。
从各分项指标来看,城市居民在国家经济发展水平、个人经济状况和消费时机认同度上的评价较往年均实现了不同程度的增长,但城市居民的消费时机认同感仍然偏低,处于“比较不认同”和“一般”之间的水平。
现实中,城市居民的即期消费行为受制度变迁过程中的不确定性因素影响,如就业不稳定和失业压力,及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各项社会福利淡出后,新的社会保障体系仍在完善等。这些因素促使城市居民增加预防性储蓄,减少了即期消费。此外,不同收入水平的居民出现差异化消费倾向:高收入者投资支出增长,而占人口大多数的中低收入群体的即期消费因为在社保和子女教育等方面的预期支出的增加而受到抑制。针对居民中的差异化消费倾向,决策者应制定相应的消费和税收政策以增强居民的消费信心,例如通过创造投资环境引导高收入群体大额消费,增加中等收入群体的即期消费,提高低收入群体购买力,改善社会保障制度等政策,从而启动社会各阶层的消费热情,实现国民经济由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共同拉动。
中国消费信心指数的低落和社会商品零售总额的持续上升形成反差,这表明市场上存在的诸如消费投资化、青少年群体非理性消费主导家庭消费、时尚潮流裹胁消费行为导致掌握收入的人群在主观消费意愿不充分的情况下,依然进行相当数量的消费。这在很大程度上显示中国消费市场不同于其他国际市场的特点。
(全文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