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调研公司 培训会议 行业情报 付费报告 免费报告 调研文库 求职招聘 执行峰会 邮  箱 论  坛 搜  索
我的帐户  会员登陆  会员注册
热点话题 | 行业动态 | 项目招标 | 咨询黄页 | 涉外调查
注册成会员
定性研究 | 服务评估 | SPSS专题 | 消费者研究 | 产品开发 | 品牌传播
汽车 | 通信 | 经济 | 房地产 | 互联网
我的帐户 |会员登陆 |会员注册
IT、液晶 | 电信增值 | 网络无线 | 饮食烟酒 | 家电、3C | 电子电工 | 2008报告预订(|)
我的帐户 | 购买帮助 | 购物车 | 忘记密码
              
IT、液晶 | 电信增值 | 网络无线 | 饮食烟酒 | 家电、3C | 电子电工
求职招聘区 | 委托代理区 | 行业讨论区 | 调研学习区 | 系统服务区

涂料企业转型之痛

报告出处:hc360慧聪网涂料行业频道  发布日期:2004年04月16日 08:50

报告类别:调查报告
行业分类:建材
调查时间:2004年4月12日
调查机构:hc360慧聪网涂料行业频道
报告来源:hc360慧聪网涂料行业频道

报告内容:

  摘要:从国内涂料企业近几年的"裂变"及市场变化谈起,对原国有涂料企业的经营战略和存在问题进行了剖析。

关键词:涂料企业;市场变化;剖析

  前一时期,我国涂料市场的局面,人们普遍认为是国企二外企和民企"三分天下",呈鼎立之势,但目前已今非昔比了。回想当初独霸涂料市场天下的情形,面对外企、民企的迅速崛起和步步紧逼,国企逐渐显得无奈、失意,甚至手足无措,不少企业已从固守的领域败下阵来。

是谁动了涂料市场这块奶酪?

  1 市场"裂变"之痛

  在1988年以前,国有涂料企业还是一枝独秀,基本上都是所在地的企业明星、利税大户,拥有政策优势,有计划物资之类的保证。117家计划内企业,由政府按区域进行统一布局,在各省区基本都有分布,各守地盘,互不相争或很少争夺市场,大把大把地赚钱,美美地过着好日子。多数老企业只是初步认识到纯技术引进的必要,技术引进的起步才刚刚有了眉目,对已经蓄谋进入中国市场的外国涂料资本意识不到,或者行动迟缓,对大量纷纷涌起的乡镇、民间涂料企业,甚至有一些不屑一顾。

  但迅速崛起的中国涂料市场是巨大的,甚至是饥渴的,外企、民企正在向国企顾及不到或不愿意考虑的市场扩展,并从中获得了快速的成长,同时也得到了市场的认同,积累着原始资本。国企也在美美地享受着市场增长的喜悦。

  随着市场经济步伐的加快,国企的形势也在不断地变化,终于在1996年开始的经济紧缩中发生了历史性的逆转,市场急速下滑而且一发不可收拾。但变化对本来是在夹缝中成长起来的外企、特别是乡企、民企而言,此时才算是有了"公平"的环境,有了"国民待遇"。在国企面对突变的形势而手足无措时,蓄谋已久、善于在市场中游走且掌握市场技巧的外企、乡企却如鱼得水,攻城略地,大获发展。在赖以发家成长的民用涂料市场上,发动了一场场诸如多彩涂料、意大利聚酯漆、装修漆、乳胶漆之类的产品革命和市场革命、销售革命,国人对涂料的认识有了新的变化,涂料业以新的面孔出现在国人目前,逐渐变成一个比较大众化的商品(至少是一部分),涂料市场又焕发了新的生机。

  2 企业经营战略之痛

  国有及国有控股涂料企业能发展到今天而得以存续,应当说时得益于涂料业丰厚的收益回报,众多企业的竞相加入便是涂料业高收益的最好证明。但高收益的温床养成了涂料企业及企业家的惰性,在市场开放,竞争加剧,利润平均化时代到来时,显得有些茫然,对涂料业的信心产生了动摇,转而寻求新的突破,往往选择了与涂料产业无关联的其他产业。但不幸的是,这些被寄予很大希望、给予很大投入的新产业往往成了只进不出的"老虎机",反而拖累甚至拖垮了涂料业本身。

  这就是涂料企业的经营战略之痛。企业发展战略的模糊、游移、盲目,必然导致企业经营方向和目标的混乱。以有限的人力、物力、财力,投身多元经营,往往是顾此失彼,或厚此薄彼。多战略就是无战略,做不好就等于是什么都没有做,并导致员工、社会和顾客对企业的认同产生变化,企业定位模糊。比如,以西北油漆厂为核心成立的西北永新涂料集团是管理性公司,改制上市的"西北化工"是专业涂料公司,但管理性的永新涂料集团在企业名称中突出了源于涂料的"永新"品牌和涂料行业属性,专业从事涂料生产的涂料公司的行业属性却泛化为化工,享有盛名的西北油漆厂不再生产油漆,笔者认为有颠倒之弊,并且增加了不必要的多余解释。

  在社会分工日益细化的时期,专业就是取胜之本。不专业,难以专心,不专心,何以专业?立邦倡导的风格或精神,就是"让专业的人专心做事"(见《商界》杂志的报道)。企业若在多元化经营的浪潮中迷失了方向,找不准自己的位置,就违背了多元化的初衷,如此的多元化,是应当慎重和值得反思的。

  简单回顾一下湖南湘江和杭州宝塔两个企业的情况。湖南湘江在涂料行业一直比较稳健,通过扩大生产厂区、办合资企业,确立了企业的核心产品和优势,进一步为企业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是为数不多的有实力多次进入涂料业前10强的老企业之一。在发展中遇到困难和阻力的杭州宝塔,经历了低谷和徘徊,历经改革,企业形势也出现了新的转机。这两个企业的发展过程,为处于不同境况的国有涂料企业指明了方向,至少能说明涂料企业不是无所作为的。

  3 上市公司的壳体之痛

  能获得原始上市公司资格的涂料企业,是涂料业的骄傲。上市使原本就很具备知名度的企业更加公众化。

  涂料上市企业手捧黄灿灿的募集资金,涂料企业家逐渐走向了投资者,成了资本家。股民的钱光捂着不用也不行,但花钱有限制,股市有规矩,政府的监管和股民用脚投票的向背并不客气。急于寻求突破的这些企业(媒体称其有强烈的重组愿望和需求)及其做法中,便有了灯塔油漆的电池项目,但变体未成,白白折腾进去了好几年的时光和精力,与中远的结盟也是无果而终;双虎涂料多次易手,"壳"已经被更名揭走,体和壳分离,涂料业务脱离开了股市;宁天龙也已更名,变体之后在涂料之外有增加了农药的味道;西北化工不断地寻求新业务领域和重组突破,但主要收入来源依然要依靠涂料业务,对涂料业务最坚贞的要数渝三峡了,从未传出要寻求涂料以外新业务的消息,一心一意作涂料,和上市前一样,壳体一家,没有被资本市场弄得魂不附体。另外有一家,就是红狮涂料的体被装进了上市公司丰华股份的壳里,与双虎涂料的退市形成明显对比。

  能上市的涂料企业均是当地当时的优势企业,公司制是现代企业组织的最高形式,上市更是不容易。但2002年统计的销售收入排名前10位的企业中难觅上市公司的踪影。组织结构问题解决了,但体制之变为何没有收到实效?没有给企业带来实实在在的收益?企业的隐痛在哪里?

  这些企业都有老国有涂料企业的历史背景,运作上市中又有政府的支持和期望,自然就有一些积习,被附加一些任务,比如以重组、兼并收购等方式带动一些并不看好的企业之类。公司最大的股东依然是政府,并且一股独大,但政府意志并不一定是和企业的实际相一致的。企业工会原来要参与企业的管理即"民主管理",甚至重大事项的决策,但现今上市公司中工会自身的位置就很尴尬;股东会是决策机构,但在一股独大、失去制约时,决策效力就大打折扣。在ST、摘牌之类的硬约束下,企业一旦陷入下滑,就往往被动地寻求出路,饥不择食者有之,乘人之危使企业陷入更被动者也有。

  获准上市以获得充裕的资金,平添了社会的信任,应当是一桩好事。但事实是难以寻找出一个能借势获得大发展的涂料上市公司,相反,在涂料业大发展的背景下,涂料上市公司的景况却远非人们所期望的那样,多少有些令人失望和惋惜。

  4 对涂料业的信心危机

  股东把钱投资给涂料企业,应当专职于涂料的经理人(包括具备经理身份的内部董事)却以企业"内部人"的优势,把资金没有真正使用在投资者期望或者企业具备优势的方面。公开的资料,特别是上市公司,往往列举诸如市场、技术、销售、竞争之类的原因为自己差强人意的业绩辩解、圆场,甚至靠出让不可再生的土地资源等方式维持在股市的存在机会。给人的感觉是从事涂料业是误人歧途,只有缩减涂料业务,进入其他非涂料相关业务领域,靠多元化经营,才能补充甚至取代涂料业务。有长期涂料业丰富从业经历的老涂料企业,自身对涂料业产生了信心危机,对涂料业发展的前景、方向认识模糊,逐渐游离于涂料业的主流之外,并导致在转型中产生放任甚至放弃涂料业的想法和做法,如双虎涂料已经退出上市公司的主业,长江涂料多了一个与之争宠的农药兄弟,西北化工和灯塔油漆涉足其他非涂料业务领域,等等。这种思维、做法,从资本、从股市的角度看,可能是其本质要求,但对涂料业自身的发展、对这些有悠久历史的涂料企业自身、对从业员工的现在和未来发展甚至情感上来看,甚至对所在省区的产业结构、产业链而言,均不是好事。

  与上述做法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外国涂料公司的大举进入,是其在中国的全面市场攻势和丰厚斩获,是民营涂料企业的不断成长壮大。随着外企、民企在中国涂料市场上迅速成长,中国涂料业的发展也已经步人逐渐稳定、成熟的新时期,生产区域、产品、品牌、市场等的集中程度进一步加强。

  5 涂料企业的人才之痛

  与其他专业人才相比,涂料专业人才更多地是通过企业实践培养和成长起来的,这些人才资源最丰富的就是国有涂料企业。这些企业以自身的优势,通过传、帮、带的方式,培养了大批具有实践经验的专业涂料人员,构成了涂料技术、生产、经营的核心人力资本。但是事过境迁,国企没有获得应有的发展,而且由于人才的不断流失,成为外企、民企不断发展的重要力量。

  国有企业的人员流失,往往是一个人带走一批,有示范效应。流失企业因此人心浮动,出现人才断层,人才空心化,人才流失伴随的是技术、产品、顾客、市场关系等的流失,而竞争对手很快因此获得了优势,许多企业就是围绕着这些企业发展起来的。因此,人才流失对企业的损伤最少是双倍的,是失血型的,但苦于种种原因,真正能明察这种流失并采取有效措施的企业少之又少。

  另外存在的一种情况是,企业在经营遇到困难的时候,采取转岗、下岗、内部退养、提前退休等等办法,将一部分员工剥离出去,以期达到所谓的"减员增效"的目的。这些做法也是一把"双刃剑",企业有意无意裁减的员工自然就会成为竞争对手求之不得的熟练员工,这样裁减员工对企业的损失至少是双倍的。我们比较熟悉的一些机床企业在前一段时期经营困难的时候,大量裁减员工,现在却受制于熟练员工短缺,只能看着雪花般订单飞向别家。东北曾经是技术工人的摇篮,但在振兴大东北的新形势下,出现了技能型人才的断层,高薪招不到合格高级技工的现象。

  笔者赘述了不少,从发展趋势来看,这些痛处要想逐步缓解,还有待于今后国有资本如何退出竞争性领域,国有涂料企业如何尽快转型并解决好生存和发展问题,这些都是后话了。

  (全文结束)

行业分类

免费报告搜索
关键字:
广告服务 - 法律条款 - 注册指南 - 关于我们 - 企业客户
Copyright © 1999-2008 3see.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北京信通四方企业顾问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京ICP证080069号
TEL:86-10-85863259  客服:service@3see.com 
投稿:contribute@3se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