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不同收入层次分析青海省农牧民增收问题
报告类别:分析报告
行业分类:经济
调查地点:青海
样本数量:600
样本情况:农牧民家庭
调查机构:青海省农村经济调查队
报告来源:青海省农村经济调查队
报告内容:
党的十六大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确定为我国今后20年的奋斗目标。从青海省经济发展的现状来看,要实现这一目标,重点在农村牧区,难点在农牧民增收,只有农村牧区实现了小康,才有我省全社会的小康。如何提高农牧民收入,特别是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是要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本文根据青海省15个调查县600户农牧民家庭的抽样调查资料,分析不同层次农牧民的收入情况,研究不同层次农牧民的增收问题,从而提出一些增收措施,仅供参考。
一、收入层次的划分
按照青海省农村牧区社会经济发展的现状,根据600户抽样调查资料,把农牧民纯收入具体分为800元以下为低收入;800-2000元为中低收入;2000-3000元为中高收入;3000元以上为高收入四个层次。
二、不同收入阶层农牧民家庭基本情况
家庭作为我国农村牧区生产经营的基本单位,家庭规模、劳动力负担等因素,都将直接影响农牧民增收,因此,分析研究不同层次农牧民的收入,家庭基本情况不可缺少。
1、不同收入阶层农牧民家庭规模
纯收入在800元以下的农牧民户均人口5.39人,每个劳动力赡养人口1.72人;800-2000元农牧民户均人口5.19人,每个劳动力赡养人口1.61人;2000-3000元农牧民户均人口5.15人,每个劳动力赡养人口1.60人;3000元以上的农牧民户均人口4.43人,每个劳动力赡养人口1.54人。不难看出低收入家庭比中、高收入家庭人口多,劳动力负担重。
2、不同收入阶层农牧民劳动力文化程度
调查资料显示:2003年我省劳动力文化程度分组中,在800元以下的农牧民中文盲占35.5%、小学文化程度占31.3%、初中文化程度占26.9%、高中以上文化程度占6.3%;在800-2000元的农牧民中文盲占31.38%、小学文化程度占34.56%、初中文化程度占28.27%、高中以上文化程度占5.79%;在2000-3000元的农牧民中文盲占30.7%、小学文化程度占33.52%、初中文化程度占28.47%、高中以上文化程度占7.31%;在3000元以上的农牧民中文盲占25%、小学文化程度占37.3%、初中文化程度占30.7%、高中以上文化程度占7.0%。这说明,文化程度的高低与收入的多少成正比,劳动力文化程度高收入也多,反之、劳动力文化程度低收入也少。
三、不同收入阶层农牧民收入情况
2003年纯收入在800元以下的农牧民,非农收入(包括工资性收入和家庭经营中二、三产业收入)人均224.69元,家庭经营纯收入中第一产业收入227.83元,其中:农业收入175.73元、牧业收入30.45元;800-2000元的非农收入人均481.55元,第一产业收入796.83元,其中:农业收入471.11元、牧业收入307.96元;2000-3000元的非农收入人均944.31元,第一产业收入1349.72元,其中:农业收入681.62元、牧业收入628.41元;3000元以上的非农收入1628.93元,比低收入户的非农收入高6.25倍,第一产业收入2840.62元,比低收入户的一产业收入高11.47倍,其中:种植业收入660.79元,比低收入户高2.76倍,牧业收入2155.66元,比低收入户高69.79倍。
四、不同收入阶层农牧民的投入和效益情况
2003年纯收入在800元以下的农牧民人均家庭经营费用支出为336.47元,其中:用于第一产业314.87元、用于二、三产业21.63元,每百元投资创造的纯收入第一产业只有72.36元,二、三产业208.74元;800-2000元的农牧民人均家庭经营费用支出380.97元,其中:用于第一产业352.65元、用于二、三产业28.32元,每百元投资创造的纯收入第一产业225.95元,二、三产业248.55元;2000-3000元以上的农牧民人均家庭经营费用支出343.37元,其中:用于第一产业318.85元、用于二、三产业72.86元,每百元投资创造的纯收入第一产业423.31元,二、三产业360.31元;3000元以上的农牧民人均家庭经营费用支出846.18元,其中:用于第一产业568.92元、用于二、三产业277.27元,每百元投资创造的纯收入第一产业499.3元,比低收入户高5.9倍,二、三产业386.50元,比低收入户高85.16%。从农牧民不同收入层次生产经营投入和生产效益分析,随着收入水平和生产经营投入的不断提高,农牧民生产经营效益也在逐步提高.高收入户每百元投资创造的收益比中、中低、中高收入户都好,说明高收入户生产经营具有一定规模和经验,产业结构调整比较合理,一、二、三产业发展比较稳定,抵御各种风险的能力较强,特别是畜牧业投入少、效益高,增收的基础比较稳定,而800元以下的低收入户,收入来源主要依靠种植业和外出打工收入,生产经营单一,收益明显较低。中等收入户生产经营基本趋于合理,除了种植业、外出打工收入外,牧业和二、三产业收入均有不同程度增长,各产业协调发展。
五、不同收入阶层农牧民的增收措施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达80%以上,所以,农民是我国最大的社会群体,在整个群体当中有相当一部分为弱势人群,青海更为突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难点、重点在农村牧区。因此,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三农”问题,特别是重视农民增收问题。今年,党中央、国务院就农民增收问题发出了“一号文件”,使农民群众看到了新的希望,受到了极大鼓舞。现在有党的好政策,为农民增收提供了有力保证,农村形势将会发生根本性的变化。我省各级党委和政府要乘“一号文件”的东风,认真解决好我省的“三农”问题,加快全面实现小康进程。
1、低收入户:
由于受劳动力文化素质低、家庭负担重、经济基础薄弱等因素的制约,这部分人没技术、不善经营、不具备从事复杂劳动的能力,不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所以在生产经营和市场竞争中处于弱势。要改变这种现状,一要从根本上提高他们的文化素质,对现有劳动力要进行技术、技能培训,使之掌握一技之长,增强竞争力,同时要对后备劳动力加强文化教育;二要认真落实农村计划生育,政府也可采取更加积极有效的措施,鼓励这一群体新婚夫妻只生育一个孩子,努力控制人口增长,减轻家庭负担;三要加大对他们资金和科技兴农的扶持力度,帮助他们科技种田、科学养殖,提高农业生产水平,各地在实施各项富民工程、科技项目上首先应考虑安排低收入家庭,这部分农牧户由于收入少还贷能力差,贷款困难,农村信用社应帮助他们解决好生产经营中的资金问题,在发放小额贷款方面应向他们倾斜;四要作好扶贫攻坚工作,寻求脱贫致富途径。各地应组织好扶贫济困活动,帮助他们解决好生产生活中的困难,认真落实农牧业税收灾歉减免政策,给他们提供一个比较宽松的生存环境。
2、中等收入户:
我省绝大多数农牧民家庭属于中等收入户,占调查户的70%,这部分农牧户有一定的资金积累,也掌握了一定的农业技术,他们接受新事物较快,应对市场变化的能力也比较强,这部分农牧户的收入多少直接关系到农村牧区能否实现小康。因此,必须解决好这部分农牧民的收入问题,确保他们增收。一是继续进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最大限度的挖掘农业内部潜力,发展特色农业和绿色农业,提高农业生产效益;二是大力发展畜牧业提高畜群生产能力,加速畜种改良,加快畜群周转,农业区要把发展畜牧业作为结构调整的重点来抓,要进一步抓好牛羊贩运育肥和特色养殖业,扩大“西繁东育”和自繁自育规模,提高牧业经济效益;三是提高农牧民技能、技术水平,培养参与市场的竞争能力,有计划有组织地安排农村牧区剩余劳动力外出务工,并且解决好拖欠、克扣农民工工资和劳动安全等突出问题,为农村牧区外出人员创造一个比较宽松的务工环境;四是发展家庭经营二、三产业,二、三产业虽然比低收入户有较大发展,但和高收入户相比差距仍然很大,还有一定的发展空间,鼓励农牧民发展农村牧区服务、交通运输和旅游业等相关产业,培育农村牧区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五是扶持中低收入户发展生产,在中等收入户中有一部分中低收入户,他们仍然存在一定的资金问题,生产、生活比较困难,也应在项目、资金和贷款方面给予扶持。
3、高收入户:
高收入户具有一定的文化程度,生产经营资金雄厚,抗风险能力强,他们脑子活、点子多、胆子大,在市场经济活动中具有一定的竞争力和发展优势,这给他们增收创造了条件。如何保持收入稳定增长,经济持续发展,具体应解决好以下几点:一要发展优势农业和特色农业,大力开发无公害、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扩大优势产品的经营规模,鼓励引导他们参与优质农产品的基地建设、生产加工、营销服务一体化经营,依靠提高生产效益和效率来实现经济增长,带动周围农牧民增收致富;二要加快畜牧业发展步伐,调查资料可以看出,牧业收入是高收入户收入的主要来源,在牧业生产方面积累了比较丰富的经验,具有了一定规模,今后应继续抓好养殖业发展,走规模化、集约化、产业化的经营路子,建立优良种畜繁育基地,扩大自繁自育规模,把畜牧业经济继续作大作强;三要抓好产业结构调整,推动二、三产业不断发展,二、三产业作为高收入户收入增长的又一亮点,应继续加快发展速度,鼓励他们兴办小工业、手工业和小型加工业,有条件的地区应发展乡镇企业,壮大集体经济,提高企业效益。充分利用当地自然、人文、人力等资源,带动相关产业协调发展,帮助中、低收入群体共同致富。
(全文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