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调研公司 培训会议 行业情报 付费报告 免费报告 调研文库 求职招聘 执行峰会 邮  箱 论  坛 搜  索
我的帐户  会员登陆  会员注册
热点话题 | 行业动态 | 项目招标 | 咨询黄页 | 涉外调查
注册成会员
定性研究 | 服务评估 | SPSS专题 | 消费者研究 | 产品开发 | 品牌传播
汽车 | 通信 | 经济 | 房地产 | 互联网
我的帐户 |会员登陆 |会员注册
IT、液晶 | 电信增值 | 网络无线 | 饮食烟酒 | 家电、3C | 电子电工 | 2008报告预订(|)
我的帐户 | 购买帮助 | 购物车 | 忘记密码
              
IT、液晶 | 电信增值 | 网络无线 | 饮食烟酒 | 家电、3C | 电子电工
求职招聘区 | 委托代理区 | 行业讨论区 | 调研学习区 | 系统服务区

近年来安徽省县域经济发展快速 存在问题亟待解决

报告出处:安徽统计信息网  发布日期:2004年05月11日 08:57

报告类别:调查报告
行业分类:经济
调查地点:安徽
调查时间:2004年5月10日
调查机构:安徽统计信息网
报告来源:安徽统计信息网

报告内容:

  近年来,安徽省各县(市)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抢抓机遇,解放思想,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县域经济取得较大进步,对全省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但县域经济发展中还存在不少亟待解决的问题,其规模、速度、结构等同全省经济相比还有不小的差距。千方百计加快县域经济发展,不断增强其适应市场能力和综合竞争力,已成为全省上下面临的重大课题,也是当前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所在。

县域经济基本概况

  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层次,它既是城市经济和农村经济的结合部,又是工业经济与农业经济的交汇点,处于沟通上下、联络城乡、总揽农村经济全局的战略地位,是全省经济的重要基础支撑。到2003年底,我省共有61个县(市),包括56个县、5个县级市。县域土地面积11.4万平方公里,占全省的81.7%;耕地面积344.1万公顷,占全省的84.2%;县域总人口4701万人,占全省的73.3%。当年县域GDP为1759亿元,占全省的44.3%;财政收入108.5亿元,占全省的26.3%。

县域经济发展的主要特征

  1、县域经济稳步发展,总量稳定在全省的45%左右。近年来,在省委、省政府加快县域经济发展重大战略的推动下,县域经济获得了持续稳定的发展,综合实力不断增强。全省县域GDP由2000年的1461亿元增加到2003年的1759亿元,绝对额增加近300亿元,年均增加100亿元,按不变价计算的年均增幅为5.4%,占全省GDP的比重基本稳定在45%左右。县域财政收入由2000年的94亿元增加到2003年的108.5亿元,年均增长4.8%;财政支出由111亿元增加到169.4亿元,年均增长15.7%;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由518.7亿元增加到623.8亿元,年均增长6.3%;固定资产投资由341.5亿元增加到530.1亿元,年均增长15.8%。

  2、农业生产基本稳定,是全省农业和农产品的主要区域。目前,农业在县域经济中仍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县域经济的发展,也决定着全省农业的发展。同时,由于农业生产的特殊性,自然灾害对县域农业的影响较大。2003年,我省县域经济中一产增加值为584.2亿元,占全省的78%。由于农业受灾,当年一产增加值比上年下降7%,降幅比全省平均水平大4个百分点;与2000年相比亦略有下降,年均降幅为0.2%。从主要农产品的生产来看,县域经济提供了全省70%以上的粮食、油料、棉花、肉类和水产品,一些农业大县在全省农业生产中的作用功不可没。2003年,县域粮食产量达1579.3万吨,占全省的比重为71.3%,其中产量在50万吨以上的产粮大县有7个;油料产量186万吨,占全省的80.3%,产量在5万吨以上的有12个;棉花产量占全省的90.4%,产量在1万吨以上的有8个;肉类总产量占全省的84.8%,产量在10万吨以上的有7个;水产品产量占全省的81.4%,产量在5万吨以上的有7个。

表一 2003年主要农产品产量前十名的县(市)(单位:万吨)

排位

粮食

油料

棉花

肉类

水产品

县市

产量

县市

产量

县市

产量

县市

产量

县市

产量

1

涡阳

73.7

固镇

12.2

无为

3.8

霍邱

19.9

枞阳

7.8

2

濉溪

62.6

肥东

9.9

宿松

2.4

利辛

12.6

寿县

7.4

3

怀远

58.6

灵璧

9.3

望江

2.2

蒙城

12.3

无为

6.4

4

蒙城

54.9

寿县

7.7

濉溪

1.4

临泉

12.2

当涂

6.0

5

太和

53.2

肥西

7.7

固镇

1.3

灵璧

11.3

明光

5.4

6

利辛

51.9

无为

7.5

泗县

1.0

定远

11.1

霍邱

5.3

7

庐江

50.9

全椒

7.3

东至

1.0

涡阳

10.8

宿松

5.0

8

灵璧

45.7

和县

5.9

含山

1.0

寿县

9.7

天长

4.8

9

霍邱

45.7

长丰

5.8

灵璧

0.9

太和

9.0

庐江

4.2

10

临泉

44.5

定远

5.6

蒙城

0.9

肥东

8.6

五河

4.2

合计

 

541.7

 

78.9

 

15.8

 

117.5

 

56.5

占全省%

 

24.5

 

34.1

 

53.6

 

32.8

 

34.6

  3、工业发展趋势向好,一批工业强县带动县域工业快速增长。“无农不稳,无工不富”。近年来,一批县(市)强力推进工业兴县,在加大结构调整力度的同时,加速工业化进程,工业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带动整体经济快速发展。2003年,全省县域工业增加值达到455.7亿元,比上年增长15%,增幅较全省平均水平高2.8个百分点;与2000年相比,县域工业年均增长8.5%,高出县域GDP平均增速3.1个百分点,县域工业对整个县域经济的贡献达到40%。全省有17个县(市)工业增加值超过10亿元,合计达到224亿元,占县域工业的49.2%,相当于其余44个县(市)的总量之和。而前两年超过10亿元的只有8个,其增加值占全部县域的比例在27%左右。同时这17个县(市)的财政收入也占到61县(市)的40.6%,财政收入前十强基本都在工业强县之列。

  4、经济结构趋于优化,企业经济效益有较大幅度提升。随着全省经济结构调整力度的加大,县域二、三产业也得到较快发展,偏低的结构层次有所提升,经济效益水平明显提高。2003年全省县域非农产业增加值比重达到66.8%,比2000年提升了5.3个百分点。61县(市)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比上年平均提高28.8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也有较大幅度的提升,其中有45个县(市)增幅在20%以上。企业效益的改善带来了居民收入的增加,2003年末,全省县域居民人均储蓄额达到2411元,比2000年增加了974元。

县域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县域经济增速继续放缓。由于基础设施落后,产业结构不合理,资金投入不足等多种原因,县域经济增长仍显乏力,实力有待进一步增强。全省县域GDP“八五”时期年均增长16%,“九五”时期年均增长7%,近三年平均增长5.4%,其中去年因农业受灾严重,GDP仅增长5%。财政收入、固定资产投资、职工平均工资、农民人均纯收入等主要指标增速也普遍低于全省平均水平。与此同时,县域经济一些主要指标占全省的份额也普遍下降。其中,GDP占全省的份额由2000年的48.1%下降为2003年的44.3%,财政收入份额由32.4%下降为26.3%,消费品市场份额由49.2%下降到46.9%,固定资产投资份额由39.4%下降到35.9%,农民人均纯收入由相当于全省的98%降至92.7%,下降比例在2.3—6.1个百分点之间。

  2、县域之间发展不平衡。全省61个县(市)分布于平原、丘陵和山区等不同的区域环境,资源禀赋各异,发展水平参差不齐,在经济实力、人均水平及经济结构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

  经济实力的差异。从总量上看,2003年GDP最高的县达52.6亿元,而最低的仅为3.05亿元,最高县是最低县的17.2倍;财政收入最高的县为4.53亿元,比最低的县高出14倍。从发展速度上看,2003年,有16个县(市)GDP增速超过10%,最高的超过30%;但也有10个县(市)比上年下降,降幅最大的达15%。县(市)之间的财政收入增速差距更大。

  人均水平的差异。在主要人均指标中,县市之间悬殊较大的是人均GDP和人均财政收入。2003年人均GDP最高的达到12247元,比县域平均水平高8498元,是最低县的7.2倍;人均财政收入最高的达983元,比县域平均水平高752元,是最低县的9.8倍。农民人均纯收入最高的为2964元,比县域平均水平高992元,是最低县的2.4倍;职工平均工资最高的为11493元,是最低县的1.7倍。

  经济结构的差异。从GDP中三次产业结构看,2003年61个县(市)中一产比重最低的为15.7%,最高的则达60.6%;二、三产比重最高的分别达57.6%和45.1%,最低的只有14.7%和20.5%。

表二 2003年不同发展层次县(市)主要指标对比

  单位 全部县(市) 最高收入县(市) 最低收入县(市) 最高与最低相比(倍数)

县域GDP

亿元

1759

52.6

3.05

17.2

财政收入

亿元

108.5

4.53

0.3

15.1

人均GDP

3749

12247

1701

7.2

人均财政收入

231

983

100

9.8

职工平均工资

8430

11493

6769

1.7

农民人均纯收入

1972

2964

1211

2.4

城镇化水平

%

18.6

33.98

5.95

相差28个百分点

  3、县域经济与全省差距较大。由于经济发达程度的制约,加上近几年增长速度的回落,县域多数指标不及全省平均水平,且人均水平与全省差距呈扩大趋势。

  从人均指标看,县域经济发展水平仍然偏低。2003年,61个县(市)人均GDP为3749元,低于全省6457元的平均水平,仅相当于全省人均水平的58.1%,这一比例较2000年低了6.7个百分点。人均财政收入、职工平均工资、农民人均纯收入、居民储蓄存款等均低于全省平均水平。

  从产业结构看,县域经济结构层次亟待提升。目前,多数县(市)存在第一产业过重、第二产业脆弱、第三产业滞后的局面,三次产业之间关联度小。2003年,61个县(市)GDP中,第一、二、三产业结构为33.2∶33.1∶33.7,而全省平均结构水平为18.9∶44.8∶36.3,县域经济二产比重低于全省11.7个百分点,且二产中占主导地位的仍是农、林、矿产品的初加工工业,产品技术含量和附加值比较低。

  从城镇化水平看,县域经济的集聚效应和带动作用仍需着力培育。2003年,61个县(市)城镇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的比例为18.6%,而全省城镇化水平已达到32%,全国城镇化水平已达40.5%,县域城镇化水平比全省低13.4个百分点,比全国低21.9个百分点。且各县(市)之间发展程度差异明显,城镇化水平最高的达到33.98%,而最低的只有5.95%。

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对策建议

  加快县域经济发展步伐,壮大县域经济实力,对繁荣农村经济,解决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推动全省经济加速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当前县域经济发展遇到的一些阶段性困难和问题,必须通过切实有效的措施加以解决。

  1、本着因地制宜,发挥优势,扬长避短的原则,理清县域经济发展的基本思路。县域经济的基础条件虽然千差万别,地理区域分布不同,经济基础各不相同,影响经济发展的因素不同,但县域经济发展规律是共性的,面临的主要任务是相同的。县域经济的发展,关键是要发挥比较优势,克服比较劣势,依托本地优势生产要素,参与市场交换和市场竞争,形成具有特色的产业和产品体系。在发展途径上,要坚持走“你无我有,你有我优”的路子,依据自然条件、资源和产业基础,选择具有特色的优势项目,培育特色产业群。

  2、坚持把推进工业化作为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根本途径,着力培植县域发展的支柱,通过工业化解决农业问题。工业化是增强实力的关键手段,我省发展快、实力强的县市,多数工业化水平较高,拥有一批优势企业。因此,加快县域经济发展,应以工业化为突破口,这是增强经济实力、增加发展后劲和扩大财政收入、提高农民收入的关键所在。发展县域工业,必须坚持适当集中、市场导向,切忌遍地开花、盲目布点。为此,一要科学、合理地选择好适应市场需求和发挥比较经济优势的主导产品和主导产业。二要根据工业化的一般规律和县域经济发展所处阶段及市场发展空间,走好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之路。三是要以民营经济为主体,使民营经济成为县域经济发展中最为活跃的因素。要通过发展工业促农业、围绕农业上工业,提高工业与农业之间的关联度,拉长农业深加工产业链,变农产品资源优势为经济发展优势。

  3、加快县域城镇化步伐,提升城镇的功能,使之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增长极和支撑点。城镇是县域经济内引外联,接受城市辐射,密切城乡关系,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支撑点;是拓展和完善县域市场体系,促进市场经济发展的载体;也是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改善县域二元经济结构,提高县域经济集约化程度的有效途径。加快城镇化建设步伐,一方面要集中人力、财力和物力,突出重点,优先发展县城镇和县(市)中心镇,使其成为当地的经济“增长极”,发挥其经济辐射力与带动力。另一方面,要实施城乡统筹发展措施,坚持城镇建设与发展农业产业化、乡镇企业、第三产业相结合,充分发挥城市对农村的带动作用和农村对城市的促进作用,实现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拓展城镇的发展空间。

  4、认真贯彻好中央一号文件精神,把支持农业和粮食生产的政策落实到千家万户。农业是县域经济的主体,安徽又是农业大省,强化农业是根本。第一,要以市场为导向,推动农业结构调整,要在保护和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前提下,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走精细化、集约化、产业化的道路,不断开拓农业增效、增收的空间。第二,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农业科技投入,增强农业抗灾能力和市场竞争力。第三要利用农业、林业、畜牧资源等方面的优势,顺应市场消费结构的变化,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大力发展现代农业。

  (全文结束)

行业分类

免费报告搜索
关键字:
广告服务 - 法律条款 - 注册指南 - 关于我们 - 企业客户
Copyright © 1999-2008 3see.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北京信通四方企业顾问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京ICP证080069号
TEL:86-10-85863259  客服:service@3see.com 
投稿:contribute@3se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