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浙江与沿海地区经济情况的比较分析
报告类别:分析报告
行业分类:经济
调查地点:浙江
调查机构:浙江省统计局综合处
报告来源:中国统计信息网
报告内容:
根据统计快报数据分析,2003年,全国经济增长加速,沿海发达地区发展势头更为强劲,呈现出增长速度快、运行质量好的特点。浙江经济运行除保持“快”和“好”的共性外,还表现为经济发展的活力,以及增长的稳定性、协调性比较突出,也就是“活”和“稳”的特点比较突出。
从浙江与上海、江苏、山东、广东、北京等沿海经济发达省市的比较看,有以下共性。
经济增长普遍加速,浙江仍保持领先增长
2003年,全国国内生产总值增长9.1%,增幅比上年加快1.1个百分点。据初步测算,浙江生产总值为9200亿元,增长14%,增幅比上年提高1.7个百分点。经济发达的江苏(13.5%)、山东(13.3%)、上海(11.8%)、福建(11.5%)、广东(13.6%)、北京(10.5%)、天津(14.5%)等省市增速均比上年有不同幅度的加快,其中,尤以广东、江苏、山东、天津加速比较明显,增幅分别比上年提高2.8、1.9、1.7、2个百分点,各省市经济运行均处于亚洲金融危机以来的最好时期。浙江GDP增幅仅列内蒙古(16.3%)和天津(14.5%)之后,居全国第3位,分别高出江苏、山东、上海、福建0.5、0.7、2.2、2.5个百分点,也比经济比较发达的广东、北京高出0.4个和3.5个百分点,继续在全国保持领先增长。从GDP总量看,广东、江苏和山东都已达到1万亿元以上,分别为13450亿元、12452亿元和12370亿元,浙江仍居全国第4位,随后是河北省,总量为7095亿元。
表1 2003年沿海发达地区GDP的比较
|
浙江 |
上海 |
江苏 |
山东 |
广东 |
北京 |
天津 |
|
绝对值(亿元) |
生产总值 |
9200 |
6251 |
12452 |
12370 |
13450 |
3612 |
2387 |
第一产业 |
722 |
93 |
1107 |
1505 |
1062 |
95 |
90 |
|
第二产业 |
4830 |
3131 |
6782 |
6590 |
7048 |
1298 |
1212 |
|
第三产业 |
3648 |
3027 |
4563 |
4275 |
5350 |
2218 |
1085 |
|
增长速度(%) |
生产总值 |
14 |
11.8 |
13.5 |
13.3 |
13.6 |
10.5 |
14.5 |
第一产业 |
2.7 |
2.3 |
-0.1 |
5.6 |
1.2 |
3.3 |
6.1 |
|
第二产业 |
16.6 |
16.1 |
17.2 |
16.1 |
18 |
11.9 |
17.8 |
|
第三产业 |
13.2 |
8.0 |
11.7 |
11.9 |
10.8 |
10 |
11.5 |
|
产业结构(%) |
第一产业 |
7.8 |
1.5 |
8.9 |
12.2 |
7.8 |
2.6 |
3.8 |
第二产业 |
52.5 |
50.1 |
54.5 |
53.3 |
52.4 |
36 |
50.8 |
|
第三产业 |
39.7 |
48.4 |
36.6 |
34.5 |
39.8 |
61.4 |
45.5 |
运行质量同步提高,浙江明显好于全国
在全国和沿海发达地区经济增速加快的同时,经济运行质量同步提高。主要表现在:财政收入增幅实现了较大的提高。按自然口径计算全国地方财政收入增幅比上年提高6.4个百分点。我省财政收入在前几年高增长的基础上继续较快增长,地方财政总收入突破了700亿元,达到了706亿元,总量居广东、上海、江苏、山东后,列全国第5位,比上年增长24.6%,增幅高出全国9个百分点,列重庆(28.1%)、上海(25%)后,居各省市区第3位。地方财政预算收入增幅比江苏、山东、广东、天津高出0.6、7.8、14.2、5.5个百分点,比上海低0.4个百分点。调整所得税收入分享改革因素后的增幅同样为全国第3位,分别比江苏、山东、广东、天津高出2.3、10.5、17、6.9个百分点。全年地方财政预算收入相当于GDP的比例,浙江、江苏、山东分别为7.7%、6.4%、5.8%,浙江和江苏分别比上年提高0.3个百分点,山东与上年持平。
表2 2003年财政收入和居民收入情况的比较
全国 |
浙江 |
上海 |
江苏 |
山东 |
广东 |
天津 |
||
绝对值 |
地方财政收入(亿元) |
9842 |
706 |
886 |
798 |
712 |
1313 |
205 |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 |
8500 |
13180 |
14867 |
9263 |
8400 |
12384 |
10313 |
|
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元) |
2622 |
5431 |
6658 |
4239 |
3151 |
4055 |
5861 |
|
增长速度 |
地方财政收入①(%) |
15.6 |
24.6 |
25 |
24 |
16.8 |
9.4 |
19.1 |
地方财政收入②(%) |
20.5 |
31.7 |
32.7 |
29.4 |
21.2 |
14.7 |
24.8 |
|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
9.3 |
12.5 |
12.2 |
13.2 |
10.3 |
11.2 |
10.5 |
|
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 |
5.9 |
9.9 |
7.2 |
6.1 |
6.7 |
3.6 |
10.3 |
注:由于实现所得税分享改革,地方财政收入增长速度①为自然增长口径,②为分享所得税改革因素后调整口径,为全国反馈数。城乡居民收入均为名义增幅,为各省公布数据。
浙江城乡居民收入继续保持较快增长。2003年,浙江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3180元,增长12.5%,考虑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1.9%。名义增幅分别比全国、上海、山东、广东、天津高出4.2、0.3、2.2、1.3、2个百分点,比江苏低0.7个百分点。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5431元,考虑价格因素,实际增长7.8%。名义增幅浙江分别比全国、上海、江苏、山东、广东高出4、2.7、3.8、2.5、6.3个百分点。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03》公布,2002年浙江和天津的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为4940元和4279元,我省比天津高661元,而且我省上报的数据与国家公布一致。2003年根据天津统计内部信息网公布的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861元,增长10.3%,在收入总量以及增幅上均超过我省。
工业经济效益处于较高水平。2003年,浙江规模以上工业列入全国考核的7项经济效益指标综合指数达159.3,比上年提高7.1个点,列黑龙江、上海、新疆和云南后,居全国第5位。其中,反映企业全部资产获利能力的总资产贡献率和反映企业净资产变动状况的资本保值增值率均拔得头筹,总资产贡献率为14.5%,分别比山东、上海、江苏和广东高1.1、1.6、3.7和4.1个百分点;资本保值增值率为125%,分别比山东、江苏、上海和广东高4.4、10.7、11.6和13.8个百分点。
工业仍是经济增长的主体和主要推动力,第二产业比重普遍提高
2003年,浙江GDP中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8.8∶51.2∶40调整为7.8∶52.5∶39.7。第一产业比重下降1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比重提高1.3个百分点,第三产业略有下降,为0.3个百分点。其原因在于第二产业的增速,尤其是工业的增速明显快于第三产业和农业。全省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4830亿元,增长16.6%。其中,工业在高增长平台上持续快速增长,全社会实现工业增加值4310亿元,增长16.4%。而第三产业和农业分别增长13.2%和2.7%。工业增长对生产总值的增长贡献率达到57.1%,成为经济增长的主体和主要推动力。这种情况在沿海发达地区带有普遍性,从规模以上工业看,增加值增幅均处于近几年的高点,沪、浙、苏、鲁、闽、粤、京、津分别为22%、23.7%、22.7%、22.7%、23.9%、12.3%、20.1%,浙江增速为全国第5位,沿海第3位。沪、苏、鲁、粤、津第二产业比重分别比上年提高了2.7、1.3、3、2.2、1.6个百分点,其中上海、天津第二产业增加值比重由上年的低于50%,提高到50%以上。尤其是上海,第二产业比重从上年的低于第三产业,转变为高于第三产业。因此,除北京外,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国民经济结构均呈“二、三、一”分布。在全国各省市中,浙江三次产业结构与广东最为相似。
表3 2003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要指标的比较
全国 |
浙江 |
上海 |
江苏 |
山东 |
广东 |
天津 |
||
绝对值 |
工业增加值(亿元) |
41045 |
3194 |
2767 |
4621 |
4695 |
5606 |
1028 |
销售收入(亿元) |
140610 |
12520 |
10983 |
17969 |
14919 |
20760 |
4115 |
|
实现利润(亿元) |
8152 |
786 |
806 |
789 |
915 |
1034 |
232 |
|
增长速度 |
工业增加值(%) |
17 |
23.7 |
22 |
22.7 |
22.7 |
21.9 |
20.1 |
销售收入(%) |
28.3 |
31.3 |
37.6 |
33 |
35.3 |
22.6 |
23.9 |
|
实现利润(%) |
42.7 |
30.4 |
46.1 |
44.1 |
49.6 |
32.9 |
30.2 |
从规模以上工业运行情况看,沿海经济发达省市均呈产销衔接改善,销售和实现利润增长快于生产增长的良好态势。产销率均在98%左右。虽然在沿海发达省市的比较中,2003年浙江的销售收入和利润增幅居于中游水平,但销售收入与上海一起首次突破1万亿元,与粤、苏、鲁、沪同为万亿元以上的5个省份,总量居全国第4位。实现利润总额与江苏仅相差3亿元,为全国第5位。从总量看,浙江的销售收入分别相当于全国、江苏、山东、广东的8.9%、69.7%、83.9%、60.3%,而实现利润的相应比例分别为9.6%、99.6%、85.9%、76%。利润比例明显高于销售收入比例,在一定程度表明浙江工业经济效益较好。同时,都带有重工业增长快于轻工业的特点。
2003年,浙江第三产业创造增加值3648亿元,比上年增长13.2%,总量列广东(5350亿元)、江苏(4562亿元)、山东(4275亿元)之后,居全国第4位,增幅居第1位,比上海、江苏、山东、广东、天津分别高出5.2、1.5、1.3、2.4、1.7个百分点。
投资、出口的拉动作用比较突出,消费结构升级倾向明显
2003年,浙江与全国及沿海发达省市一样,均呈现出投资和出口增长迅猛,消费增幅相对平稳的特点。浙江固定资产投资连续多年保持了较高的增长速度。浙江国有及其他经济类型固定资产投资3057亿元,增长33.1%,增幅比全国高出4.7个百分点,比上年提高10.9百分点。上海、江苏、山东、广东、天津分别为12.3%、58%、55.8%、26.9%、31.3%,分别比上年提高2.5、31.7、28.7、18.4、16.4个百分点。沿海发达地区投资增长加速尤其以江苏和山东最为明显。
浙江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增长迅猛,总量与沿海发达省份比较虽然偏小,但已有明显改观。浙江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54.5亿美元,比上年增长72.4%,增幅比上年提高29.4个百分点。从区域比较看,浙江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占全国的10.2%,而2002年和2001年比重仅为6%和4.7%,利用外资水平已有了长足的提高。但与沿海发达地区相比,总量还是偏少,江苏、山东、广东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规模为浙江的2.9倍、1.3倍、2.9倍。
2003年,浙江进出口总额为614.2亿美元,增长46.4%。其中出口416亿美元,增长41.5%,顺差217.8亿美元,比广东少4.6亿美元,顺差居全国第2位。全国以及沿海发达地区出口增长幅度提高明显,全国完成出口总额4384亿美元,增长34.6%,增幅比上年快12.3个百分点。“长三角”沪、浙、苏出口增长尤为迅猛,增幅分别比上年提高35.3、13.5和20.4个百分点。虽然浙江的出口增幅仍比全国高出6.9个百分点,但低于上海、江苏的增幅。
浙江的消费品市场增幅比较稳定。2003年,全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比上年增长9.1%,增幅加快0.3个百分点,浙江增长10.9%,增幅比上年有所减缓。这一增幅在沿海发达地区中,仅快于上海(9.1%),略低于广东(11.4%),而前几年浙江一直居全国前列。从全国看,城镇居民支出中交通通讯、居住、医疗保健增长要明显快于其他支出。沿海发达地区沪、苏、浙、粤消费结构升级的倾向更为明显,住房、汽车、通讯设备、建筑装潢材料都出现了旺销。
通过全国以及沿海发达地区经济运行情况的比较分析,浙江主要经济指标无论总量还是增幅都处于全国前列,并在较高的增长平台上逐年攀升,表明浙江经济在全国领先增长的格局得到一步的巩固。此外,浙江经济在以下几个方面表现比较突出:
一是浙江经济的活力比较强
集中表现为非国有投资比重高,增势强。2003年,全省非国有投资(除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投资)占全社会投资的64.7%,按原口径计算,增长45.8%,增幅比上年提高12.6个百分点,超出国有投资增幅24.2个百分点,占全社会比重比上年提高近5个百分点。同时,形成了一般竞争性领域投资以非国有企业为主导的格局,在限额以上制造业投资中,非国有投资超过九成,占到90.7%;在以政府为主导的基础设施领域,非国有投资也已加快进入,比重已占到12.5%。表明我省投资增长机制逐步从政府主导向企业自主选择为主转变,投资自主性增长机制初步形成。其次,非国有企业领先增长。在规模以上工业中,股份制企业、“三资”企业、农村工业增速明显快于全省平均水平。经过多年的持续努力,非国有企业已成长为出口的主体,“三资”、集体、私营企业出口增幅高达61.7%,对全省出口增长的贡献率已达到83.5%。非国有经济还成为引进外资的重要增长点,全省批准非国有企业与外商合资合作的企业达2353家,投资总额达118.5亿美元,合同外资36.9亿美元,分别占非独资企业总数的97.1%、84.9%和89.6%,特别是私营企业开始积极主动引入外资,全省有1011家私营企业参与引进外资,投资总额54.2亿美元,合同外资17.1亿美元,分别占非独资企业总数的41.7%、38.8%和41.6%。
由于经济活力强,所以浙江经济景气状况明显好于全国以及沿海发达地区的其他省市。去年第四季度,浙江企业景气指数为155,分别比全国、上海、江苏、山东、广东、天津高出19、3.9、11.4、15.3、15.7、30.2点;企业家信心指数为148.6,分别比全国、上海、江苏、山东、广东、天津高出14.9、8.5、10.7、9.7、12.8、24.3点。两项指数均居全国第一。
二是浙江经济的稳定性、协调性比较突出
从主要经济指标的比较看,浙江除全社会商品零售总额比上年出现回落外,工业增长、消费、投资、出口、效益基本呈现逐年稳步走强的势头,指标值波动幅度不大,没有出现大的起落,相互间基本处于比较协调的状态之中。以对经济景气度最相关的投资而言,亚洲金融危机以来的1999、2000、2001、2002年,浙江全社会投资增速分别为20.6%、20.2%、22.4%、24.9%,都在20%以上,增速一直处在全国前列,期间没有出现大的起落,这是有别于全国以及其他一些地区的特点。2003年与前几年比,速度的确比较快。但与全国比较,速度不算快,在全国各省市中属于中游水平,其年间起落幅度要明显小于其他发达省份。出口情况也类似,1999至2001年增长速度连续保持沿海省市第1位,2002年为沿海第2位,2003年浙江出口仍能在持续多年快速增长的基础上,继续实现大幅度的增长实属不易,在全国乃至沿海发达地区也是比较突出的。而前几年江苏、广东两省出口增幅较低,如2001年这两省出口增幅分别为12.1%、3.8%。还有浙江的地方财政收入、企业实现利润、城乡居民收入等指标总量和增幅近几年始终处于全国前列,并比较稳定地逐步提高。除此以外,区域增长、行业增长的协调性也得到了加强。由此,不断促进浙江经济在快速发展中实现生产增长、市场扩张、收入增加、内需扩大之间的良性循环。这与我省近年来着力调整产业结构、加大技改力度,推进产业集聚,使浙江产业的整体竞争力得到不断增强有关,是供给改善的结果。
三是浙江经济增长主要依靠传统产业,产业结构高度化不够
2003年,拉动浙江工业增长的行业主要是纺织、皮革、化学、建材、冶金、机械,主要动力仍是传统产业。虽然,在传统产业快速扩张的同时,近年来,我省高技术产业有了长足的发展,但与部分先进省市相比,发展速度不够快,总量小,比重低,带动力弱。在规模以上工业中,2003年我省高技术产业总产值增长34.9%,达到1079亿元,比重上升到8.3%,而全国仅电子通讯制造业就占12.6%,成为第一制造业。江苏规模以上通讯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实现总产值达2607亿元,比上年增长61.6%,产值列各行业之首,比产值居第二位的纺织业总量高出42%,占全省比重为14.4%,成为全省发展速度最快、规模最大的支柱产业;其高新技术产业工业总产值增幅达到51.4%、比重提升到21.2%。广东2003年全省高技术制造业完成工业总产值6337亿元,增长31.7%,对全省工业增长的贡献率为45.9%,拉动全省工业产值增长11.8个百分点。山东高新技术产业总产值比重也由上年的17.0%提高到19.6%。而且,我省外贸出口商品中的高技术产品比重也较低。尽管2003年高技术产品出口增长了78.5%,但占出口比重仅为5%,不仅低于上海(33.7%)、江苏(38.7%)、广东(31.4%),也比全国平均水平(25.1%)低20.1个百分点。
四是浙江经济总量与江苏、山东、广东的差距仍在拉大
虽然,近几年来,浙江的GDP增幅都高于江苏、山东、广东三省,但由于这三省经济总量明显大于浙江,其每增长1%所带来的增量要多于浙江,因此,2003浙江GDP总量与三省的差距分别为3252、3170、4250亿元,继2002年总量差距分别被拉大202、190、104亿元后,2003年又被拉大了286、290、246亿元。如果按现有的增长速度发展,不排除总量差距被越拉越大的可能。
(全文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