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调研公司 培训会议 行业情报 付费报告 免费报告 调研文库 求职招聘 执行峰会 邮  箱 论  坛 搜  索
我的帐户  会员登陆  会员注册
热点话题 | 行业动态 | 项目招标 | 咨询黄页 | 涉外调查
注册成会员
定性研究 | 服务评估 | SPSS专题 | 消费者研究 | 产品开发 | 品牌传播
汽车 | 通信 | 经济 | 房地产 | 互联网
我的帐户 |会员登陆 |会员注册
IT、液晶 | 电信增值 | 网络无线 | 饮食烟酒 | 家电、3C | 电子电工 | 2008报告预订(|)
我的帐户 | 购买帮助 | 购物车 | 忘记密码
              
IT、液晶 | 电信增值 | 网络无线 | 饮食烟酒 | 家电、3C | 电子电工
求职招聘区 | 委托代理区 | 行业讨论区 | 调研学习区 | 系统服务区

是什么影响着建筑业的健康有序的发展

报告出处:安徽统计信息网  发布日期:2004年05月24日 08:57

报告类别:调查报告
行业分类:建材
调查地点:安徽
调查时间:2004-05-21
调查机构:安徽统计信息网
报告来源:安徽统计信息网

报告内容:

  近年来,随着合肥市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现代化大城市建设的顺利进行,为建筑业发展提供了相当广阔的市场空间。我市建筑业紧紧抓住国家扩大内需和宏观经济环境趋好的契机,开拓创新,取得了可喜成绩。2002年,在经历全国建筑业企业资质重新审定后,合肥市建筑业企业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基础进一步夯实,实力进一步壮大,经济状况进一步改善,当年全市建筑业总产值历史性地突破了百亿元大关,达到127.77亿元,比上年增长21.1%,2003年,完成建筑业总产值160.92亿元,增长25.9%,建筑业增加值32.21亿元,占全市GDP的比重达6.7%,在我市国民经济中的作用也越来越显现。根据合肥市企业调查队对八大行业企业景气调查结果显示:建筑业企业家信心指数随着我市经济的发展,信心也在不断的增加;与此同时,企业景气指数也运行于景气区间。

 

  为深入了解建筑业的发展情况,合肥市企业调查队和合肥市统计局投资处联合对合肥市具有一定规模的建筑业企业进行了一次调研。调研表明:尽管建筑业有良好发展的机遇,但对于各企业来说,市场形势也十分严峻。一方面,市场供求矛盾更加突出。建筑生产能力过剩,建筑队伍膨胀,装备更新缓慢,使任务不足矛盾越来越突出;另一方面,垫资、工程压价等不规范行为依然存在,并且工程款难收这个顽症未除,建筑企业陷入旧欠未清新帐又欠的恶性循环,进退两难,生存和发展受到严重威胁。

影响当前我市建筑业健康发展主要因素

  一、企业内部因素:

  1、企业社会职能无法摆脱。我市建筑企业虽然在不断发展壮大,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如企业机制不活,企业的社会职能无法摆脱,离退休人员逐年增加、下岗人员增多,特别是富余人员多,企业和职工队伍的优胜劣汰机制没有真正建立起来;企业负债率高,社会负担重,经济效益不高;队伍规模过大,整体素质不高,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与国内的优秀企业比较尚有较大的差距。调研中还反映出我市绝大部分建筑企业体制尚未彻底理顺,没有真正确立市场经济观念,竞争意识和开拓意识不强,内部管理不到位。所有这些问题,都影响我市建筑业的发展步伐。

  2、流动资金短缺、货款拖欠严重。建筑业是劳动密集型行业,盈利水平无法与技术密集型行业相比。建筑行业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建筑业总产值出现了逐年增长,但却出现了产值利润率逐年减少的局面,据统计,2002年合肥市产值利润率为1.9%,而2003年全市产值利润率仅1.4%,下降了0.5个百分点。经调研了解:一方面业主拖欠货款十分严重,尤其是房地产商和国有投资较为突出。近两年来,全市建筑企业工程拖欠款一直在高位运行,2002年全市年末拖欠工程款达26.62亿元,2003年工程拖欠款21.54亿元。通过2003年四季度景气调查资料也可以看出,建筑业在八大行业中,货款拖欠最为严重,景气指数为81.91点,处于不景气区间。另一方面企业流动资金有限,银企信任度差,银行对建筑企业近年来几乎无贷款,全靠自身解决,从景气调查资料来看,自建立景气调查制度以来建筑业流动资金景气指数始终处于不景气区间。以上两方面严重影响企业正常生产经营。

  二、外部环境因素:

  1、建材价格上涨,企业利润空间缩小。近年来由于国家宏观经济因素影响,建材市场供求关系变化大,特别是去年以来,建筑材料价格上涨过猛,已经超出了企业承受能力。据了解,一般情况下建筑材料占建筑工程总造价的50%-65%,去年建筑材料涨价幅度平均已达20%,实际工程总造价随之上涨10%,如果建筑工程价格不能随之调整,很多工程可能要出现亏损。企业景气调查结果也显示:2003年建筑材料购进价格景气指数最低跌到10.65点,创出历史新低。工程结算收入景气指数为166.74点,但工程结算成本景气指数因建材价格上涨,导致结算成本增加,景气指数为46.7点,据统计,2003年全市工程结算成本占工程结算收入比重达89.5%,比2002年上升1.2个百分点。调研中了解到,大部分企业很多工程合同已经签订,建材价格的上涨使建筑业利润空间缩小,合同纠纷也随之增多,即使有的企业盈利,也因为业主的拖欠货款,最终结果只能是帐面盈利,资金匮乏的怪圈。

  2、建筑市场竞争不规范。据调查,由于建筑市场存在不规范竞争,导致市场上违法违纪、暗箱操作现象屡禁不止,招投标不规范、工程压价、垫资、回扣、竣工结算故意拖延等不良的违法违规现象较为严重,很多建筑业企业竞争中标后,为了企业的生存,对业主提出的苛刻要求不得不接受,如业主对工程压价、要求建筑企业先垫资或故意拖延竣工验收、工程竣工结算等。统计资料显示,全市2003年建筑业总产值同比增长近26%,利润总额却下降了11%,严重阻碍了我市建筑企业的发展。

对建筑业发展的几点建议

  一、加快企业改革步伐,不断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我市建筑企业要想在公平竞争中求得长期生存和不断发展,必须加大改革力度,只有加大改革力度,减轻企业历史负担,才能使企业在市场竞争中能够轻装上阵,突出的体制优势会激发企业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管理创新,为打造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提供体制优势,政府有关部门应积极引导和扶持企业做大、做强,打造我市建筑业航母。

  二、抓好市场开拓,扩大经营领域

  抢抓机遇,抢占市场,是建筑业的立足之本、发展之道。要围绕“横向拓展市场覆盖面,纵向提升市场占有层次。巩固老市场,主攻大市场,开发潜在市场,培育新兴市场”的思路,加大市场开拓力度,努力扩展稳定繁荣的市场格局。在调研中了解到,有些建筑企业在巩固发展国内市场的同时,大力开发海外市场,并在海外打开局面站稳脚跟,占领已有的阵地,积极寻找新的合作途径,同时还想方设法扩大承包工程比例。与此同时,加强产品结构调整,改变以土建为主的产业格局,坚持“主业精、副业兴、整体强”的方针,积极拓宽经营领域,发展建筑业多元经营、多角渗透,把业务延伸到业主委托的各个方面。

  三、注重人才培养,注重技术进步

  近两年,我市建筑业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占从业人员的比重基本保持在16.8%水平上,与江、浙沿海地区相比仍然有很大差距,目前存在着人员多人才少,建筑工人多技术人员少,下岗退休人员多,在岗懂技术善管理人员少等问题。我市建筑业在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关键阶段,尤其要注重提高人员素质,为产业自身注入新活力。要以培养各种新型人才为重点,提高企业人才层次。要培养一批项目经理人才,努力开发一批经营开拓人才。与此同时,在我市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现代化大城市建设中,必然会对建筑业提出更高的要求,需要建筑业强化建筑技术的开发与推广应用,结合工程项目,联合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组织科技攻关,开发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行业的总体业绩和效率得到不断提高,实现建筑科学化、现代化,使我市建筑业的发展水平上个新台阶。

  四、进一步健全和规范有形建筑市场

  进一步健全和完善有形建筑市场,是防止招投标弄虚作假,以及转包、违法分包等行为,提高建筑工程质量的一项重要措施,也是整顿和规范建筑市场秩序,优化投资环境的一项重要内容。政府各有关部门应进一步落实建筑工程招投标的各项制度,公开集中办理各种手续,真正做到公开、公平、公正,同时加强现场监督,保证各项活动规范、有序和高效地进行。

  五、提高建筑市场“准入”门槛

  “能在农村盖厕所,就能在城市盖大楼”的认识,导致建筑队伍急剧膨胀。要重新确定建筑业新的技术要求和素质要求,明确市场准入原则,杜绝不符条件的企业和人员从事建筑业,从源头上控制队伍总量;清理、整顿和考核、培训现有的建筑队伍,对没有实力、不具备资质等级、没有竞争实力的“杂牌”队伍实行清理分流,以降低现有队伍的总量,提高其质量和素质;同时实行严格的内部行业管理体系,使建筑业真正走向现代化、规范化。

  六、政府部门做好服务工作,加大执法力度

  建筑业的发展离不开市场信息,政府部门应根据市场的需要为建筑企业提供相关服务,如信息收集、发布建筑市场信息等,为企业牵线搭桥。此外,加大监督检查力度,提高依法行政水平和执法水平,创造公平、公正、公开的市场竞争环境,切实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将建筑业法律、法规落实到位,为建筑业企业的健康发展提供法律保障和较为平等的竞争空间。

  (全文结束)

行业分类

免费报告搜索
关键字:
广告服务 - 法律条款 - 注册指南 - 关于我们 - 企业客户
Copyright © 1999-2008 3see.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北京信通四方企业顾问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京ICP证080069号
TEL:86-10-85863259  客服:service@3see.com 
投稿:contribute@3se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