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农民进城打工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建议
报告类别:调查报告
行业分类:调查
调查地点:山西
调查时间:2004年5月24日
调查机构:中国统计信息网
报告来源:中国统计信息网
报告内容:
近几年,农民外出打工成为农民脱贫致富、增加收入的重要渠道,也是发展小城镇建设、缩小城乡差别、改善城乡二元结构的发展方向。同时,他们为工业的进步与扩张、城市的建设和繁荣建下了不朽的功勋。为国家创造了财富,增加了税收,为推动社会进步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当今,农民工已经成为产业工人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关经济界人士指出:目前农民打工收入已占到家庭收入的43%以上,并在今后一段时期内仍会以更快的速度递增。农民进城打工,不仅是农民就业增收的需要,也是城市发展的需要,同时也是农民实现提升社会地位的需要。但是,同属国家主人的农民,在诸多方面却遭受着不公正的待遇,最为严重的是劳而无获,工资拖欠严重。
2003年11月,温家宝总理为一位普通农民工讨回工钱后,九州大地展开了轰轰烈烈的“清欠风暴”行动,接着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连续报道了几起帮助农民工清理拖欠工资的事例,这一问题已经引起全社会的巨大反响,举世瞩目。最近,在北京召开的全国十届人大二次会议,各位代表又把农民增收这个极为严重问题端在了议案桌上,作为讨论的“焦点”。2004年中央1号文件的出台给每一位农民再次点燃了希望的“火把”,使他们将会看到黎明前的曙光。
塞外高原,桑干河畔。勤劳勇敢的朔州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带领下,与时俱进,开拓创新,近年来在改革开放春风的沐浴下,踏着市场经济的前进步伐,农业和农村经济保持稳定增长,农村经济总收入逐年增加,全市农民逐步转变观念,纷纷加入到进城打工的洪流中去,非农业收入发展势头趋好,农民外出打工收入在总收入中所占比重越来越高,逐渐成为农民非农业收入增长的主要方向,农民外出打工获得工资性纯收入取得突破性进展。据市农村住户抽样调查资料显示:2002年全市农民外出打工收入为538元,占到总收入的23.2%,比2001年增长2.3%。
然而面临农村人口占总人口75%以上的朔州市,如何承前启后,继往开来,一如既往地确保农民增收,尤其是增加农民进城打工收入,不仅是摆在各级政府面前的重大问题,而且是一项任重道远的艰巨任务。如何让这些农民工腰包“鼓起来”,富裕钱“多起来”,彻底改变靠天吃饭、脸朝黄土背朝天的落后面貌,鼓励农民外出打工已是农民增加收入、农村经济保持稳定增长的必然选择,也是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关键所在。
――当前农民进城打工存在的问题
在这条曾经一度憧憬美好的打工路上,对这些普普通通的农民工而言,他们行走得并不平坦,相对而言是一条坎坷之路,是一条布满荆棘之路,令他们头痛和焦虑的问题依然颇多。据统计:2003年年底,朔州市劳动局监察大队共受理拖欠农民工工资投诉案件145起,涉及累计拖欠农民工工资达260万元,涉及农民工人数12000人,农民工合法权益受到侵害,农民打工存在问题十分突出,制约农民工创业增收的不利因素较多。
一、政策支持力度不够
目前,各级政府出台的相关政策没有确定农民工的地位,致使他们的社会地位存在严重的不公平,农民工大多依赖社会关系网络进城打工,而且大部分集中在工厂、服装、纺织、餐饮服务业、建筑业等劳动企业,使得他们在城市中处于受社会排斥的劳动就业岗位。一方面在劳动力市场上受到制度性或非制度性的限制,难以享受适度的社会保障与社会福利;另一方面他们往往是从社会关系网络中获得发展的资源,难以融入城市社会,一旦发生农民工纠纷问题,农民工举目无亲,满眼尽是生面孔,与到处都有熟人的私企老板无法站在相同的高度来论理,农民工难以维权,他们的诸多权益受到歧视甚至侵害,很少有哪个部门愿意主动出来为农民工撑腰,许多部门工作人员不作为、不负责,对农民工不断上访反映维权问题推来推去,几多周折之后,没有结果。
二、户籍困扰问题突出
当前,由于城乡发展不协调的二元体制,使得城市居民和农民工的心理隔阂在短期内难以消除,平时总以鄙弃、蔑视的目光看待民工,在他们看来,进城打工者似乎就是呆傻、土气、粗俗之人。一是同工不同酬。拥有农村户籍的农民工和拥有城镇户口的工人干着同样的活,待遇相差太多,最让他们寒心的是劳动量虽大,薪水却少;二是相同的孩子,难以受到相同的教育。农民工孩子在城市学校上学困难,需上交让他们难以承受的赞助费,户籍问题成为困扰农民工子女正常入学的突出因素。
三、用工行为不规范
农民工因文化程度低,法律知识少,合同意识差,在打工过程中,用工单位和老板大多不与他们签订劳动合同。因而在工作时间、劳动强度、报酬和工伤处理等问题上往往雇主或老板说了算,农民工们又不懂得也不会用法律武器进行自我保护,大都逆来顺受,一旦出现工伤事故,雇主或老板往往不会公平对待,依法合情合理解决,而是百般推卸责任。也有的私营企业主或老板随意延长工作时间,增加劳动强度,却从不支付打工者超时、超额的劳动报酬,掠夺他们的剩余价值。更不愿意为他们交纳相应的社会保险费。可见,农民工的合法权益得不到保障。
四、劳动生活条件差
在农民进城打工的过程中,多数用工单位为农民工提供的住宿条件很差,拥挤、脏乱、不通风,甚至达不到有关法律规定的人生存需要的最基本的条件,极易引起一些流行病的滋生和传播。有些业主信用意识不强,建筑市场不规范,施工单位内部管理混乱,轻视打工环境,就地建房,一张木板,一叠床被,就形成了群体群居的工作生活,冬天冷得哆嗦,夏天热得冒汗,生活环境让人不堪目睹。用工环境差、生活艰苦、岗位劳动强度大、安全系数低,和他们担负的工作强度需求形成鲜明的对比。
五、“拖欠工资”问题严重
近几年,进城打工的农民工越来越多,尤其是那些相对贫困落后的村庄,几乎成为一种潮流。令他们感到最头痛的是“活好找,钱难要”,再加上有些企业老板利用年轻人缺乏社会经验,千方百计算计他们,对待工钱,暗箱操作计算报酬,一年到头的工钱扣来扣去所剩无几。农民进城打工的唯一目的就是凭自己的劳动拿到自己应得的报酬。然而一方面是有些部门由于往往为了及早建成某些“政绩工程”、“形象工程”,在资金不到位或条件不成熟时,大搞超前建设,导致农民工工资无法兑现;另一方面是个别黑心包工头恶意拖欠,变相克扣,农民工讨还工资时,甚至遭到工头雇佣的打手的暴力伤害、野蛮关押等非法待遇。
六、农民工自身素质较差
当前,农民工外出打工的总体特点是粗放型,大多从事脏、重、苦、险等工种,农民工普遍缺少一技之长,不仅文化素质低,而且劳动技能较差,很难进入文化层次要求高、劳动技术含量高、报酬丰厚的行业就业,因此造成的后果是收入偏低,劳酬不符。
――决策建议
2003年年底,在各级政府的共同努力下,在全社会的共同关心和帮助下,朔州市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积极展开了落实农民工工资的积极行动,全年共处理案件128起,处理率达到88.3%,追缴回拖欠农民工工资190万元,追缴率达到73.0%,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但如何彻底根除农民工遇到的诸多“难点”,破除农民打工的制约瓶颈,增加农民收入,已成为摆在各级党委政府面前的头等大事,各级政府亟待从长计议,标本兼治。
一、政府重视,政策扶持
各级政府要高度重视,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树立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的群众观,出台一系列鼓励和支持农民进城打工的相关政策,为加快城市发展,为增加农民收入提供政策支持。逐步完善有利于农民外出打工的各种优惠性政策,清理和取消农民进城就业的歧视性规定和不合理收费,简化农民跨地区就业和进城打工的各种手续,为农民进城打工提供政策和法律支持,通过媒体加强对农民工的正面宣传,促进农民工与现有城市居民间的良性互动,增加群体间的信任,提高农民工的社会地位。
二、积极推进户籍制度管理改革
各户籍管理部门要站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高度,彻底打破限制农民工进城的体制性障碍,对农民工进城就业问题,在制度设计和政策制定上树立与时俱进的新思想。针对进城农民工的流动现状,对部分行业如建筑业、煤矿采掘业、纺织服务业、餐饮业等农民工聚集行业特殊对待,打破“非”、“农”问题的户籍界限,做到让农民工进城打工畅通无阻。各有关教育部门在对农民工子女入学问题上要给予优惠政策,能减免的减免,能少收的少收,排除一切让农民工犯愁的不合理收费,为农民工子女创造一个温馨而又宽松的学习环境。
三、规范用工行为
各级用工单位要按照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的“规范企业用工制度,保障劳动者合法权益”的要求,实行“凡是用工、务工一律签订合同”的用工制度。各劳动部门应根据当地劳动力市场实际情况,完善用工制度,规范用工行为。
四、改善劳动生活条件
针对农民工工作环境较差的不良状况,用工单位要改善生活条件,工作条件,消除农民工后顾之忧。各用工单位更要逐步改善农民工的居住条件,真正建立一个良好而又温馨的工作氛围,多一份关心,多一份爱心,让他们能够愉快生活,愉快工作。
五、加大农民工工资拖欠的兑现力度
各级劳动执法部门要积极受理农民工的投诉案件,对上报的投诉案件要建立详细登记制度,做到受理一起,查处一起,震慑一片。对不接受劳动部门受理的个人或团体要通过法律途径解决,把长久拖欠克扣工资的私营业主的丑恶行径要在社会上“曝光”。在拖欠工资现象严重的行业,建立工资支付信用档案及工资支付基金制度,由用工单位出资建立,保证农民工能按时、足额拿到工资。各级劳动、建设、工会等部门加大劳动监察力度,建立健全用工监控制度,严惩那些不具备合格资质,违法违规运作,侵害农民工权益的劳务企业。此外,要定期进行专项检查,建立良好的工作查处制度,为农民工撑起一把健康、持久、耐用的打工“保护伞”。
六、提高农民工自身素质
各级政府部门要加强对农民工就业技能的培训,对农民工要在技能、法律、卫生、城市生活知识等方面进行综合指导,提高农民工的劳动技能和工作水平,将其作为一项长期的任务来抓。一是要根据市场和企业的需求,按照不同行业、不同工种对农民工基本技能的要求,安排培训内容,提高培训质量;二是在培训过程中,找准市场定位,有所为有所不为,有计划、有目的、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地开展农民工培训教育,使农民工由体力型向技术型和智力型转变,努力打造劳务精品,推动劳务经济持续发展。
(全文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