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消费需求对青海省海南州经济发展的影响
报告类别:调查报告
行业分类:经济
调查地点:青海
调查时间:2004-05-24
调查机构:青海海南州统计局
报告来源:青海海南州统计局
报告内容:
要研究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不仅要从生产的角度来看,还要从支出的角度去研究。从支出角度看,国内生产总值(GDP)是最终需求――投资、消费、净出口这三种需求之和,因此经济学上常把投资、消费、出口比喻为拉动GDP增长的“三驾马车”,这是对经济增长原理最生动形象的表述。在海南州出口服务基本为零。那么影响经济除了投资就是消费。因此,与投资需求相比,消费需求是最终需求,是推进经济增长的原动力,也是社会生产的目的。只有“两驾马车”并驾齐驱,才能有效地、持续地、稳定地促进海南州经济的发展。
一、消费需求与经济增长的互动关系
消费是指常驻单位(居民)在一定时期内对物质产品和服务的最终消费,包括居民消费和政府消费。其中居民消费是指常住居民在核算期内为个人最终消费需求而购买的物质产品和服务的全部支出。政府消费是指为了满足全社会公共需要,由政府向社会公共服务部门购买其服务,供社会公共享用的那部分开支,如维护社会秩序、国家安全和防务、法律等。由于这类公共服务不以商品的形式在市场上销售,因此只能由政府以财政拨款的形式购买,供社会全体成员消费。
但在传统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下,人们的消费欲望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消费与生产互相促进的通道受到了阻碍,消费需求对生产的拉动作用受到了很大的限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供给导向型经济已转化为需求导向型经济,正如马克思所说“没有需要,就没有生产,而消费则把需要再生产出来”,“消费的需要决定着生产”。
经济发展的目的是为了最大限度地满足人们的消费需求,消费需求的增减将直接影响和波及经济的发展。最终消费的提高要依赖于社会生产的发展,而社会生产的进一步发展又要靠最终消费水平的提高来促进和拉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消费需求对经济的拉动作用得以淋漓尽致地发挥。人们通过生产发展经济,满足了人们的需要,扩大了消费,提高了生活水平,反过来,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通过消费,满足了需要,又会产生新的需要,新的需要又推动新的生产,不断拉动经济发展。可以看出,生产和消费相互促进,互为条件。不仅如此,不断增长的消费需求已逐渐上升为影响投资方向、左右产业结构变动的重要因素。因此,从消费需求入手,根据市场消费趋势和需求结构,调整产业结构、产品结构,从而影响投资结构,这是需求导向型经济的又一重要立足点,也是消费需求对经济发展的又一大作用。
消费需求作为拉动经济增长的原始动力,不仅占GDP的比重较大,其增长状况对GDP的增长速度有着重要的关系,对GDP增长的贡献也十分明显。近年来,由于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投资已成为海南州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但是,从总量上分析,消费需求作为构成海南GDP的重要组成部分,占GDP的比重仍然较大。据统计资料显示,2003年全州消费率虽有所下降,但仍然高达55.2%,在投资、消费这两驾马车中,消费对海南经济的影响可见一斑。
二、消费需求与海南经济的定量分析
纵观海南州经济发展的轨迹,海南州经济的发展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2000年以前,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建立,海南州的经济也从自然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牧农经济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此时的工业经济由于受高耗能企业的兴起的影响而正处于发展时期,工业经济发展较为迅速;随着市场经济的逐步建立和完善,第三产业也逐步兴起,据统计资料显示,在用生产法计算的1999年全州GDP中建筑业增加值只占8.1%。从消费需求对海南经济增长的贡献分析情况来看,这一时期的经济增长主要是以内需拉动为主。据统计,1999年,海南州的消费总量为98006万元,消费总量占当年GDP的比重(消费率,下同)达73.0%,在当年GDP增长的12.5%中,受消费拉动达10.9个百分点,受投资拉动的只有1.6个百分点。
第二阶段是2000年以来,随着国家积极的财政政策和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投资经济已成为海南州的经济主要增长点。据统计资料显示,2000年至2003年,在全州GDP增长的3.72%、12.27%、11.3%和11.6%中,由于投资的增长就拉动经济增长2.7个、5.5个、6.3个和8.81个百分点。而且,从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析来看,全州的投资占GDP的比重从2000年的30.0%上升到2003年44.8%,增加了14.8个百分点。同时我们也可以看出,这一时期的经济增长虽然是以投资拉动为主,但消费需求对经济的拉动作用仍然十分明显。在全州经济增长中,消费总量占GDP的比重从2000年的70.0%下降到2003年的55.2%,但比重仍然较高,拉动作用仍然不能忽视。
通过对海南消费需求和经济增长间互动关系的定量分析,即消费需求对海南经济增长的贡献分析后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在海南经济增长中,由于受以内需拉动为主和以投资拉动为主的不同,消费需求对海南经济增长的作用也不同。
纵观上述两个阶段海南州消费需求的变化情况,我们不难看出,无论是以内需拉动为主的经济增长型,还是以投资拉动为主的经济增长型,消费需求对海南州经济的拉动作用都是不可低估的,尤其是在以投资拉动为主的发展期,抓住机遇,扩大内需,进一步激活经济增长的原动力,显得尤为重要。
三、海南州消费需求的现状及特点
1、消费率偏低。长期以来,由于受历史传统消费观念的影响,海南经济发展中普遍存在着“重积累、轻消费,重建设、轻生活”的弊端,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居民消费水平的提高,限制了海南消费需求的扩大,阻碍了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突出的表现就是消费率和居民消费率(消费率为总消费占GDP的比重;居民消费率为居民消费占GDP的比重,下同)逐年下降。从纵向上进行对比分析后可以发现,海南的居民消费率从1996年的42.6%下降到2003年的37.9%,与此同时,消费率也从1996年的69.2%一路下降到2003年的55.2%,逐年下滑,消费率偏低,特别是居民消费率偏低,从总体上说明海南消费还处于一个较低的水平。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的资料显示,人均GDP在500、800、1000美元时,消费率应分别为78.3%、76.9%和76.5%。根据这个数据推算,海南州2003年人均GDP为623美元,消费率应在78.3%以上。实际消费数据与理论数据还相差十几个百分点。长期过低的消费率使投资增长失去最终消费需求的支持,社会产品价值得不到实现,生产能力得不到充分利用,从而阻碍国民经济的发展,而消费率的持续下降更应引起有关方面的足够重视。
2、人均消费水平高于全省平均水平。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海南最终消费规模不断扩大,人均消费水平也在不断增加。1996年全州最终消费只有73860万元,人均为1933元;2000年消费需求已跃过亿元大关,达到102110万元,人均达2627元;到2003年消费总规模达到111491万元,人均为2738元,比全省的人均消费2644元还高94元,比西部地区的四川还高117元。2003年全州人口达40.89万人,如果每人每年增加100元的消费需求,就将形成4051万元的消费规模。随着国家刺激消费需求的各项宏观政策的逐步到位、人民生活水平及家庭收入的改善、居民消费水平逐步提高,居民的消费需求将会得到充分显现。
3、消费需求增长滞后于经济增长,居民消费慢于政府消费,农村消费慢于城镇消费。“九五”以来,海南州的经济有了长足发展,经济总量迅速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和消费水平大幅度提高,生活质量明显改善,这是不争的事实。但分析这一时期经济增长和消费变化的轨迹,不难发现,消费增长与经济发展并不同步,消费增长长期滞后于经济发展。自1996以来,GDP年均增长7.9%,总消费年均只增长6.1%,GDP增速比总消费增速快1.8个百分点。
在总消费内部,居民消费和政府消费、农村居民消费与非农居民消费之间快慢不一。首先,政府消费增长大大快于居民消费增长。由于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政府加大了投资力度。从1996年―2003年8年间,政府消费年均增长10.0%,而居民消费年均增长只有3.1%,政府消费年均增长比居民消费年均增长快2.2倍。其次,在居民消费中,城乡发展不平衡,农村居民消费明显滞后,城镇居民消费增长迅速。8年中农村居民消费年均增长2.9%,而城镇居民消费年均增长3.4%,城镇居民消费比农村居民消费快0.5个百分点。
4、居民消费和政府消费各占全州消费需求的半壁江山,政府消费比重逐年上升。2003年,在全州总消费中,居民消费为56161万元,占全州总消费的50.4%;政府消费占49.6%。且政府消费的比重逐年上升,从1996年的39%上升到2003年的49.6%,上升了10.6个百分点。居民消费从1996年的61%,逐年下滑到2003年的50.4%,下降了10.6个百分点。
5、居民消费内部结构不尽合理,城乡差距逐步扩大。农村居民消费和城镇居民消费构成居民消费整体。海南州是一个以农牧经济为主的地区,农牧人口占全州人口的74%,比重较大。但从居民消费内部结构看,农村居民消费只占居民消费的59.6%,结构的不协调显而易见。这一方面表明海南州农牧民消费水平偏低,另一方面也显示启动农村市场、激发农牧民消费需求潜力巨大。
近年来,海南州将“三农”问题作为全州各项工作之首,将有效增加农牧民收入作为农村牧区的工作重点,农牧民收入逐年增加,从1996的912元增加到2003年的2084元,每年以12.5%的速度递增。农牧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也有了明显提高。但与城镇居民的消费水平相比仍然存在着较大的差距。据统计资料显示,2003年农村居民消费水平为1685元,城镇居民消费水平为4780元,是农村居民的人均消费的1.8倍,农村居民的人均消费水平只相当于“八五”后期城镇居民的消费水平,农村居民的消费水平比城镇居民的消费水平至少要落后8年,且差距在逐步扩大。1996年海南州城镇居民消费水平与农村居民消费水平之比为2.16:1,到2003年已扩大为2.84:1。
6、居民消费结构逐步升级,但恩格尔系数较高,整体水平依然较低。从城乡两个视角出发,对海南州现阶段居民消费结构作全面分析后可以发现,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居民收入的大幅度提高,海南州城乡居民的消费领域不断扩大,消费质量和消费结构逐步升级,城镇居民消费需求多样性,农村居民享受和发展型消费所占比重不断上升,消费结构不断优化,但整体消费结构依然滞后,恩格尔系数仍然偏高。
在城镇,居民消费已从生存型的温饱消费逐步向享受型的小康消费发展,消费支出中食品支出所占的比重迅速下降,服务性消费支出的比重正在逐步增加,居民消费重心正由“吃、穿”向“住、行”倾斜。2003年海南州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为38.1%,比1996年下降了15.27个百分点,与此同时,居民用于住房、交通、通讯、文娱、教育、旅游等方面的消费迅速增长,2003城镇居民在居住、教育、医疗保健和交通通讯这四方面的支出分别为434.16元、659.76元、267.00元和501.00元,这四项消费支出的增长量在城镇居民消费支出增加额中占60%左右。
但与全省相比,海南城镇居民消费结构还显落后,2003年全省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为36.79%,比海南低1.31个百分点。
虽然农业居民消费较低,但消费结构已逐步由低层向高层升级发展,生存消费所占比重下降,享受和发展消费所占比重上升。从恩格尔系数看,2003年海南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为48.23%,与1996年相比,下降了23.67个百分点,比全省平均水平低0.84个百分点。但其消费支出仍以衣、食等生活必需品为主,在耐用品以及实物商品以外的文化、教育和服务等方面的消费仍相当低。特别是普通耐用品,在城镇的很多地方已经基本饱和,但在农村彩电、冰箱等耐用消费品的消费尚未全面启动。农村居民消费仍然停留在低层次水平上,结构升级缓慢,整体还处于由温饱向小康过度阶段。
四、影响海南消费需求增长的有利因素
1、城乡居民收入不断提高,城乡收入差距逐步缩小。经济学理论认为,影响居民消费行为的因素有收入变化、教育、种族、习惯、生活水平、社会保障和消费信贷等。但收入是决定消费的最重要因素。基于此,通过分析,笔者认为,影响海南消费需求增长的主要有利因素是城乡居民收入不断提高,城乡收入差距逐步缩小。
从收入水平分析,海南州农村居民收入逐年增加,在全省排位靠前,但城镇居民收入偏低,在全省排位靠后。据统计资料显示,全州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和农牧民人均纯收入由1996年3043元和912元增加到2003年的5805元和2084元,平均每年递增9.7%和12.5%,城乡居民收入的差距也从3.33:1缩小到2.78:1。特别是2000-2003年,全州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分别为1578元、1748元、1916元和2084元,分别比全省平均水平高88元、138元、205元和267元,在全省的位次一直为第三位。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分别为4600元、5081元、5680元和5805元,比全省平均水平低570元、773元、824元和925元,在全省排位为第七位。城乡差距有不断缩小之势。2000年―2003年全州城乡居民收入比例分别为2.92:1、2.91:1、2.96:1和2.78:1。
从收入增长情况分析,全州城乡居民收入增长速度基本快于GDP增长速度。自1996年以来,全州GDP年均增长7.9%,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纯收入分别增长10.5%和12.4%,比GDP增幅分别高2.6个和4.5个百分点。
2、投资的较大幅度的增长,为培育消费增长迎得了时间。从目前全国实行的积极的财政政策情况来看,实施西部大开发和扩大内需是一个长期的战略计划,投资增长仍然是海南州今后一段时间的经济增长的主要拉动力,这将为培育、激活海南州的消费市场,促进消费增长提供了时间保证。
3、基础设施建设,为消费增长创建了平台。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海南州的基础设施特别是人畜饮水、农村电网、农村(州县乡村)四级公路、移动通讯等一批重点设施的建设使用,为消费的增长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五、制约消费增长的因素
1、消费外流,直接影响着海南州的消费增长。随着城镇居民生活水平总体上从温饱到小康的跨越,居民消费热点已逐步转向住房、教育、旅游、电子、信息产品、医疗保健服务和轿车等方面,但就目前海南州的生产情况而言,供给结构的状况是整个居民消费长期依赖外地形成“内需外购”,特别是随着海南州与省会西宁一级公路的开通,居民的消费增长十分明显,但同时消费外流的现象也十分严重,主要体现在住房、教育、旅游等方面,这将严重影响着海南州的消费增长。如何弥补这方面的损失,将是海南州各级领导必须面对的问题,也是值得深思的问题。
2、居民收支预期的不确定性增加,储蓄意愿增强。改革之前,家庭消费支出主要是物质消费支出和少量的服务性消费支出,而教育、医疗等服务性消费和社会保障性消费则以国家财政支出的方式通过补贴或社会保障渠道分配给居民。与此同时,工资性收入几乎是居民的全部收入,居民对未来收入的不确定性几乎为零,因而消费倾向较高。随着市场经济各项改革的不断完善和深入,居民对未来收支预期有了明显的变化。
首先,收入预期的变化。近几年国家加快国企改革、下岗分流、减员增效等步伐,政府机构也全面改革,结构调整带来失业增加,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的就业压力增加,使城乡居民就业稳定性减弱,再就业困难加大。同时社会各阶层收入中工资性收入比重减少,其他收入比重增加。这些情况使居民不能形成可靠的收入预期,尽管收入总额增加,居民不能大胆消费,严重影响即期的消费支出。
其次,支出预期的变化。目前社会保障体制正处于新旧交替时期,消费者对养老、医疗等新的保障制度的保障程度心存疑虑,危机意识和风险意识骤然增强。如住房商品化、教育产业化的改革,使住房支出增加、孩子上学费用增加等,增加居民预期支出负担,反映在消费支出上就是消费的相对谨慎,居民消费倾向下降。
减收增支的预期,抑制了城乡居民的即期消费,表现最明显的就是居民储蓄意愿的不断增强。统计资料显示,1996年以来,海南居民储蓄以每年以6200万元的数字增长,虽然国家从1996年5月至今已连续8次降息,城乡居民存款却从20068万元一路飙升到2003年年底的85543万元。
3、消费观念的滞后,消费环境不容乐观。在计划经济时期和物资匮乏时期,消费政策总体上是抑制性的,经过市场化改革,供求关系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短缺经济消除,居民生活消费问题真正受到重视,居民消费的地位开始变化,从经济工作的末梢转变为经济增长的动力和结构调整的先导。因此,这种消费思路的转变是被动的、滞后的。
思路的滞后,导致消费政策的滞后,政府的消费政策如税收政策、财政补贴政策及社会保障政策等,都与紧缩或扩大消费需求有着紧密的内在关联,至于信用消费政策、住房消费政策和服务消费政策等,就更与社会消费需求的状况直接相关。由于我国尚处于体制转轨和结构转型时期,上述政策的制定和健全仍滞后于市场化的发展,因而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消费需求的扩大。
4、消费者传统消费观念的阻隔,使消费增长缺乏理性支撑。现阶段,城乡居民消费心理尚未成熟,消费者的消费观念、消费心理、消费信心和消费技能都影响和制约了居民消费需求的实现。由于历史传统的原因,城乡居民消费大多是即期消费,超前消费的意识非常淡漠,特别是城乡居民的信用消费观念尚未形成,因而不具备超前消费的心理,制约了消费需求的增长。从消费观念看,“量入为出”、“节俭第一”、“无债一身轻”等陈旧的观念仍然在起主导作用。从消费心理看,在居民对未来收支预期没有得到明显好转的情况下,即期消费的欲望不可能得到彻底的释放。从消费信心看,在现阶段,影响居民消费信心进而影响消费需求的因素主要有两个:一是假冒伪劣商品、坑骗消费者、虚假广告等非诚信现象充斥市场;二是售后服务不到位,这一点在农村表现尤为明显,从消费技能看,部分居民尤其是农村居民消费技能偏低,直接影响了消费需求的内容和实现程度。此外,消费者受“买涨不买落”的心理影响,当预期某商品的价格呈下降趋势时,会推迟购买此商品,商品价格的不断下降,会强化消费者的等待心理。
六、扩大消费需求的建议
(一)、不断提高居民收入水平。
发展经济的目的是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发展经济是增加居民收入、提高购买力、进而提高消费水平,满足消费需求的基础和前提。劳动是财富之源,收入是消费之本。扩大内需、进而扩大消费需求是长期经济政策,不断提高城乡居民消费水平是经济工作的永恒主题。扩大内需的最根本动力是消费,海南增加消费需求的潜力还很大。经过改革开放20多年的发展,人们在收入普遍提高的同时,也拉开了收入差距,对不同收入群体的消费行为给予引导,可使消费需求增加,从而增强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
1、重视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在追求GDP增长和重视投资需求对经济拉动的同时,也不能忽视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要不断培育新的消费增长点,逐步提高消费率。
2、继续改善城乡之间的收入差距。海南州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差距虽然在逐步缩小,但城乡差距仍然较大。城乡差别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历史遗留问题,但我们不能回避,必须认真解决。
3、改善居民内部收入差距,积极培育中等收入阶层,实现“橄榄型”收入分布。国际经济发展经验表明,居民收入实现“橄榄型”分布,中等收入阶层占相当比重,社会发展将稳定繁荣,从一定程度上反映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
4、高度重视“三农”问题。当前,“三农”问题是我国目前倍受关注的问题,要解决“三农”问题,在重视发展农村经济、切实减轻农民负担、增加农民收入的同时,也要引导农村居民提高消费水平,真正实现城镇与农村、农业与二三产业、城镇居民与农村居民的多层次协调发展。
(二)、拓展消费领域。
居民消费结构的变化,是确定产业和产品结构调整升级方向的重要依据,作为生产经营者,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与居民消费结构升级结合起来,以适应居民消费需求的变化。
1、满足现实需求和潜在需求。市场商品和服务供应从主要满足市场需求,逐步转变到既要满足市场现实需求,又要满足消费者的潜在需求上来。当前,社会的供求矛盾主要不再是量的不足,而是质的多样化,单纯地满足需求就显得不够,而更重要的思路是能够适应消费转型的需求变化,调整营销策略。比如提高商品品位、提升服务质量等,使一些具有拉动经济增长潜力的商品尽快成为消费热点。
2、继续拓宽消费领域。海南州居民的消费水平还较低,耐用消费品的拥有率也不高,服务性消费的份额还较少,服务贸易还处于起步阶段,市场空白点还很多,潜力巨大。生产经营单位要促进产业的多元化,加快发展服务业,拓宽服务领域,大力提高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大力开展信息服务、金融理财服务、租赁服务、社区服务、家庭个人医疗服务等服务贸易。
(三)、培育消费热点。
根据发达国家的经验,居民消费需求及其结构的变化一般要经过三个阶段,即解决“吃、穿”等消费需求为主、解决“用”(尤其是耐用消费品)的消费需求为主和解决“住、行和服务”等消费需求为主。海南州城乡居民消费恩格尔系数分别看,多数城镇居民的消费需求基本处于第三个发展阶段,而大部分农村居民的消费需求则基本属于第二阶段。从整体上将进入小康发展时期,消费需求的升级主要表现在:城镇从千元级向万元级、十万元级过渡,农村从千级向近万元级、万元级过渡。住房、小汽车、电脑将进入城镇居民家庭,家用电器、农用车将进入农村居民家庭,这一消费周期将经历10年左右。根据这一趋势,我们必须采取措施,及时调整消费政策,全方位地引导消费、鼓励消费、创造消费、培育消费热点。
(四)、引导消费预期。
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调整居民的预期心理,为增加居民消费需求提供保障。一方面要进一步完善失业保险制度,扩大社会保险的覆盖范围,提高基金征缴率,提高国有企业下岗职工的基本生活保障,失业保险和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三条保障线的水平,解除居民后顾之忧;另一方面,要对各项改革措施加大宣传力度,使居民做到心中有数,合理安排收支,适当增加当前的商品购买数额。
(五)、改善消费环境。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经济运行中的主要矛盾已不再是供给短缺,而是需求不足。适应这种新变化,适时调整消费措施是非常必要的,应努力创造一个良好的消费环境。目前,海南州居民居住环境欠缺、教育水平不高、服务水平低下、商品档次太低等造成消费外流,必然会影响海南州居民消费需求的增长。因此,必须加大气力从措施上积极培育新的消费增长点,尽量减小消费外流,充分发挥消费对经济的拉动作用。并要切实改善农村居民的消费环境,进一步加快撤乡建镇步伐,扩大建镇规模,拓宽工业品下乡和农产品进城的绿色通道,加强农村基础设施、水土保持、道路交通、电网改造、粮库建设、通讯设备等建设,创造良好的消费环境。
(全文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