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调研公司 培训会议 行业情报 付费报告 免费报告 调研文库 求职招聘 执行峰会 邮  箱 论  坛 搜  索
我的帐户  会员登陆  会员注册
热点话题 | 行业动态 | 项目招标 | 咨询黄页 | 涉外调查
注册成会员
定性研究 | 服务评估 | SPSS专题 | 消费者研究 | 产品开发 | 品牌传播
汽车 | 通信 | 经济 | 房地产 | 互联网
我的帐户 |会员登陆 |会员注册
IT、液晶 | 电信增值 | 网络无线 | 饮食烟酒 | 家电、3C | 电子电工 | 2008报告预订(|)
我的帐户 | 购买帮助 | 购物车 | 忘记密码
              
IT、液晶 | 电信增值 | 网络无线 | 饮食烟酒 | 家电、3C | 电子电工
求职招聘区 | 委托代理区 | 行业讨论区 | 调研学习区 | 系统服务区

实现陕西省粮食高产稳产的出路及对策研究

报告出处:中国统计信息网  发布日期:2004年05月27日 08:50

报告类别:调查报告
行业分类:农业
调查地点:陕西
调查时间:2004-05-25
调查机构:中国统计信息网
报告来源:中国统计信息网

报告内容: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粮食生产又是这个基础中的基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国民经济发展取得了历史性伟大成就,就是基于大力解放和发展农村劳动生产力,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全面、健康发展的结果。而在农业中,粮食生产作为最特殊、最基本的农产品生产,对整个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尤其具有核心的稳定、支撑作用。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解决人民群众的吃饭始终是各级党委和政府的头等大事。无论经济发展到什么水平,无论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例下降到什么程度,农业的基础地位不会变,粮食生产的重要性不会变。对于陕西这样一个经济欠发达的西部内陆省份来说,更是如此。改革开放以来,我省经济稳步健康发展,社会稳定,主要得益于农业产业的稳步发展,特别是粮食生产的相对稳定。

  2004年初,党中央、国务院发布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见》(1号文件),第一条就是“集中力量支持粮食主产区发展粮食产业,促进种粮农民增加收入”。并提出了加强主产区粮食生产能力建设、支持主产区进行粮食转化和加工、增加对粮食主产区的投入三项具体措施。党中央、国务院把促进种粮农民增加收入作为第一条提出来,决不是偶然的。这既与近一时期种粮农民收入增长缓慢有关,更与当前粮食生产、库存、销售形势有关,具有重大的经济意义和深刻的政治意义。我们要深入分析国际、国内和我省粮食生产、销售、库存形势及其发展趋势,研究、制定和落实好我省的粮食发展政策,走出符合我省省情的粮食稳产高产之路,同时实现种粮农民收入的稳定、有效增长,切实落实好党中央、国务院的政策要求。

――现状、未来

  一、近几年国际国内粮食生产、储备、销售中出现了一些令人不安的变化,形势很不乐观。首先是世界性的粮食产量下降,我国出现了自1999年以来的连续下降趋势,2003年全国粮食产量8613亿斤,比1998年的10246亿斤下降1633亿斤,减少15.94%。国家粮食储备因粮食减产挖库存和经营体制改革,储备量减少。粮食产量和储备量的下降,反映到销售上,出现了2003年以来的粮食价格大幅度上扬。

  其次是我省不在国家确定的粮食主产区范围,属产销基本平衡省份,不能享受国家对粮食主产区(省份)的支持、优惠政策,稳定和发展粮食生产要靠自己努力。尽管我省粮食储备充裕,市场供应有保障,粮食生产总体上保持了“基本自给,丰年有余,品种调剂”的格局,但从全省近几年的情况看,粮食生产的形势也存在许多隐患。随着全省建设步伐加快,基础设施项目增多,一定时期内耕地刚性减少和人口刚性增加是必然趋势;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过去的一些坡地已退出粮食生产;近年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大背景下,有些人产生了错误的认识,认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就是压缩粮食面积,片面追求“粮经比”,甚至提出搞“无粮县”、“无粮乡”,等等。诸多因素导致我省粮食生产出现了播种面积、总产量和人均占有量“三个下降”。

  第一、播种面积连续5年处于下降趋势。从我省粮食种植面积变动情况看,历史高峰相对集中在1957-1965年之间,粮食播种面积围绕7200万亩波动。在1965年-1978年的13年间,粮食播种面积减少了600万亩左右,逐步下降到6732万亩,年均减少45万亩。在1978年-1998年的20年时间里,粮食播种面积由6732万亩下降到6045万亩,减少687万亩,年均减少34.3万亩。而从1998年以来的5年时间里,粮食播种面积由6045万亩下降到4736万亩,减少1309万亩,年均减少261.9万亩,呈现加速下降趋势。

  第二、粮食总产量波动下降。我省粮食产量变化可划分为三个大的阶段:从新中国建立到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粮食产量徘徊在800万吨(160亿斤)以下。进入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后,粮食产量快速增长并实现历史性突破。其中分别于1989年达到1049.2万吨(209.8亿斤)、1993年达到1215.6万吨(243.1亿斤)、1998年达到1303.1万吨(260.6亿斤),连续实现历史性突破。1999年以来呈现波动下降。1999-2003年间,年度最高产量为2000年的1089.1万吨(217.8亿斤),年度最低产量为2003年的968.7万吨(193.7亿斤),年平均粮食总产量为204.9亿斤,较上一个五年平均产量减少12.05亿斤,累计少产粮食60.2亿斤。其中:夏粮平均产量为87.68亿斤,较上一个五年平均产量减少10.63亿斤,秋粮平均产量为117.19亿斤,较上一个五年平均产量减少1.41亿斤。2001年、2003年粮食产量已低于1000万吨,年际间波动下降的趋势很明显。

  第三、人均粮食占有量下降。受粮食产量下降和人口增加的双重影响,我省人均粮食占有量也呈现连续、快速下降。1999-2003年人均粮食占有量分别为300.0、299.9、267.5、274.3、262.6公斤。5年平均为280.9公斤,较前一个5年平均307.3公斤减少26.4公斤,下降8.6%。2003年与全国人均粮食占有量333.3公斤相比,低70公斤。

  我们还应该看到,在进入WTO和我国加快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进程中,我省的粮食安全已不仅仅取决自身的状况,还要受到国际的、全国的和相邻省区粮食生产、供给状况的影响,平衡更难把握,调控更难实施,确保粮食安全的成本更高。因此保持我省粮食高产稳产的局面,就在很大程度上掌握了社会稳定与经济发展的主动权。

  二、据分析,未来20年我省粮食需求量持续增加,2025年前后达到1500万吨高峰,可以预期的较高粮食生产量在1250-1350万吨左右,产销差距将由目前的不到10%扩大到15-20%,确保粮食产消衔接任务艰巨。要解决好我省的粮食问题,不仅要分析好目前的粮食生产与消费现状,更重要的是分析和预测未来粮食需求走势,花大力气推进我省粮食高产稳产,尽可能地做好粮食产消衔接工作。

  第一、人口增加对粮食需求量刚性增长,2025年到达783万吨顶峰。根据陕西省第五次人口普查《21世纪的陕西人口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成果,我们选择陕西总人口发展趋势“中中方案”○注预测的陕西人口数量测算口粮消费需求如下:

年份

中中方案万人

按目前人均消费测算的需要量(万吨)

饲料用粮按年均5%增长预测(万吨)

工业用粮按年均10%增长预测(万吨)

合计需求(种子用粮43万吨不变化)

2000

3605

694

345

109

1191

2005

3724

717

362

120

1242

2010

3808

733

380

132

1288

2015

3915

754

399

145

1341

2020

4018

774

419

160

1396

2025

4066

783

440

176

1442

  按照预测,到2025年,我省人口将由2000年的3605万人(实际人口3644万人)增加到4066万人,净增人口461万人,增长12.8%。相应的对粮食消费需求量由694万吨增加到783万吨,净增加89万吨。同时,畜牧业发展、酿造化工工业用粮(不包括加工)对粮食产量需求增长162万吨。共使我省粮食消费需要量由2000年的1191万吨增加到1442万吨,增长21%。

  第二、随着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粮食的隐形消费需求增长。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粮食的隐形消费需求增长从目前看,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是保证食品安全增加的隐形消费需求增长。过去超期存放的食品,今后将不再允许出售,形成对城镇居民和流动人口的粮食消费需求增长5-10万吨,5-10%左右(纯粹估计)。其次是食用品质提高和对营养、热量的保证,使加工精量增长对城乡居民的粮食消费需求增长在25-40万吨左右。合计需求增量30-50万吨。

  第三、我省粮食品种结构不尽合理,精细品种缺口增加。从我省粮食产需品种结构看,玉米自给有余,小麦和大米短缺严重,小杂粮基本平衡。正常年景小麦缺口74万吨,水稻缺口67万吨,玉米富裕55万吨。今后,人口增加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增加对粮食需求量119万吨-149万吨也主要集中在小麦和水稻上。使精细品种缺口增加到260-290万吨,也是我省粮食产消衔接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另外,我省粮食产量还存在地区不平衡问题。2000年以前地区之间粮食不平衡表现为宝鸡、咸阳、渭南、汉中、安康、延安粮食富裕,其他各市粮食短缺。近两年由于农业结构调整和退耕还林等因素,安康已进入粮食短缺行列,汉中、延安临近粮食短缺。

――要素、潜力

  一、决定粮食产量高低的因素虽然可以细化到播种面积的多少、播种质量的高低、良种化水平、作物管理水平、病虫害防治、灌溉施肥投入、气候条件等诸多因素,但归根结底只有粮食种植面积的多少和单产的高低。因此,实现我省粮食稳产高产的出路最终要从稳定、增加粮食播种面积,稳定、提高粮食单产入手。

  第一、我省粮食生产的历史最好水平与峰值单产能力。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指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不能以牺牲资源、环境为代价,要为子孙后代着想,努力保持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这就是说我们增加粮食产量,决不能像过去那样靠开垦增加耕地面积来实现,更多的是要在稳定播种面积的基础上,提高粮食单产来实现。为了适应绿色、有机、环保的要求,也不能过多地使用农药。粮食产量增加的限制性因素明显增加。回顾我省近20年来的粮食生产情况,自1980年开始,陕西省粮食总产量总体呈现为上升趋势,1989年跃上1049.2万吨,1998年又上升到1303.1万吨,达到陕西省历史最高水平。分夏秋看,夏粮总产最高的是1997年的584.9万吨;秋粮总产最高的是1996年的783.3万吨。夏秋粮食最高产量之和1367.9万吨,可视为目前我省粮食总产的最高水平,或者说生产能力峰值水平。与此同时,1997年夏粮亩产达到215.3公斤,1998年秋粮亩产达到234.5公斤,可视为夏秋粮食单产最好水平,或者说单产峰值水平。由夏秋最高产量测算的粮食综合单产为225公斤,由夏秋最高单产测算的粮食综合单产为226公斤,二者基本一致。可见,在现有条件下我省的最高粮食综合亩产在225公斤左右。

  第二、我省粮食播种面积的增长潜力。粮食播种面积的多少,取决于可供种植粮食耕地面积的多少和复种率的高低。从目前可供种植粮食耕地面积的现实看,一方面2003年我省常用耕地面积已下降到2795.8千公顷(4193.74万亩),是建国后最少的耕地面积,增加种粮耕地面积几乎没有可能性。另一方面近年来我省积极进行农业内部结构调整,逐步取得了巨大经济效益,特别是果业、药材、茶叶产业的发展、壮大和蔬菜及特种农作物种植,已经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支柱,这些调整绝大部分不可能、也没有必要走回头路。包括1998年以来开展的退耕还林工程建设,都是不可复耕的建设行为,比较可行的途径是稳定粮食占用耕地面积,进一步提高粮食耕地复种指数。

  经过测算,自1996年以来,我省粮食复种指数最高为136.4%,最低为126.5%,粮食平均复种指数为132.2%。目前的粮食复种指数水平与改革开放初期相比,只提高了大约5个百分点。结合我省实际,粮食耕地只有在陕北黄土高原区应该保持单季生产,陕南应力争两季,关中应达到一季半、局部两季的复种水平。据此可以测算出我省合理的粮食耕地复种指数应该在146-155%之间,按照2003年粮食占用耕地面积计算,粮食播种面积可以达到5234 -5557万亩。

农作物及粮食复种指数测算表

年份

常用耕地千公顷

农作物总播种面积千公顷

综合复种指数(%)

粮食作物(千公顷)

复种指数(%)

播种面积

占用耕地

133.70

1996

3358.98

4777.32

140.78

4052.85

3031.2

1997

3325.01

4504.04

134.09

3811.46

3012.7

126.51

1998

3302.47

4697.17

141.27

4030.12

2991.5

134.72

1999

3238.28

4726.34

143.12

4026.97

2952.8

136.38

2000

3113.96

4555.49

140.68

3821.59

2871.3

133.09

2001

2965.83

4264.84

136.96

3517.63

2740.4

128.36

  第三、粮食单产的光能利用潜力。我省的太阳辐射年总量较为丰富,陕西省农调队在研究我省粮食生产能力时○注,测算出我省十年平均亩产光能利用率为1.74%,最高亩产的光能利用率为2.05%,最低亩产的光能利用率为1.47%。并在我省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5500万亩的前提下,按照亩产的光能利用率2%、2.5%和3%估计我省粮食产量如下:

平均光能利用率(%)

平均亩产(公斤/亩)

粮食生产潜力(万吨)

2.0

208.6

1147.6

2.5

260.8

1434.3

3.0

313.0

1721.4

  结合这一研究成果,利用好我省的光能对提高粮食单产作用巨大。只要因地制宜,认真搞好耕作改制和运用先进技术,努力改善水、肥条件,创造良好的植物群体结构,使粮食作物发育、生长在较理想的环境状态,粮食单产实现一定幅度的提高并不困难。实际上,我省一直是全国少数几个粮食单产水平较低的省份。2000年以来粮食单产略高于甘肃省,介于青海省、山西省之间。即使把粮食单产从现有的水平提高20%,仍然处于中低水平。

――目标定位

  根据对我省粮食生产要素及潜力分析我们认为,我省粮食高产稳产目标应继续定位在“基本自给,丰年有余,品种调剂”上,粮食播种面积底线应不低于5000万亩,力争达到5500万亩。近期正常年景粮食亩产目标为210公斤,力争逐步稳定跨上230公斤和250公斤两个台阶。使粮食总产量近期稳定在1050万吨以上,中期达到1200万吨(2015年,人均306公斤),最高目标为1350万吨(2025年,人均332公斤,相当2003年全国人均水平),并与社会经济发展和全省人民生活消费需求基本适应。

――出路及对策

  要实现粮食高产稳产,看似只要稳定、增加播种面积,稳定、提高单产水平就行,通过论证我们也看到增加播种面积、提高单产都有一定潜力。但是在简单道理的背后,我们需要解决农民的积极性问题,没有农民的积极性,一切都是空谈。过去,我们在粮食生产上几经反复,没有走出稳定发展的道路,从根本上看就是不能长期保持农民的种粮积极性。而这个积极性,说到底就是一个“钱”字,种粮效益好,能增加收入,致富奔小康,农民自然在粮食生产上舍得投入,稳定种植。因此,从围绕长期稳定地保持种粮农民的积极性出发,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一系列稳定和促进粮食生产的政策措施。其中包括扶持粮食主产省(区)、建立对种粮农民的直接补贴制度,降低农业税税率、取消农业特产税,对购买良种、农机给予补贴,实施优质粮食产业工程,提高征地补偿标准,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促进粮食转化增殖,鼓励建设粮食产销基础设施,发展粮食加工营销企业和全面放开粮食收购和销售市场等十项措施。研究影响种粮效益的各种因素,优化粮食生产、储存、销售环境,防止孤立地看待和发展粮食生产,改善粮食生产与其它农业生产的协调性,增强产业、效益互动,通过市场配置粮食生产资源,提高生产效率,我省粮食高产稳产目标一定能够实现。

  第一、深化对粮食高产稳产重要意义的认识,努力保护和改善粮食生产条件。过去,我们靠稳定发展粮食生产,支持了我省经济、社会的稳步健康发展。在全面建设更高水平小康社会的今天,粮食高产稳产依然是支撑我省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最基本条件。没有稳定增加的粮食生产这个基础条件,不仅我省的农业结构调整会失去依托,我省的农村贫困人口脱贫致富进程受到严重制约,更会影响全省经济、社会的稳定,发展就会受到冲击,就会影响大局。因此,我们必须长期坚持省委、省政府制定的“稳粮、优果、兴牧”的发展战略,认真保护农业和粮食生产条件,切实守护好我省有限的耕地面积,努力增加对农业的投入,并做好以下工作。

  发挥水利作用。我省农田水利建设历史悠久。秦汉时期就修建了郑国渠、槽渠、龙首渠等水利灌溉系统。至解放初,我省已有灌溉农田353(也有研究资料使用336万亩数据)万亩。新中国建立后,我省加快了农田水利灌溉设施建设,在治理水土流失的同时,改造、建设了交口抽渭灌区、宝鸡峡引渭灌区、泾惠灌区、洛惠灌区、东雷抽黄灌溉工程、黑惠灌区、沣惠灌区等灌溉系统。2003年末,全省建有水库1023座,有效库容40.6亿立方米,农田有效灌溉面积1271.86千公顷。在陕南、陕北、关中都有大量的大中型水利灌溉系统。但是,我省的农田水利灌溉系统在实际运行中存在一些问题和制约因素,效能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一是部分水利灌溉工程建设标准低,旱灌涝排的能力有限。二是大型农田水利灌溉工程主干完备,配套设施很不完善,使其设计能力不能得到发挥。三是管理机制不健全,用者不管,管者不用。没有形成合理的利益机制。四是由客观原因导致管理投入不足,农田水利灌溉设施毁坏、病险严重。

  水利是农业的命脉。在重新研究我省粮食高产稳产出路的今天,很好解决上述这些问题,充分发挥我省的已经建成农田水利灌溉系统的作用,同时进一步加强新的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增加农田水利设施的覆盖面,意义重大。在农田水利建设上,更大程度上要由各级政府加强投入,首先要使已建骨干农田水利工程高效运行起来,其次要抓好延伸配套建设,使农田水利工程真正服务于农作物生产,服务于千家万户。其次要针对农田水利工程覆盖不均的问题,因地制宜,稳步发展一批塘、窖、井灌区。最后要建立协调有效的农田水利设施管理、利用机制,把用与管的关系处理好。

  坚持不懈改造中低产田。根据农业区划、陕西土地资源研究成果,我省的农田质量差异很大,从1997年土地祥查耕地面积结构看,真正的平地(I级、Ⅱ级,坡度≤6度)数量为2536万亩和841万亩,分别占29.4%和9.7%,合计3377万亩,占39.1%。缓坡地(Ⅲ级,6度≤坡度≤15度)1547万亩,占17.9%。斜坡地(Ⅳ级,15度≤坡度≤25度)1714万亩,占19.9%。陡坡地(Ⅴ级,坡度≥25度)1999万亩,占23.1%。改造中低产田,主要是改造占耕地面积37.8%的缓坡地、斜坡地。过去我省通过农业综合开发,成功改造了渭北旱原区中低产田,对一批小流域进行了治理。今后虽然集中连片的中低产田少了,但以县域为单位的中低产田还有不少。改造规模可以适当放小一些,比如2010年以前首选10万亩以上的连片区域改造,2010年以后对5-10万亩的中低产田改造。全省能够再真正改造好500万亩中低产田,使农作物(特别是粮食)单产提高50%,就可拉动全省粮食单产提高产5—7个百分点,效果非常显著。

  第二、加强粮食生产科研和推广应用。在我省粮食发展历史进程中,粮食单产、总产稳步提高的时期,总是与新品种、新种植方法相联系、相促进的。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我省粮食产量连创历史新高,就是大力推广应用新品种和小麦地膜、秸秆覆盖、玉米“三项”增产技术、水稻“两段育秧”技术等等的结果。粮食生产的历史实践,为我省积累了大量的、成熟的种植技术和规范,培育了许多适宜高效的粮食骨干品种。在党和政府大力扶持粮食生产的环境下,要利用我省得天独厚的杨凌农业科技优势,集中人力、物力、财力,进行农业重大科研项目的攻关,增强农业科技储备能力。完善粮食优良品种实验引进推广机制,缩短优良品种培育到实际推广周期。

  虽然近年来谷贱伤农,农民在粮食生产中疏于科技应用投入,但我省的粮食生产科研、推广基础条件依然保持完好,恢复我们的优良传统有很好的条件,我们要继续走科技稳粮增粮之路。

  第三、扶持粮食规模生产。党中央、国务院决定对粮食主产省份实行补贴,我省确定对32个粮食生产大县(商品化程度高)实行粮食种植直补,都是大力扶持粮食规模生产。据2003年统计,我省确定粮食种植直补的32个生产大县(区),粮食播种面积1585.1千公顷,占我省粮食播种面积的50.2%,粮食产量616.9万吨,占63.7%。这充分说明抓住了粮食主产县(区),就抓住了我省粮食生产的大头,抓住了问题的关键和核心。从社会进步和长期、稳定地发展我省粮食生产看,扶持粮食规模生产要把扶持区域(主产县、区)和种植大户结合起来,由单扶发展为双扶。我们的观点是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进步,生产分工会越来越严密,粮食生产应该由小规模户生产向大规模户生产转变。在长远的政策取向上,不能诱导家家户户都来从事粮食生产。同时,我省的粮食生产仅靠主产县、区是远远不够的,必须给予非主产县、区种粮大户公平待遇,提高他们的积极性。扶持粮食规模生产还要积极引导加快宜粮耕地向种粮大户的流转、集中,这将有一个过程,需要妥善解决政策问题、利益问题、社会问题,稳步推进。

  第四、坚决落实党和国家促进粮食生产的各项措施,稳定地保持较高的粮食生产相对收益。在落实好党中央、国务院制定的稳定和促进粮食生产十项措施的基础上,要根据我省实现粮食高产稳产的实际需要,把地膜覆盖补贴建立起来,重点保证地膜玉米、地膜洋芋和部分地区的地膜小麦生产补贴。发展和完善种粮补贴机制,建立对种粮大户的补贴,把对粮食主产县、区的补贴和对种粮大户的补贴结合起来。同时要研究实施长期、稳步地把粮食生产投入费用降低的措施,特别是在种粮用水、用电、用肥方面给予鼓励优惠,切实减轻种粮农民的投入负担,更多地让利于农民,以保证种植粮食能够取得相对稳定、相对合理的收益。

  第五、加速推进粮食产业化建设,稳定地解决粮食转化问题。促进粮食高产稳产,必须有效防止低水平过剩带来的谷贱伤农。一定要吸取过去在粮食生产上几经反复,走不出稳定发展道路的教训,对粮食主产县、区、生产大户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后,粮食产量的增加要有预见性,采取措施,加速推进粮食产业化建设,在集中连片的粮食主产县、区发展粮食储存、加工、销售企业,扶持壮大龙头企业,形成产业集群,稳定提高粮食转化能力、品种调剂能力。要促进产业互动,合理粮畜产业布局,把以玉米为主的粮食主产县、区同时建设成畜牧业生产大县、大区,大力发展肉、奶、蛋畜产业,形成配套的增产饲料粮消化吸收能力。在渭北旱塬优果区,要对农民消费粮食给予优惠政策,不仅为增产粮食找出路,也支持果业的健康发展。从而使“稳粮、优果、兴牧”产业政策实现联动,产业发展相互支持,最终实现稳步提高种粮农民的经济效益,为粮食高产稳产找到出路。

  (全文结束)

行业分类

免费报告搜索
关键字:
广告服务 - 法律条款 - 注册指南 - 关于我们 - 企业客户
Copyright © 1999-2008 3see.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北京信通四方企业顾问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京ICP证080069号
TEL:86-10-85863259  客服:service@3see.com 
投稿:contribute@3se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