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调研公司 培训会议 行业情报 付费报告 免费报告 调研文库 求职招聘 执行峰会 邮  箱 论  坛 搜  索
我的帐户  会员登陆  会员注册
热点话题 | 行业动态 | 项目招标 | 咨询黄页 | 涉外调查
注册成会员
定性研究 | 服务评估 | SPSS专题 | 消费者研究 | 产品开发 | 品牌传播
汽车 | 通信 | 经济 | 房地产 | 互联网
我的帐户 |会员登陆 |会员注册
IT、液晶 | 电信增值 | 网络无线 | 饮食烟酒 | 家电、3C | 电子电工 | 2008报告预订(|)
我的帐户 | 购买帮助 | 购物车 | 忘记密码
              
IT、液晶 | 电信增值 | 网络无线 | 饮食烟酒 | 家电、3C | 电子电工
求职招聘区 | 委托代理区 | 行业讨论区 | 调研学习区 | 系统服务区

坚持用科学发展观指导湖北省工业的全面发展

报告出处:湖北省统计局  发布日期:2004年05月28日 08:43

报告类别:调查报告
行业分类:日化
调查地点:湖北
调查时间:2004年5月27日
调查机构:湖北省统计局
报告来源:湖北省统计局

报告内容:

  [内容提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由之路。坚持科学的发展观是保证新型工业化顺利实现必须坚持的战略指导思想。湖北省正处于工业化进程的关键时期,发展不够,从一定意义上讲是工业发展不够。因此,坚持用科学的发展观指导工业的发展,不仅对我省工业的健康发展具有重大意义,而且对全省整个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也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工业在落实科学发展观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工业化的历程表明,一国或某一地区工业的发展状况在很大程度上体现其经济社会的发展水平。湖北是中部一个经济大省,工业的发展在湖北经济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经过改革开放20多年的发展,湖北工业的规模、水平跃上了一个新的台阶。不仅形成了较为完整的工业体系,而且在全省国民经济中的主体地位不断巩固和提升。实现工业化,工业本身担负着历史的重任。

  1、工业是国民财富的主要创造者,是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

  经济增长主要由工业推动是工业化中期阶段的重要特点,2003年全省生产总值中工业增加值2254.5亿元,比上年增长10.2%,拉动全省GDP增长个4.4百分点,对全省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44.1%。至2003年末,工业在国民经济总量中的比重已由1990年34.5%上升到41.8%。2003年仅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就上缴税金251亿元,占全省地域财政收入的50%,工业是国民经济各产业中上缴税金最多的产业,成为全省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

  2、工业是转化和利用经济社会资源的主渠道,也是市场的主要供给者

  工业是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也是国民经济行业最多的产业,不仅集聚了大量的生产要素,更是转化和利用经济社会资源的主渠道。投入产出资料表明,工业是国民经济各部门资源消耗和使用的最大行业,工业行业总投入中,工业产品直接消耗系数达到0.7左右。工业的快速发展使源源不断的工业产品不断流入市场,走进千家万户,极大地丰富了人们的物质生活,满足了生产和建设的需求,为国民经济保持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提供了强大的经济基础和物质保障。

  工业是城乡居民实现就业的重要途径,近年来湖北工业发展较快,新开工企业增多,2003年比2002年新增规模以上企业80个。2003年末,在全省城镇单位(不含私营、个体)从业人员中工业从业人员为173.05万人,比上年增长3.3%,占城镇单位从业人员的14.3%,占城镇单位企业从业人员53.2%,工业成为国民经济各行业中吸纳就业人口最多的行业。

  3、工业是推进现代化进程的主导力量,同时对工业品的生产和消费是造成污染的主要原因之一

  推进小康社会建设和现代化的进程主要表现为工业化的过程,工业化的过程包括以轻纺工业为主导的起步期,以钢铁、机械、汽车、耐用消费品等重化工业为主导的扩张期,以组装工业和深加工为特征的成熟期。改革开放25年来,工业经济的快速增长使我省经济一直保持着较高水平的发展。2003年湖北的GDP总量超过5000亿元人民币,人均GDP超过1000美元这个具有里程碑式的“经济成长门槛”,从而跨入了一个可以更快更好的发展时期。

  然而,工业发展在带给我们经济社会繁荣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经济社会问题,发展不平衡的矛盾更加突出,经济增长的代价较高,资源环境的压力加大。一是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差距大。农民人均纯收入仅相当城镇的三分之一,并且近几年差距持续扩大。工业在增加农民收入中的作用还没有充分发挥。二是地区发展差距扩大。2003年,湖北城市经济和县域人均GDP比为3∶1。三是卫生、教育、科技等社会公共事业的发展明显滞后。对社会公共事业的投入明显不足,设施陈旧、技术落后、服务水平和能力较低是比较普遍的现象。四是环境污染生态恶化趋势还没有被遏制。湖北是以钢铁、机械、化工等重化工为主的偏重型结构省份,资源消耗大,环境污染重,工业污染已成为环境污染的最主要来源。从地区生产总值与能源消耗、“三废”排放的关系看,三者呈明显的正比例关系。目前我省每年排放工业废水近10亿吨,工业二氧化硫50万吨,工业粉尘35万吨,成为影响我省工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障碍之一。

  因此,可以说,工业化水平的高低是区域发展不平衡、城乡发展不平衡、人与自然发展不协调的主要原因之一,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工业在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中的重大作用,增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紧迫感和自觉性。

二、坚持科学发展观是湖北工业发展的内在要求。

  1、对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湖北工业发展还存在一些比较突出的问题:

  (1)工业综合竞争力不强。

  目前我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与沿海省市的差距进一步扩大,2003年完成增加值1356.2亿元,在全国的位次由2002年第10位降至第11位,占全国的比重由2000年的4.38%下降到2003年的3.37%。突出地反映在:

  ――工业投资力度较弱,2000-2003年湖北工业累计投资达2369.14亿元,年均增长15.3%,占全社会投资的36.2%,而同期山东、浙江工业投资总量是我省的2.6倍和2.2倍,年均增长分别比我省快4.2和14.3个百分点,占全社会投资的比重分别比我省高6.7和1.5个百分点,如果扣除三峡工程投资量,我省工业投资比重仅为30.2%。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和新建企业少。1998-2003年广东、江苏规模以上企业单位数均由1.6万个增加到2.3万个,浙江由1.3万个增加到2.3万个,山东由1万个增加到1.6万个,而我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998年为7399个,2003年为6404个,仅相当于广东、江苏、浙江等省份的27.8%,山东的40%。

  ――发展的质量不高。具体表现在“三个偏低”,即市场占有率偏低、经济效益偏低、产业素质偏低。2003年我省工业市场占有率为2.9%,比2000年下降0.7个百分点,而同期山东、浙江市场占有率由9.8%、7.6%上升到10.6%、8.9%。1998年以前,我省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高于全国水平,1999年以来已连续5年低于全国,居全国的位次由1997年的第9位降到2003年的19位。2003年我省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126.2,比沿海省份至少低20个百分点,工业提供的利税只相当于沿海省份的三分之一。湖北制造业门类比较齐全,基础也较大,但汽车、生物医药、光电子信息等战略性产业著名品牌不多,产品的技术水平较低,多数企业关键技术的开发与应用能力不足,自主知识产权和自行开发的高新技术成果商品转化率和产业率不高。例如汽车产业是湖北最重要的战略产业,整车生产和零部件企业较多,但本省汽车产业同其他产业的关联效益较弱,产业链不长、成长性不强、产品带动性不高,不能形成具有竞争力的产业集群,也不能满足湖北汽车产业快速发展的需要。

  (2)工业及相关经济结构不协调。

  著名经济学家H.钱纳里根据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水平,将工业化过程划分为三个阶段六时期,从工业化进程看,2003年湖北人均GDP为1088美元,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的初级阶段。但湖北存在工业资源与工业资本结构不协调、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不协调、工业化水平与城市化水平不协调、城乡之间发展不协调等问题。湖北是一个以农业资源和农村剩余劳动力为主要资源的省份,加快以农产品为原料的轻工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是推进湖北工业化的重要战略方向。但湖北工业化的工业结构的基本特点是严重倾斜于资本密集型的重工业而忽视劳动密集型的轻工业。1978年以来,虽然经过一系列调整,但由于工业化进入重化工阶段驱使等原因,重工业比重不降反升,到2003年达68.6%,比同期轻工业比重高37.2个百分点,湖北轻重工业的发展,与资源配匹形成巨大的反差。2003年我省三次产业结构的比例为14.7:47.8:37.5,同期就业结构比例为48:20.5:31.5,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之间就业结构严重错位。H.钱纳里根据世界101个国家统计,人均GDP在500~800美元时,城市化水平为57.7~60.1%。我省2003年人均GDP已突破1000美元,而城市化水平仅为42%,远低于钱纳里“发展模型”的标准,城市化严重滞后工业化。湖北城乡、地区之间工业化的落差也很大,2003年湖北县域总人口占全省80.5%,GDP占57.8%,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仅占40%。湖北县域经济中,最充足的是农产品和劳动力,最不够的是工业,工业化水平低是县域经济发展滞后的最根本原因。

  (3)工业化进程中可持续发展面临挑战。

  我省经济正处于工业化中期,也势必进入由于资源消耗大而相对紧缺、环境污染和生态保护压力增加的时期。首先,油煤资源供给安全问题突出。从湖北能源结构看,湖北是油和煤等基础能源短缺大省,对外依赖程度相当高。2003年,全省火力发电用煤的98%以上是从省外调进,今年电煤供应更加紧张,一季度末全省12家火电厂有一半以上发电机组处于半运行状态,导致电力供求矛盾愈来愈突出。其次,耕地保护不容乐观。例如,1990年以来湖北每年减少耕地面积34千公顷,年均下降1.05%。2003年,湖北人均耕地面积为0.76亩,低于联合国划定的0.8亩的最低警戒线。第三,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问题仍未有效遏制。2003年,湖北工业废水排放量9.65亿吨、废气排放量6707.15亿标立方米、固体废弃物产生量3112.26万吨,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只有83.78%。全省主要江河湖泊的水质有进一步下降的趋势,长江流域水质型缺水问题日渐突出。近20年,长江流域废污水排放总量翻了两番,目前长江干流及较大支流近岸水域已普遍受到明显污染,水污染已对饮用水源水质安全构成严重威胁,严重影响正常取水,导致水质型缺水。在长江流域严重缺水的26座城市中,湖北随州、孝感、咸宁三市名列其中。

  (4)人力资源利用率不高,难以满足工业快速发展的要求。

  长期以来,我省工业发展主要是依赖廉价的人力资源以及消耗大量自然资源来实现的,但工业不能长期依靠低成本的劳动力和低廉的价格维持竞争优势,而要生产高质量的产品,创出自己的名牌,这就需要高素质的技术工人。湖北是科教大省,人力资源比较丰富。但人力资源利用中出现两种值得关注的现象:一方面科研、企业、教育等关键领域人才大量流失,另一方面存在大量失业待岗现象。湖北大中型企业科技人员逐步减少,自1999年到2002年连续3年出现下降。2002年科技活动人员6.12万人,比上年减少1865人,比2000年减少8466人,减幅达12.2%。更为严峻的是,湖北缺乏市场经济中最重要最稀缺的资源――企业家和高素质的企业经营管理人才。

  从技术含量和综合素质来看,湖北现有人力资源要素状况与推进新型工业化的要求存在较大差距。主要是劳动力整体素质偏低,体力型劳动力占九成。第五次人口普查结果显示,2000年全省具有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口仅占4.12%,具有高中和中专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口也仅占13.3%。

  湖北本是科教大省,但是由于体制和机制创新不够,科研队伍缺乏活力。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水平不高,具有比较优势的科教资源还没有变成企业的竞争优势。

  2、科学的发展观为工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工业发展要以提高工业综合竞争力为主导。区域工业综合竞争实力是指一个区域内工业在市场竞争中所表现出的发展优势及潜力。主要体现在产业规模、产业能级、资源配置能力,持续的产业综合创新能力和高效的企业管理水平等。

  ――工业发展要以促进工业和相关经济结构优化为基本方向。就是要通过工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带动整个经济结构的优化协调。

  ――工业发展要以可持续发展为重要内容。工业发展要改变过去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的旧模式,充分借鉴世界各国工业化过程中的经验教训,推广清洁生产体系,大力发展循环经济,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工业发展要以充分发挥人力资源优势为出发点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归宿。


三、坚持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对工业发展的本质要求。

  坚持用科学发展观指导湖北工业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工业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为了人的发展,就是为了人的根本利益。

  ――工业发展的目的是为了提高人的生活质量,而不是为了单纯的增长而增长。在推进工业化的进程中,当人们的生活从生存阶段上升到发展和享受阶段后,就要求在发展中不能只是单纯追求经济增长,还要追求经济、社会和自然的协调发展,使工业增长与人的发展相一致,提高人的生活质量。概括地说,就是要通过发展工业改善人们的生活条件(稳定的收入水平和社会公平环境)、提高消费水平(包括物质消费和精神消费)、产生良好的生活效果(拥有高素质的教育和良好的健康状况)、建立美好的生活环境。

  ――要使大多数人享受到工业发展的成果。工业化的成果主要表现在:工业物质产品的丰富性、多样性、高品质、安全性;人的参与性,即工业产权的参与性、就业岗位的参与、工资的获取、专业素质的提高;享受城市化和充分、有效的公共品等等。传统的发展模式是“见物不见人”,将工业发展的着眼点主要放在提高工业产值、建立工业体系、增加机器设备等“物”上,忽视了提高人的专业化素质,增加人的选择机会,满足人的参与和享受需求。甚至采取压制性的政策,如低工资、低消费、户籍制度、平调财产、通过“剪刀差”等手段过度转移农业剩余等等来限制人的发展。在现实的工业发展中,如果下岗失业人员的问题、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安全生产问题、损害人民身心健康的假冒伪劣工业产品等问题得不到有效解决,就难以让多数人分享到工业化的成果。

  ――工业发展要依靠人,克服只看重资本、资源、技术,忽视人力资源的传统观念。湖北要建设工业大省和工业强省,人才资源是最重要的战略资源,工业竞争说到底就是人才的竞争,谁拥有了人才优势,谁就拥有了竞争优势,特别是掌握着先进科学技术和具有丰富管理经验的各类人才。湖北有着丰富的各类人才资源,关键是如何调动好和保护好人才的积极性,着力构建人才培养、引进、使用、评价和激励的新机制,为人才的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内部环境。特别是要造就一大批企业家和企业管理人才。

四、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是工业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由之路。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调整经济结构,实现速度、结构、质量、效益的统一是工业经济落实发展观的基本要求,也是必由之路。但长期以来,同全国一样,湖北工业发展走的是一条高投入、高消耗、低效益的路子。粗放型增长已直接给我省的经济运行带来隐忧,使资源约束加剧。为此,要切实转变增长方式,降低经济增长的成本和代价,实现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

  1、优化工业结构。湖北工业结构的不足是严重倾斜于资本密集型的重工业而农产品加工业和劳动密集型的轻工业,外向型工业发展不够。在工业结构调整中,要注意统筹工业化和农业的关系,充分发挥农产品资源丰富的优势,加快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围绕粮食及饲料加工业、植物油加工业、肉类加工业、水产品加工业、乳品、饮料、绿色食品、棉麻、卷烟等重点,培育和发展一批龙头企业;充分发挥劳动力成本低的优势,加快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发挥中小企业和农产品加工业在扩大就业中的重要作用,提高工业对农民增收和扩大就业的贡献率。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资源,加快外向型工业的发展。总体上看,我省工业在对外开放方面还存在较大差距,2003年我省工业完成出口交货值160.4亿元,只相当于广东的8%,外商及港澳台投资工业完成增加值仅占全省工业的13%,低于全国14.2个百分点。为此,应着力深化改革,优化环境,加大引进外资力度,扩大对外交流,发挥比较优势,将湖北工业融入到全球经济体系中。

  2、发展循环经济和实施清洁生产。所谓循环经济,即在经济发展中,遵循生态学规律,将清洁生产、资源综合利用、生态设计和可持续消费等融为一体,实现废物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使经济系统和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和谐循环,维护自然生态平衡。这是解决发展中资源和环境问题的最佳途径,只有走以最有效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为基础的循环经济之路,可持续发展才能得到实现。在工业经济结构调整中,要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为目标,降低工业对能源、原材料的消耗强度、单位产值污染物排放强度,提高工业劳动生产率。优化产业结构,继续淘汰和关闭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的落后工艺、设备和企业,用清洁生产技术改造能耗高、污染重的传统产业,大力发展节能、降耗、减污的高新技术产业。特别是在污染严重的冶金、石化、轻工等行业中要推行清洁生产,使企业取得进入国际市场的绿色通行证。

  3、推进技术进步,加强科学管理。要注重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增强湖北工业发展的后劲,改善和提升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走出一条新型工业化发展路子。缺乏核心技术是我省乃至我国工业竞争力不强的一个主要原因,关键的问题是企业的科技意识不强、动力不足、投入太少。在这方面要加快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使企业真正成为技术开发、技术创新的主体。要搞好工业的科学管理,这包括建立规范的现代企业制度。现代企业制度是改造传统工业的基本途径,应建立健全高效合理的企业治理结构、管理制度,实现制度创新和管理创新。与其同时,加强诚信建设,强化精品意识,铸造品牌,提升形象。

五、做大做强湖北工业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选择。

  温家宝总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发展有竞争力的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提高工业化和城镇化水平。”可以说,实现湖北在中部地区的崛起,是国家区域发展战略的新部署,也是6000万湖北人民的期待。在这一历史进程中,工业成为承载湖北社会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

  面对湖北工业综合实力不强的现实,要注意充分调动好、引导好和保护好各方面发展工业的积极性。就是要把发展热情与科学态度更好地结合起来,把加快发展与全面发展更好地结合起来,把抓好当前发展和实现可持续发展更好地结合起来。

  首先要求做大。做大,就是要形成规模、形成产业链,发展湖北的工业集群、工业园区。只有做大,才能面对竞争的压力,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需要和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但做大只是第一步的目标,关键是要使湖北工业在今后继续快速发展的同时,逐步做强。要充分发挥湖北现有工业优势,做大做强电子信息、汽车、钢铁、建材、化工等制造业,做大做强一批龙头企业、民营企业和名牌产品,使湖北在国内外竞争中综合实力有地位,有影响力。这需要湖北进行结构调整,使工业的区域结构、产品结构、技术结构、企业结构等各方面更趋合理,更符合产业发展内在规律的要求。

六、树立正确的政绩观,转变政府职能,推进体制创新,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前提条件。

  坚持科学的发展观,各级党政领导责无旁贷。树立正确的政绩观是关键。必须解决好“什么是政绩、为谁创造政绩、怎样创造政绩”的问题。正确的政绩观,体现在政绩的内容上,应该是实实在在、有利于工业及相关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在创造政绩的目的上,应该是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在创造政绩的途径上,是脚踏实地、埋头苦干而不是投机取巧、竭泽而渔。

  要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推进政府管理创新,大力提高政府服务社会与经济发展的水平和质量。把政府的工作重心从参与经济具体地运作转移到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这四个主要职能上来。在全面提高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水平的同时,加强宏观调控,尊重工业经济自身的发展规律,搞好统筹兼顾,把握好宏观调控的方向、重点和力度。在工业发展中,要正确处理发展速度与效益的关系,产业升级与扩大就业的关系,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的关系。要抓紧研究制定统筹兼顾的政策和规划,合理调整与完善相关政策措施,包括从财政、税收、投资、分配等方面采取有利于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政策措施,进一步解放湖北工业的生产力。

  (全文结束)

行业分类

免费报告搜索
关键字:
广告服务 - 法律条款 - 注册指南 - 关于我们 - 企业客户
Copyright © 1999-2008 3see.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北京信通四方企业顾问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京ICP证080069号
TEL:86-10-85863259  客服:service@3see.com 
投稿:contribute@3se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