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当前山西省经济运行中冷热高低的评判
报告类别:分析报告
行业分类:经济
调查地点:山西
调查时间:2004年6月15日
调查机构:山西省统计局
报告来源:中国统计信息网
报告内容:
改革开放以来,山西经济发展经历了三次大的高潮。第一个高潮出现在1982-1984年,期中1984年GDP增长速度达到21.6%,为改革开放25年之最;第二次高潮出现在1992-1996年,期间1992年GDP增长速度达到12.5%。这两次经济高潮有两个共同的特点:一是政府发挥了主导作用,二是紧随经济高潮而来的是生产资料与生活资料的双通涨,并由此导致政府对国民经济发展政策的调整,伴随这种调整,经济迅速冷却,GDP增速下滑。1999年是第二次经济高潮过后的最低点,GDP增长速度只有5.1%。从2000年开始,我省经济又踏上新的上升轨道,并在2002年开始进入新的发展高潮。最新年报资料显示,2003年我省生产总值增长速度为13.9%,创1985年以来新高,预计今明两年仍在高潮之中。与前两次经济高潮明显不同的是,这一轮经济高潮的出现是在政府经济行为弱化、市场作用增大的情况下发生的,且由“双通涨”演变为“单通涨”。随着经济高潮的出现,我们现在又面临着调整的问题,但由于导致经济高潮的因素不同,所以,不能简单地应用以前的经验来解决现在的问题,需要用新的眼光对当前的经济问题和现象做出深入分析和评判。
一、如何评判当前的经济增长速度
经济增长速度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对经济增长速度的评判不能简单化,必须综合各种因素。
1、结合经济增长潜力分析
判断经济运行是否正常的一个重要标准,是经济实际增长率与潜在增长率的对比关系,当前者明显低于后者时,表明经济偏冷,当前者明显高于后者时,表明经济过热。由于经济潜在增长率无法直接计算,通常的作法是,把最近一个较长时期的平均增长率视同潜在增长率。中国在1978-2003、1995-2003年的年平均增长率分别为9.4%和8.5%,由此判断2003年我国GDP9.1%的增速并不明显偏高;山西1978-2003、1995-2003年的年平均增长率分别为9.2%和9.5%,能不能由此判断山西2003年GDP13.9%的增速明显偏高呢,结论不能如此简单。因为观察宏观数据波动离不开特定的时空范围,越是大的时空范围,宏观数据越稳定,反之亦然。比如中国的年人口增长率在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都不会超过1%,但不能用这个标准衡量一个县、一个乡、一个村,如果不分地域大小,都用这一标准衡量,就不切实际了。同样,从世界范围看,经济增长率3个百分点的波动就可以判定是经济高潮还是低潮,这种判断也适用于美国、中国、日本这样的大国。但对于一个省,一个地区,一个县,用这种方法判断就过于简单化。不能仅因为山西实际增长率高于潜在增长率4个百分点就判定山西经济过热,还应该结合其它因素。
2、结合经济发展规律分析
从世界经济发展史看,任何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都是起伏跌宕,呈波浪式前进的,都经历过一定时期的高速发展阶段,尤其在重化工业初期,经济的持续高增长是必然的,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产业结构、就业结构的大转型和国家的彻底工业化。这一时期由于经济的高速发展,不可避免地带来社会生产和生活领域的剧烈震动,引发各种利益的重新调整和各利益集团的重新定位。在这一时期的高积累率也是必然的,出现短时期的经济“过热”并不可怕,如同青春期的孩子常有些“躁动”,很正常。综合各方面因素判断,我国经济从整体上讲,正步入重化工业时期,这一时期国民经济各部门发展的不平衡,是促成产业结构重组、升级的健康因素。只要产品符合市场需要,就应该大力发展。这一轮带动山西经济走向高潮的主要产品是煤、钢、铁、焦、电、铝,这些产品都是我国经济发展急需的产品,是完全适应市场需求而生产的产品,没有理由对其发展进行限制。山西提供的是上游产品,是受全国市场有效需求拉动的产品,从总体上讲不存在过热的问题。从发达国家历史经验看,工业化中期也就是重化工业的高速发展期,这一时期一般在20年左右,从总体上讲,我国刚刚进入这一时期(如同日本1960-1980年,韩国1965-1990年的情况),也就是说我国目前刚刚进入为期20年的战略机遇期。我们必须抓住这一有利时机,加速发展山西经济,不能人云亦云,再失良机。
3、结合生产要素制约因素分析
从生产要素的角度看,制约经济增长的基本因素有土地、资本和劳动力。土地是不可再生资源,土地的经济占用有两个作用,一是减少当前的土地产出(如占用耕地将减少农作物产量),二是增加未来的土地效益(如占用耕地所建的工厂将增加工业产值),土地的经济过热问题是通过上述两种效益的比较得来的。从当前情况看,占用土地办的各类“开发区”,许多是长官意志决定的,徒有虚名,根本看不到产出效益,所以,从这一点看,确实存在“过热”现象;从资本方面看,当前有些领域的投资预期效益很低,主要是政府投资或政府主导的投资,如各类开发区的投资、各类城市广场的投资等形象投资、政绩投资、门面投资,这类投资效益很低,或更本就没有效益,从这一点上看,也存在着“过热”现象;从劳动力方面看,山西劳动力资源严重过剩,就业难的问题不仅广泛存在于低素质人群(如农村富余劳动力),而且有向社会各阶层扩散的倾向(如大学生的就业难问题),从劳动力的角度看,山西是长期偏冷而不是过热,解决这一问题,只能靠加速经济发展。从生产要素方面看,主要不是资源使用过热的问题,而是土地和资本的使用方向不合理的问题。
4、结合经济主导因素分析
分析改革开放25年来几次经济增长高潮的成因可以看出,导致本轮经济增长的主导力量与以往不同,政府的作用在淡化,经济实体的自主作用在增强,经济发展的自然属性、市场属性特征日益明显。在社会生产的组织、协调和运作方面市场机制已成为主体,生产资源的重组、生产条件的改善、生产什么,生产多少等这些基本的社会生产决策权已逐步回归社会的基本生产者--企业及个人手中,这是本轮经济增长与以往不同最重要、最主要的特征。如今,投资主体已发生根本转变,1995年企业自筹投资只占总投资的31.9%,2003年这一比重上升到47.3%,今年1-5月,山西固定资产投资增长39.5%,其中企业自筹投资占资金总量的37.7%,企业自筹资金比重上升的趋势表明,社会投资活动已逐步变为企业的自主和自发行为,这是市场经济作用的集中体现。正是由于这些变化的出现,使我们不能套用过去的经验来分析当前的形势,不能简单地根据投资高速增长就下经济过热或有过热危险的结论。建立市场经济、调动民间投资,这是我们多年的企盼,在这方面,我们不能作“叶公”。民间投资项目的确定都是与投资者利益密切相关,是建立在对市场发展的判断上的,随着市场情况的变化,投资策略也在自觉地、快速地做出调整,在这方面政府是远远比不了的。比如,今年4月份,我们到山西宇晋钢铁集团实地考查,这是一家正在建设中的民营钢铁企业,从2002年钢铁市场好转后,投资活动加速,原计划今年达产500万吨钢,但由于当地电力供应出现紧张,而且2年内难以改观,预计电力的不足将影响炼钢所需的氧气生产,鉴于此,老板年初就决定投资减速,将今年的产能下调至180万吨,投资增加额也随之下调,如果此项目是政府操办,是很难如此自觉、快速地调整投资策略的,民营经济对市场的反应由此可见一斑。实际上,民营投资“过热”问题不容易出现,即使出现了也不难解决。投资过热的问题主要还是出在政府投资这一块。解决全社会投资过热的问题应区别对待,重点放在控制政府投资项目上,不能搞一刀切,不能再干外行干预内行的蠢事。
二、如何看待当前的投资热与消费冷
对内陆经济为主体的山西而言,投资与消费是驱动经济发展的两个最重要的轮子,这两个轮子转速的快慢、彼此的协调,决定了山西经济的整体质量。最新GDP年报资料显示:2003年山西投资率比上年又上升了3.9个百分点,达到48.9%,是1987年以后最高的;同期的消费率为54.6%,比上年又下降了3.4个百分点。去年我省固定资产投资率高出全国平均水平15.1个百分点,其中企业自筹投资所占比重为47.3%,其所对应的投资率为21.6个百分点,我们认为,这一部分投资主要集中在畅销产品行业,属于合理的市场行为,其余投资中各级政府行为占主导,当中的“楼堂馆所”部分应当压缩,如果能将压缩掉的这部分投资转化为消费基金,将有助于提高我省偏低的最终消费率。
(一)回顾过去25年来投资、消费率变化趋势,呈现如下特点:
1、受山西特定的产业结构影响,山西长期保持较高的投资率,而且受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投资率存在长期上升的趋势。1980-2003年,山西投资率平均为42.1%,1995-2003年平均投资率为44.0%%,2001-2003年平均投资率为46.2%。作为工业化进程中的重工业省份,这种长期投资率上升的趋势主要是经济规律的体现。
2、50%左右的投资率是山西经济所能承受的极限,一旦投资率达到极限,就会出现3-5年的投资率下降。过去24年山西投资率出现4次高峰,即1985(49.9%)、1987(50.5%)、1998(48.3%)、2003(48.9%)。当前正值投资高潮期,预计今后几年将自然下滑,不过山西的潜在投资率有长期向上的趋势,现在已经提高到45%左右,低于45%的投资率就不利于山西经济的转型和发展。
3、相对于山西投资率的大幅波动,山西消费率长期保持在56-60%,而且消费率并不随投资率的明显下降而上升。如1991年山西投资率由1987年的50.5%下降到37.7%,但消费率只是由60%变为60.6%;同样的情况也出现在1996(1996年投资率由1993年的45.2%下降到38.7,消费率的变化是由59.4%到61.8%),这一轮投资高潮过后,预计几年后将出现相对的投资低潮,如果政府不采取大的宏观经济政策干预分配问题,靠山西消费自然发展是难以弥补投资缺口的。?
(二)从过去一个时期以来投资消费变动的轨迹看,山西经济在分配、就业及政府职能转变方面的倾向值得思考
1、分配问题
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山西最终消费率持续走低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由分配倾向造成的。计划经济时期,分配领域普遍存在的“大锅饭”到90年代中期已基本解决,尤其在社会生产领域,在相当多的私营、个体及国营承包单位,这个问题有矫枉过正之嫌。现在普遍存在的现象是“10个打工者没有1个高层管理人员拿的多”的现象,这种现象使得新创造收入大量集中在少数高收入者手中,而经济学常识告诉我们,高收入者的消费倾向远远低于低收入阶层,这种收入分配的过度集中,反映到社会消费层面上,就是“该花钱的没钱花,有钱花的不花钱”,使得社会最终消费率达不到应有水平。
2、人口就业转移问题
2003年山西经济增长13.9%,在岗职工增长率为-1.0%,今年第一季度GDP增长13.5%,在岗职工增长率为-1.1%,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明显的不协调现象?从根本上讲,在经济进入重化工业时期,经济高增长与就业低增长将是相伴相随的经济现象,因为重化工业的资本有机构成高,单位资本投入高、单位产出所吸纳的劳动力远低于农轻工业时代,从全国而言,目前GDP每增长1个百分点只能吸纳约70万人就业,只有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1/4-1/5。在重化工业时期如何提高山西就业率是一个摆在我们面前的大课题,需要政府积极介入,在加速第三产业发展方面、加速城市化方面做大的文章,采取果断、有力的措施。解决新时期就业问题单靠市场机制是远远不行的,必须发挥政府的积极作用。
3、政府经济职能转变问题
市场经济不同于计划经济,政府有许多新的功课要学好做好。总得来讲,政府的经济职能在于宏观领域的协调,其中,在生产领域,主要提供信息服务和政策引导;在宏观分配领域,为了维护社会的公正、稳定,政府必须积极介入。在当前,政府的经济工作重心应逐步向分配领域转移。从发达国家情况看,由于生产领域以追求效率为目标,在初次分配中也存在10%的富人占有70%以上收入的现象,但政府通过高额累进税,将其中一半以上拿走用于再分配,通过财政再分配,解决低收入阶层消费能力太低的社会问题。事实证明,在微观领域是不能解决社会公平公证问题的,必须依靠政府的积极介入。这些年,我省财政总收入占GDP的比重虽然连年上升(从1993年的10.8%上升到2003年的15.5%,年均上升0.47个百分点),但财政收入的使用方向不尽合理,用于转移分配的额度太小,远远不能弥补低收入阶层消费能力不足的缺口。从我省的经验看,政府介入是解决“冷、热”问题的关键。政府介入哪里,那里就热。政府过去是生产生活都介入,所以“双热”,现在只介入投资,不积极介入分配,所以投资可以出现过热,而低收入群体消费能力严重不足,导致消费市场长期偏冷。
三、对今年经济走势的判断
推动本轮山西经济高速增长的主要动力源是能源工业和建材工业。结合国际国内环境影响分析,今年能源工业仍将保持旺盛的需求和持续增长的动力,而受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影响,以钢、铁、铝、水泥为主的建材工业持续增长的动力受措,难以维系近年来高速增长的态势,受此因素影响,预计今年我省GDP难以突破2003年13.9%的增速,不过在经济周期规律的作用下,今年GDP增长速度也不大可能出现明显低于去年的现象。
由于受去年非典基期因素的影响,今年经济高峰预计将出现在第二季度,三、四季度经济增长率可能略有回调,全年经济很可能出现前高后低的走势。从山西经济长远利益考虑,在当前经济调整的环境下,应特别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防止经济的大起大落
为了摆脱亚洲金融危机带来的负面影响,国家连续6年执行了宽松的财政政策,终于在2002年出现转机,2003年刚刚走出通货紧缩的阴影。虽然从去年下半年开始部分行业、部分领域出现经济过热的苗头,但目前出现的过热现象绝不是全局性的,而且随着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逐步到位,过热问题已开始解决。从全国来看,5月份生产资料市场价格总水平环比回落了1.4个百分点,结束了连续7个月的快速上涨,投资增长率也回落了8个百分点;从我省来看,5月份临汾全部工业品价格总水平涨幅比上月回落近10个百分点,其中生铁价格涨幅回落15.5个百分点,钢材价格涨幅回落近22个百分点。虽然现在价格总水平比去年同期仍有一定涨幅,但环比数据更能说明现实的经济走势。任何情况下,价格的大幅波动对生产者而言都不是一个好消息,应当引起足够的注意,未雨绸缪,防止一个极端到另一个极端,重新步入通缩的阴影。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在经济活动中往往是“灭火容易点火难”,尤其在调动民间投资方面,需要耗费政府多年的精力,在当前要特别注意对民间投资信心的引导和保护,从山西经济长远利益出发,要保持政策的连续性。
2、要防止回归旧体制
从根本上讲,市场经济的经济调整主要依靠价值规律,在价值规律的作用下实现利益的调整,资源的整合。虽然在特定的条件下,市场经济并不排斥行政手段,但行政手段的使用一定要适可而止,尤其考虑到我们刚刚由计划经济走过来,比之经济手段而言,各方面对计划经济的手段应用更娴熟,更习惯,在这种情形下,特别要注意防止旧体制的回归。当前,计委门前车水马龙,不是一个好兆头。
3、要着力解决低收入阶层消费能力不足的问题
随着国家宏观调控措施的逐步到位,我省投资超高速增长将告一段落,为避免经济由此过度下滑,应注意及时启动消费市场,弥补投资下降所形成的需求缺口。启动消费市场仅从消费领域考虑还不够,还必须从分配环节抓起,用扩大低保范围、增大农业税减免、追缴拖欠工资、加大财政再分配对弱势群体的财力转移等具体的、强有力措施,在这方面政府是可以大有作为的。
(全文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