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成就一个“金融悬念小说家”
报告类别:分析报告
行业分类:网络
调查时间:2004年06月09日
调查机构:互联网周刊
报告来源:互联网周刊
报告内容:
在一次IT沙龙上,我遇到了小有名气的金融悬念小说家陈一夫。他很健谈,富有观点,一直饶有兴致地谈自己跟网络的渊源。
网络成就了我
《互联网周刊》:你写的“金融悬念小说”,究竟是什么样的?
陈:所以叫金融悬念小说,是为了与梁凤仪等人的财经小说区分开。梁凤仪写家族和情感;而我的小说更注重对金融体制深层次问题的思考,试图用文学的形式来演绎、甚至研究经济问题。比如我的《金融街》,以蓝田股份诈骗案为背景,另外加入一些案件。以案件为什么发生、为什么一个企业能够骗了中国所有银行、骗贷额居然高达三十亿元来组织小说结构,探讨中国经济、金融的治理结构、社会环境的不诚信问题。
《互联网周刊》:你是怎么开始在网络上推广自己的作品呢?
陈:我的两部长篇《金融街》和《资本魔方》,是今年初由春风文艺出版的。出版社并不特别看好我的书,他们担心不好卖。出版社不怎么出力宣传、宣传推广工作几乎全部是自己做的。
一年以前我还是一个地地道道的银行职员,从事文学创作仅一年多。我对报刊杂志、包括网络媒体,一概不熟悉。
如果你没在网上推介过自己的东西,你就体会不到互联网对于推广的意义有多大。没有互联网也就没有我的现在,我就不可能被称之为“金融文学作家”。
网站的编辑几乎都很爽快,他们大都很年轻,首都在线读书频道的主编小姐给我作了一个专栏,连向我要一套签名书的想法都没有。中国经济网的编辑休息日还在为我赶制专栏,我发个E-mail表示感谢,她说“您感谢您自己和您的作品就可以了”,我非常感动。因此,我觉得互联网清新而干净。
《互联网周刊》:你是觉得用互联网推广作品还有哪些好处?
陈:当然是低成本。我的一本书在十余家网站连载;如果换成传统媒体,不管我自己能否把稿费拿到手,媒体为此要支付的稿费最少也要四五十万元,纸张费用、编、审、校费用又要近十万元。读者为了阅读的支出也要数十万元。这样规模的连载运行花费高达百万,而互联网的成本却几乎为零。这个节省是惊心动魄的。
互联网目前只能带来间接收益
《互联网周刊》:你在网上刊载的文学作品给你带来了多少收益?
陈:我的书被连载得到处都是。老老实实报一个帐:半年了,我的投入是每月120元的宽带包月费、加每个网站平均送一套样书的费用,投入虽然很少,但我的直接收入却是零。
中国的不少网络公司已经实现了盈利。但是我还没有听说哪个网站向作家支付稿费的。文学通过互联网直接获取收入的时代还没有到来。
其实我也是个商人,“无利不起早”。互联网也可以给我带来很多机会。北京电视台办了一个OO影视网。我在上面注册了一个会员,登载了出卖《资本魔方》电视剧改编权的消息。很快,北京电视制作中心的导演沈涛就找到了我。虽然由于最近广电部宣布黄金时段不准播出涉案题材电视剧,失去了这次卖出改编权的机会。我的作品还没有正式出版以前,我没有名气,但有不少影视公司来商谈改编事宜,他们完全是从互联网上知道消息的。我认为互联网是作家能够以写作为职业的一个帮手,一种促进的要素。
《互联网周刊》:比如说我是个文学爱好者,我也立志要成为作家。是不是只要我不懈地写作、在网上发表作品,我也可能成为像你一样的作家?
陈:互联网的用稿门槛很低。网络文学作品需要跨很大的一个台阶才有可能成为传统印刷的文学作品,而且有很多网络作者一生努力也可能出版不了一部传统印刷的书。
现在干什么都需要考级考证,但是当作家不需要。农民可以当作家,比如贾平凹;小学文化的也可以当作家,比如海岩;医生可以当作家,比如余华、毕淑敏;银行职员也可以当作家,比如我。任何人都可以随时宣布你现在开始从事作家这个行当了。
北京市作家协会的入会标准是在省以上刊物上发表作品20万字就够了,但是你在互联网上发表200万字也不够入会标准。
《互联网周刊》:互联网上对版权保护不足是个很大的问题,你有没有这方面的体会?
陈:前些天,我在新浪搜索里输入“陈一夫”而后进行搜索,马上发现有四个网站没有经过我和出版社的任何授权就连载了我的作品,其中两个网站还是官方的。最可气的是广东的一个网站,用我的一个书评,链接起来卖的书却是山东文艺出版的另一本《金融街》,和中国城市出版社出版的另一本《资本魔方》。我发了一个帖子,署名谴责。但是,该网站一如既往地继续用。不可思议的是,我的谴责他们装着没看到,帖子也没删,就在那儿搁着。
现在,盗版者比较流行的说法是,盗你的是看得起你!对于我这样一个作家来说,问题还不是很大,因为我也没靠这两本书挣钱。对于保护知识产权来说,这无疑是一大悲哀。
(全文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