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调研公司 培训会议 行业情报 付费报告 免费报告 调研文库 求职招聘 执行峰会 邮  箱 论  坛 搜  索
我的帐户  会员登陆  会员注册
热点话题 | 行业动态 | 项目招标 | 咨询黄页 | 涉外调查
注册成会员
定性研究 | 服务评估 | SPSS专题 | 消费者研究 | 产品开发 | 品牌传播
汽车 | 通信 | 经济 | 房地产 | 互联网
我的帐户 |会员登陆 |会员注册
IT、液晶 | 电信增值 | 网络无线 | 饮食烟酒 | 家电、3C | 电子电工 | 2008报告预订(|)
我的帐户 | 购买帮助 | 购物车 | 忘记密码
              
IT、液晶 | 电信增值 | 网络无线 | 饮食烟酒 | 家电、3C | 电子电工
求职招聘区 | 委托代理区 | 行业讨论区 | 调研学习区 | 系统服务区

当前投资的主要问题及未来趋势

报告出处:中国拟在建项目网  发布日期:2004年07月02日 08:58

报告类别:调查报告
行业分类:金融
调查时间:2004年6月29日
调查机构: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宏观经济研究院投资所
报告来源:中国拟在建项目网

报告内容:

一、投资进入高峰期

  2003年以来,我国固定资产投资呈现高速增长势头,投资增速明显加快。全年全社会投资增长26.7%。扣除投资品价格上涨因素,全社会投资实际增长达22.3%。根据可比价计算,2003年的投资增长仅次于1985年的26.7%、1992年的25.3%和1993年的27.8%。2000年-2003年,我国全社会投资增速逐年加快,年度增速分别比上年提高3.5个、3.5个、4.1个和42个百分点。2003年,我国固定资产投资率达到46.6%,高于1993年投资过热时期10多个百分点。近两年来,固定资产投资增长对GDP的贡献程度不断提高。2001年,投资增长贡献率为46%,2002年就迅速上升至70%,而2003年更创记录地达到120%。目前,投资增长贡献率已远高于1985年(43%)、1988年(33%)和1993年(57%)的投资过热时期。经济增长对投资增长的依赖性显著增大。

  2004年初,我国投资表现出较为明显的异动现象,这种动向值得密切关注。一季度,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8798亿元,同比增长43%,增幅高于上年同期15.2个百分点,其中,城镇50万元以上的项目完成投资7058亿元,同比增长了47.8%。根据近年的数据分析,年初的投资增长与全年投资增长的协调性非常强,通常年初增长要高于全年增长,但两者差距并不大。2001年一季度,国有及其他形式投资同比增长了16.7%,全年增长13.7%;2002年一季度,投资同比增长了24.5%,全年增长17%;2003年一季度,投资同比增长了32.8%,全年增长28.4%。如果按照上述数据变动规律,让投资延续2003年以来的惯性增长,2004年全年投资增幅将可能超过40%。这一增长趋势必将不断加剧基础产业和设施供给紧张局面,社会生产成本大幅增加,新一轮的生产过剩局面也将提早出现。

二、行业和地区投资全面高涨

  当前,我国固定资产投资高涨不是部分行业和部分地区的投资快速增长,而是绝大多数行业和地区的投资全面攀升。2003年,原材料工业投资同比增长了71.8%,其中,冶金、有色、化工行业投资分别同比增长了87.2%、68.7%和61.3%。机械、轻工、纺织行业投资增幅均在50%以上。第三产业投资增长了24.2%,其中,房地产业投资增长了33.1%,文教投资增长了37.1%,科技服务业投资增长了47.5%。上述行业已覆盖了从传统产业到新兴产业,从上游产业到中下游产业的大多数行业。2003年,在全国31个省市中,只有7个省、区、市投资增长在20%以下,而却有近1/3的省份投资增速超过了30%。上述地区已包括了沿海发达地区和中西部落后地区的大多数区域。

  2004年一季度的数据,更为清晰地显示出行业和地区投资的全面高涨。在19个大行业中,投资增幅高于50%的有10个行业,其中,制造业、建筑业、租赁和商务业、居民服务业等行业投资增速超过了70%;在39个工业行业中,有22个行业投资增幅高于50%,有8个行业投资增速超过了100%,除了冶金、化学、建材等原材料行业投资持续高涨以外,纺织、服装、家具、文体用品、金属制品、电气机械等行业投资同比都增长了1倍以上。如果说,产品供不应求、价格不断攀升的基础工业有投资过热之嫌,那么,上述能力大量闲置、产品相对过剩、价格持续走低的加工工业和服务业投资更像已进入了过热增长空间。2004年一季度,在全国31个省市中,只有8个省、区、市投资增长在40%以下,而却有12省份投资增速超过了50%、东、中、西部地区均保持较高的投资热度。

三、无通胀的投资过热

  由于我国价格传导机制出现重大变异,因此,判断投资是否过热的标准就不能只看投资增长能否导致物价大幅上涨。从上文看出,我国当前的投资实际增长已超过了90年代初期的经济过热时期,众多行业出现超高速增长,各地投资热情普遍较高。目前,全国钢铁行业3000多个在建项目、铝业300多个在建项目、水泥行业1000多个在建项目总投资已达6000亿元。投资增速引发了市场对钢铁、水泥、塑料、橡胶等中间产品需求的加快增加及价格上涨。2003年,我国工业品出厂价格上涨2.3%,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上涨4.8%。但是,上游生产资料价格上涨没有传导到下游消费品价格环节,2003年,我国居民消费价格仅上涨了1.2%,其中,又是以食品和燃油价格上涨为主,以国际市场产品价格上涨的影响为主。这是由于当前社会保障制度不完善,教育市场化等制约消费发展的体制性因素严重存在,城乡居民收入增幅的不确定性增加,消费品市场明显供大于求等因素造成的。上游产品价格上涨只是进一步增大下游企业的生产成本,使得下游企业的利润空间进一步缩小。因此,投资需求扩张带来的生产资料价格上涨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带来消费价格(CPI)以及价格总水平(GDP平减指数的普遍上涨。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投资具有无限扩张的空间而永远不会过热。目前的经济运行机制是投资增长→收入增加→储蓄以更快速度增加→进一步转化为投资增长,体现为储蓄与投资的“双向循环”。但是,首先,投资形成的生产能力毕竟有较大部分要增加消费品供给,消费需求启动不利只会带来生产能力的更大过剩和产品的更多积压。2003年以来,就连成为消费热点不久的汽车也出现了库存大量增加的局面。2003年全年轿车库存已超过10万辆,而2002年同期的库存几乎为零。根据美国J.P摩根公司的预计,2003年—2005年,我国的汽车供应将分别超过需求4%、7%和22%。因此,与相对薄弱的消费需求基础相比,许多行业的当前投资扩张是缺少市场支撑的,这本身就带有过热倾向。其次,由于消费体制约束的存在,投资并不会引起众多社会商品的供需紧张,然而只要导致某几种重要商品或服务的“瓶颈”出现,就可判断其冷热程度了。2002年,我国电力供需矛盾有所加剧;2003年,全国大部分地区出现拉闸限电情况;2004年缺电形势无法缓解,预计将有超过一半的地区采取拉闸限电措施。电力紧张在一定程度上佐证了当前投资存在一定的过热倾向。

四、地方政府和商业银行是投资扩张的推动者

  当前,全国范围的城建热、房地产热、汽车热、钢铁热的背后,均可清晰地看到地方政府的影子。大规模举债搞城市建设,以求在最短时间内改变城市面貌,改善投资环境,吸引外来投资者,增加土地收益和税收来源,从而形成良性的偿债机制,是地方政府经营城市的基本想法。但是,这一思路能否成功实现,取决于政府是否具有良好的预算风险约束。由于地方政府的投资活动恰恰缺少这一约束机制,导致其主导的城建投资往往会超越当地经济发展需要无限度扩张,而本届政府在实现了政绩目标后,则根本不去考虑未来是否还债和如何还债。当前,各地的招商引资大战实际上极大地降低了企业的投资成本,地方政府的行为已扭曲了市场信号,从而实际上误导了企业(包括民营企业)的预期。这意味着即使在正常的市场条件下无利可图的投资机会,在各地政府的优惠政策下,却变成有利可图。从而进一步刺激了从原材料工业到加工工业等行业非理性投资的冲动,加大了相关产业投资过热的风险。

  我国的投资扩张通常与信贷膨胀以及货币供应量大幅度增加紧密相关。1990年-2003年间,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与M1、M2和M0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81、0.90和0.82,特别是投资增长与狭义货币(表明了企业存款规模变动)增长高度相关,说明只要有充足的资金供给,投资快速增长几乎是必然的。如果说2003年以来的投资高涨主要由贷款推动的,这并不过分。在国有及其他形式投资资金来源中,国内贷款各月累积增幅都超过了40%。2004年一季度,在城镇50万元以上项目投资资金来源中,国内贷款又同比增长了59%,增幅高于同期投资完成额的11个百分点。作为投资的先行指标,贷款大幅增加预示未来投资仍动力十足。根据中国人民银行的统计,到2003年底,我国中长期贷款达到6.34万亿元,增长30.4%,增幅比2002年同期上升了6个百分点。到2003年底,中长期贷款占全部贷款的40%,这一比例比2002年上升了3个百分点,比2001年上升了5个百分点,比1997年底提高18个百分点。2003年底,中长期贷款同比多增加1.48万亿元,占全部贷款增加额的53.3%,这一比例比年初大幅上升了8.8个百分点;与年初相比,中长期贷款多增加了1.34万亿元,占同期全部贷款增加额的55%。可见信贷扩张是投资扩张的源泉。

五、2004年投资仍将保持较高增幅

  2004年,我国投资仍将保持快速增长态势,这是由经济发展的需要以及投资增长的动力与基础等因素决定的。立足内需仍是2004年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出发点。在内需结构中,消费与投资对经济增长的作用都十分重要,但是,在经济上升期,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常常达到60-70%,投资的作用更为明显。要实现2004年GDP增速不明显低于2003年,投资增速也就不能明显低于2003年。当前,我国经济已进入了一个重要的战略机遇期,新型工业化、城镇化、西部大开发和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等将为经济与投资增长提供充足动力。经济全球化也为未来我国投资增长提供了良好的机遇。一方面,由于具有良好的发展环境和资源条件,我国正在逐步发展成为全球工厂和制造业中心,跨国公司不断增加在华投资,本国投资的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更多的产品供应全球市场,这本身就促进了我国投资的大规模增加;另一方面,国内投资的快速增长,也相应刺激了外需的增加,这其中有相当大一部分是由于钢材、设备等投资品的进口增加。

  由此看来,我国投资快速增长的格局已不可逆转。2004年,在国内外环境没有大的变化的情况下,我国投资增长趋势仍可能继续。但是,2003年,我国GDP增速已达到潜在增长水平(9%)之上,资源与环境约束、重要生产资料的瓶颈约束逐渐增强。2003年出现的煤荒、油荒和电荒,以及交通运输能力紧张的情况说明,生产要素的综合供给能力满足8—9%的经济增长是比较合适的,而高于9%以上的经济增长则可能是现有财力、物力难以承担的。2004年,如果能在科学发展观引导下实现7-8%的经济增长,其实际经济运行效果也将超过1980年代中期和1990年代初期的增长高峰期。由于当前投资增长是实现经济增长的主导力量,因此,保持投资的稳定增长至关重要。2004年,投资增长能否在一个相对较长的时间里保持均衡稳定,仍需要宏观政策的及时、有效的调控。当前,投资增速加快引发了市场对钢铁、水泥、塑料、橡胶等中间产品需求的猛增及价格暴涨,部分工农业产品领域囤积居奇和市场投机现象开始蔓延。投资的过快增长也通过需求和供给两个渠道使传统的、粗放型、消耗型的经济增长方式得以延续。为抑制不断增加的投资过热苗头,2004年,应加大对重点行业和领域的投资调控力度,特别是规范地方政府的行为和防范银行金融风险。

六、未来投资政策措施

  鉴于2003年以来的贷款大幅度增加,去年8月份,央行采用较为严厉的政策措施,把存款准备金率从6%提高到7%,今年4月份又决定把存款准备率再提高0.5%,希望减缓银行放贷速度。此外,央行还出台了一系列“窗口指导”的配套措施,希望抑制贷款增长过快的势头。银监会也在近期开始对四大国有商业银行贷款进行特别检查,以尽可能细致地掌握贷款风险状况。但是,统计数据说明这些措施的效果并不明显。针对当前投资增长过快的状况,央行加息的可能性越来越大。但是,第一,由于美国的利率正处于45年来最低点,人民币利率已远高于美元利率。如果中国升息,无疑将再次增大美元与人民币的利差,增加人民币升值的压力。第二,在缺乏债务约束的情况下,即使贷款利率提高1—2个百分点,也不足以抑制地方政府的投资扩张冲动。因此,实行更为严格的窗口管理措施,以及再次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应成为货币政策的立足点。

  与货币政策相比,财政政策的作用余地和效果更为明显。鉴于我国当前经济发展的基本态势以及中央政府宏观调控的内在要求,本次人代会已确定的1100亿元的长期建设国债的发行规模应当根据经济形势的变化大幅度调减,在一定条件下甚至可削减经常性赤字规模。赤字与国债政策的主动“撤火”有利于抑制部分行业的投资过热、地方政府的债务风险和商业银行的信贷膨胀。国债政策的主动“撤火”也有利于防止可能出现的通胀压力。与此同时,财政支出内部结构需进行较大程度的调整,大力削减行政事业性支出以及带有明显收益的基础性资本支出规模,加大中央向西部地区和农村地区的转移支付力度,以腾出更大的财政支出空间,满足扩张性国债政策淡出后对西部开发建设和农村教育、卫生等公共支出不断扩大的需要。

  对当前的投资膨胀倾向不能采用"一刀切”的行政性紧缩措施。既然投资过热从根本上来讲是地方政府过热,因此,调控的目标就不应是企业等市场主体,而应是地方政府本身。管住土地和与清理债务,将在很大程度上管住地方政府的短期行为。要坚决抵制超能力负债进行的投资,以破坏环境为代价进行的投资,以不顾资源约束进行的投资。在必要全国范围内开展一场地方政府债务的全面检查和调研,加强市场和社会对地方政府发债行为、债务规模和债务风险的监督和约束。要按照几部委通知要求,坚决落实对各类开发区的清查与撤并,一部分要彻底“摘牌”,一部分则要清理整顿。减少地方政府越权审批、违规滥占耕地现象,在全国范围内开展清理与规范各类减税、低价出让土地的优惠政策的工作。

  民营经济与外资经济是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源泉,同时,民营经济和外资经济的周期波动也影响了国民经济走势。历史数据表明:非国有投资与全社会投资的变动趋势非常一致。尽管在改革以来的绝大多数时间里国有投资总量都超过了非国有投资,但是,由于非国有投资增长总是超前于国有投资增长,所以,真正决定全社会投资波动方向和幅度的不是国有经济,而是以民营和外资经济为主的非国有经济。2004年一季度,投资增长的主体力量仍是股份制经济、私营经济和外资经济。在应对周期性波动问题时,政府政策应一视同仁,不能因民营经济是长期鼓励发展的对象而网开一面。政府要遵循市场规律,对民间投资主体行为进行规范与适当的调控。可通过提高资本规模、技术水平、环境标准等方式,抬高相关产业的投资进入门槛,限制规模小、环境破坏明显、资源消耗大、技术含量低的低水平重复建设。

  (全文结束)

行业分类

免费报告搜索
关键字:
广告服务 - 法律条款 - 注册指南 - 关于我们 - 企业客户
Copyright © 1999-2008 3see.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北京信通四方企业顾问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京ICP证080069号
TEL:86-10-85863259  客服:service@3see.com 
投稿:contribute@3se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