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调研公司 培训会议 行业情报 付费报告 免费报告 调研文库 求职招聘 执行峰会 邮  箱 论  坛 搜  索
我的帐户  会员登陆  会员注册
热点话题 | 行业动态 | 项目招标 | 咨询黄页 | 涉外调查
注册成会员
定性研究 | 服务评估 | SPSS专题 | 消费者研究 | 产品开发 | 品牌传播
汽车 | 通信 | 经济 | 房地产 | 互联网
我的帐户 |会员登陆 |会员注册
IT、液晶 | 电信增值 | 网络无线 | 饮食烟酒 | 家电、3C | 电子电工 | 2008报告预订(|)
我的帐户 | 购买帮助 | 购物车 | 忘记密码
              
IT、液晶 | 电信增值 | 网络无线 | 饮食烟酒 | 家电、3C | 电子电工
求职招聘区 | 委托代理区 | 行业讨论区 | 调研学习区 | 系统服务区

车市降价:几家欢喜几家愁

报告出处:人民网-国际金融报  发布日期:2004年07月05日 08:54

报告类别:分析报告
行业分类:交通
研究机构:人民网-国际金融报
报告来源:人民网-国际金融报

报告内容:

  “今年我本想买辆车,但现在汽车频繁降价我就不敢买了,再等等吧。”近日,一位生活在偏僻小城的远房亲戚向记者流露出这样的想法。

  这似乎也向我们透露出两点信息:一方面中国汽车的潜在市场依然庞大,在经历了北京、上海、广州等大城市私家车高速增长之后,中小城市的购车欲望也逐渐膨胀;但另一方面,汽车厂商的频繁降价让消费者看得眼花缭乱,降价并没有刺激略显疲态的车市,反而增强了消费者的观望心态。

降价内因

  自上海通用、上海大众和一汽大众宣布对旗下所有车型价格进行全面下调以来,一股强劲的降价风潮便席卷中国车市。有专家称,目前,中国持续不断的降价是由多种因素叠加而成。其中,有三大因素导致汽车厂商选择了降价。

  其一,竞争加剧,市场份额、库存压力增加。随着2003年中国汽车市场的高速发展,厂商在设定2004年的产能时有了过于乐观的估计,纷纷加大产能,这导致市场竞争更加激烈,库存也相应增加,厂商为了保证自己在中国汽车市场上的市场份额,不惜降低利润以达到自己预期的市场份额的目标。

  其二,来自2005年进口车配额取消、2006年轿车进口关税税率降至25%的压力。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汽车业作为特例获得5年关税保护的缓冲期,然而缓冲期内的关税不是一成不变的,按照协议,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将逐年递减进口汽车的关税,直至2006年7月轿车进口关税税率降至25%。随着2005年的即将来临,进口车对国产车的威胁也逐渐加大,许多国产厂商自愿先将价格进行全面调整,为的就是主动迎接来自进口车的更强有力的竞争。

  其三,利润空间依然很大。有专家称,由于历史的原因,在2001年以前,中国轿车进口关税高达80%到120%,国产车的价格是比照进口车税后价格制定的,加上各种其他税费,整体价格大约是国际市场价格的200%到250%。如此大的利润空间在全球罕见,但如果国产车能在2006年达到与进口车一争高下的价格水平,缓冲期内每年必须主动降价20%。这样国产车的价格才能真正与国际接轨。

消费者不买账

  面对汽车厂商接二连三的降价,市场层面却并未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在看惯了国内厂商两年多施展的降价伎俩后,消费者在购车时更趋于理性。由于车价的持续下调导致不少购车人为此损失不小,这让潜在购车族在购车时更显得小心谨慎。而许多厂家对降价补偿又遮遮掩掩,这让消费者感到心寒。

  从长远来看,降价应该是一件有利于中国车市长远发展的好事,汽车价格的下降会赢得更多的消费者。但短期内车市频繁降价,消费者却并不买账,反而增强了消费者持币待购的心态。

  (全文结束)

行业分类

免费报告搜索
关键字:
广告服务 - 法律条款 - 注册指南 - 关于我们 - 企业客户
Copyright © 1999-2008 3see.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北京信通四方企业顾问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京ICP证080069号
TEL:86-10-85863259  客服:service@3see.com 
投稿:contribute@3se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