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降价 谁动了我的奶酪
报告类别:分析报告
行业分类:交通
研究机构:hc360慧聪网汽车行业频道 汽车市场研究所
报告来源:hc360慧聪网汽车行业频道
报告内容:
2004年的元旦对中国的汽车界来说是一个分水岭。之前的一年是风光无限,从各大车市购车加价还得排队等候这一点就不难看出中国汽车市场的火爆程度。
2003年全国产销汽车约440万辆,其中轿车销量创200万辆的新高,同比增长75.28%。中国成为仅次于美国、德国和日本之后的汽车生产制造大国,从而跻身于全球汽车企业四强,增长的成分主要是私家车的需求继续上扬。
中国的轿车市场已吸引了世界所有主要生产厂商的瞩目,美国、日本、德国等世界主要汽车生产厂商都已开始逐鹿中国汽车市场,不管鹿死谁手,都将在未来的几年内奠定自己的地位,为自己争得三分天下之其一。
无论市场如何变化,产品多么丰富,价格仍将是中国汽车市场永远的主题。
进入2004年,中国汽车市场降价声此起彼伏,降价的热流席卷整个轿车市场,仅仅在1月份就共有9个品牌33款车型卷入价格战,平均降幅达9.56%。自上海通用、南北大众宣布对旗下所有车型价格进行全面下调以来,一股强劲的降价风潮便席卷整个车市。
如此多的厂商在这么集中的时间内纷纷扛起降价的武器,在中国的市场树起了一道美丽的风景,降价的背后到底是什么?
一、车库存容量的压力
2003年全国轿车产量首次突破200万辆,比上年增长80.7%。随着中国汽车市场的高速发展,各大厂商对于2004年的产能作了过于乐观的估计,同时媒体在一旁也起了追波逐浪的作用,不遗余力地为各大厂商摇旗呐喊。厂商在加大产能的同时必然导致市场竞争的加剧,同时库存也相应增加,为了保证自己在市场上的份额,不惜降低利润以达到自己预期的目标,以图后谋。
二、关税的下调
根据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承诺,自2005年1月1日起,我国将取消汽车产品进口配额管理,并将继续降低汽车进口关税,直至2006年7月1日将进口整车的关税降至25%。这剩下的两年时间已成为各大厂商的最后期限,后面还有各来自外国汽车巨头虎视眈眈的目光,因此处理库存就成了近期的当务之急,而降价似乎是最好的选择了。
三、汽车市场是一个受政策影响的市场
2004年国家出台的很多政策都与汽车消费有关。
自2003年8月开始,国家开始实行一系列宏观金融调控措施的政策。汽车经销商用于流动周转资金的获得比以前有难度。以前可以预付10%,现在可能需要预付20%或者30%,才能从银行获得购车全款付给生产厂,增加了经销商的周转资金压力。为了缓解资金的压力,很多经销商私下降价已经成了一个公开的秘密,而厂商即使了解到这种违规的行为,也往往无法控制。归根到底,大家都是一条船上的人。
2003年10月统计:全国对于汽车的1800亿消费贷款金额,945亿存在拖欠,而其中的汽车企业的价格调整过快成为消费者拖欠还款的重要理由之一。2004年汽车销售中,由信贷支付的比例较2003年大幅降低,对2004年销售构成了巨大压力,由于金融政策的调整,2004年信贷对汽车消费的支持骤减,依靠信贷拉动销售增长的模式在2004年将难以产生效果,汽车消费信贷的紧缩使得大量原本可以提前释放的消费需求消失。
四、汽车的利润空间依然很大
由于历史的原因,在2001年以前,中国轿车进口关税高达80%到120%,国产车的价格是比照进口车税后价格制定的,加上各种其他税费,整体价格大约是国际市场价格的200%到250%。如此大的利润空间在全球罕见,但如果国产车能在2006年达到与进口车一争高下的价格水平,缓冲期内每年必须主动降价20%。正因为有着如此大的利润空间,这也给各大厂商的频繁降价提供了空间。
下图为2004年1-5月的全国31家主要轿车产销量的数据,我们可以明显看出今年五月的汽车产销量开始下滑。
然而,如此大的降价幅度并没有带来巨大的消费者的热情回馈。当降价不再是新闻的时候,中国的消费者已经在各轮降价的狂潮中变得泰然处之。因为剧烈的降价所带来的商品“精神损耗”是购买者太大的负担,2003年的车市也反映出经常降价的车型未必卖得好。
(全文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