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以来产业经济运行态势
报告类别:分析报告
行业分类:经济
研究机构:宏观经济管理
报告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市场运行调节司
报告内容:
今年以来,产业经济发展承续了2003年以来形成的良好态势,农业在调控中得到加强,工业效益稳步提高,第三产业增速加快,生产投资和消费成为拉动产业增长的主要力量,各行业总体景气水平稳步提升。中央关于宏观调控的一系列重大决策和部署取得了积极成效,经济运行中的不稳定、不健康因素逐步得到抑制。但是,一些长期制约产业经济健康发展的瓶颈问题依然存在,产业经济运行中还出现了一些新情况、新问题,需要全面认识和深入分析。
一、粮食生产形势出现重要转机,但实现全年增产目标尚需努力
今年中央财政支农资金1500亿元,达到历史最高水平;国家从粮食风险基金中拿出100亿元,直接补贴给粮食主产区的种粮农民;中央财政安排数亿元用于种粮农民的良种补贴;通过减免农业税、农业特产税等给农民减免负担达294亿元。今年已有吉林、黑龙江以及上海、西藏、北京、天津、浙江、福建等8个省份免征或基本免征农业税.全国有29个省(区、市)实行对种粮农民直接补贴,预计资金总额为113.65亿元。目前,13个粮食主产省安排粮食直补和良种补贴资金113亿元,其中,7个省、区已基本发放到户,6月底以前,主产区的直补资金能基本兑付完毕。一系列政策措施既调动了农民务农种粮的积极性,又调动了地方政府重农抓粮的积极性。据农业部预计,今年小麦产量增加约50亿斤,增长约3%,扭转连续4年减产的局面,夏粮产量接近2000亿斤。截至6月24日,全国已收小麦2.61亿亩,占夏粮面积的90%。从主产省生产情况看,河南省夏粮总产将达到243亿公斤,比上年增产4%,其中,小麦总产239亿公斤,增长4.3%,创历史新高;安徽省夏粮总产预计80亿公斤,比上年增加10亿公斤,对全国夏粮增收的贡献率占到40%。据农业部门估计,截至5月底,全国春播粮食面积7.76亿亩(含早稻面积),比去年同期增加近3000万亩,早稻播种面积实现7年来首次回升。另据国家统计局农调队种植意向调查,预计秋粮种植面积10.21亿亩,比2002年持平略增。由于夏种期间粮食价格高位稳定,农民粮食种植意向有趋强迹象。
中央支持农业、鼓励农民种粮的政策措施已初见成效,但总体来看情况并不平衡,有的地方在落实中央政策的过程中,出现了挪用直补资金、良种补贴不能及时发放、税费改革措施不到位等现象,一些地方政府对耕地流失的严峻形势认识不足。此外,东北三省和内蒙古东部旱情严重,受旱面积近亿亩,各大江河的主汛期也还未到,抗灾的任务很重。因此,占全年粮食产量大头的秋粮生产还有很多不确定因素,实现全年粮食产量4550亿公斤目标的工作不容松懈。
二、工业生产和效益保持较快增长,但工业产成品库存明显增加
工业生产继续保持较快增长,受投资增速大幅回落的带动,增长速度逐渐走低。1-5月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增加值20037亿元,同比增长18.1%。分月度看,2月份至5月份工业增加值增幅呈逐月回落态势,增速分别为23.2%、19.4%、19.1%和17.5%,其中,重工业增速明显放缓,2月份至5月份同比分别增长26.9%、21.9%、21.4%和18.9%,逐月递减,这是拉动工业增加值回落的主要因素;重工业增速仍然明显快于轻工业,但速度之差开始逐渐减小,2月份至5月份,增速差分别为6.4个、5.3个、4.8个和2.9个百分点。在不同的经济类型中,股份制企业和外商及我国港澳台投资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前5个月,平均增长速度分别为18,1%、22.3%。分地区看,前5个月,广东、江苏、山东、浙江、上海5省、市的工业增加值分居前5名,工业增加值总和超过其他26个省份的总和,古全国工业增加值的50.8%。
1—5月份,全国工业利润继续保持较快增长,部分行业利润增幅有所回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盈亏相抵后实现利润总额4258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43.7%,增幅提高13.5个百分点。多数工业行业实现利润保持增长,部分行业利润增幅有所回落。在39个工业大类行业中,有38个行业利润同比增加,有22个行业利润增幅比1—4月份回落。实现利润增幅最高的5个行业是:黑色金属矿采选业增长6.63倍;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增长2.26倍;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增长1.77倍;煤炭开采和洗选业增长1.42倍;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增长1.21倍。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158.63,比去年同期提高15.89个百分点。
企业产成品库存和应收账款逐月上升。一季度,在39个工业行业中,有17个行业库存增幅超过15%,其中,钢材、玻璃、电解铝库存分别比年初增长23.1%、40.5%和33.6%。这说明近两年来部分行业盲目投资、低水平扩张造成的生产不适应需求的矛盾开始显现。5月末,规模以上工业产成品资金同比增长19.8%,增幅同比上升9.5个百分点,比4月末提高0.9个百分点,比一季度提高2个百分点。5月末工业应收账款净额增长18.4%,增幅同比上升7.4个百分点。2月至5月各月末规模以上工业产成品资金和应收账款净额占流动产的比重分别为35.2%、35.6%、36.3%、36.5%,也呈逐月上升趋势。库存积压可能导致银行呆坏帐增加,并影响企业效益、国家税收和职工就业等。同时,商业银行控制信贷规模,加快贷款回笼,一些地方对过热行业甚至不再发放新的流动资金贷款,使得部分生产、流通企业资金短缺,企业组织生产困难,销售受到影响。一些企业为回笼资金维持正常生产运行,采取了降价竞销的策略。
三、部分过热行业的生产、投资过快增长得到遏制,但一些行业投资增速依然偏高
随着中央各项宏观调控措施的逐步落实,生产资料等行业产量增幅显著回落。5月份,粗钢、钢材、生铁和铁合金产量同比分别增长13.3%、14%、13.9%和16.1%,比4月份回落7.3个、9.4个、7.1个和14.1个百分点,均跌至一季度增速的50%左右;水泥增长17.1%,比一季度增速下滑6.7个百分点;受电力和氧化铝短缺、价格上涨等因素影响,目前有14家中小电解铝企业停产,不符合产业政策的自焙槽开始陆续关闭。10种有色金属、平板玻璃产量分别增长19.6%和23.8%,比4月份回落2.8个和12.2个百分点。汽车增长33.3%,其中,轿车增长30.5%,分别回落1.3个和12.1个百分点。
上述产品产量增速的峰值出现在今年2月份或3月份,而后开始逐步回落。
钢铁、水泥、电解铝等行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在今年1月份或2月份达到峰值后逐月回落。1—5月份,钢铁、水泥、铝业行业投资增幅比1—4月份分别回落22.5个、23.7个和9.7个百分点,房地产开发投资回落2.6个百分点,土地购置面积回落13.6个百分点。
钢铁、水泥、电解铝等过热行业生产、投资增速明显减缓,说明中央宏观调控政策措施的效果开始逐渐显现。同时也应看到,当前投资增长速度尽管有所回落,但仍然处于历史同期较高水平。1—5月份制造业投资增长仍高居50%以上,在其中30个行业中,有14个行业的投资增长速度超过50%,其中,钢铁、水泥、铝业和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速仍高达76.6%、55.3%、38%和32%;电石、焦炭、铁合金等耗能高、污染重的行业也在继续扩张。在清理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的过程中,有些项目的施工进度可能放缓,当期完成的工作量会有所减少,但仍需注意出现反弹。
四、煤电油运生产继续保持快速增长,但供求形势依然严峻
今年前5个月,发电量同比增长16.1%,其中,火电增长16.6%,水电增长10.3%,核电增长24.3%;煤炭生产增长16.1%;原油加工量增长17.3%,柴油产量增长21.4%;铁路货运量增长9.3%,其中,煤炭运量增长14.1%,均为20世纪90年代以来增长最快的。1-5月份电力建设增长高于去年,达到16.1%,而电力需求增幅高达19.9%,快速增长的供给无法满足更快增长的需求。
据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统计,今年1—5月份全社会用电量同比增长16%。分产业看,占全社会用电量75.3%的第二产业用电量增长强劲,同比增幅达18%,高出全社会用电量增长率2个百分点;第一产业用电量增长2.6%,第三产业用电量增长14.4%,城乡居民生活用电增长8.8%。工业用电特别是重工业用电对全社会用电量增长的拉动作用更加明显。黑色金属冶炼压延加工业、有色金属冶炼压延加工业、机械工业和交通运输电气电子设备制造业等重工行业的用电量增长率均在20%以上,推动重工业用电增幅高达18.6%,高出轻工业用电增幅3.2个百分点。分行业看,高耗能行业仍是目前的用电大户,1—5月份累计用电量排在前五位的行业依次是冶金、化工、电力、有色和建材,占工业用电量的60.1%。
电力供需矛盾更加突出,短期内难以改变。今年以来拉闸限电的范围进一步扩大,由2003年全年的21个省份增加到24个,其中,浙江、江苏、山西、贵州、四川等省尤为严重。电力设备长时间满负荷运行,造成非计划停机现象明显增多,电力安全稳定运行压力加大。今年前5个月全国发电设备平均利用小时达到2193小时,同比增加117小时;火电设备平均利用小时达到2452小时(据此推算,全年将突破6000小时),同比增加133小时,受负荷特性限制,火电机组难以继续提高利用小时。电力供需缺口继续扩大。据国家电监会测算,今年二季度电力缺口在2000万千瓦以上,三季度用电高峰时段电力供需缺口可能会达到2500-3000万千瓦左右,四季度电力缺口在1000万千瓦左右,全年预计电量缺额约600亿千瓦时,电力供应总体偏紧。
电煤需求增长过快带来煤炭和运输紧张状况加剧。据煤炭工业协会统计,5月末全国煤炭全社会库存10165万吨,比2003年末减少771万吨,下降7.1%;同比减少2448万吨,下降19.4%。5月当月全国直供电厂耗煤3240.4万吨,同比增长18.1%;5月底直供电厂电煤库存为863万吨,比年初减少235万吨,平均可用8天左右,远低于正常水平,从而影响燃煤机组多发满发。电煤价格机制不顺,也影响了电煤供应和库存的增加。运输能力不足的矛盾越来越突出。目前,铁路日均请车在28—29万车左右,最高日达到近30万车,请车满足率由去年同期的52%下降到35%左右。6月以来日均装车已增至10万车以上,其中,煤炭日均装车达到4.35万车,占43.4%。铁路部门已将90%以上的运力投入到煤炭、粮食、石油、化肥等重点物资运输,兼顾其他物资运输的余地越来越小。1—5月份北方7港及长江4港累计发运煤炭12381.4万吨,同比增长16.4%。沿海港口出现多年未有的压船压港现象,6月上旬,全国主要港口铁矿石港存已达到3323万吨,比去年同期增长1.46倍,已影响到部分港口的正常生产。部分地区的企业为缓解缺电矛盾,更多地采用柴油机组发电。前5个月,柴油消费增长25%,中石油、中石化两集团公司炼油设备负荷率达95%以上,柴油供需矛盾更加突出。
总体上看,中央宏观调控已取得明显成效,但必须清醒地认识到,由于许多政策措施还在落实当中,经济运行也存在很大惯性,当前产业经济运行中一些矛盾和问题仍然会比较突出,产业之间和行业之间“冷”、“热”并存。其深层次原因是产业结构不合理,经济体制不完善,机制转换滞后,增长方式粗放。不真正解决结构、体制和增长方式问题,就不可能从根本上消除投资盲目扩张的冲动和片面追求经济增长速度的倾向,产业经济发展中的不健康不稳定因素就随时可能再度出现。因此,当前必须全面、准确、积极地理解和贯彻中央关于宏观调控的决策,坚持“果断有力,适时适度,区别对待,注重实效”的基本原则,在着力解决部分行业盲目投资和低水平重复建设的同时,大力加强经济社会发展的薄弱环节,支持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项目建设,支持有市场、有效益的企业发展,既要调控“热”,也要调控“冷”,统筹兼顾,标本兼治。要积极、稳妥地将各项调控措施落实到位,推动产业经济平稳、健康、协调发展,努力实现国民经济“软着陆”。
(全文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