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甘肃省农村反贫困状况的评析分析
报告类别:分析报告
行业分类:经济
调查地点:甘肃
研究机构:甘肃省统计局
报告来源:中国统计信息网
报告内容:
2003年甘肃省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进一步加大了对农村和农业的投资力度,克服"非典"疫情等不良因素的影响,使农村经济有了较大的发展,农村贫困程度进一步缓解,贫困地区人们的生存环境、医疗保健、经济水平逐步提高。
一、贫困程度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
根据全省农村贫困监测调查推算,2003年底甘肃省农村还有绝对贫困人口169.32万人,比上年减少7.57万,贫困发生率为8.27%。农村还有低收入人口442.42万人,比上年减少28.74万,低收入人口占农村人口的比重为21.61%。
(一)当年有7.57万人基本解决了温饱
由于国家的扶贫支持和各级政府的共同努力,2003年农村贫困状况进一步得到缓解,2003年又有7.57万农村贫困人口基本解决了温饱。
(二)当年减少低收入人口28.74万人
随着扶贫工作力度的加大,在基本解决温饱的人群中,全省有28.74万贫困农民,通过政府扶助和自身努力,初步稳定解决了温饱。
(三)绝对贫困人口主要分布在南部、中部、东部经济区
从贫困人口的分布来看,贫困人口主要分布在南部、中部、东部经济区,这些地区仍是甘肃省今后扶贫攻坚的重点地区。到2003年底,东部经济区还有贫困人口37.66万人,占全省贫困人口的22.24%,南部经济区有贫困人口69.56万人,占全省贫困人口的41.08%;中部经济区有贫困人口48.37万人,占全省贫困人口的28.57%;西部经济区有贫困人口13.73万人,占全省贫困人口的8.11%。
二、贫困地区人们的生存环境、医疗保健、经济水平有了新的提高
2003年甘肃省农村贫困地区人们的生存条件有了改观。居住环境趋好,出行更加方便,子女入托、病人就医条件改善,收入增加,农户经营效益提高。
(一)贫困地区居住环境趋好
据监测调查,2003年贫困地区的社区环境比2002年有改观。81%的自然村通了公路,自然村到最近车站的距离为13公里;94%的自然村通了电,比上年提高了1个百分点;2003年通电话的自然村已达到62%,这一比例比上年提高了7个百分点,91%的自然村能接收到电视节目,比去年提高了5个百分点。自然村到乡镇的平均距离为17公里,比去年缩小1公里;自然村到最近集市的平均距离为10公里,比去年缩小2公里;自然村到邮电所的平均距离为10公里,比去年缩小3公里。贫困地区75%的农户饮用水有了保障,比去年提高了2个百分点。
(二)贫困农户子女入托、病人就医条件有了改善
从贫困监测资料分析,贫困地区的农村社区文教卫生总体状况比2002年有所好转,医疗条件有了很大的改善。2003年有43%的行政村有幼儿园或学前班,较上年增加了5个百分点。61%的行政村有卫生室,较上年提高了3个百分点;69%的行政村有合格的乡村医生或卫生员,66%的行政村有了合格的接生员,分别比上年提高了2和3个百分点。
(三)贫困地区农民收入进一步增加
调查资料显示,2003年甘肃省贫困地区农民收入增加,与全省农村平均水平差距缩小。
1、贫困地区农民人均收入较2002年增加95.33元,增长5.78%。其中工资性收入增加4.16元,增长0.92%;家庭经营收入增加78.14元,增长7.07%;财产性收入增加15.81元,增长1.06倍;转移性收入减少5.77元,下降了7.85%。
2、贫困地区农民人均收入与全省平均水平差距缩小。2003年贫困地区农民人均纯收入1362.32元,比全省平均水平低310.68元,比上年缩小了27.87元,相当于全省平均水平的81.43%;比上年提高了0.83个百分点。
(四)贫困农户家庭经营投入增加
据调查贫困地区农民家庭经营生产费用支出人均280.70元,比2002年增加20.05元,增长7.69%。家庭经营投资的56.18%用于农业,32.48%用于牧业投入,其余11.34%的投入用于林业、渔业和家庭工业。
三、需要思考的问题
目前甘肃省农村还有低收入以下人口611.74万,占全省农村人口的32%,这部分人要实现稳定解决温饱,制约因素还很多,就扶贫工作来看,值得思考的问题主要有两个方面。
(一)扶贫资金投入与效果之间的关系不协调
通过对2003年贫困监测资料分析,甘肃省贫困人口逐年减少,贫困程度明显减轻,农民收入稳定增加,生活质量有所提高,基础设施建设、社区环境得到改善,但基本生产条件还没有得到根本改变,经济基础薄弱,生产力水平较低,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不完善,使扶贫资金的投入与贫困人口减少的数量不协调。
(二)2004年全省扶贫开发任务的完成还十分艰巨
2003年全国农村返贫80万人,甘肃省经过各级政府和人民的共同努力解决了贫困人口7.57万人,但要完成省上确定的2004年的扶贫开发任务还十分艰巨。原因有两个。第一,甘肃省是一个农业省份,又是全国贫困人口大省,贫困人口主要分布在中部干旱区,南部高寒阴湿区和石山区,这些地方主要靠天吃饭,自然灾害发生比较频繁,因此贫困人口得不到有效减少,2003年全省贫困人口增加的县有13个,低收入人口增加的县有11个;第二,脱贫速度减缓。从调查资料分析,2003年全省约有80%的贫困人口分布在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这就是说贫困人口分布相对集中,这在今后一段较长的时期内怎么样集中投入大量人力、财力搞歼灭战,仍将是一个在扶贫资金的来源及扶贫政策等方面值得思考的问题。
四、几点建议
(一)加强水利建设投资力度,巩固扶贫成果。
甘肃省是扶贫开发工作先进省,在长期与扶贫抗争的过程中,积累了许多好的经验,如整村推进、雨水节灌等等,取得了骄人的成绩。但干旱是我们最大的灾害,因此水利建设投资的力度必须逐年加大,以解决缺水问题。只要解决了缺水问题,就是抓住了扶贫开发工作的关键,从根本上改变靠天吃饭的局面。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才能有效地巩固扶贫成果,加快反贫困的进程。
(二)扶贫开发目标长短结合。
甘肃省的农村贫困人口80%相对集中,20%相对分散。根据这一特点,制定扶贫开发目标既要长远考虑集中的贫困问题,又要兼顾分散的贫困问题,才能使扶贫开发事业协调发展。
(三)通过项目实施实现贫困农民充分就业,增加收入。
一是在贫困人口相对集中的地区注意引进劳动密集型的扶贫开发项目,集中解决贫困农民的就业,争取让每户农民有一个劳动力就业;二是在贫困人口相对分散的地区,通过政府牵线搭桥,有组织地安排劳动力的定点转移。
(四)持续改善贫困地区基础生产生活条件,是提高农民整体素质,实现贫困人口和低收入人口致富的根本途径。
(全文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