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调研公司 培训会议 行业情报 付费报告 免费报告 调研文库 求职招聘 执行峰会 邮  箱 论  坛 搜  索
我的帐户  会员登陆  会员注册
热点话题 | 行业动态 | 项目招标 | 咨询黄页 | 涉外调查
注册成会员
定性研究 | 服务评估 | SPSS专题 | 消费者研究 | 产品开发 | 品牌传播
汽车 | 通信 | 经济 | 房地产 | 互联网
我的帐户 |会员登陆 |会员注册
IT、液晶 | 电信增值 | 网络无线 | 饮食烟酒 | 家电、3C | 电子电工 | 2008报告预订(|)
我的帐户 | 购买帮助 | 购物车 | 忘记密码
              
IT、液晶 | 电信增值 | 网络无线 | 饮食烟酒 | 家电、3C | 电子电工
求职招聘区 | 委托代理区 | 行业讨论区 | 调研学习区 | 系统服务区

江苏南京市农民增收的现状、难点与对策研究分析

报告出处:中国统计信息网  发布日期:2004年09月28日 08:51

报告类别:分析报告
行业分类:经济
调查地点:江苏
调查机构:江苏省统计局
报告来源:中国统计信息网

报告内容:

  农村稳定、农业发展、农民增收,“三农”问题的中心是“农民增收”,这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农民增收是农村稳定和发展的基石,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富民强市”所无法回避的挑战。长期以来,由于历史的积淀,国家对农业投入的相对不足以及农村社会经济发展基础相对滞后的现状使得我们在处理农民增收问题时面临很大的困难。我们发现,作为社会群体中主要的组成部分,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社会对农民收入和消费的关注并没有我们想象中那般重视,因此,中央下决心解决农民增收问题是非常战略的。结合南京市农民收入现状和农村经济特点,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我们对南京市的农民增收问题做出粗浅分析,为妥善解决南京市农民增收问题提供策略参考。

一、农民收入现状与构成

  随着南京市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三农”问题得到进一步重视,市委、市政府促进农民增收的措施力度不断加大,并收到了一定的成效,南京市农民收入在近几年保持着稳步增长的势头。

  统计调查显示,2003年南京市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923元,比2002年增加344元,增长幅度为7.5%,比2002年6.2%增幅高出1.3个百分点,创下近五年来的新高。横向比较看,排在苏州、无锡、常州后居省内第4位。农民收入的增长主要得益于以乡镇工业为主体的农村各类企业的迅速发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取得的突破性地进展以及农民财产性收入增幅的加大等,应该说农民收入的增势是喜人的,但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目前的增长水平离2007年全面建成小康,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8000元的目标尚有不小差距。据统计测算,按目前基数,要在2003―2007年这几年间完成这一战略构想,南京市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平均增长速度每年需达到10%以上,任重道远,要维持如此高的增速,除了风调雨顺,更重要的是政策上的倾斜和对路,要有直接有效的措施。

  总体上看,南京市农民收入结构已初步实现转型,逐步向以工资性收入为主的“苏南模式”的增收轨道靠拢。2003年农村抽样调查结果表明:南京市农民工资性收入(含劳务性收入)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50.7%,成为南京市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在总量上首次超过农民家庭经营(含传统农业)收入,成为农民增收的主动力。在收入结构上主要呈现以下特征:

  (一)企业工资性收入显著增长。

  人均工资性收入2498.13元,比上年增加370元,增长17.4%,工资性收入占农民纯收入的比重达到50.7%,比上年提高了4.2个百分点。首先,农民从以乡镇企业为主体的本地各类企业中得到的收入有较大幅度回升,人均1465.12元,增收145元,增长11.0%,其次,外出劳务收入大幅增加,人均580元,增收109元,增长23.0%,在上年较高增长的基础上继续保持了强势。

  (二)家庭经营性收入有所下降。

  人均家庭经营性收入2103.31元,比上年减少162元,同比下降7.2%。分不同产业看,差距变化明显:第一产业人均收入1435元,同比下降21.4%。其中:农业收入954.72元,同比下降19.6%;牧业收入388.25元,同比下降11.8%,渔业收入104.8元,同比下降10.4%。第二产业人均收入160.16元,同比增长98.4%。第三产业人均收入508.05元、同比增长41.3%,主要是来自交通运输和批零贸易餐饮业收入的增长,来自交通运输的人均收入259.86元、来自批零贸易餐饮业的人均收入147.63元,同比分别增长29.6%和58.7%。

  (三)财产性和转移性收入有较大幅度提高。

  人均收入321.94元,增加137元,同比增长73.9%,其中财产性收入人均190.83元,同比增加98元,增长106.4%。主要是城市扩建和规划给农户带来的征用土地补偿性收入和城镇、道路建设引起的农民拆迁户增多,农民从政府方面得到的房屋拆迁补偿等其它收入的增加。

二、农民增收难点及对策

  农业问题根深蒂固,农村问题盘根错节,农民增收牵扯太多,农民增收问题应置于社会经济发展的整体环境中去分析解决。从南京市情况看,主要有这样一些难点和问题。

  (一)传统农业增收难

  南京市农村的特点是典型的人多地少。种植业水平不高,单纯依赖传统农业,农民增收的空间是有限的,但目前毕竟还有相当数量的农业人口和耕地,以农产品为主要收入来源的农户仍占有较大比重。无论从国家产业政策还是客观实际讲,放弃这一块是不现实的。统计资料表明,粮食作物种植面积逐年减少,2002年调减30万亩;2003年调减36.6万亩;2003年粮食、油料总产分别比上年下降21.9%和6.7%,使得这一块的农民收入减少。因此,南京市传统农业的出路应该在精细化、集约化、产业化上,多搞精品农业、特色农业、高效农业,增加龙头企业数量,形成“公司+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目前看,农产品深加工还不够,无品牌优势,从“田头到餐桌”的增值链脱节。加之农产品市场体系不完善,农民适应市场十分被动,尤其是预测市场、规避风险、掌握信息难,这就需要政府在调整农业结构的同时建立起这样的中介,提供这样的服务,加强科技导入,切实保护农业经营者利益,保证农业经营者增收。

  (二)低收入户增收难

  随着南京市农村经济发展,农村两级分化的趋势与矛盾亦十分突出,据调查2003年10%的最高收入户人均收入为13167元,同比增长17.4%;10%的最低收入户人均收入为1341元,同比下降35.4%,高低两组间收入差异接近1:10,收入差距进一步拉大,由于低收入户普遍存在家庭人口多、家底薄、资源少、劳动力素质不高等痼疾,使得低收入户成为农民增收的一大难点,要从整体上提高农民增收水平,缩小收入差距,实现共同富裕,必须消减农村贫困。因此,政府对低收入户除了政策范围内的优抚外,应有倾斜和扶持。首先,要增加低收入户就业机会和劳务输出,其次,提升低收入户劳动力素质,多一些实用技术教育、培训,搞“智力扶贫”,再次,农贷政策倾斜,扶持鼓励低收入户自我增收,这一方面财政要加大转移支付力度。

  (三)减负才能增收

  应该说南京市在减轻农民负担、尤其是减免农业税方面是走在全国前列的,但仅仅免除一两项税费对农民增收是起不到决定性作用的,过去农民有句话叫做“负担围着教育转”,也就是说教育是农民尤其是贫困农民的一大负担,这个问题不解决,势必影响农民子女的教育,容易形成贫困的世代循环。另外,农民的医疗和农村社会保障问题是个老话题,这也是农民的一大负担,健全和完善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和社会保障体系在一定程度上对农民增收影响甚大。我们听到有农民反映,由于报销额度上的限制部分农民对参加合作医疗并不感兴趣,而且有病不看。好事还得办好,政策尚待完善,减轻农民负担应不看形式、不听口号关键看成效。

  (四)城镇化建设需加快

  学界流行一种观念,“解决农民增收最直接的办法就是把农民变成非农民”。农村城市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城镇化以农村工业化为基础,应扶持中心城镇企业发展,加快乡镇企业集中区建设,创造就业机会;加强完善中心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引民农民流入和围绕中心城镇就业增收,小城镇建设应因地制宜,应根据自然地理位置,社会人文环境及富裕程度,规划建设包括旅游,加工等各具产业特色的中小城镇,在吸纳农村剩余劳力的同时,带动周边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

  (五)城乡差异和地区不平衡深层原因还是农民增收问题

  全面小康既包括城市也包括农村,在收入问题上二元结构矛盾十分突出,从另外一方面表明农民增收的迫切性,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估算的我国城乡收入比为1:2.9,南京市2003年农村调查和城市调查显示这一比值为1:2.1左右,实际差异比这一比值还要大,因为农民的收入要扣除为来年的农业生产和经营垫付的种子等生产资料,且许多收入是实物折算。专家估测农民真正能用消费的部分不超过收入的65.0%,城市居民则可动员全部收入用于消费,农村如不加快增收步伐,一要影响农民积极性,二要影响农村稳定发展,三要影响全市整体全面小康的进程。

  在农村内部还存在地区上的差异,据调查资料,南京市农民人均纯收入最高的是雨花台区,为6475元,最低的是六合区,为4650元,两者相差1825元,因此,关注收入落后地区的农民增收就是关注南京市农村全面小康,就是消除“拖后腿”问题。

  (六)几点思考

  1、农民增收是农民自己的事,也是城里人的事,农民不增收大则影响全面小康和农村稳定,小则影响农民积极性。农业不发展,城市居民生活和涉农产业发展必受影响。因此,关心农民增收是全社会的事,政府要严管克扣、拖欠农民工资、打白条等其它“坑农、伤农、害农”的事,在农业产业化过程中无论按什么模式发展都不能以损害产业链末段的农户利益为代价。

  2、近年呈现的消费热点有住房、汽车、网络通讯、教育等等,但看不到农产品,从市场情况看,南京市农产品缺品牌、缺特色。另外,城镇居民收入增长迅速,但用于消费的支出却在减少,恩格尔系数下降是生活质量提高的标志,这是正常的,但反过来看农产品出路在哪里?农民怎么办?农业不能放弃,但不加快调整也不行,政府应在农业产业化基础上促成南京市农产品的品种多元,品牌特色,精细加工,并建立和疏通销售渠道,帮助农民实现增产增收。

  3、“谷贱伤农”,从南京市角度看,提升农产品价格主要靠国家的宏观调控和农产品自身的市场竞争力,但政府有责任和必要对南京市农业给予适当保护,以利农民增收。

  农民增收是一项系统工程,农民增收是一项艰巨的长期任务,从长远看,农村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投入要加大,着力提升农村劳动力素质;从近期看农业产业化,农村工业化的步伐要加快,农民增收是南京市农村乃至全市实现小康社会构想的战略性任务,在这一点上,农民要努力,社会有责任,政府要做事。

  (全文结束)

行业分类

免费报告搜索
关键字:
广告服务 - 法律条款 - 注册指南 - 关于我们 - 企业客户
Copyright © 1999-2008 3see.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北京信通四方企业顾问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京ICP证080069号
TEL:86-10-85863259  客服:service@3see.com 
投稿:contribute@3se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