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宏观调控仍在十字路口
报告类别:分析报告
行业分类:经济
研究机构:高盛公司
报告来源:中国经济时报
报告内容:
高盛公司发表最新研究报告,认为中国的政策选择应迅速从行政控制转向市场调节,近期内,政策向利率和汇率等更有效的调控手段转变的可能性还很大。
近日,高盛公司中国经济学家梁红发表最新研究报告。报告认为,尽管经济实体及货币供应和信贷的增长速度都在放慢,但中国仍处于宏观调控的关键性阶段。为使宏观调控政策能达到既控制经济过热,同时又避免硬着陆的双重目标,中国的政策选择应迅速从行政控制转向市场调节,近期内,政策向利率和汇率等更有效的调控手段转变的可能性还很大。如果政策调整被长期拖延,2005和2006年中国经济增长和通货膨胀的风险都会大大增加。
下调对2005年中国GDP增长率的预测到8.1%
报告中,高盛公司再次调低了对2005年中国GDP增长率的预测。今年4月下旬,鉴于2004年第一季度的各项数据好于预期和一些紧缩性政策的出台,高盛曾将中国2004年GDP的预测从9.5%上调至9.7%,而将2005年的预测从9.2%下调到8.3%。现在,高盛预计明年外部需求将呈减弱趋势,因此将2005年中国GDP的增长率的预测再调低20个基准点到8.1%。
高盛认为,2005年中国经济将继续保持强劲、稳健的增长,也就是说经济不会硬着陆,但与2004年初的迅速增长相比会有所减缓。强大的内需仍是促进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与投资相比个人消费所发挥的作用将日益加强。
行政措施被用来调控经济,风险越来越大
报告指出,四月末以来,大量行政措施被用来调控经济,政策性风险变得越来越大。但同过去相比,现阶段政策调控实施较早,高盛认为,因为政策失误而导致硬着陆的风险还没大到让其改变基本观点的程度。五月以来的有关数据证实了这种判断,市场四五月时对于在短期内出现硬着陆的担忧有些过火。因为中国的进口需求仍然保持旺盛,个人消费也正在拉升,投资过热已经有所调整并在逐渐减缓。
中国仍处于宏观调控的关键阶段。就是说,中国还不能肯定的说现在已经成功地走上一条实现经济软着陆的道路。目前对中国而言,减少行政干预,寻求一条以市场为基础的、能够切实有效地抑制经济过热的途径已迫在眉睫。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在实施紧缩性货币政策以来的一年里,利率和汇率都没有任何变动,而结果是银行信贷的环比增长率由2003年10月份的32%降到现在的不到10%。经济和信贷的明显收缩完全是行政干预的结果,这不仅增加了经济硬着陆的风险,而且牺牲了效率。
报告列举了这些风险的所在:
首先,行政控制增加了调控不当的可能性。就是说,可能会由于控制过度而导致意外的经济硬着陆。其次,行政性的紧缩政策可能只治标不治本,即它并没有解决经济过热的根本原因。长此以往,政策的实际效果将大打折扣。最后,从较长一段时期来看,一些行政干预措施的实施似乎与中国全力推行市场经济的初衷背道而驰,这将导致潜在的资源配置不当,扭曲经济激励机制。
换句话说,虽然行政措施已在短期内使政策制定者达到了一些经济调控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