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心理健康有谁明了?
报告类别:调查报告
行业分类:保健
调查地点:福建省
样本数量:265
样本情况:中小学教师
调查机构:海峡都市报联合福建省心理学会、福州博智市场研究公司
报告来源:福州博智市场研究公司
报告内容:
1985年,新中国的第一个教师节诞生。又逢九月金秋,第20个教师节踏着轻盈的步伐缓缓而来。在我们的生命历程中,老师,一直都是最值得我们尊敬和感恩的人。她们虽然清贫,却是学生步入知识殿堂的引路人,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她们虽是一烛微火,却燃尽自己,照亮别人。老师,不管过去、现在、还是将来都应该受到我们的尊敬与祝福。但是,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的价值观、人生观都发生很大改变。青少年逃学、犯罪、自杀等现象屡见不鲜。未成年人的心理健康,成为社会普遍关心的问题。但是,我们不禁要问:老师的心理健康又有谁知,有谁怜?我们不妨以平常心,走近教师群体,聆听她们的苦恼与困惑。
为此,海峡都市报联合福建省心理学会、福州博智市场研究公司对福建省中小学教师展开了心理健康的调查,采用统一指导语,自评法填写问卷。本次调查采用国际公认的SCL-90心理健康量表和自编的心理问题调查表作为工具,共获得265份有效问卷,其中男老师128人,女老师137人;中学老师151人,小学老师114人。
心理健康篇:问题到底有多严重?
SCL-90调查结果发现,近半数教师的心理健康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调查还显示,
29.4%的教师有轻度心理障碍,9.7%的教师有中度心理障碍,3.5%的教师已构成心理疾病。58.1%的教师感到压力大,经常出现焦虑情绪、强迫症状。
调查发现,与一般群体的“常模”相比,教师的心理问题症状主要表现为躯体化、精神不振、焦虑、过分担心、有说不出原因的不安感、无法入睡、恐怖等。
在比较了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的不同层面后发现,中小学教师群体内的心理健康水平存在以下差异:
-
性别差异:调查数据显示,除个别因子外,女教师的心理健康程度低于男教师;
-
班主任与非班主任差异:班主任在强迫症状、焦虑、人际关系等因子上的心理问题显著严重于非班主任教师;
-
年级差异:毕业班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总体上也多于非毕业班教师。
工作篇:载不动,许多愁
教师一天的工作时间有多长?32.5%的老师每天工作8小时(含8小时),
41.3%的老师得工作8-10小时,17.8%的老师每天工作10-12小时,但还有8.4%的教师每天居然要工作12小时以上。备课、上课、改作这是教师的基本环节,多数学校实行考勤制,老师白天工作时间至少8小时,再加夜办公、政治学习、业务学习,基本上从早到晚没有多少闲暇时间。因而教师工作时间长变成了教师劳动的重要特征。
图1 你每天需要工作多少个小时
老师,要备课、批改作业、做学生思想工作……在老师的眼里,她们自己的工作量到底有多大?46.8%的老师认为自己的工作量是比较正常的,但有26.5%的老师认为自己是超负荷在工作。
图2 你认为目前的工作量程度如何
老师,似园丁,用汗水浇开满园桃李。但老师无尽的付出与她们的回报成正比吗?44.9%的老师认为付出超过了回报。从学校到主管部门,从学生到家长直到政府、社会都要求教师成为“完人”、“全能”。但教师从中得到的回报却少之又少。
图3 你认为你的工作付出与回报成正比例吗?
教师目前已经成为压力巨大的职业之一。面对巨大压力,47.1%的老师可以承受,但已经有31.4%的老师认为已经难以承受了。
图4 你认为你的工作压力达到什么程度?
造成教师压力巨大的原因是多样化的。其中,升学率高居榜首;教师职业的高付出和无法与之匹配的低回报造成强烈的心理落差也是压力的主要来源之一。繁重的教学任务,巨大的工作量;微妙的人际关系及同事间的竞争、对上级领导的无所适从;高社会关注造成过大的心理压力,家长在独生子女的教育方面输不起,于是对学校教育有强烈的期待,当孩子成长与自己愿望出现偏差时则会迁怒于教师,产生诸多不理解和指责……诸多方面带给教师的是高压力、满负荷、长时间的心身双重负担,在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教海竞渡中日显精疲力竭。
图5 你认为你的工作压力主要来源是什么?(多选)
面对如此多样、强大的压力,58.2%的老师仍然能认真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甘作蜡炬愿为春蚕。
图6 当你感到压力非常大的时候,你心里会考虑如何应对?
教师这个职业随着社会的发展,地位已悄然发生变化,37.9%的人认为教师的地位一般。13.5%的人认为老师已不太受尊敬,甚至有8.3%的人认为老师已很不受尊敬。尊师重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这需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变迁而变化吗?值得我们深思。
图7 你认为现在教师的地位如何?
强大的压力、社会地位的变化是否会影响老师对这个职业的喜欢程度呢?37.1%的老师对教师职业的喜欢程度是一般,30.6%的老师比较喜欢这个职业,但也有16.5%的老师不太喜欢这种粉笔生涯。
图8 你现在对教师工作的喜欢程度如何?
如果时间能够倒流,再给一次选择的机会,园丁们是否还会选择人民教师这个职业呢?43.2%的老师还是会继续选择教书育人。
图9 如果让你重新选择职业,你还会选择当老师吗
人际篇:剪不断,理还乱
学校是一个社会的缩影,老师在其中担当着重要的角色。老师与学生、家长、同事间的关系,都影响着她们的心理健康。
教师作为未成年人心理环境的“重要他人”,他们的言行会对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和成长产生影响。30.6%的老师曾经骂过学生,29.5%的老师会因情绪低落而上课没精神,还有的老师会偏心、因心中烦恼而迁怒学生。这些不当行为都会对学生产生不良的影响。
图10 以下几种与学生之间发生的行为在你身上曾出现过吗?(多选)
老师与学生之间关系也随着社会的发展发生了变化,甚至出现了师生之间关系淡漠,学生在背后议论老师,说老师坏话的现象。
图11 以下几种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在你身上有过吗?(多选)
老师与家长之间的关系是影响教学质量的重要一环。但是,现在很多学生都是家长的掌上明珠,有些学生一出现问题,家长不分青红皂白就兴师问罪,26.3%的老师就遇到过这种情况。但是,也有21.2%的家长对孩子的教育问题不闻不问,家校之间的联系几乎荡然无存,这就给教学带来了障碍。
图12 以下几种与家长之间发生的行为在你身上曾出现过吗?(多选)
同事之间的关系也影响着教师的心理健康。22.5%的老师觉得自卑,认为自己的水平不如别人;有19.6%的老师还出现了嫉妒心理,认为别的同事似乎比自己还要顺。这些使老师之间的关系变得微妙,构成了老师的人际障碍,影响了老师的心理健康。
图13 与同事之间的交往时,你会感觉如何?
情绪篇:谁让老师歇斯底里
强大压力使多数教师出现了各方面的症状,42.5%的老师感到疲劳,38.1%的老师处于烦躁、焦虑之中,33.8%的老师出现了失眠或睡眠状态不好,30.6%的老师觉得不安,过分担心,没有归属感,还有的老师还出现了过敏、多疑,抑郁、精神不振等症状。
图14 以下哪几种情绪在你生活中经常出现吗?
面对老师如此多的症状,如果无法得到及时调节就会造成心理枯竭,具体表现为失去爱心和耐心。13.5%的老师就经常发生上课气氛达不到自己的要求,会情绪失控、朝学生发火的场面。
图15 上课时学生突然出现你不希望出现的状况,你会情绪失控吗?
当生活中出现烦心的事情,38.4%的老师有时会在工作中不自觉地流露出,21.9%的老师会感觉到上课也很烦,影响了课堂质量,有时也会使学生受到伤害。
图16 当生活中出现很烦心的事情,你会把情绪带到工作中吗?
当老师感到自己情绪不良时,53.7%的老师会通过运动来舒缓情绪,47.9%的老师会采取向别人倾诉的方式来缓解,41.5%的老师则会利用睡觉来去除不良情绪。但还有23.8%的老师找不到宣泄的方式、方法,甚至有3.6%的老师已经对药物产生了依赖关系。
图17 当你感觉到自己有不良情绪时,你会选择什么方式自我调节?
教师,是我们每个人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人物。她们的言行直接、间接地对我们的身心健康、成长造成了影响,老师的不当行为会在无意识或事与愿违的情况下对学生造成无法弥补的伤害。因此,如何提高教师自身心理健康水平,如何建立一套教师心理支持网络,为教师搭建一个交流、沟通、成长的平台?这些问题俨然已成为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
问题解决篇:
教师心理按摩:提高自我心理调适能力
教师是教育者,教师的心理问题当然可以在他人的帮助下解决,在排除外部压力后得到缓解或消失。但教师的心理问题经常的、大量的、主要的应靠自我教育,即通过自我调适来保持自己的心理健康。
1、认清形势,调整心态,适应现实。时代在前进,社会在发展,改革在深入,作为教师自己的观念也须随之转变,以跟上急剧发展的形势,面对现实,接受挑战,勇于竞争,积极进取,以愉快的心情接受自己的教师身份,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端正教育思想,提高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2、坦诚开放,正视自己,承认自身的不足与缺陷。加快专业知识的充实提高,积极参加继续教育和业务进修;以“平常心”对待一切事物“拿得起,放得下,想得开”,不做自己力所不及的事,不给自己出“难题”,扬长避短,培养自己良好的个性,建立适度的期望,以体验成功的快乐,增强自信心。
3、接纳他人,以诚待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要善于接纳他人,学会欣赏别人,为同事的成功喝彩,工作中、生活上互帮互助、团结协作,以自身的诚意,换来同事、家长、学生的信任,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4、丰富自己的业余生活和家庭生活,培养广泛的兴趣爱好,合理安排时间,松驰自身紧张的心情,劳逸结合,张弛有度;烦恼时主动与领导、同事、朋友或家人聊聊天,以转移注意,释放积郁;平时多学一点心理学知识,以加强心理健康防卫,更好地从事教育工作,促进自已身心的健康。
总之,解决教师的心理问题已迫在眉睫,应该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并着于研究解决。只有这样,我们的教师才能更好地担负起教书育人的职责,青少年的心理素质才能得以提高。
(全文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