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眼中的德国:印象好但不深
报告类别:调查报告
行业分类:调查
调查地点:北京、上海、广州、成都、沈阳、西安、武汉、济南、大连、厦门
调查时间:2004年8月
样本数量:3212
样本情况:14-60岁的常住居民
调查机构:零点调查与指标数据网
报告来源:零点调查与指标数据网
报告内容:
在今年5月中国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对德国进行正式访问之后,德国总理施罗德也将于今年12月再次访问中国。此前施罗德已经五次访华。中德双边贸易额在去年年底突破400亿美元大关,两国互为对方在欧洲和亚洲最大贸易伙伴。中德两国关系正如温总理所说“基础牢固,前景广阔”。
零点调查与指标数据网最新发布的一项合作研究结果表明,德国在中国人心目中印象良好,但不够深刻;德国品牌优质优价的形象已经深入人心;德国在文化教育领域还应加强与中国的交流;中国人认为中德关系是友好的,并且认可程度呈现逐年递增的趋势。这一调查结果来自零点调查多年来进行的《中国城市居民眼中的世界调查》。
中国人眼中的德国:印象好但不深刻
在2003年6月28日完成的对北京、上海、广州三市444名18至60岁市民的随机抽样电话访问中,当被问及“世界上哪个国家或地区给您留下了深刻印象”时,提到德国的比例仅为1.7%,在所有国家中列第8位,排在中国(37.4%)、美国(26.5%)、法国(5.1%)、日本(3.8%)、澳大利亚(3.2%)、伊拉克(3.1%)、英国(1.8%)之后。尽管德国在中国人心目中的印象不算深刻,但却是一个印象良好的国家,多数人在被问及对德国的印象时选择了“富裕”(35.6%)、“强大”(29.8%)、“清洁”(20.2%)三个褒义词描述了他们的内心感受。
德国厂商:让“德国”的标志再鲜明些
不仅德国在中国人心目中印象良好,德国产品在中国人眼中也已经树立了良好的形象。在描述德国产品的三个典型特征时,多数人选择了代表优质优价的词汇,排名前五的是“质量可靠”(27.1%)、“精细、周全”(10.6%)、“先进、高档”(10.5%)、“实用、实惠”(7.2%)、“严谨、稳重”(6.5%)。特别是在“质量可靠”、“严谨、稳重”这两个特点上,德国产品相对于其它国家的产品来说在中国老百姓心目中表现得更为突出。而选择“轻巧、靓丽”等外形元素词汇描述德国产品的人较少(近1%),没有人选择“低档、粗制滥造”等负面词汇。
中国人心目中典型的德国产品往往是注重质量的产品。如在问到德国最典型、最具代表性的品牌时,中国城市居民的主要选择是“大众”(22.3%)、“奔驰”(19.6%)、“西门子”(13.3%)、“宝马”(12.1%)这类质量为先的汽车、电子类产品。事实上,德国人严谨近乎古板的个性和追求完美的习惯也令他们的产品在质量、品牌上占优,却很少以外观取胜。如零售巨头“麦德龙”公司媒体官员于尔根·霍迈尔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在采购商品时,安全性、质量品质和新鲜度是他们关注和检查的主要目标。“麦德龙”这一德国品牌对品质的注重与许多其它超市品牌追求低价的策略不同,反映了鲜明的德国特征。但中国人提及德国品牌时,却很少有人想到“麦德龙”。如果“麦德龙”在中国宣传时强调自己是一家德国公司,他们注重品质的特征会更容易被中国人认同,从而吸引更多注重品质的目标客户。
德国政府:应进一步加强中德文化交流
德国在中国人心目中印象不深刻还表现在某些微观与宏观领域的问题选择上,中国人与德国交流的愿望不太强烈。
在一些个人微观生活领域的问题上,中国人对德国的选择率不高。如2004年8月使用多阶段随机抽样方式针对北京、上海、广州、成都、沈阳、西安、武汉、济南、大连、厦门10个城市的3212位14-60岁的常住居民进行的入户访问结果显示,中国人在留学国家问题的选择上,德国(4.7%)在非英语国家中仅排第三,落后法国(10.5%)、日本(7%),更落后英语国家美国(22.1%)、澳大利亚(19.6%)、英国(12.5%);而在另一项2003年6月28日完成的对北京、上海、广州三市444名18至60岁市民的随机抽样电话访问中,在未来十年中最有用的外语选择上,德语(10%)落后英语(97%)、日语(43%)、法语(20%);在2004年5-6月完成的对北京、上海、广州、武汉、成都、沈阳、西安七市1252名14-60岁市民的随机抽样入户访问中,在最想居住的国家选择上,德国(2.5%)的排名也仅列第10。
在“中国最应与哪个国家交流合作”的宏观问题上,中国城市居民对德国的提及率也不高。在不同领域的交流合作国家的选择上,德国的提及率分别是:经济方面,4.4%,列第4;军事方面,3.1%,列第3;文化教育方面,4.2%,列第6。
进一步分析发现,与英国、法国相比,在“经济交流合作”、“军事交流合作”伙伴问题上选择德国的人数略高,但在“文化教育交流合作”的问题中选择德国的中国人却明显少于英法两国。国家在文化教育领域的形象相对于经济、军事领域的形象容易改善,特别是德国人在文化教育领域对世界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如歌德、海涅、贝多芬、巴赫、门德尔松、康德、黑格尔、瓦格纳等中国人熟悉的名人都出生于德国。如果德国加强中德文化教育交流,宣传其在文化教育领域的先进地位,提高中国人在文教领域对德国的认知程度,将有利于加强德国在中国人心目中的好印象。
中德关系:明天会更好
在对中德关系的看法上,中国人在“对中国友好”的问题上选择德国的比例呈逐年递增趋势,并且明显多于“对中国不友好”的负面问题上选择德国的人数。
尽管德国被选为友好国家的次数明显高于被选为不友好国家的次数,但值得注意的是认为德国是对中国友好的国家的群体比例仅在5%到9%之间,在所有国家排名中的第8、9位间徘徊。我们认为中德友好程度在中国城市居民心中的位置还有提高潜质。相关资料显示中德交往非常密切,德国多年来一直是中国在欧洲最大的经贸、技术合作伙伴。截至2003年底,德国在华实际投资总额已达885亿美元,其中2003年德国企业在中国的投资额为8.5亿美元,是欧盟国家中增长最快的。在华投资项目总数为3504个,在中国建立独资或合资企业的德国公司有1700多家。在2003年中德之间的双边贸易额达到419亿美元,增长率为50.7%,占到中国和欧盟国家的贸易额的40%,创造了新的纪录。不仅中德交往友好密切,而且正如前文所说,德国在中国人心目中印象良好,如果进一步加强中德文化交流,在中国人心目中树立德国文化教育领域的先进形象,将有助于加深中国人对德国的好印象,并进而提高德国在中国人心目中的友好度。
(全文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