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调研公司 培训会议 行业情报 付费报告 免费报告 调研文库 求职招聘 执行峰会 邮  箱 论  坛 搜  索
我的帐户  会员登陆  会员注册
热点话题 | 行业动态 | 项目招标 | 咨询黄页 | 涉外调查
注册成会员
定性研究 | 服务评估 | SPSS专题 | 消费者研究 | 产品开发 | 品牌传播
汽车 | 通信 | 经济 | 房地产 | 互联网
我的帐户 |会员登陆 |会员注册
IT、液晶 | 电信增值 | 网络无线 | 饮食烟酒 | 家电、3C | 电子电工 | 2008报告预订(|)
我的帐户 | 购买帮助 | 购物车 | 忘记密码
              
IT、液晶 | 电信增值 | 网络无线 | 饮食烟酒 | 家电、3C | 电子电工
求职招聘区 | 委托代理区 | 行业讨论区 | 调研学习区 | 系统服务区

提高银行市场效率应把握八大要素

报告出处:全景网络  发布日期:2004年12月20日 09:24

报告类别:分析报告
行业分类:金融
调查机构:全景网络
报告来源:全景网络

报告内容:

  从根本上说,提高金融机构的效率是现代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计划经济下信贷融资是政府指令经济发展的辅助工具;而市场经济下货币银行是经济发展的第一推动力。在高科技和信息时代快速发展的进程中,金融效率的作用已经不限于货币银行层面,而进一步延展到经济生活的各个层面。资金的循环效率、财富的增值效率以及资源分配的均衡效率直接牵动着直接金融和间接金融的发展,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的发展,直接牵动着国民经济的投资、生产、消费和分配格局的变换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可以说,金融效率的高低直接推进或约束着经济的发展。这使人们更加深刻地领略到"金融是现代经济核心"这句话所包含的简单而深刻的含义。

  国际上有大量关于银行效率的实证研究,采用了不同的数据和计量经济学方法,这对衡量我国银行体系的研究有很好的借鉴意义,但在我国由于一些数据的可获得性还比较低,目前这项研究开展的还十分有限。对于效率的理解我们不妨把它分成两个层次:银行本身的运行效率和银行在经济运行中发挥金融中介作用的效率。银行本身的效率主要是指实现最合理的投入和产出组合的能力,可以分成规模效率、产品多样化效率、纯技术效率和资产负债的结构配置效率等。银行发挥金融中介的效率是指银行在经济增长和经济结构调整中发挥促进作用的有效性。

  在我国改革开放的二十多年时间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建设取得了显著成就,其中银行业通过推进改革和提高效率不仅支持了国民经济的持续增长,还承担了经济改革的许多成本,已经引起广泛关注,但与国际银行业相比,我国银行改革有待进一步推进,市场效率有待进一步提高。尤其是入世过渡期即将结束,我国银行业改革的紧迫性越来越集中在提高银行的市场效率上了。

提高市场效率的八大要素

  一、环境要素:经济发展与金融体系的稳健乃至效率水平具有直接关系。宏观调控一方面使得商业银行的市场运营效率从膨胀回归实际;另一方面又为提高商业银行的市场运营效率创造了新的机遇和新的增长点。因此,宏观经济良性运行和必要的宏观调控是提高银行效率的环境要素。

  二、基础要素:各国经济竞争力比较的一个最重要的方面就是金融机构效率的比较。为了提高金融机构效率必须进行能力培养和基础建设。

  三、竞争要素:中外资金融机构的竞争在向纵深发展,即由外部市场份额的竞争开始在金融机构内部进行股本经营合作。扩大金融对外开放是提高银行效率的竞争要素。

  四、制度要素: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金融机构特别是银行机构改革的重点都放在完善法人治理结构上,这是银行提高效率的一个制度要素。

  五、市场要素:在全社会资金融通总量增长中,加大直接融资比重不仅是风险转移和分散的需要,也是商业银行在更广阔的市场领域中,提高自身经营效率和市场资源配置效率的需要。因此说,发展直接金融是提高银行效率的市场要素。

  六、核心要素:树立坚固的风险-收益理念,正确处理风险和收益的关系是金融机构提高经营效率的永恒课题。因而风险-收益和资产-资本关系,是提高银行效率的核心要素。

  七、盈利要素:金融机构的效率和效益归根结底是向市场推出合格产品。因而创新产品和优质服务是提高银行效率的盈利要素。

  八、价格要素:利率市场化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商业银行必须在市场化的环境中,通过提高自身的自主定价能力,提高经营效率,从而提高运营能力。而利率市场化是提高银行效率的资金价格要素。

  1、宏观经济良性运行和必要的宏观调控是提高银行效率的环境要素。

  从国际国内的经验看,经济发展与金融体系的稳健乃至效率水平具有直接关系。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银行效率的增强与一国经济形势密切关联,并是经济平稳增长的重要支持因素。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和1999年的巴西金融动荡,由于银行体系状况的不同,过程与结果并不完全相同。亚洲在货币贬值过程中银行危机也随之出现,银行效率荡然无存;而巴西货币贬值过程中银行体系相对稳健,银行效率增强了抵制金融动荡的信心。2001年的阿根廷危机,银行出现挤兑现象,是因为国库已经亏空,整体经济已经处于崩溃边缘,实际上阿根廷银行的稳健性相对较好,但也无济于事。这些国际银行业的经验教训值得思考。

  关于宏观经济调控用经济学的语言说,就是运用财政货币政策措施来"熨平"经济波动,往往是和国民经济的大幅度起落风险相联系的,是和经济金融动荡乃至危机相联系的。在建立健全市场经济的进程中,金融机构的安全是国民经济安全的核心。金融机构的稳健运营是国民经济稳定增长的核心。金融机构的改革和由此而来的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是国民经济效益提高的核心。金融机构经营不善,风险加大、效率不高,在某些实体经济部门出现过热增长的情况下,就容易导致宏观经济的起伏,甚至大起大落;经济结构必然失衡,经济效益必然折损。这种情况下,宏观管理部门启动调控措施是必要的,金融调控监管部门的措施往往是对银行金融中介作用做符合经济稳定发展方向的矫正,使银行业的金融中介效率得到正确引导和发挥。

  2004年我国的宏观调控取得了显著成效,固定资产投资规模过大,部分行业增长过热,货币信贷投放过快的情况发生了显著变化,经济生活中的一些不健康、不稳定因素得到了克服,国民经济正在向着预期的方向发展。这些成效的取得固然是和高层果断决策相联,和宏观调控部门的运作相连,也和商业银行贯彻高层决策精神和调控监管部门的要求,加强风险控制,调整信贷结构,提高运营效率紧密相关。

  货币信贷是国民经济资金供给的闸门。中央银行的货币调控措施必须通过商业银行的运作才能完成政策传导,调控过热的行业和过大的规模必然要求商业银行做出有市场效率的营销决策,依靠商业银行有针对性地调整信贷供给的力度。从银行效率的角度看,如果按照过热的态势发展下去,信贷资源的配置会更加不合理。宏观调控一方面使得商业银行的市场运营效率从膨胀回归实际,从错配回归理性,不再助推并缓解产业结构、行业结构的扭曲度;另一方面,宏观调控又为提高商业银行的市场运营效率创造了新的机遇和新的增长点,调控政策、营运指引、窗口指导和风险提示给银行业的正常合规经营营造了良好的经济金融环境,也为商业银行实施现代企业制度并通过制度性的、机制性的变革,进一步提高营运效率奠定了坚实的经济基础。

  2、加强能力建设是提高银行机构效率的基础要素。

  各国经济竞争力比较的一个最重要的方面就是金融机构效率的比较。但为了提高金融机构效率必须进行能力培养和基础建设。当今国外理论界有一个十分时髦的名词,叫做"能力建设"。所谓"能力建设"就是指通过教育、培训、辅导和资源投入来增强经济体、政府、机构和个人的发展能力。这一理论特别强调通过改善人们生活际遇的激励机制来发展一种安全、稳定和可持续发展的组织结构和体系。简而言之,就是培养政府、机构、企业和个人的自我发展能力。银行业要提高效率,也需要提高基础能力的建设。就广义的金融机构的能力建设而言,可以包括软件实力建设和硬件实力建设。

  就软件实力建设来说,包括与员工素质提高有关的教育、培训、辅导交流与企业文化培育等。中国的银行机构一直在加强经营管理队伍的培训,促进员工队伍素质的提高。尽管与国外银行的员工培训还存在一定的差距,但在接受先进理念、接受先进银行技术能力、在与国外同行交流的能力上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中国的银行机构一直在努力加强信贷风险控制和建立业绩考核体系,初步建立了业绩文化和风险文化,强化了激励约束机制。

  就硬件建设来说,包括资源投入、技术平台建设等方面。中国在努力构建一个有规则有秩序的市场竞争环境。在1999年国家财政发行特种国债和2003年中央银行国家外汇储备两次注资剥离后,银行的不良贷款率有了显著下降,历史包袱沉重的商业银行得到了休养生息,奠定了进一步提高效率、增强竞争力的基础。同时,经过重组改制所建立起来的多元化的股权结构给了商业银行一个稳定的制衡治理架构,有利于清除国有商业银行原有的浓郁的机关色彩,有利于形成高效组织治理结构,在人事、薪酬、组织制度方面银行将真正拥有自主权,这有利于形成一种在市场经济环境中自我发展的组织结构。需要特别指出的是,运用高科技建立统一的信息与业务处理平台,是提高银行效率的技术点,也是加强银行机构能力建设的重要一环,在这方面我们的商业银行发展是不平衡的。

  除了上述内部能力建设外,调控监管部门要为商业银行能力建设营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建立一个能够容许自我良性循环发展的生态体系。例如中央银行积极推动货币市场的发展,扩大货币市场的参与主体,大力推进公开市场业务操作,增强银行存贷款利率的市场化程度。而监管部门要为商业银行的金融创新和混业经营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

  3、扩大金融对外开放是提高银行效率的竞争要素。

  我国商业银行特别是国有大商业银行的竞争效率,经过国内金融市场的洗礼已经有了很大的提高。由于受到几十年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国有商业银行传统管理模式的转变不可能完全通过自律性的渐进改革来实现。在金融业开放时代到来之际,通过外资金融机构的引入,相比较而益彰,相竞争而发展。因为提高商业银行的竞争效率是我们的既定方针。我国签定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协议至今已有3年,按照五年过渡期计算,现在已经可以说是到了后过渡期时段。据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公布的统计数据,截至2004年10月份已有19个国家或地区的62家外资银行在中国设立了204家营业性机构,其中105家已经获得批准经营人民币业务,在华经营的产品和服务有100多个品种,相当于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办理的业务品种的三倍多。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到11月末,我国已有9家中资商业银行吸收了境外投资者入股。这说明中外资金融机构的竞争在向纵深发展,即由外部市场份额的竞争开始在金融机构内部进行股本经营合作。随着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的推进、公司治理机制的建立,特别是境外机构投资者的引进,这种股本合作、混合竞争的势头越来越明显。这必将促使中资金融机构和中资控股的股份制金融机构大大提高合作效益和竞争效率。

  随着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协议规定的开放时间的推进,预计在今后几年内,外资金融机构进入我国的营业机构会不断增加、业务规模会不断扩大,对我国金融机构在理念转换、管理经验、风险控制、产品创新、经营效率以及竞争策略上,都会给予较多启发和促进。中资金融机构必须抓紧后过渡期时段,努力提高自身的经营效率,应对这种来自外资金融机构的不断增加的压力。而有关部门也一直将金融机构改革工作的重心,放在境内中资金融机构的股份制改造和完善经营管理机制上,希望能够有效地提高我国商业银行的竞争能力,在应对外资银行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这是必要的。

  同时也要注意到,国内银行机构要提高竞争力和经营效率,更好地应对外资银行的竞争,不能只限于国外金融机构的单向引进,增加境内竞争压力,而应同时积极进军海外金融市场,努力介入国际金融市场。这是双向对外开放,也是自我加压的开放和直接提高效率的开放,也是配合我国企业"走出去"和建立稳定的资源供应系统,确保国家能源安全所必需的战略组合。中资金融机构除了努力筹建海外分行和子公司外,还要针对这种方法介入的过程冗长,政策壁垒高,在经营管理上难以很快融入当地金融市场等,采用兼并收购当地金融机构等市场化的运作方式,以减少市场进入阻力、缩短当地化时间、获得原金融机构的管理人员和经验,在提高国际市场运作效率的同时,提高中资金融机构在国内金融市场上的运营效率。

  4、建立法人治理结构是提高银行效率的制度要素。

  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金融机构,特别是银行机构改革的重点都放在完善法人治理结构上,这是银行提高效率的一个制度要素。世界上鲜有治理结构不完善而能提高效率、自立于市场竞争中的金融机构。同其他各行各业一样,中国银行业也在发生巨大的变化:我国国有银行正在进行商业改造,全国性的股份制商业银行的市场份额逐渐增加,城市商业银行的发展也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与市场经济迅速发展的需求形成鲜明对照,过去在银行机构的改革进程中,我们曾经实行过企业化的经营管理,也实行过行长责任制,我们也把"国家专业银行"的名称改为"国有商业银行",这些努力的目的是要解决国家银行在中央银行职能和商业银行职能分开后商业银行运作的机制和效率问题。

  但因为国有资本和出资人的委托代理问题没有解决好,国有商业银行管理层的政治化取向往往使其经营管理职能错位。经营目标多元,经营管理不善、经营效率较低、经营效益不高,在付出若干次学费之后,仍然不能达到"自筹资金、自主经营、自担风险、自负盈亏"的理想境地。与之相反的是不良贷款比率居高不下和"企业难贷款、银行贷款难"。如此看来,这显然不是零打碎敲式的修补和"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式的"对症"治疗所能解决的了,而必须进行制度性的、机制性的、根本性的改革。

  降低金融体系的风险,建立市场化的、有效率的银行体系,为经济的持续高速发展服务,这是我国银行改革的目的所在。在经过长时间的渐进改革探索后,高层已经把商业银行改革的目标锁定在实行现代企业(银行)制度上,并制订了"三步走"的战略。这就是:首先改革国家银行体制的弊端,使之转向国有独资商业银行体制,再由国有独资商业银行经过财务重组转化为股份制商业银行,建立以股东大会、董事会和监事会为架构的新型治理结构,使股份制商业银行的权力、决策和执行、监督各方面的职责清晰、相互制衡,最后在条件成熟时可在境内外上市。国有商业银行通过股份制改造这种制度性建设,不仅会比较彻底地改革国有大银行的弊端,提高金融机构自身的经营效率,也必然提高银行体系的资源分配效率。考虑到不同金融市场之间的相互渗透和影响,甚至可以说会有助于提高全社会的资源配置效率,有效增强国内外投资者对整个金融体系的信心。

  目前这一决策正在中国银行和中国建设银行两家原国有商业银行中推行。中国银行和中国建设银行股份制改造的总体目标是,按照"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通过财务重组、内部改革和严格外部监管,真正建立现代金融企业制度健全法人治理结构,转换经营机制,加强内部管理,实现可持续发展,成为资本充足、内控严密、运行安全、服务和效益良好、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商业银行。这两家银行还要引进境外战略投资者,并创造条件,选择有利时机在境内外上市,实现公众持股。这样的制度改革在中国的国有大银行中实践还是第一次,道路不会是平坦的,解决好国有大股东和管理层的代理问题需要进行大胆的探索,但肯定会对提高金融机构的经营效率发挥深刻作用。

  5、发展直接金融是提高银行效率的市场要素。

  从社会资金结构的广阔角度看,发展中国家金融机构效率不高的重要原因之一是直接金融不发达,甚至直接金融和间接金融的比例失衡。目前我国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比例就严重失衡,而且已经开始制约经济持续协调健康的发展。我国直接金融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约为10%,间接金融的比例为90%。另据统计,由于近几年股市持续低迷,企业通过发行股票和债券的直接融资,占银行贷款的间接融资的比重从2000年的12.17%下降到2003年的4.27%,远远低于发达国家50%以上的比例。2004年上半年,我国非金融企业部门贷款、国债、企业债、股票融资同期相比,贷款比重上升8.8个百分点,其他三项分别下降6.1、0.4和2.3个百分点。从统计的整体情况看,上半年企业的股票融资额同比减少67亿元人民币,降幅为16.1%,企业债仅发行65亿元人民币。

  我国直接融资下降的主要原因是因为近年股票市场低迷、企业债券市场萎缩,进而使企业融资绝大部分是靠银行贷款,企业融资渠道越来越狭窄,高度依赖贷款形成金融市场扭曲局面。这不仅不能适应经济增长提出的多样化融资需求,而且对资金资源分配效率产生了负面影响。

  一是不能适应企业增加股本,进而扩大股本融资的需求。银行信贷是一种有条件的资金让渡配置活动,其重要的先决条件是拟借款企业要有一定比例的资本金,即使是发放无抵押的信用放款,企业可以不提供用做抵押的物产,但必须有足够的资本金。如果企业资本金不足就不能取得银行信贷,同时存在的问题是企业也不能用银行贷款补充资本金,或是把部分银行信贷充做资本金以取得整笔银行信贷。从逻辑的角度看,在银行和企业之间使借贷交易成立的一个充分和必要的条件,是企业资本金要求。既然两者之间不能解决这个问题,就有必要引入第三者,或者进入另外一个市场,比如企业到资本市场筹措资本金,借以完成扩大经营所需的股本融资过程。这样看来,资本市场就成为银行将资金资源高效率放贷给企业的先决市场条件。

  二是资本市场不发达会使金融风险过多聚集在银行体系内,易导致金融动荡。因此要大力发展资本市场,以缓解间接金融的压力,提高银行市场效率的要求。现代市场经济中,金融运行的一般规律是短期资金需求主要靠银行贷款,以间接融资的办法予以解决;长期资金的需求主要靠发行股票和债券等直接融资的方式来解决,以避免间接融资方式所固有的用短期资金来源解决长期资金需求的种种弊端或风险。而目前我国的现状却是90%的长期资金需求基本通过商业银行以间接融资方式解决。商业银行的资金来源又多是以短期资金为主,短存长贷极易产生流动性问题,潜藏着金融的结构性风险。

  商业银行的公司运作与实体经济公司不同,往往能以较少的股本为支持吸收大量的公众存款,财务杠杆比率很高,在发生危机损失和倒闭时,对债权人的补偿往往由存款保险公司或国家承担。而直接金融的情况就不同,在资本市场上债权人和筹资人是直接联系的,在发生损失和倒闭时,债权人只能根据有关法规,按程序按程序取得自己的补偿份额,而这个补偿额是不确定的,因为投资者在金融市场上要自己承担投资风险。可能正因为如此,金融市场交易的效率一般说是高的。与市场投资者相比,银行的存款者相对有保障;从经营者的角度看,损失的名誉的确和自己作为银行家的前程紧密相关,而银行的倒闭和损失赔偿可能就因为有存款保险公司和国家的支付而往往不努力促进银行经营效率的最大限度提高。在中国的情况下更是如此。

  此外,我们主张在全社会资金融通总量增长中加大直接融资比重,这不仅是风险的转移和分散的需要,也是商业银行在更广阔的市场领域中,提高自身经营效率和市场资源配置效率的需要。在资本市场的逐步发展进程中,银行机构显然较为容易发现代理业务和混业经营的商机,发现自己利用资本市场开拓金融业务(如资产证券化和信贷衍生产品)的商机,甚至成立货币市场基金等附属投资机构,从而能够在更广阔的领域中开拓业务,提高效率。

  6、风险-收益和资产-资本关系是提高银行效率的核心要素。

  银行和金融机构是风险行业,其经营发展中的过程就是买卖风险和转移风险的过程;承担高的市场风险就可能得到较高的市场收益;反之风险较低得到的收益也相对较低。但是金融机构的经营者往往受到高收益的诱惑,不能准确的识别市场风险程度,而造成亏损以至破产的可能。特别不能理智地看到高收益背后隐藏的高风险,也往往不能看到自己承担风险的实际能力。因此,每个金融机构都要处理好风险和收益的关系,不要成为不清醒的冒险企业,要成为理智承担风险的金融机构,即要成为稳健的金融机构。在稳健的基础上追求利润的最大化,这才是提高银行经营效率的基本原则。从一定意义上说,树立坚固的风险-收益理念,正确处理风险和收益的关系是金融机构提高经营效率的永恒课题,是银行效率得以提升的哲理所在,也是银行正常运营的折损承受点之所在。

  为了促进金融机构的稳健经营,外部金融监管是十分必要的。金融监管的目的说到底,就是要给金融机构的稳健经营划定一个基本的比例框架,通过必要检查,提示风险,促使金融机构规避效率弱化和系统性发生的,也就是避免爆发危机的可能。而银行市场风险及与之相对应的效率的标准化、国际化原则就是其最为重要的基础。

  众所周知,巴塞尔新资本框架协议已经颁布实施,发达国家和一些发展中国家已经开始实施,我国将推后实施。在新协议的推动下,我国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水平将有一次大的飞跃,并为银行市场效率产生推动作用。巴塞尔协议是国际银行业统一监管的一个划时代文件,它可以说是国际金融界的"神圣公约",是世界银行业的根本大法。协议由三大支柱组成,一是最低资本要求,二是监管当局对资本充足率的监督检查,三是信息披露。老协议里银行的资本充足率要求达到8%的标准未变,新协议修改内容反映在对风险资产的界定方面,即修改反映计量银行各类风险的计量方法,使资本充足率与银行信用资产风险的大小紧密结合起来。通过学习新资本协议,我国部分商业银行已经开始行动,首先就是据五级分类的要求对贷款作进一步细分,并在此基础上根据不同的风险权重提取充足的呆坏帐损失拨备,计算拨备后和税后利润,将利润做实,然后来进一步测算资本充足率的高低,并在测算合理资产扩展速度的同时,采用配股增发、引入战略投资者、发行次级债和可转债等方式补充资本金。在提高贷款管理水平和建立资本约束机制方面已经迈出了可喜的一步。在新协议的推动下,我国商业银行从做实资本金入手的"资本-资产"管理水平将有望出现较大的飞跃,市场效率将会进一步提高。

  7、创新产品和优质服务是提高银行效率的盈利要素。

  不论是能力建设,治理结构,还是内控制度,最终都要落实在市场竞争上,市场竞争的实质是人才和管理的竞争,但归根结底是金融机构向市场提供产品的竞争。金融机构的效率和效益归根结底是向市场推出合格产品和适宜服务的效率和由此而取得的效益。在经济转轨过程中,我国银行机构向公众提供的产品和服务已从"存款、放款、汇款"的"老三样"向更广阔的领域发展。例如,由简单储蓄向储蓄投资连接、代理转化,继而又向委托理财、外汇结构性产品发展;贷款也由生产领域向消费领域扩展,外汇市场交易也由人民币与美元的头寸调换转向外币对外币的交易;商业银行推出了多种多样的人民币和外币的信用卡。资本市场的金融产品创新更是层出不穷;期货衍生产品也在逐步推出。今后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从目前的情况看,由于我国金融机构正在体制改革进程中,可借鉴的产品服务在外资金融机构和国外金融市场上有很多,可以信手拈来。问题在于不结合国情的同质产品和服务并不能提高金融机构整体的效率,反而会降低其公众选择性。这是必须认识清楚的:市场细分只需要创新产品和差别服务,而不需要同质竞争和产品模仿。模仿肯定无效率,同质肯定低效益。

  随着我国GDP的快速增长和经济体制改革的推进,大多数市场商品的价格已经由市场决定,可以说我国已经初步建立了市场经济体系,正在向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迈进。同时,中央银行正在推进利率市场化的改革,逐步推进资金价格的市场供求决定。在今年10月底的存贷款利率调整中给商业银行预留了自主定价的空间。商业银行应当根据自己的条件,运用好这一政策,进行市场细分、差别定价,有序竞争。

  8、推进利率市场化是提高银行效率的资金价格要素。

  银行利率市场化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商业银行必须在市场化的环境中,通过提高自身的自主定价能力,提高经营效率,从而提高运营能力。僵化的利率结构和管制的利率水平,只能扭曲市场规律,存款产生利率贴水,贷款变成便宜货币,形成逆向选择,不正当竞争,扰乱市场秩序,酿造金融风险,甚至金融危机。事实上,对存贷款利率的控制使银行保护色彩延续,最终将导致对银行效率水平的束缚,对国民经济发展产生负面作用,使国家承担银行风险。

  我国的价格机制管理有特殊情况,双轨制的转换阶段,具有两种价格体系逐渐交融或替代的磨合阶段;一方面要关注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另一方面也要看宏观管理的侧重点,既要看供给关系,也要看需求关系。从我国现阶段的经济发展态势和经济结构的变动态势看,利率政策的调整不能只看CPI,CPI与存款利率的关联,贷款利率与其他因素如生产资料价格指数的关联度或许更大一些,可见,各种价格指数的综合考虑或将成为决定未来利率走势的关键。

  中央银行10月份出台的加息举措,既体现着利率调控手段的转变,更标志我国利率市场化进程的加快,因为其不仅仅是存贷款利率上调,更重要的是拓宽企业机构自主定价的意识与能力,利率上限与下限的扩大,使市场经营者定价的自主性进一步强化,是对银行效率改革的一种具有重要意义的推进。商业银行必须研究宏观经济走势和包括利率调整在内的货币政策,努力把握机遇,应对挑战,讲求科学管理,效率经营。

  市场经济发展到今天,有些规律已经看得很清楚。从资金流动的角度说,资金是经济的血脉,金融机构的资源配置效率和微观运营效率是金融发展的基础。进入新世纪以来,全球市场经济经历了一段低迷后已经走上复苏的道路,这对金融机构的运营效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提高资金效率,降低金融风险,合理配置资源,增加金融效率,对银行业来讲这是无法回避的挑战。

  (全文结束)

行业分类

免费报告搜索
关键字:
广告服务 - 法律条款 - 注册指南 - 关于我们 - 企业客户
Copyright © 1999-2008 3see.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北京信通四方企业顾问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京ICP证080069号
TEL:86-10-85863259  客服:service@3see.com 
投稿:contribute@3se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