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度中国居民生活质量指数调查结果之3
报告类别:调查报告
行业分类:调查
调查地点:北京、上海、广州、武汉、成都、沈阳、西安、浙江绍兴诸暨、福建福州长乐、辽宁锦州北宁、河北石家庄辛集、湖南岳阳临湘、四川成都彭州、陕西咸阳兴平
调查时间:2004年11月
样本数量:3859
样本情况:18-60岁常住居民(农村是16-60岁)
调查机构:零点调查与指标数据网
报告来源:零点指标数据网
报告内容:
物价飞涨,生活成本增高;同时,经济发展的良好势头也让不少人享受到了收入增长的喜悦。伴随着生活成本和收入的双重变化,过去一年中国居民对个人生活满意度的评价如何?根据零点调查与指标数据网2004年11月进行的《中国居民生活质量指数研究报告》的调查结果显示,中国居民总体生活满意度稳中有升,农村居民生活总体满意度好于城镇居民;个人经济状况满意度不高是阻碍总体生活满意度提高的最重要因素;居民对微观环境的评价不如对宏观环境的评价。
该调查使用多阶段随机抽样方式(城镇地区)和整群抽样方式(农村地区)于11月针对北京、上海、广州、武汉、成都、沈阳、西安7个城市,浙江绍兴诸暨、福建福州长乐、辽宁锦州北宁、河北石家庄辛集、湖南岳阳临湘、四川成都彭州、陕西咸阳兴平7个小城镇及其周边农村地区的3859名18-60岁常住居民(农村是16-60岁)进行的入户访问,其中城市居民1876人、小城镇居民1134人、农村居民849人。数据结果已根据各地实际人口规模进行加权处理,在95%的置信度下本次调查的抽样误差为±1.78%。
农村居民生活总体满意度好于城镇居民
目前中国居民生活的总体满意度评分均值是3.5分,处于“一般”和“比较满意”的中间水平。与前两年相比,居民的满意度水平稳中有升,高于2003年调查的3.43分,与2002年调查的3.49分基本持平。分地区看,满意度得分均值在农村最高(3.59分),城市(3.38分)次之,小城镇最低(3.32分)。农村居民中对总体生活满意度持负面评价(回答“非常不满意”和“不太满意”)的比例(17%)低于城市居民(25.6%),持正面评价(回答“非常满意”和“比较满意)的比例(69.7%)高于城市居民(62.5%)。
居民对总体生活的满意度并不完全与客观的生活水平等价。农村人生活简单,尽管物质生活水平不及城市人,但对生活的期望值也低,使得他们在总体生活满意度指标上表现好于城市人。城市居民虽然有相对较好的物质条件,但面临更多的生活压力,他们对总体生活满意度的评价反而逊于农村人。同时,由于生活满意度评价反映的是个人生活状况经受访者心理映射后得出的结果,得分高低往往是受参照因素和个人心态的影响形成的"比较评价"(包括与过去比较和与周围人的比较)。具体而言,农村受访者往往是参照居住在同一地区的农村人生活状况得出自己对总体生活满意度的评价,这就令在不同地域中形成的满意度评价标准不同,从而减弱了不同区域间物质生活水平的差异对满意度评价的影响。
个人经济状况满意度不高是阻碍总体生活满意度提高的最重要因素
同一区域间,不同收入水平群体间生活满意度差异明显,月收入越高的群体总体生活满意度得分均值越高。通过相关分析得出的各分项指标与总体生活满意度之间的相关系数代表人们在各分项指标方面的满意度对其总体生活满意度的影响程度。调查结果显示,“个人经济状况满意度”(0.463)和“个人职业满意度”(0.447)成为影响今年居民总体生活感受最为重要的两项指标,“个人业余生活满意度”(0.384)和“社会保障满意度”(0.37)对居民总体生活满意度产生的影响力位居第三和第四,二者的影响力较为接近。这四项影响力排名居前的指标都属微观环境指标,值得注意的是这四项强影响力指标的满意度得分普遍不高,在20项分项指标中排名处于靠后的位置。而影响力最强的“个人经济状况满意度”指标的得分在所有分项指标中处于最后一位,对总体生活满意度进一步提升的阻碍明显。
微观环境指标表现不佳
与前两年相同,与居民生活直接联系、对居民生活影响较大的微观环境指标所获评价普遍低于影响力有限的宏观指标。今年20项分项指标中居满意度排名末尾的10项指标中有8项微观环境指标,其中得分最低的“个人经济状况满意度”(3.07分)、“消费信心度”(3.08分)、“社会保障满意度”(3.11分)、“个人未来竞争力预期”(3.14分)四项指标且均属微观环境指标。
微观环境指标不仅排名靠后,而且上升动力不明显,近年来普遍处于低位平稳状态。对居民总体生活满意度影响力最大但满意度水平最低的“个人经济状况满意度”指标2003年为3.12分,比2002年(2.99分)有所提升,但到今年此指标得分水平(3.07分)又略有回落。由于今年9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去年同月上涨5.2%,导致居民对于目前消费时机的认定相对负面,消费信心度指标由去年的3.11分微降至3.08分,特别是其中的“消费时机认同度”子指标比去年有较大幅度的下降(2.65分→2.49分)。在就业机会缺乏、人口老龄化、深化改革过程中利益的重新分配使得未来命运的不确定性进一步加强的情况下,人们对于社会保障的需求更加突出和迫切。而社会保障的覆盖面不足就成为一个严重问题,在我国,中国公众中能享受到商业或社会医疗保险者不足1/4;农村居民的医疗保险条件更加恶劣,不同程度享有商业或社会统筹医疗保险者比例仅为11.7%,城市居民则为54.3%。这一研究结果来自于2003年10月零点调查公司在哈佛大学肯尼迪学院亚洲部的指导下针对3967名城镇及农村成年居民进行的入户调查。当然我们可以看到社会保障体系作为社会的安全网刚刚起步,正在不断的完善过程中,三年中中国居民对于社会保障的满意度水平由2002年的2.87分提高至2003年的3.13分,但今年(3.11分)此水平没有进一步提升而是比去年略有下降。由于国有企业改革深化,产业结构调整加快,商业竞争压力引致的流程优化设计以及地方政府机构改革等因素造成大量人员下岗失业,不仅使人们的传统就业观念受到冲击,强烈的感受到就业带来的紧迫感和压力感,同时使这一在人们个人生活领域中本就被高度关注的问题再度升温。个人职业满意度在这三年中一度成为与居民总体生活质量评价关联最为密切的第二大因素,但此项指标的满意度水平虽在2003年有所上升但在今年并未有进一步提高,并且三年来此项指标的满意度水平一直位于较低水平(3.17分→3.32分→3.31分)。
主要指标中只有居住环境满意度指标近来呈现上升趋势。高科技时代的来临要求城市建设以人为最核心元素而非效率与商品,更强调城市形态的人性化。在此理念下进行的城市建设和环境优化的过程中,人们的居住环境质量也进一步得以改善。三年来居住环境对人们的生活质量产生着重要影响,而满意度水平也逐年递升(3.1分→3.39分→3.45分)。
近四年零点调查和数据指标网的《中国居民生活质量指数研究报告》显示,社会保障问题一直是城市居民最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今年关注率排名居第四位,且在2001-2003年都排在第二的位置。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和科技水平的提高,就业压力表现明显,此时居民关心的不仅是生活改善的速度,也会关心未来存在的风险,而社会保障就是消除居民未来生活风险的定心丸。加强社会保障不仅可以加强居民对未来的信心,对于目前处于低收入水平的居民而言,更是提高生活满意度、减轻生活压力的必要措施。居民总体生活满意度的改善既需要从整体上提升个人经济状况的普遍措施,也需要在局部上对低收入群体的特殊关怀;既需要加快经济发展、改善目前的生活水平,也需要加强社会保障、提高居民对未来的信心。
(全文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