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调研公司 培训会议 行业情报 付费报告 免费报告 调研文库 求职招聘 执行峰会 邮  箱 论  坛 搜  索
我的帐户  会员登陆  会员注册
热点话题 | 行业动态 | 项目招标 | 咨询黄页 | 涉外调查
注册成会员
定性研究 | 服务评估 | SPSS专题 | 消费者研究 | 产品开发 | 品牌传播
汽车 | 通信 | 经济 | 房地产 | 互联网
我的帐户 |会员登陆 |会员注册
IT、液晶 | 电信增值 | 网络无线 | 饮食烟酒 | 家电、3C | 电子电工 | 2008报告预订(|)
我的帐户 | 购买帮助 | 购物车 | 忘记密码
              
IT、液晶 | 电信增值 | 网络无线 | 饮食烟酒 | 家电、3C | 电子电工
求职招聘区 | 委托代理区 | 行业讨论区 | 调研学习区 | 系统服务区

湖北省武汉市教育行业发展优势、存在问题及建议

报告出处:中国统计信息网  发布日期:2005年01月05日 09:34

报告类别:分析报告
行业分类:文体
研究机构:武汉市统计局
报告来源:中国统计信息网

报告内容:

  人才资源是发展现代经济的第一资源。发挥资源优势是发展经济的第一策略。武汉教育造就了雄厚的人才优势,为我市经济发展积累了十分重要的资源。

一、教育行业现状

  武汉市是全国教育大市、人才强市,融汇了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全国知名重点院校,形成了一个以高等教育为重心的教育群,为武汉市人文、科技和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基础和保证。

  2003年,武汉地区共有各级各类学校2739所,在校学生205.15万人,专任教师11.50万人,教职工17.69万人(其中市属各级各类学校2601所,在校学生139.8万人,教职工10.4万人),全市教育人口(在校学生数与教职工数之和)为222.8万人,占全市人口总数的29%,也就是说,每3.5个人中就有一个人是教育人口。

  (一)高等教育蓬勃发展

  目前,武汉拥有高等院校59所(其中市属高校10所),在校大学生63.79万人,其中普通高等院校48所,成人高校11所。经过几年扩招,2003年48所普通高校招生人数和在校生规模创新高,分别达到17.03万人和49.05万人,比上年增长26.3%和25.6%,市属普通高校在校生规模首次突破2万人,合作共建在汉8所部(委)属高校实际扩大在汉招生计划1590人,全市高考录取率达76.8%,是历史最高水平,我市考生升学渠道进一步扩展,社会就业压力减小。

  (二)中等教育进入高峰

  2003年底,武汉地区共有普通中学538所,在校生55.20万人,其中普通高中122所、初中416所,在校生分别为15.44万人和39.76万人。普通高中作为教育体系中承上启下的部分继续快速发展,招生人数和在校生规模分别达到5.75万和15.44万人,比上年增长9.4%和13.2%。普通初中教育也进入了高峰期,招生人数和在校生规模分别达到12.75万和39.76万人,比上年增长8.3%和0.5%。全年初中毕业生升学率达到80.9%。

  (三)职业教育开始回升

  2003年,武汉地区中等职业技术学校215所,经历了多年的重整组合后,现在市属中等职业学校123所,招生数开始回升,比上年增长20.9%,在校生人数8.9万人。为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对各种人才的需求,各职校调整了专业结构,建立了39个市级以上重点专业,重点专业当年就业率保持在98%以上。

  (四)社会办学持续发展

  动员社会资源发展教育事业是我市一贯坚持的方针。目前,全市共有社会办各级各类学校420所,在校生17.57万人;其中市属民办中小学、职业学校、幼儿园共408所,在校生9.16万人,比上年增长近6000人,市属在校生占全市同类学校学生总数的比重为6.8%,比上年提高0.4个百分点。

二、教育行业的特点

  (一)教育行业在经济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1.对GDP的贡献。教育业在武汉市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2003年武汉地区教育业实现增加值82.24亿,比上年增长15.6%,高于全市GDP增幅3.5个百分点,占GDP的比重为5.0%,对GDP总量的贡献率为4.3%;占第三产业比重10.0%,对第三产业总量的贡献率为8.7%,在第三产业各行业中教育业增加值所占份额为第四位,仅次于批发和零售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住宿和餐饮业;其增长速度居第三位,仅次于房地产业、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对武汉的经济起到了明显的拉动作用。

  2.对科技发展的支撑。教育为科学研究提供了重要基地,武汉的高等院校是东湖新技术开发区和武汉经济开发区的重要依托,为企业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援,是促进武汉经济升级的有力杠杆。2003年,武汉地区高校科技活动经费总筹集额15.14亿元,较上年增长21.3%,参与科技活动人员18317人,占高校教职员工总数的27.1%;其中,高校在自然科学领域科技活动人员14258人,研究课题9399项,比上年增长31.29%;承担国家级科研项目2284项,占总项目的24.3%,在承担国家级科研项目数方面为历史最高水平。2003年获国家发明奖二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7项,国务院各部门科技奖43项,省市自治区科技奖180项。技术转让收入大幅增长,高校与企业签订技术转让合同233项,合同金额0.66亿元,当年技术转让实现收入0.40亿元,比上年增长54.2%。

  (二)教育为武汉市造就了人才资源优势

  经过多年的努力,我市已发展成为全国教育规模最大的城市之一。从横向看,1999年以来武汉市普通高校发展速度基本上领先于全国,与教育发展最好的北京、上海比较,武汉市的发展速度超过了两市,到2003年,不仅可比规模超过,而且绝对数也超过了两市,武汉有两项统计指标位居全国第一,十分引人注目。一是普通高校在校生的绝对人数,二是每万人普通高等教育在校生规模。另外,武汉普通高等院校数居全国第三位。仅低于北京市(73所)和上海市(57所)。

  2002年我市普通高等教育在校生绝对人数是39.07万人,低于北京0.79万人,2003年达到49.05万人,超过北京3万多人。每万人普通高校在校生人数是632人,这个数字是北京的1.6倍、是上海的2.2倍。每万人普通高等教育在校生平均增长速度,北京、上海、武汉分别为:14.5%、15.6%、23.9%,武汉比北京、上海分别高出了9.4和8.3个百分点。

  (三)教育容纳了大量的知识人口,缓解了就业压力

  2003年武汉教育业从业人员15.38万人,占第三产业从业人员的8.3%,占全市从业人员的3.7%。目前,社会就业竞争激烈,压力很大,多途径减缓就业压力是一个迫切的任务。知识和技术是经济增长的内生变量,通过教育和培训后获得的特殊知识和专业化人力资本是经济增长重要因素。2003年我市拥有普通高校在校生49.05万人,其中,当年招生17.03万人,如果以动态的连续的观点看,在校学生人数基本上是一个常数,也是一种持续的就业规模,扩大招生规模将这一部分人的就业问题延缓三至五年,有利于缓解当前的就业压力。

  (四)教育重心上移提高了武汉人口素质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资料显示,武汉市的人口中,接受大专以上教育的为98.91万人,占12.3%;接受高中(含中专)教育的为166.66万人,占20.7%;接受初中教育的为264.72万人,占32.9%;接受小学教育的为187.63万人,占23.3%。

  与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资料相比,每10万人中拥有各种受教育程度的人数有如下变化:具有大学受教育程度的增长了1倍,具有高中受教育程度的增长了24.0%,具有初中受教育程度的增长了19.7%,具有小学受教育程度的则下降了17.7%。这个结构说明,武汉市人口素质教育的重心开始上移。

  人口素质教育是基本国力之一,受教育人口数的增加显示了人口素质具有不可逆转的经济意义。

三、教育业面临的问题

  (一)人力资本的利用水平较低

  武汉虽然拥有得天独厚的人才资源,但是开发利用的水平很低,据武汉市人力资本的供需资料显示,2003年普通高校有应届毕业生7.62万人,而当年新增从业人员中,大学生只有1.7万人,占应届毕业生22.3%。改革开放以来,在武汉地区的高校毕业生中,仅有4%左右的硕士研究生、1%左右的博士研究生在武汉就业,一定程度上说明了武汉经济发展对留住人才的吸引力不够强。经济水平、科技水平和劳动力的知识水平是相匹配的,这种认识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如何开发利用武汉的人才资源,这个问题应引起关注。

  目前,武汉已形成以钢铁、汽车、机械、高新技术为支柱、食品、服装、医药、化工为优势产业的综合性的工业体系。但这种支柱和优势产业的科技水平与国内先进水平相比在质与量两方面还有较大的距离,总体经济还处于较低的水平,资本与资产是经济发展中最稀缺的资源,随着经济的发展,人力资本在经济资源中的重要性逐步上升,进入了人力资本的作用重于资金的新阶段。但在人们的观念上,对于人力资本的认识普遍不高,人才意识不强,用人机制不灵活,人才结构不合理,结构性矛盾突出。

  (二)教育结构急待调整和改革

  1999年实行扩招以来的高校毕业生就业比较困难,现在出现的主要问题还是教育结构与就业市场需求存在结构偏差。

  各级各类学校之间的类别结构,高校内部的专业结构,都应与经济结构中的产业结构,以及劳动技术结构相匹配。经济结构的特征通过劳动力市场的需求来表现,如果教育所供给的人力资本与市场需求不吻合,就会直接表现出人力资本的供需失衡。在数量与类别上出现过剩与不足,这都是对珍贵的教育资源的浪费。企业急需人才不能满足,供给过剩将造成结构性失业,超过一定数量,就会积累成社会问题,以至政治问题。所以,经济对于教育产出的制约是严格的,其惩罚将超出经济与教育自身的范围。

  高等教育的毕业生在武汉就业困难,但是中等教育,特别是职业学校的毕业生就业情况良好,职校毕业生就业率连续几年超过80%。这说明武汉就业市场急需那些具有高、中等职业技术教育或专科教育水平的专门技术人才,但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武汉市的产业技术水平较低。

  (三)教育投资不足,影响教育发展

  长期以来,教育投资主要依靠国家财政性拨款,教育投资单一性使教育投入不足的问题突出。

  武汉市教育经费投入总体水平:2003年,全市教育经费总收入35.88亿元,比2002年的33.61亿元增加2.27亿元,增长6.8%,其中,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21.45亿元,比上年的20.40亿元增加1.05亿元,增长5.2%,占教育经费总投入的59.8%,占GDP的比例为1.3%,这一指标在经历了三年的上升,即从1999年的1.3%逐年上升到2002年的1.4%后开始回落,2003年比上年降低了0.1个百分点。武汉市的教育经费虽然在增长,但这一项重要指标偏低并且在下降。

  2003年,全市财政总支出171.40亿元,预算内教育经费支出20.16亿元,占财政支出的比例为11.8%,比上年的15.7%下降了3.95个百分点。

  近两年来,武汉地区教育的投入结构有了变化,在总投入增加的情况下,财政拨款增长变缓,事业收入快速攀升。事业收入的主要构成是学生支付的学杂费,于是交费水平就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高校资金来源需要多元化,现在只是国家财政和个人交费这两大头,而大量社会资源的导入,现在还处于起步阶段,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四、思考与建议

  (一)发挥人力资本优势,促进经济发展

  武汉地区作为全国教育规模最大的城市之一,人力资本处于领先的地位,在迈向知识经济的时代,如何用新的观念重新定位和开发利用武汉人力资本,是经济发展中的一个重要课题。

  现代经济学发展的主流就是人力资本理论,荣获诺贝尔经济学奖的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用大量材料证明了人力资本比物资资本更为重要,在美国经济半个多世纪的增长中,物质资源投资增加4.5倍,收益增加3.5倍;人力资本投资增加3.5倍,收益却增加了17.5倍。

  另一位诺贝尔奖得主库兹涅茨,发现国民收入中由资产所创造出的份额(贡献)从大约45%降至25%,而劳动的贡献份额则从55%提高至75%。发展经济学把“人力资本”作为社会经济发展中不依赖其他的内生变量,认为在知识经济和全球经济一体化中,人力资本较之于其它要素对企业竞争和经济发展更为重要。

  武汉经济在全国的大盘上,一直都是定位在工业的基础上,近年来,随着第三产业的大发展,经济的轻型化,为发展知识密集型的生产技术服务业开辟了道路,特别是信息产业、计算机及其软件产业,更是知识密集型产业,能吸纳大批中高级技术人才。另一方面,作为老工业城市的武汉市经济还必须保持自己的这种特点,需要有一个相应规模和结构合理的现代工业。现代工业,特别是科技含量高的现代制造业,与人力资本直接相关,发挥武汉市的人力资源优势,才会给武汉经济发展以更大的天地。

  (二)以就业市场为导向,调整教育结构

  据有关资料显示:目前武汉职业技术学校的毕业生就业率较高,达80%~90%以上,但大学毕业生就业困难,这种现象一方面说明武汉在经济总体上科技含量不高,另一方面,也是主要方面,说明大学的教学体系和结构未能适应经济结构和市场需求,所以,以就业市场为导向,调整教育结构就成为当务之急。

  高等教育扩招以来,武汉的中等职业教育从1998年的317所逐年下降到2003年的215所,出现了萎缩和退潮,2003年市属招生数开始回升,达3.8万多人,比上年增长20.9%,同时,高等技术人才出现需求紧张,有的行业高薪求聘。

  根据人才市场对于教育的需求,教育部已经作出计划并开始行动,未来5年内,中国将加快培养30万高质量的制造业高等职业技术人才。武汉市也应行动,在未来几年里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技术学院,扩大办学规模,如武汉的软件学院、外语学院、武汉商业服务学院、武汉工交职业技术学院等;做好中等职业学校的规划调研工作,为中等职业学校的再次高速发展做好准备,职业技术教育实施多元化办学,调整专业结构,面向武汉现代制造业,特别是汽车、光电子等产业,大力推进企业和院校间的“订单式”教育方式。

  面向市场,调整结构,关系到对教育认识的提高,教材设施的变化,教学方法的改革,不是一蹴而就的简单调整,需要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

  (三)实现教育投资多元化,发展武汉教育

  教育投资是一个老大难问题,已经走过很长的一段路程。

  八十年代中期,逐步建立起以国家财政拨款为主,辅之以征收教育附加、收取非义务教育阶段学杂费、校办产业收入、社会捐(集)资和设立教育基金等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的体制。

  1986年国务院决定开征教育费附加,1992年《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运用金融、信贷手段,融通教育资金,支持校办产业、高新科技企业以及勤工俭学的发展,开展教育储蓄和贷学金等业务。”1994年中国人民银行正式批准成立中国教育科技信托投资有限公司,还探索过通过教育银行、教育储蓄、教育基金等金融手段为教育融资。并利用过世界银行教育贷款等外资来发展我国教育。90年代中期,对非义务教育普遍实行收费制度。

  经过这些探索,教育投资多元化的问题得到改善,探索教育投资渠道,可实行有区别的教育投资体制,一是义务教育投资体制改革的重点强化地方政府投资,条件成熟时,将教育费附加纳入税制轨道。目前在财政拨款上是向高等教育倾斜,使义务教育运行存在困难,财政拨款应以义务教育为主,确保义务教育的平等性质。二是非义务教育、尤其高等教育,应完善学费和学生资助制度。同时大力扶植民办教育,使之发展成为一支重要的力量,由民间筹集民办教育经费。对于社会团体和个人的捐赠的教育投资应在税收上给予减免优惠,形成激励机制。
 

  (全文结束)

行业分类

免费报告搜索
关键字:
广告服务 - 法律条款 - 注册指南 - 关于我们 - 企业客户
Copyright © 1999-2008 3see.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北京信通四方企业顾问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京ICP证080069号
TEL:86-10-85863259  客服:service@3see.com 
投稿:contribute@3se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