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调研公司 培训会议 行业情报 付费报告 免费报告 调研文库 求职招聘 执行峰会 邮  箱 论  坛 搜  索
我的帐户  会员登陆  会员注册
热点话题 | 行业动态 | 项目招标 | 咨询黄页 | 涉外调查
注册成会员
定性研究 | 服务评估 | SPSS专题 | 消费者研究 | 产品开发 | 品牌传播
汽车 | 通信 | 经济 | 房地产 | 互联网
我的帐户 |会员登陆 |会员注册
IT、液晶 | 电信增值 | 网络无线 | 饮食烟酒 | 家电、3C | 电子电工 | 2008报告预订(|)
我的帐户 | 购买帮助 | 购物车 | 忘记密码
              
IT、液晶 | 电信增值 | 网络无线 | 饮食烟酒 | 家电、3C | 电子电工
求职招聘区 | 委托代理区 | 行业讨论区 | 调研学习区 | 系统服务区

人口环境不断向好 坚持基本国策任重道远

报告出处:中国统计信息网  发布日期:2005年01月10日 09:22

报告类别:分析报告
行业分类:综合
调查机构:安徽统计信息网
报告来源:中国统计信息网

报告内容:

人口环境不断向好 坚持基本国策任重道远

――中国“13亿人口日”到来之际的安徽人口状况

  2005年1月6日,我国大陆总人口达到13亿(不含港澳台),这是人口发展中的一件大事,由此翻开了中国人口历史上崭新的一页。作为我国人口大省的安徽,经过多年的艰苦努力,人口过快增长势头逐步得到有效遏制,人口控制已进入“三低”阶段,人口形势不断向好,为我国人口的稳定和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也为我省实现可持续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创造了良好的人口环境。

一、人口总量保持低速增长

  据2004年人口变动抽样调查结果推算,我省年末户籍人口6450万人,比2000年净增172万人,总人口年增长率为0.68%。从全国来看,安徽总人口占全国人口4.95%,居全国第8位。全省人口密度为464人/平方公里,分别比2003年、2000年末增加3和12人。

  自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我省人口总量增速减缓。1991至2000年,我省总人口年平均增长率为0.99%,和同期全国平均水平基本接近。2000年以来,我省总人口年增长率已降到0.68%,继续稳定在较低的增长水平上,说明进入新世纪以来,我省人口总量控制工作取得了新成效。

二、人口控制效果显著,14年少出生800万人

  自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开始推行计划生育工作以来,尤其是1990年以来,我省人口控制效果明显。2004年,我省常住人口的出生率为11.62‰,死亡率为5.50‰,自然增长率为6.12‰,自然增长率较2000年和1990年分别降低1.5个和12.1个千分点。我省人口出生率和自然增长率自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连续多年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和政府控制目标,反映出我省人口再生产类型已逐步从20世纪90年代初的“高出生、低死亡、高增长”成功地向“低出生、低死亡、低增长”的现代型转变,人口步入低速稳定增长阶段。

  近年来,虽然我们面临育龄妇女人数处在高峰期的沉重压力,在平均每年增加超过20万人的情况下,人口出生率仍在平稳下降,并有效地降低了人口增长速度。人口出生率从90年代初24‰下降到2004年不到12‰,下降一倍,总和生育率由2.5下降到1.8左右。由于推行计划生育,使得我省从上世纪90年代以来少出生人口798万,人口控制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

三、人口平均预期寿命提高

  人生七十古来稀。在过去的十几年里,我省人民健康水平普遍提高,平均期望寿命大大延长。据初步推算,2004年我省人口平均预期寿命已达73岁,比全国平均水平高1岁多。其中男性达到71.5岁,女性接近75岁,双双超过70岁。与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相比,人口平均预期寿命提高了3岁。十几年来安徽人口增寿3岁,这个看似平常的数据实则蕴涵着丰富的内容。英、美发达国家人口平均预期寿命从三四十岁到65岁左右走过100多年的时间。与之相对应,我省人口平均预期寿命由建国前的不足35岁,提高到1990年的70.22岁,翻了一番,仅用了40年的时间。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继续保持着较高增势。这说明我省社会经济的健康快速发展,以及由此带来的医疗卫生水平的提高、生活方式的健康化、人居生态环境的改善、老龄人口颐养的保障等等,有效地降低了人口死亡率,延长了人口寿命。

四、人口城镇化进程稳步发展

  2004年末,我省有17个省辖市,其中市辖区44个,县级市5个,县56个。全省市镇人口为2161万人,城镇化率为33.5%。

  改革开放尤其是上世纪90年代以来,是我省人口城镇化进程最快的时期,并高于全国平均增幅。1990-2004年,我省城镇化水平上升了15.6个百分点,城镇化速度为1.14%,高于全国1.05%速度和全省总人口增长速度。城镇化是我省现代化进程中面临的一个重要的经济社会结构转换。近年来,我省城镇化进程继续稳步推进,2001-2004年,我省城镇化水平分别为:29.3%、30.7%、32%和33.5%,年均增长1.4个百分点。随着工业化的推进和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城镇建设步伐不断加快,大批农村剩余劳动力从土地中解放出来,逐渐向非农产业转移,人口的空间分布也逐渐向城镇聚集,引导着我省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

五、人口文化素质进一步提高

  建国以来,尤其是近十几年来,我省人口在规模扩大的同时,受教育状况大大改善,人口增长质量迅速提高。

  1990-2004年,平均每十万人受大学教育的人数由883人增加到3550人,受高中教育的人数由5037人增加到8813人,受初中教育的人数由19970人增加到37103人,受小学教育的人数由34701人减少到31695人。受初中以上教育人口的不断增加,反映了改革开放以来,我省在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积极调整教育结构、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扩大高中和高等教育规模等方面的成效,有效地提升了我省人口的整体文化素质。

  1990年以来,我省把扫除青壮年文盲作为扫盲工作的重点。2004年全省15-45岁青壮年文盲和半文盲人口占15-45岁人口的比重由1990年的21%下降到2004年的2.6%,由同期高出全国平均水平1倍转变为基本接近全国平均水平,青壮年文盲人口由1990年606万,减少为2004年的78万,减少了87%,占全部文盲减少量的85%。除了受年龄结构的变动和老年文盲人口自然减员的影响外,青壮年文盲的减少对文盲率的下降起了主要作用。

  人口素质的提高,为我省今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人才基础,也有力地促进了劳动人口素质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对推动全省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具有重要作用。

六、家庭户规模继续向小型化方向发展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革,家庭类型、规模和结构都在不断发生变化。2004年,全省家庭户中,二人户、三人户的小型家庭分别占全部家庭户数的13%和27%,分别较1990年提高4个和8个百分点,而四人户、五人及五人以上户则分别下降4个百分点和13个百分点。

  随着人们思想观念的转变、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住房条件的改善以及生育水平的下降,全省家庭户代数减少,代际结构进一步简化。调查显示,在家庭类别中,两代户和两代与其他亲属户所占比重最高,为72.1%,三代及三代以上的家庭户只占全部家庭户总数的16%。两代户家庭是我省家庭户的主体,其中父母同未婚子女组成的家庭占两代户家庭80%,表明全省家庭结构向二代户、核心化发展。家庭户数增加,规模缩小。2004年家庭户规模为3.2人,比2000年减少0.3人,比1990年减少近1人,呈逐年缩小的趋势。家庭户规模向小型化、核心化发展,对今后家庭养老模式、独生子女教育、居民住房需求等都将产生长远的影响。

七、人口流动日趋频繁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我省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和发达地区转移异常活跃,异地务工、经商者增多,人口流动频繁,人户分离现象普遍。外出流动人口流量大、分布广,且以经济性流动为主。省际流动规模居高不下,已成为全国有名的外出流动人口省份之一。根据2004年人口抽样调查推算,调查时全省外出人员达1018万人,占到全省户籍人口总数的15.8%,也就是说,平均每6个安徽人有近一人外出。其中外出时间在半年以上的人员为819万,外出到省外半年以上的人员有630万人,各项指标较1995年和2000年有较大增长。在外出半年以上的人口中,务工经商的人员占79%,与前两年相比,经济型的务工经商人员比重不断上升。在外出省外的人员中,到江苏的占25.5%,到上海的占24.1%,到浙江的占23.5%,到广东的占7.7%,到北京的占6.4%。到以上5省的人员占全部外流人口的87%,合计达550万,而且我省流到省外的人口有越来越聚集于上述五省的趋势。

  因外省人员来皖务工经商的数量不多,所以人口流入规模较小,一直保持较为稳定的数量。近年来外省流入我省,且居住半年以上的人员一般在20-30万人左右。

  流动人口规模的扩大,加速了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促进了劳务经济的发展,不仅为农民增收创造了有利条件,而且也带来了大量的信息技术和观念的转变,对缩小城乡差异、促进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积极作用。

八、就业结构趋于合理

  2004年末,全省从业人员为3613万人,比上年增加68万人。其中城镇从业人员所占比重由2000年23%上升为2004年的30%,高于同期人口城镇化速度,反映出我省城镇吸纳劳动力就业的能力在不断加强。

  从业人员产业结构变化表现为:第一产业人员比重下降,第二、三产业从业人员比重上升。2004年末,三次产业的人员结构为:63.2:14.5:22.3,而2000年人口普查时为75.0:10.7:14.3;第一产业从业人员比重减少,二、三产从业人员比重上升,表明我省从业人员结构正由传统的“金字塔”型向较高层次的“工”字型结构转变,就业结构逐步趋于合理。

九、当前人口发展存在的几个问题

  新时期安徽人口发展继续趋于良性循环,但也应清醒地看到,我省人口与发展的矛盾依然尖锐,仍面临着诸多新的困难和挑战,人口控制必须警钟长鸣,常抓不懈,坚持基本国策不能动摇。

  1.未来几年人口出生水平可能会反弹

  展望人口发展趋势,由于近几年计划生育工作的整体水平明显提高,群众生育观念也有明显转变,人口出生率和自然增长率已稳定在较低水平,今后几年人口发展趋势主要取决于人口生育政策的调整和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两个方面:一是政策内二孩生育会增多。按《安徽省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规定,夫妻双方为独生子女的可以生育二孩。由于我国全面推广计划生育政策是在1979年以后,独生子女大多在1980年以后出生,到目前已陆续进入婚育年龄,生育二孩的可能性大大提高,对我省人口出生水平产生明显影响即将显现。二是人口年龄结构变化的影响。根据近几年人口调查资料推算,我省20-29岁生育旺盛期育龄妇女人数近几年虽有减少,2004年降至476万,但到2005年后将呈不断增加趋势,到2015年后将达到540万人以上。由此预计,在以上双重影响下,我省人口出生水平将出现一定幅度的反弹,人口控制难度加大。

  2、出生婴儿性别比居高不下(略)

  3、女性文化素质亟待提高

  女性人口文化素质不高已经成为制约我省总体文化素质提高的根本原因。我省在全国一直属于人口总体文化素质水平最低的省份之一,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极不相称。2004年,我省每10万人拥有大专及以上、高中(含中专)、初中教育程度的人口,男性分别为4433人、10350人、40587人,女性分别为2648人、7244人和33544人。随着文化程度的提高,女性与男性的差距也越大。此外,全省女性文盲、半文盲人口占全部文盲人口的70%,15岁及15岁以上女性人口文盲率达22%,是男性文盲率的2.2倍。而且这种状况多年未得到根本好转。从上述数据中可以看出,我省男女受教育程度存在很大差距,女性整体文化素质不高亟待解决。

  4、女性早婚早育现象有所抬头(略)

  5、人口老龄化速度加快,老有所养问题日渐突出


  随着人口再生产类型的转变,人口年龄结构不断趋向老化。我省自上个世纪90年代中后期逐步进入老龄化社会后,这个变化过程在继续加快。2004年0-14岁少年儿童人口系数为22.8%,比2000年下降2.7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系数9.3%,较上年上升1.6个百分点。

  我省老龄化步伐不断加快主要受三个因素的影响。一是由于计划生育政策的推行,人口生育水平迅速下降,儿童少年组人口减少,其比重大幅度下降,相应的儿童人口系数下降、老少比上升。二是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医疗卫生保健事业有了很大改善,人口预期寿命不断提高,使得老年人口的数量不断加大。三是大量青壮年人口外流,对全省人口年龄结构影响较大。预计今后人口老龄化进程将进一步加快。

  人口老化速度加快,带来的问题主要反映在两个方面,一是老年空巢家庭明显增多。调查资料显示,2004年全省家庭户中,有23%的家庭中至少有一位65岁及65岁以上的老人,其中1/7的家庭是单身老人户,比2000年有较大增长。人口老化速度加快,老年空巢家庭的增多,使传统赡养老人的家庭形式受到严重冲击,老有所养问题成为社会经济发展不容忽视的一个重要问题。二是农村老年人口养老保障问题突出。2004年我省农村家庭户中,65岁以上单身老人户和一对老夫妇户占到全部家庭户总数的1/4。农村老年人口比重上升,使农村养老保障问题日益突出。因农村老年人无固定的养老收入,且青壮年子女大多外出,生活风险和困难程度都要比城镇老年人高。近几年城镇的社会保障改革取得了重要进展,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建立为城镇老年人确保基本生活提供了最后一道防线。但在农村年老丧失劳动能力的农民,除部分土地收入和来自家庭的赡养外,没有固定的养老收入,养老风险很大,有的连基本生活都无法维持。农村养老保障问题已日益显现出来,成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面临的一个重要社会问题。因此,探索和建立健全合乎时代要求的养老模式日益成为家庭、社会、政府共同关注的问题。

  (全文结束)

行业分类

免费报告搜索
关键字:
广告服务 - 法律条款 - 注册指南 - 关于我们 - 企业客户
Copyright © 1999-2008 3see.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北京信通四方企业顾问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京ICP证080069号
TEL:86-10-85863259  客服:service@3see.com 
投稿:contribute@3se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