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2004年:湖北荆州市城市发展十大亮点
报告类别:分析报告
行业分类:综合
研究机构:湖北统计信息网
报告来源:中国统计信息网
报告内容:
2004年初,湖北荆州市政府承诺2004年为民办好十件实事。一年来,荆州市政府高度重视,各级各部门加大工作力度,经过荆州市上下共同努力,基本上实现了年初制定的工作目标。
一、“新增城镇就业人员4.5万人,帮助4000户双下岗家庭实现至少1人再就业”的完成情况
全市各级劳动和社会保障机构坚持以开发就业岗位为目标,以落实再就业政策为主线,以公共就业服务为手段,以落实再就业资金为保障,以帮助困难群体就业为重点,创新工作机制,就业再就业工作取得了突破性进展,超额完成了新增就业岗位这一工作目标任务。截止2004年12月底,荆州市城镇新增就业人员64625人,完成目标计划143%,其中:城镇新成长劳动力就业人数26962人,完成计划的149%;帮助困难就业人员再就业23097人,完成计划的200%;帮助“4050”人员再就业13298人,完成计划的139%;帮助双下岗失业人员家庭至少1人实现再就业8147人,完成计划的203%。全市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
一是实施工业兴市战略,招商引资,增加就业岗位。市委、市政府继续实施“工业兴市”战略,加大招商引资工作力度,全年增加就业岗位1.3万个。同时,为了保证国企改革的平稳推进,控制失业人员总量增加,明确规定国有企业改制后上岗职工必须70%录用原企业职工。
二是积极落实再就业政策,大力开发公益性岗位。2004年7月,各地就业领导小组抽调人员组成检查组,对再就业扶持政策执行情况进行专项检查,采取“听、看、查、问”的办法对税费减免、四项补贴的核拨、小额担保贷款的核贷以及再就业扶助活动逐一进行检查,发现问题,限期整改。截止12月底,全市共减免再就业人员税收846.2万元、行政事业性收费569.98万元。四项补贴总额3235.6万元,其中:开发公益性岗位4744个,落实公益性岗位补贴680.75万元;为3165名下岗失业职工落实社会保险补贴1153.5万元;为369名下岗失业人员核发贷款554.8万元,贴息3.1万元;对8702名“4050”人员开展了一对一援助行动。
三是完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延伸市场服务功能。荆州市投入资金1073.8万元建设劳动力市场,在健全城区劳动就业服务网络的基础上,使劳动力市场综合服务功能做到“三个延伸”:一是延伸到社区,与社区联合举办送岗位、助特困专场招聘洽谈会;二是延伸到企业,为企业举办专场招聘会;三是延伸到乡镇,通过石首“大蓬车”、沙市“赶集会”等形式,提供就业岗位1.8万个,现场招聘员工5000多人。四是加大培训力度,提高再就业人员素质。荆州市充分利用职业技能培训资源,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培养为工业兴市服务的高素质技能人才为目标,整合社会培训资源,以职业技术学院、技工学校、就业训练中心为主要培训基地,延伸到社区,辐射到乡镇,全面开展职业技能教育。2004年共培训7.8万人,其中:再就业培训4.15万人,培训后再就业2.7万人,培训就业率达65%。
二、“投资9000万元改造300公里通乡公路,投资2500万元改造500公里通村公路”的完成情况
2004年荆州市投资9000万元,建设通乡油路300公里,投资2500万元,建设改造通村公路500公里,全面完成了年初的工作目标。
一是完善农村公路建设的激励机制和管理机制。理顺了农村公路建设的领导体制、资金筹措体制、管养体制,由部门办交通向社会办交通转变,由部门协调向政府督办转变,由单纯数量扩张型向质量数量并重型转变。把农村公路建设完成情况作为评价各级领导班子、领导干部的重要依据,建立了相应的激励机制。
二是狠抓农村公路建设的落实工作。交通部门强化目标责任管理,下发《全市交通系统推行年度目标责任管理的通知》,对全年工作目标和任务进行责任分解,落实年度目标管理责任单位和责任人。同时,召开全市农村公路建设会议,做到配套资金落实、投工投劳落实、对口支援落实、廉政工作落实、质量监督落实、零干扰制度落实、养护工作落实。
三是加强工程质量管理。在全市24个合同段建立质量保证体系,设立试验、检测、工序三本台账,专门成立市质检专班,认真开展路基整治达标工作。全市通乡油路工程质量监督覆盖率达到100%,施工队伍准入证、岗位技术人员上岗证、工地实验室临时资质证、监理人员职业资格证持证率达到100%,施工单位自检率达20%以上,专班抽检率达8%以上,一次性抽检合格率达90%以上,项目合格率达100%以上。
四是加强对农村公路建设的监督。全市推行了农村公路建设纪检监察特派员制度,明确项目业主,明确责任主体,明确资金筹措,明确工程招投标程序,明确设计监理单位,明确工程质量监督体系,明确廉政监督制度,坚持了施工合同、廉政合同、安全合同三个合同一起签,使用国债资金做到专户、专账,专人负责,单独核算,规范国债资金的使用程序,增强国债资金的安全性。
三、“筹资360万元救助3万农村特困人口,农村‘五保户’集中供养率达到80%工作”的完成情况
1、农村特困人口救助工作
各级积极开展农村特困人口救助工作。在救助过程中,实行本人申请,村组评审公示,乡镇公示审核,民政审批建档的方法,全市共确定农村特困人口14856户、31246人,按照每月人均救助10元标准,2004年共发放救助资金374.9万元。同时,各级政府还根据民政部门制订的《特困救助实施方案》,制定了一些配套措施。如石首市单独就农村特困群众重大疾病救助制定政策,对救助对象审批程序、资金发放、责任划分等进行界定;监利县制定了对特困群体在子女入学、培训就业、住宅建造、小额贷款等方面享受有关优惠的政策。
2、实施“福星工程”,落实农村“五保户”集中供养情况
全市全年共投入福利院改造资金4209万元(其中:省级650万元,市级60万元,县市补助220万元,乡镇自筹1460万元,无偿划拨闲置资产总价值达1819万元),新、改、扩建福利院76所。其中:新建9所,扩建45所,利用闲置资产改造22所。荆州市目前共有农村五保供养对象14287人,集中供养五保对象12102人,集中供养率达到84?7%。其中,荆州区90%、沙市区83%、江陵县82%、松滋市90%、公安县80?25%、石首市81?5%、监利县80%、洪湖市90?2%、荆州开发区100%,全面完成了预定目标。
一是明确工作目标,层层签订“福星工程”责任状。在去年7月上旬召开的全市“福星工程”现场会上,市、县两级领导分别在责任书上签字,并明确年底由市政府各有关部门联合检查验收,对各地入院率、供养政策落实情况逐乡镇进行检查。对达到供养目标的,由市政府给予奖励;对达不到的予以通报批评,并限期达标。各县、市、区也与乡镇签定了责任状,自加压力,确保“福星工程”顺利实施。同时,市民政局建立局领导、机关科室与县市区“福星工程”联系点制度,并把联系点的工作实际作为年终考核评先的重要依据。
二是核实核准五保对象,突破集中供养难点。2004年上半年,公安、石首、洪湖等县市再次对五保对象进行了一次全面核查,严格按标准进行登记。
三是全面推进,重点突破。扩院增容是“福星工程”的重中之重。为了认真抓好这项工作,全市各地多次召开专题会、现场会,对扩院增容工作进行全面安排部署,对一些底子薄、基础差、改造任务重的乡镇,各县市区拿出具体措施,集中人力、物力、财力重点投入,确保改扩建项目顺利实施。
四是多方筹资,狠抓落实。各地按照省、市要求,充分用好用足“福星工程”扶持政策,多渠道筹措“福星工程”改扩建资金,千方百计增加投入。采取“五个一点”的办法,即地方财政支持一点,救灾救济资金调剂一点,福利基金解决一点,社会捐助一点,“星光计划”安排一点。
四、“筹措扶贫助学资金,解决万名贫困中小学生的入学困难,帮助考上重点大学的贫困学生入学,改造农村中小学D级危房8万平方米”的完成情况
1、改造农村中小学D级危房情况
全市全年共筹集资金6428.5万元(其中:争取中央专款1647万元、省级专款1053万元),对全市157所农村中小学D级危房进行改造,目前,已竣工139所,其余18所已完成改造工程,进入验收阶段,共计改造农村中小学D级危房123904平方米,圆满地完成了市政府年初制定的工作目标。
一是以科学务实的态度保证危改工程规划的落实。市县两级多次组织专家对全市农村中小学校舍进行清查鉴定,查清核实全市中小学现存的D级危房面积近22万平方米。实行以改造教学及教学辅助用房、学生生活用房为主的办法,将危改工程与中小学的布局调整规划结合起来,按相对集中的原则做好危改工程规划和实施。
二是以终身负责制的要求管理危改工程质量。建立和落实危改工程质量领导责任制,明确县级危改领导小组组长和项目学校的勘探、设计、施工、监理等单位法人代表在危改工程中的责任,并明确所有责任为终身责任。严格按照国家规定的基本建设程序履行报批手续,坚决杜绝边勘探、边设计、边施工的现象,严把项目质量关。
三是以严格的财经纪律加强危改工程资金的管理。各县市区都设立了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资金专户,实行专款专用,封闭运行。监利县在地方财政极其困难的情况下,筹集专项资金600余万元用于危改工程。松滋市财政拨专款462万元对全市的危改工程实行专项资金配套。在危改工程实施过程中,各地计划、财政、城建、税务、土地管理等相关部门积极配合,大力支持,做到项目计划优先审批,图纸设计从快,收费标准从低,最大限度地降低了危改工程项目建设成本。
2、资助贫困生入学情况
为了切实做好资助贫困生工作,确保今年助学目标任务的圆满完成,市县两级政府在积极争取上级扶持的同时,广泛动员社会各界捐资助学,荆州市2004年共筹集资金1009.8万元(其中:534.8万元用于减免杂费,307.6万元用于免费发放教材,107万元用于补助生活费,60.4万元用于其他资助),资助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103256名,超额完成了向市民承诺的资助6万名贫困学生入学的工作任务。
一是建立资助专户,多渠道筹集资金。市级在财政局开设了资助贫困生专户,并在荆州晚报上公布专户帐号、开户银行,各县(市、区)也都开设了资助贫困生专户,通过多种渠道全市共筹措资金1009.8万元,其中:教育部门筹资768.8万元,财政部门筹资89.3万元,民政部门筹资12.6万元,劳动部门筹资2万元,扶贫办筹资7.5万元,社会捐赠107.4万元,其他25.2万元。
二是及时资助贫困学生,确保家庭贫困学生完成学业。对因家庭经济困难,无力负担杂费、书本费、寄宿生活费而未入学、已辍学和可能辍学的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及考上国家重点大学的特困家庭学生,每学期进行一次评定,按照学生的贫困程度不同,全额免收杂费、书本费、寄宿生活费,或进行部分减免,中小学校均开辟了“绿色通道”,确保每一名适龄少年儿童不因贫困而辍学。向省财政厅、教育厅争取免费教科书专项资金189万元,对52491名(其中:小学生31185人,初中生20974人,特教生332人)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免费发放教科书;开展“红金龙阳光行动”,武烟集团向我市贫困大学生捐赠现金10万元,资助今年考上一类大学、家庭特别困难的50名学生;松滋市政府财政拨出专项资金8万元,加上部门捐赠11万元,资助50名考上重点大学的特困学生;荆州区委、区政府成立了“资助贫困生入学爱心行动基金会”,共筹集资金93万余元,对353名持“助学希望卡”的学生实行了“零缴费”入学,为110名“楚英班”贫困学生资助学费、生活费,总共直接资助贫困学生1200多人。
五、“综合整治城区中小学周边环境,投资100万元对重点部位实行电子监控,增加广大群众和学生的安全感”的完成情况
1、整治城区中小学周边环境情况
市政府成立了由分管副市长任组长的网吧专项整治领导小组和工作专班,颁发了《关于全面整顿网吧等互联网服务营业场所的通告》和《关于开展创建“文明网吧”活动的通知》。各地也相应成立网吧专项整顿领导小组和工作专班,做到领导落实、专班落实、措施落实、责任落实,形成上下联动、部门协作、齐抓共管,整体推进的整治工作格局,保证了全市网吧专项整治工作迅速、全面的展开,并取得实效。
在整治工作中,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舆论监督和社会导向作用,重点开展对网吧业主的宣传教育活动,市政府召开了“荆州市中心城区网吧专项整治暨创建文明网吧工作动员大会”,现场与网吧经营业主签定守法经营承诺书。在持续一年的专项整治中,精心组织了四个阶段的集中行动,即:以打击无证经营的黑网吧、取缔证照不全或不达标网吧为重点的“春雷行动”;以查处违规接纳未成年人和超时经营网吧、保护未成年人为重点的“阳光行动”;以创建文明网吧、给中小学生一个健康暑期生活环境的“绿色行动”;以对累计三次严重违规的网吧进行处罚、取消其经营资格为重点的“震慑行动”。据统计,整治期间,全市共出动执法人员8000余人(次),检查网吧8936家(次),暂扣从事违规活动的电脑设备790台(套),责令停业整顿网吧140家,吊销文化经营许可证70家,通知电信等网络营运单位停止信息接入124家,取缔黑网吧41家。其中,中心城区市、区联合执法专班集中开展检查行动120余次,出动执法人员5000余人(次),检查网吧4300多家(次),查处违法违规网吧137家(次),收缴扣押电脑主机439台(套),取缔证照不全和不达标网吧41家,吊销文化经营许可证49家。
为了从根本上解决网吧市场的管理问题,建立了一套比较科学的工作机制和监管制度。一是行政管理机制。对网吧市场采取一些必要的强制性行政手段。如从8月10日凌晨起在荆州城区实行零点断网;启动网吧超市化工程,取消对单体网吧的审批。二是综合协调机制。建立联席会议制度、行政执法抄告制度,对各类违法违规行为,按照法定的权限和程序,分别采取依法取缔、责令停业整顿、吊销《文化经营许可证》等措施,并及时告知有关部门同时吊销相应的证照,停止信息接入服务。三是社会监督机制。设立24小时热线举报电话,做到有报必接,有接必查,件件有记录,件件有结果,件件有回复。一年来,根据群众举报,查处违法违规行为147起。四是行业自律机制。全市成立县、区网吧行业协会4个,通过行业组织自律,开展创建“文明网吧”活动,引导网吧规范经营。
2、“投资100万元对重点部位(学校)实行电子监控”的完成情况
市城区部分重点学校远程电视监控系统工程主要是对中心城区部分重点学校以及沙隆达广场等重点区域进行全天候的实时图像监控,有效预防和打击各类刑事犯罪,保护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为查处和破获治安、刑事案件提供证据。一年来,全市投入120多万元,对长江大学、荆州中学、沙市中学和沙隆达广场等重点部位实行监控,圆满完成了年初确定的工作任务。
一是实施科学选点。对城区学校进行调查摸底,经过反复论证,确定了具备安装远程电视监控系统条件的学校20家,分别是长江大学东校区、长江大学武德校区、二轻工业学校、北京路三小、荆州中学、江陵中学、沙市二中、沙市六中、荆州小学、沙市中学、田家炳中学、荆州市实验小学、东门小学、东方红中学、长江大学城中校区、呈都中学、市机电学校、档案学校、实验中学、沙市实验小学。同时,将沙隆达广场等5处重点单位和治安复杂地区纳入监控范围,选点共计25个。
二是确保资金到位。在财政十分困难的情况下,专门拨出50万元资金用于电子监控设备工程建设,市公安局拿出了70多万专款作为配套资金,用于光缆铺设和探头安装等方面的工程建设。
三是运行良好。2004年11月,远程电视监控系统正式启动,长江大学等25所校园周边重点区域实时图象反馈到市公安局指挥中心,工程建设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六、“利用国债项目和地方配套资金5120万元,建成市县疾病控制中心和市紧急救援中心及市传染病专科医院”的完成情况
截止目前,市疾控中心一期工程(应急楼)已完工,二期工程(实验楼)开工,预计今年8月份完成;江陵、洪湖、松滋三县市疾控中心已完工投入使用;监利县疾控中心完成主体工程;公安县疾控中心完成桩基工程;石首市疾控中心因征地因素影响进度,现已开工。市传染病专科医院总投资1950万(其中国债1365万),主体工程基本完成,预计今年8月份可完工。市紧急救援中心今年3月份可全部完工。
一是切实加强领导。荆州市上下高度重视公共卫生体系项目建设,县市两级政府成立了领导小组和工作专班,切实加强对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的领导。各级各部门积极支持项目建设,对新建疾控中心项目在选址、划拨手续、征地费用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能够减免的规费都在政策允许的范围内进行了减免。
二是狠抓资金落实。荆州市公共卫生体系项目总投资6185万元,其中,中央国债资金3620万元,省专项资金70万元,地方政府配套2495万元,单位自筹3620万元。目前,已到位资金3226万元,其中中央国债资金2365万元,到位65%;省专项资金60万元,到位86%;地方政府配套801万元,到位32%;单位自筹332万元,到位44%。
三是强化监督管理。各地及各项目单位制定、完善规章制度,落实项目法人制、招投标制、工程监理制和合同制。做到了项目管理与项目建设同步,科学规划、合理设计、严格报批,严把工程质量关。同时,严格项目资金管理,按照国债资金管理有关规定,实行专人、专户、专账管理,做到了专款专用。
七、“实施8个血防灭螺综合治理试点工程,加大晚期血吸虫病人救治力度,扩大公安县农村新型合作医疗试点”的完成情况
1、血吸虫病防治工作
荆州市是全国、全省血吸虫病重疫区之一,五大疫情指标除钉螺面积居第二(岳阳市第一)外,其余四项指标均居全国地市之首。全市所辖8个县市区均属血吸虫病疫区,全市有螺乡镇场122个,占乡镇总数的93%,受血吸虫病威胁人口占全市一半以上。去年,市政府把血防工作作为一项重要工作,采取一系列重要举措,收到了明显成效。截止去年底,荆州市完成普查灭螺面积4.3万亩、改孳面积10.7万亩,治疗病人6.8万人,扩大化疗20.2万人,在册2478名晚血病人已救治2466人,急感发病人数控制在规划之内;治疗病牛1500头,扩大化疗耕牛1.2万头。
一是重点抓好综合治理试点。市长应代明亲自在公安县花基台办血防综合治理试点,把有关部门用于水利、农业开发、改水、能源等专项资金捆绑集中使用,实行综合治理,工程建设初具规模,推动了全市8个试点工程全面开展。据统计,8个试点工程共建沉螺池14个,硬化渠道6万米,投入标工154个,投入土方261万方,灭螺面积4849亩,取得了较好的综合效益。
二是防治工作全面推进。完成秋冬工程灭螺面积4114亩,并利用财政补助经费抢救了一批晚血病人。同时,广泛开展血防知识宣教工作,提高疫区群众的血防意识,避免了急感暴发流行。
三是血防投入有所增加。市政府在财政十分困难的情况下,将人平1元血防经费列入财政预算,全市共落实防治专款261万元,其中市财政110万元。积极筹措晚血病人救治经费,除省拨晚血病人专款外,市县两级共配套495.6万元,其中市财政拿出247.8万元;财政落实转移支付资金400万元,并承担世行贷款还本付息债务。
2、积极开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
公安县作为全省首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县市之一,运行平稳,覆盖面逐步扩大。全县参合农民43.8万余人,参合率为60.3%,参合人数比去年增长51%,覆盖了全县所有乡镇。石首市作为全省第二批新型合作医疗扩大试点县市之一,2004年10月1日启动以来,开局良好,参合农民达28.6万人,参合率为70%。
一是机构健全,方案具体。按照省政府有关要求,新型农村合作医院实行统筹管理办法,各级政府成立了合作医疗管理委员会及办公室(简称合管办),管委会主任由政府分管领导兼任,办公室设在卫生局,并配有专职主任及工作人员,同时,还成立了监督委员会。通过对农村经济状况、农民医疗消费水平、县、乡、村三级医疗机构收费情况及农民对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意愿等情况的调查分析,制定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实施办法》,由政府颁布实施。
二是广泛宣传,发动群众。县乡二级政府高度重视试点工作,层层召开会议进行动员宣传。同时,利用广播、电视、报纸等新闻媒体进行宣传,印发致农民朋友的一封公开信,张贴到每一农户,有效地调动了农民的参合积极性。
三是制度规范,政策完善。先后制定《费用报销流程》、《结算补偿标准》、《就诊规定》、《用药目录》、《定点医疗机构管理办法》、《专职管理员考核标准》、《专职管理员管理办法》等10多个文件,完善政策和制度,实行规范化管理。同时,医疗机构与参合农民签订《定点医疗机构服务合同》、《合作医疗服务合同》。公安县还根据运行中出现的新情况,不断调整政策,将县外住院补偿由县补偿改为由所在乡镇补偿;将乡镇卫生院住院补偿起付线100元改为50元;对血吸虫病、肺结核、中风后遗症等七种门诊慢性病实行限额补偿;将不可抗力因素所致的意外伤害纳入补偿范围;让农民就医得到更大的实惠,积极性大大提高。
四是安全运行,补偿有效。公安县2004年合作医疗基金筹集399.4万元,其中中、省级财政219万元,市、县级财政127.5万元,农民个人缴纳52.3万元,利息收入0.6万元。加上上年结余基金202.4万元,基金总量达601.8万元。2004年上半年,实际补偿420.38万元,其中门诊补偿支出109.08万元,住院补偿支出311.3万元。
五是加强监管,规范操作。公安县采取“四查四看”,加强监督管理。即查病人,看是否人证相符;查病历,看记录和医嘱执行的真实性;查处方,看使用合作医疗用药目录之外药品是否经病人签字同意;查各种服务项目、手术项目、检查检验项目、药品、材料等,看计费是否准确。县合作医疗监督委员会、县合管办工作人员经常到定点医疗机构检查、监督、指导合作医疗政策的执行、资金的补偿、服务合同的履行和合作医疗财务情况,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八、“开展荆州城护城河和中心城区水系改造,整治8个片区环境脏、乱、差问题,抓紧解决中心城区小街巷的行路难和排水不畅”的完成情况
1、城区8个片区环境整治工作。截止去年12月底,由市政
府办公室牵头,市建委组织市城监支队、规划局、园林局、环卫局等相关部门,对荆堤小区、黄家塘小区、新风小区、杨林堤路、大赛巷、春来市场、女人街口、洪垸等片区环境进行了集中整治,拆除乱搭乱盖的各类建筑物、落地棚、阳雨棚、灶台等,总计面积15万余平方米。在片区环境整治中,有关部门依法执法,文明执法,用实际行动赢得了广大市民的大力支持与拥护,使群众的自拆、帮拆率达到65%。目前八大片区的环境整治任务已经完成。建设部门正在对洪垸小区、春来小区、荆堤街、大赛巷、草市街等进行配套建设,为市民营造一个较好的生活环境。
2、解决城区小街巷行路难和排水不畅问题。为解决群众反
映急迫的小街巷行路难和东区渍水问题,从去年9月开始,采取由建委招标,施工单位垫资建设,一年内还款的办法,市、区两级联动,对城区30条小街巷(荆州区17条,沙市区13条)进行了道路硬化,已完成沙市公安局分局通道、北湖荆沙通道、幸福通道、便河南路、杨林堤路、黄家塘通道以及张居正街改造工程。同时,着手疏通整治江津东路市中医院附近和洪垸片区排水管网,新建了塔桥、江汉、红门、红星等路段的排水砖沟;加大豉湖渠30立方米/秒的泵站和荆州开发区4立方米/秒抽升泵站建设力度,确保2005年基本上解决城区渍水问题。
3、中心城区水系改造及护城河治理。
城区水系改造目前已完成太岳路排水管道改造、荆沙大道截污干管建设、园林溢洪渠排水工程、塔桥泵站干管改造等工程,城南污水处理厂已完成设计,草市污水处理厂、北湖泵站完成了土建工程,正在进行设备招标。荆沙河上的安心桥工程已经竣工,城区护城河、荆沙河、荆襄河、西干渠水系已基本贯通。护城河整治工程是我市利用日元贷款建设的城市防洪工程项目之一,其进展不快,主要原因是南水北调工程选址未定和资金不到位。目前,市水利部门正在积极与该项目的中标单位省水利水电工程总公司联系,进行合同谈判,争取尽快确定具体施工单位,早日完成护成河的治理任务。
九、“加大体育设施建设力度,多方筹措资金,改造红金龙体育场和荆州体育场,为市民提供良好的健身服务场所和设施”的完成情况
到去年底,红金龙体育场的改造工作已全部完成,荆州体育场的改造完成主体建筑90%以上的工作任务,由于前期拆迁工程受阻推迟,进入冬季后,气温偏低,影响铺设沥青和塑胶跑道的工程质量,其余未完工程将等天气转暖后施工,预计明春即可完工。
在改造红金龙体育场过程中,把重点放在兴建全民健身场地设施上,创健全省、全国全民健身基地,为市民提供优良的健身场所和设施。一年来,体育部门积极以市场经济理念来谋划体育设施的开发和建设,红金龙体育场通过多方融资金500万元(其中,争取省局拨款100万元,市财政拨款100万元,体育局自筹100万元,企业赞助、合作开发融资200万元),创建健身俱乐部3个、建设网球场11片、塑胶篮球场三片、沙滩排球场2片,购置各种室内健身设备150多件套。现在,与国际接轨的“奥林匹克国际健身中心”已经投付使用,每天到此参加健身锻炼的市民达4000多人次,成为我市继中心城区沙隆达广场之后的又一大型全民健身场所。
积极稳妥推进荆州体育场的开发改造工作。去年3月,市长应代明带领市有关部门主要负责人,到市体育局进行调研和现场办公,协调解决体育场开发过程中实际困难,确定了拆除荆州体育场看台,出让部分土地、筹资建设古城健身中心的方案,同时要求建设、规划、土地、财政、税务等部门给予大力支持。之后,荆州体育场拆迁工作全面展开,但在具体工作中仍遇到了相当大的阻力。经过与承租户反复多次沟通、协商,直到9月底才完成拆迁工作。之后,市体育局组织力量抢抓工程进度,经过努力,目前荆州体育场的改造工作已经完成了主体建筑的90%以上,剩下的工程在气候转暖后的30个工作日内就可以完成,并交付使用。
十、“投资3000万元改造中心城区5条主要干道的路灯”的完成情况
年初,市政府确定2004年为民办十件实事时,把解决与广大市民生活紧切相关的路灯照明问题作为一件大事,计划在国家开发银行15亿元规模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贷款资金中安排3000万元用于城区5条主要干道的路灯改造。由于国家实行宏观调控,国家开发银行贷款没有到位,造成路灯改造资金不能完全落实,致使这项工作完成得不够理想。在国家开发银行资金不能到位的情况下,市政府决定由财政安排资金进行东方大道和江津路路灯工程的前期建设。到目前为止,已投资270万元,改造路灯294盏,新建路灯170盏。其中豉湖路以西的路灯已于元旦前全部安装到位并送电运行。东方大道的路灯经市工业新区指挥部第17次会议研究,确定采用太阳能路灯,现在资金筹措方案已落实,并先后两次安装了共6组太阳能路灯进行运行测试,预计在春节前将完成沙岑路以北的路灯安装工程,整个工程预计投资1000万元。
(全文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