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中国经济面临考验,汽车工业有喜有忧
报告类别:分析报告
行业分类:交通
报告来源:中国报告大厅
报告内容:
入世三年,我国对外贸易总额翻了一番,来自海关总署的最新统计数字显示,截至2004年底,我国对外进出口贸易总额突被185亿美元大关,对外贸易上了一个新台阶。中国货物贸易进口连续三年高速增长,2002年全球进口增速是4%,我国是21%;2003年全球是16%,我国是40%,当年中国成为全球第三大进口国;今年全球不会超过15%,我国预计与2004年持平也将达40%左右。除了货物贸易,在服务贸易、投资以及知识产权几个方面,中国也毫不逊色,中国WTO研究院院长张汉林对此逐一作了评价“货物贸易可以打98分,服务贸易可以打95分,投资问题可以打95分,不太好的是知识产权,但也可以打85分。”
2005年,WTO协议的实施已步入关键年:各成员国的关税、非关税义务都要进入履行期,市场准入条件会放宽,贸易自由化水平会更高……我国将迎来参与全球竞争的时期,也将继续应对随之而来的反倾销、反补贴等贸易摩擦。同时,国家宏观调控将继续加强和改善。经济运行走势对汽车工业到底有何影响?入世“后过渡期”的中国汽车业的真正挑战何在?中国汽车企业如何进一步国际化?如何从熟悉规则到学会运用规则?短兵相接将正式开始。
2005年:中国经济面临考验
入世履约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经济研究人士将2005年定义为中国入世,履行WTO义务的“后过渡期”,其意义换言之:所有非关税措施将要取消;除汽车、汽车零部件和化工产品等少数产品外,关税基本降至承诺的终点;农产品的关税配额数量已经达到最高点;贸易权完全放开;服务贸易中,银行、保险、证券、分销等行业的过渡期逐步结束,大部分部门将允许外商独资或者控股;国内法律法规的清理工作基本完成。
经济学家张汉林等分析,2005年以后,中国的对外贸易摩擦会达到一个高峰期。其理由主要有四:第一,2005年各成员国的关税、非关税义务都要到履行期,其他国家会更多地利用反倾销、反补贴以及技术性的贸易措施对付中国产品;第二,我国这几年的出口增长速度惊人,自然会成为众矢之的;第三,我国的外贸经营权正在放开,今年会有更多的人和企业做外贸,国内外市场竞争将达到新的高潮,而中国多数企业在两三年内只能更多地依赖价格竞争而非品牌竞争,这必然会导致更多的反倾销限制;最后,我国出口贸易的管理机制始终还没有建立起来,进一步完善自我约束的出口机制、出口秩序还需要一个过程。
知识产权是压在中国企业头上的另一把利剑。2004年12月中下旬,可以说是中外汽车企业大打知识产权的一周。当时已经“闹腾”一年多的通用大宇汽车和技术公司以“奇瑞QQ与雪佛兰SPARK存在着惊人的相似性”和“违反中国的反不正当竞争法”为由,把奇瑞汽车告上了法庭。目前,上海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已正式受理此案。无独有偶,本田起诉双环仿造本田CRV的官司也到了关键时刻,本田方面提出1亿元的索赔请求;另外,关于比亚迪F3仿造丰田花冠之类的消息也屡见报端。经济学家们认为,通用告奇瑞,对于中国汽车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如果通用获胜,极有可能会带动其他国外汽车企业在中国掀起一个强化知识产权的风潮。那样的话,对于我国一些依赖仿制国际著名车型的民族品牌汽车企业来说,将是个致命的打击。
以打击知识产权侵权为主的美国“337条款”已显示出越来越大的威力,相对于其它条约而言,该条款耗时更短,打击面更广,应诉更复杂,诉讼费用一般都在百万美元以上,使得单个中国公司几乎不可能出庭抗辩。而被起诉企业不应诉就等于自动败诉,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将发出“永久排斥令”,使得中国所有生产同样产品的企业都无法进入美国市场。反观国内,虽然在知识产权立法方面的工作已经完全与WT0的要求一致,但由于人员不足、执法权分散等原因,我国的知识产权执法力度还远远不够。应对种种贸易争端,企业单枪匹马显然难以取胜。谁来帮忙?政府、行业协会、产业部门、企业的研究机构以及媒体所形成的良性互动,将使中国企业在全球化中获得更大的利益。
金融业面临严峻考验。2004年12月,北京、昆明、厦门等城市对外资银行开放人民币业务,西安、沈阳两个城市提前一年就已开放人民币业务。这是中国在履行开放服务贸易的入世承诺,而有的人已经在忧虑,会不会有一天,中国老百姓排着长队把存款从工农中建等银行取出来,转存到花旗、汇丰和渣打?无论如何,入世时间表不能改变。2006年,中国将取消对外资银行所有权、经营和设立形式,包括对分支机构和许可证发放的限制,允许外资银行向中国客户提供人民币业务。2005年后,中国还将取消对保险业务的地域眼制,允许外国保险公司提供健康险、团体险和养老金、企业年金服务,取消再保险的强制分保规定,
降低对外资经纪公司的总资产要求,允许设立独资的保险经纪公司。地域限制取消了,业务开放了,本土金融机构将面对更激烈的竞争。
法制建设加速。入世三年,中国政府各部门清理的各种法规和部门规章多达2300多件,涉及货物贸易、服务贸易、知识产权和投资等多个方面。各地方政府更是清理了19万多件地方性法规、地方政府规章和其他政策措施,并根据世贸组织的规则和中国加入世贸组织承诺分别进行了修改和废止。显然,入世之后,法制建设有了新的任务,就是要通过立法增强中国企业的全球竞争力,同时更大程度地吸引外资。从这样的角度看,我们的法制建设还需要继续提速。上世纪改革开放以后建立的三部外商投资法,现在已明显大大落后于外商投资者的迫切需求,管制太多,按照国内外身份分别立法不符合WTO规则。对于正在修改的《公司法》,中国企业特别是汽车制造业,希望能鼓励公司自治,放宽经营范围,放宽转投资的限制,放开投资形式,并提供更多的创新空间,从而更好地参与全球竞争。
宏观调控对经济走势的影响
在2004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与会代表对2005年是否继续进行宏观调控,展开了广泛的讨论。最终的会议精神明确指出,继续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以确保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这说明了两点:一是从力度上讲,宏观调控是要加强的;二是根据经济运行的不同情况和问题,宏观调控的方向、重点和力度会有所不同。
2004年宏观调控取得的成效是阶段性的。经济运行中一些矛盾虽有所缓解,但基础还不牢固。比如,各方面期盼土地管理等有关政策松动的呼声比较强烈,而且投资的摊子已经铺开,运行的惯性很大。控制投资过快增长的任务还很艰巨,稍有不慎就可能出现反弹。如果不继续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就可能出现反复,付出的代价也会更大。
据有关部门统计,目前全国电厂在建规模迅猛增长。不少经济学家开始担忧,电力有可能在一段时间后重现过剩的局面。目前电力项目建设出现的新情况,显示了继续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的必要和紧迫。中央提出继续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体现了对形势的冷静分析和全面把握。
有专家指出,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程中,市场机制与宏观调控是相辅相成的。必须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同时要根据不断变化的经济运行情况适时适度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两者不可或缺。只有正确处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和加强宏观调控的关系,才能使国民经济充满活力、富有效率、健康运行。
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要自觉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在一些地方的宏观调控中,确实存在着“一刀切”、“行政化”的情况。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充分体现区别对待、有保有压的原则,注重运用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很有针对性。
在2005年度宏观调控政策中,变化最大的是财政政策。实施近7年的积极财政政策淡出,稳健的财政政策全新登场。这种变化,既是因为现在的经济形势与7年前大不相同,也体现了更多地发挥经济自主增长能力的原则。
从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这些精神中,可以看到,2005年的宏观调控政策措施更加符合经济发展的实际和市场经济的原则,也将更加管用、有效。
那么,2005年中国经济走向何方?物价还会不会涨?热点行业有什么新动向?专家们预测,我国经济稳定增长的需求动力仍在,由于当前我国经济运行仍处在扩张期,经济增长将继续保持在8%-10%的潜在增长区间。2005年,预计国内生产总值增长8.5%,增长幅度比2004年回落0.7个百分点,经济增长率将持续四年保持在8%-10%的潜长区间。
固定资产投资继续保持快速增长,预计名义增长率达到18%左右,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名义增幅预计达12.2%左右,实际增长9.3%,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有所提高。受世界经济增长和基数等因素影响,出口增幅到21%左右,中国强劲增长的内需将使进口总额增幅为23%左右,全年贸易出现28亿美元的逆差。居民消费上涨4%左右,涨幅与2004年持平。
物价上涨压力将减小。2005年总体上看,经济增速减慢特别是投资增速放慢,对生产资料价格的上涨压力明显减压小。2004年价格上涨的翘尾因素的影响逐步减弱,初步预测,2004年价格上涨翘尾因素对2005年居民消费价格上涨的影响约为0.7个百分点。综合考虑各方面的因素,预计明年我国价格上涨将呈现回落趋势,预计居民消费物价指数上涨3.8%,生产资料价格上涨8%左右。
外贸增速将有所回落。由于世界经济增长速度面临回调,国内需求的巨大增长惯性,加之受我国外贸连续三年保持超常规高速增长的高基数等因素的影响,2005年我国外贸出口将面临一定的挑战。预计2005年中国外贸将继续保持大进大出的外贸格局,但增长速度将有所回落,全年外贸出口将增长21%,进口将增长23%,全国出现贸易逆差的可能性较大。净收入出口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将进一步降低。
零售业将大量重组兼并。2004年年底起,我国将进一步扩大商业领域的对外开放,取消对外商投资商业企业在地域、股权和数量等方面的限制。因此,从2005年起,我国零售业市场对外资全面开放的时限来到,内资零售企业将受到更大冲击。在这种情况下,中国零售业将经历一次巨大的调整过程,其重要特征是,零售业态将重新组合,零售市场将出现大量重组兼并。
投资机会偏爱重量级房产企业。在房地产政策的调控下,各地房地产市场疯狂增长的势头有所收敛。随着中国经济的进一步快速发展,以及在政府各项政策措施的规范下,房地产业将会长期持续健康发展。但未来房地产的投资机会出现在重量级房地产企业集团之间,国内企业的优化重组、国外企业的渗透,将使未来房地产市场的竞争更加激烈。
2005年:汽车工业有喜有忧
入世履约对汽车工业的影响
说到汽车业,不由令人回想起入世之初国人“狼来了”般的惴惴不安。中国入世谈判首席专家龙永图曾说,开放汽车市场是中国入世谈判最为艰苦的一个部分。当时汽车部门连一根汽车的拉杆天钱都要写进申请保护扶持的资料中去,唯恐WTO大门一开,民族汽车工业就应声倒下。拼死拼活争取到5年保护期(从2000年开始)后,中国汽车业经历了让全世界炫目的“井喷”行情。更重要的,我们找到了自己的优势,那就是用低成本、低价格扩展中低档乘用车市场和科技含量相对较低的中低端商用车市场。奇瑞汽车的大量出口,尤其是“2004年12月与美国VisionaryVehiclesLLC公司签署协议,奇瑞授权后者从2007年开始在美国市场销售包括new
crossover在内的五款车型,共25万辆,并计划在美国和加拿大建立250家经销商”,就是一个很好的佐证。
在保护期内,微型车降价的程度,连国际上都做不到,这说明不用保护,我国汽车业也能做得很好。本田、标志、日产、日产柴等国外企业,都开始利用中国便宜的生产要素制造中低档乘用车和中低端商用车,这不是冲击中国,而是利用中国,因为它们在低档乘用车和低端商用车领域竞争不过我们。
高档乘用车和高端商用车则是另一番情景。过去,我们用配额等非关税手段抵挡外资,但根据入世承诺,从2005年初开始,汽车及关键件将取消许可证和配额,同时进一步降低汽车及零部件进口关税(整车降幅30%)。到2006年7月1日,汽车关税将最终下降到25%,零部件平均关税将降到10%。
目前,短兵相接才刚刚开始,汽车业将出现两极分化,有人欢喜有人愁。发挥优势生产中低档乘用车和中低端商用车的企业,如果能够降低成本,会取得快速发展的机会。由于普通家庭用车市场巨大,如果发展得好,我们甚至可能由此变成汽车生产大国。相反,一味走高档路线的企业很难在外资的围攻下找到价格优势。
2005年元月第一周,中国股市汽车板块的整体暴跌,再次说明入世履约的“后过渡期”,汽车市场竞争将步入惨烈阶段,汽车的不断降价已是不争的事实,一些资本薄弱的汽车制造商可能逐步被淘汰,也就是说,汽车已变成风险不断增大、利润不断降低的产业。再一个原因就是,中国企业没有自己的品牌和高技术知识产权,在这一行业中暂时还不可能像家电那样与国外品牌抗衡。因此,汽车板块的股价下跌早在情理之中,现在只是加速而已。
最后,税调对消费者心理的影响应当引起业界关注。由于2006年7月1日汽车整车关税还将下调至25%,消费者有可能继续采取观望态度。加之,近年外资大规模在华投资和汽车信贷消费的全面放开,使得近两年的汽车产业井喷。消费潜力在汽车井喷时的提前支付,今年汽车消费会进一步紧缩。印证了入世后汽车业将“先甜后苦”的预测,苦果要尝多久,目前尚难预料。
宏观调控及经济走势对汽车工业的影响
2005年,国内经济将继续保持较快的发展速度,汽车市场也仍然会有较高的增长速度。但是宏观调控的继续加强和经济走势的变化,汽车产销的不利因素增加,应该予以极大的关注。汽车市场经历了超高速增长之后,使用环境方面出现了大量问题,特别是道路、停车、燃油供应等等,2005年的汽车市场将是一种理性的回归,呈现较为稳健的发展态势。
2005年的经济降温及增速放缓,将对汽车市场产生减速效应。这一点从上世纪90年代初的第一次宏观调控和2004年第二次宏观调控对汽车市场的影响可得到应证。居民消费物价指数和生产资料价格的继续上涨及利率、汇率的变化将抬高汽车业生产经营成本,经销商只能把增加的部分成本转嫁给消费者,比如贷款利率增加,汽车消费信贷的月供额度也会明显增加,如上海通用金融公司已经调整了贷款利率,其中3年期贷款利率现在为6.66%,5年期贷款利率现为6.99%.与原先贷款利率相比,两种贷款利率均有超过一个百分点的增长。这就增加了消费成本的投入,预计利率会进一步提高,那么,处于汽车销售最前端的销售商和消费者都感觉到压力,从而会抑制汽车消费。
汽车金融发展依然艰难。2004年,银行在汽车消费信贷的业务中,大幅度提高了门槛,比如首付一般要40%才行,期限缩短到三年已内,同时要求以房屋作抵押。这样做的结果是业务量大幅度萎缩,直接导致汽车市场滑坡。一年多来,已经批准了四家外资汽车金融公司,这些公司在开展业务初期也面临同样的信用环境问题,因此这些汽车金融公司都表示要谨慎从事业务,预计2005年汽车金融不会有明显的起色,对汽车消费的促进作用有限。
油价上涨影响深远。油价上涨使消费者驾驶成本增加,会推迟买车,或选购小排量、低油耗车型,耗油量大的车型市场销量将受到不利影响。但是目前各地政府依然坚持歧视小排量汽车的“土政策”,这就使得消费者想买也买不了小排量轿车,或者虽然可以买但在使用中受到各种歧视,这只会使消费者推迟购车时间。
进口汽车放开影响较小。2005年,汽车整车进口关税将下调到30%。但笔者认为,复杂的征税方式将使减税的效果大打折扣,不会对车市产生整体冲击,上半年进口车价格可能还会有小幅度上升。有人认为,2005年1月1日后就能以比国际车价高30%的价格买到原装进口车,这样的判断是不正确的。由于目前进口到中国的汽车采取的是一个复杂的综合税率,除了关税以外,进口车还要交增值税和消费税,关税的下降不会对汽车综合税率有太大的影响。预计今年进口车的综合税率还会停留在65%左右。此外,税调也难以对市场形成强力冲击。这主要是由于国产车对进口车的替代性越来越明显。目前国产中低档轿车已经基本满足市场需要,截至到目前进口汽车在国内市场中所占的比例仅为5%左右。而主要的高档轿车已经在国内生产的有奥迪、宝马、天籁,今年还有奔驰、凯迪拉克、皇冠、荣御等投产。一些畅销车,如丰田佳美、尼桑风度等也将在国内生产。因此,即便关税调整,进口车的市场份额也难以发生大变化。当然,税调对消费者心理的影响应当引起业界关注。由于2006年7月1日汽车整车关税还将下调至25%,消费者有可能继续采取观望态度。
大多数车还有降价空间。2002年下半年开始,价格竞争首先在经济型车中出现,并在2003年全面展开,进入2004年,这种竞争达到了一个新水平。进入2005年,中国轿车市场的竞争将进入一个新阶段,后市场将成为构筑体系竞争优势的重要方面。在后市场领域,营销体系的构建、消费信贷业务、维修与保养已经成为跨国汽车巨头的重要利润源泉。此外,就价格走势看,目前市场有一种普遍的说法,即经济型轿车和中、轻卡的价格已经基本“触底”,今年汽车价格的下调主要会发生在中高档乘用车和重卡领域。但考虑汇率变动、规模提高、费税方式变化以及本地化程度等因素,应该说,大多数车都还有降价空间。
政策变化对汽车流通领域会发生较大的影响。2004年,政府公布了新的《汽车产业发展政策》,并就《汽车品牌销售管理办法》、《二手车经营管理办法》、《汽车贸易政策》等征求意见。按照《汽车品牌经销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今后汽车经销商(含进口车)要首先取得品牌代理资格,经汽车工业协会审查,由厂家报工商总局审批,发品牌经营执照,才能从事汽车经营。这样将有大量经销商命运受到影响。
2005年三大车型的市场及行业利润预测
综上所述
,由于受入世履约、国家宏观调控及经济走势的影响,预计2005年中国汽车市场会有12%~15%的增长速度,总产销接近600万辆,全行业整体将进入平稳增长期;同时由于大多数车型还会不断降价,企业之间的竞争更加激烈,因此全行业利润同比还会大幅下降,降幅预计在7%~10%之间。具体从轿车、客车、载货车三大车型来讲,细分预测如下:
(1)轿车
2005年全年市场需求继续看涨,行业利润看跌。具体从数据上讲,在2004年销量的基础上,预计2005年销量将增长15%~18%,与2004年销售增幅基本持平;行业利润预计同比下降9%~12%。另据预测,市场需求量最大的依然是中档车型;由于2005年至少会有荣御、奔驰、皇冠、凯迪拉克等国产品牌进入高档豪华车市场,且高档豪华车利润空间相对最大,故主要企业的竞争热点可能会由中档与中高档车型转向高档豪华车型。
(2)客车
2005年全年市场需求看涨,行业利润看平。具体从数据上讲,在2004年销量的基础上,预计2005年销量将增长7%~10%,比2004年的销售增幅略高。另据预测,市场需求量最大的依然是轻客、微客车型;企业的竞争热点依然是利润空间相对最大的大型客车,尤其是13.7米特大型卧铺客车,此外,“村村通”的中低端轻客、中客车型和工交、旅游车型也可能是竞争热点。
(3)载货车
2005年全年市场需求继续看涨,行业利润看跌,其中中、重型车看平,轻型车看涨。具体从数据上讲,在2004年销量的基础上,预计2005年销量将增长12%~16%,比2004年的销售增幅有较大的降低;行业利润预计同比下降5%~8%。另据预测,市场需求量最大的依然是轻卡、重卡车型;由于重卡市场上国内产业新军的加盟和国外同类企业的进入,竞争将比以往任何时期都更加惨烈,故主要企业的竞争热点可能会由重型车转向轻型车,尤其是高端专用轻卡。
(全文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