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域经济发展 有赖金融支撑
报告类别:分析报告
行业分类:金融
研究机构:安娜资讯--中华工商时报
报告来源:安娜资讯--中华工商时报
报告内容:
近年来,发展县域经济已被列为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议事日程。然而,由于受区域经济资源的制约和社会环境等诸多因素的影响,金融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投资力度减弱,使县域经济发展失去了强大的资金动力,制约瓶颈有待突破。
主要的制约因素来自以下几个方面:
从县域经济自身来看,一是企业规模小,投资缺乏大项目;二是资源开发型项目多,科技含量低,附加值不高;三是投资力度不大,发展后劲不足;四是缺乏资本、人才、技术,产业规模小;五是投资的平台不足,缺乏招商投资的吸引力。微观上分析,多数企业自身运作特别是财务管理不
规范,透明度差,这影响到金融对企业信用状况和贷款安全的正确评价。部分企业自身改制不彻底,产权仍不明晰,资产负债率高,银行顾虑重重,不敢投放信贷资金。另外,相当一部分县域企业污染严重,达不到经济规模,市场前景暗淡,处于微利和亏损状态,明显不符合贷款条件。同时,县域企业一般资产规模较少,缺乏有效的抵押、质押物,也难以得到其他企业的担保。部分民营中小企业采取租赁国有或集体资产的方式经营,只有资产使用权没有所有权,这些都影响到银行放贷的信心。
从外部环境看,县域信用环境堪忧,金融债权的保全和维护问题多多。首先是个别基层政府地方保护主义思想严重,助长了一部分企业恶意逃废银行债务。有些地方政府为了地方经济发展,要求金融不断加大信贷投放力度;而当银企间遇到债务纠纷时,却往往片面考虑企业利益;对于支持金融机构维护债权工作,说的多,做的少。企业改制过程中逃废银行债权现象时有发生,造成银企关系紧张,不仅挫伤了金融部门信贷投放的积极性,而且造成了本地资金的大量外流。其次是部分地区办理资产抵押担保环节多、收费高,也是银行和企业普遍反映的问题之一。有的地方规定,抵押资产的评估只能到政府相关部门办理,其他评估机构的评估不予办理登记。办理资产抵押一般要经过财产评估、登记、保险、公证等手续,涉及工商、保险、公证、房产等多个部门,并要提供多种报表、资料,且各种登记评估的费用偏高。而且,抵押登记的期限与贷款抵押合同期限不匹配,抵押登记的有效期限一般为1年,期限超过1年的抵押贷款,就需要再次进行评估并承担评估费用,这些均加重了企业负担。
从金融方面来看,近年来,一是国有商业银行改革了信贷管理体制,上收了贷款审批权,减少了基层支行的授权额度;并普遍实行经营战略转移,信贷投放向中心城市、优质客户集中。在这种经营战略主导下,银行贷款投放集中于少数重点企业,而对乡镇工业、特色农业生产及农业深加工等企业发放的贷款却寥寥无几。二是对授信对象的条件要求较高,加之目前社会信用担保信誉度不高,担保能力不足,各金融机构只对符合条件的抵押类贷款予以关注,对信用担保贷款慎之又慎,这都直接影响到金融对县域经济的投入。三是农村信用合作社一直处于超负荷经营状态,资金运用的重点是支持以“三农”为主的农村经济,由于受自身资金实力的制约,对项目投资难以顾及。四是邮政储蓄资金的外流,又进一步分流了当地的资金资源,对信贷投入产生了一定的消极影响。
突破这些制约因素应采取积极的对策,才能充分发挥金融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作用。
首先,进一步完善信贷管理体制,建立适合县域经济发展的信贷运行机制。合理确定贷款的正常损失率,减少中间环节,简化贷款手续,灵活运用利率杠杆,按照区别对待的原则,创造条件增加信贷投放;同时立足地方实际,积极开发开办新的金融业务和产品,切实提高对县域经济的金融服务水平。
其次,健全融资担保机制,组建产权明晰、市场化运作的股份制或民营担保机构,探索建立健全县域企业融资担保机构或基金及资产拍卖转让市场,解决县域中小企业担保难问题。
再次,努力创造和改善社会信用环境,增强诚信度,克服部门利益和短期行为,支持对银行合法、合理的债权保全要求;尽快建立统一的个人、企业信用征信、评价体系,为增加信贷投放和加大投资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县域中小企业要规范经营行为,不断增强依法合规经营意识和诚信意识,健全财务报表,提高财务成本管理的透明度,努力提高管理规范化水平,强身健体,为银行增贷提供一个良好的基础和真实可靠的信息来源。
同时,建立县级金融机构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考核奖励制度。从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和激发辖内银行业金融机构投资的热情出发,地方党委政府一方面搞好项目推介,做好银企对接工作;另一方面对金融机构实行按年度贷款增量给予适当奖励的政策措施,以充分调动金融机构更好地支持服务于县域经济发展的积极性。
(全文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