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手机产业生命周期分析-Media Article
报告类别:分析报告
行业分类:通讯
研究机构:网舟咨询
报告来源:网舟咨询
报告内容:
随着中国手机牌照核准制政策的出台,中国手机产业进入了新一轮竞争周期,中国市场上关注或将进入手机产业的企业数量急剧增多;在更为合理的产业管制制度的监管下,部分原来没有实际生产与研发能力,而仅靠贴牌生存的企业将逐渐被淘汰。本文将主要对中国手机产业的生命周期进行分析,希望对业内企业更好地定位与调整企业的位置与战略有所裨益。
中国的本土手机产业链的生命周期分为下所示的4个发展阶段:
一、导入期:1995年前
无品牌(NBM:No-brand
Manufacture)竞争时期,国内厂商主要为跨国品牌贴牌生产,或负责其产品销售业务。本土企业以强的市场应变能力和成本优势赖以生存;依靠质量、产能、与成本等制造优势,尽可能的获得大的OEM/ODM订单,与国际大厂进行合作联盟,经营风险相对低。厂商OEM业务尽管面临国际OEM大厂强大的谈判力量压制,代工利润相对微薄,但业务较为稳定,规模不断得到扩大。
二、成长期:1996-2003年
国内自有品牌(OBM:Own-Brand Manufacture)通过与设计公司或海外的模块供应商合作(早期如法国的Wavecom,韩国的Sewon、Bellwave等),在跨国巨头统治的市场缝隙中寻找发展机会。在国内OBM不断涌现的情况,由于海外设计公司产业链上下游沟通不力,加上成本较高,国内的手机设计公司应运而生。此外,一些有实力的自有品牌企业逐步加大自身的研发投入。在本阶段国有厂商市场占有率迅速提高,在该阶段末期市场占有率甚至基本与海外公司的持平。
三、成熟期:2004-2006年
成熟期产业链上各组成企业进行重新调整。这一时期是OBM树立品牌最艰难的阶段,一方面受到来自国际知名品牌的借助品牌优势强烈反扑,同时依然面临核心技术不足及以新技术涌现的巨大挑战。竞争迫使行业间的上下游加强协作,企业间的联合、兼并重组现象频繁发生。由于手机产品日益普及,同时兼备高级技术含量以及复杂的产品特点,要求企业必须进行有效协作以控制成本。整个产业将朝着一个全新的、企业与企业之间具有更强互动性与协作性的模式发展。
四、完全成熟期:2007-2012年
企业竞争将基于品牌价值、产品创新能力与服务水平。市场存量达到极值,新增用户数量减小。行业利润摊薄,部分大跨国企业开始放弃部分或全部手机业务。
五、衰退期:2012年以后
迫于新技术和替代产品的挑战,加上人们生活习惯的变化,原有概念的手机产品面临边缘化,计算与娱乐能力更强的替代品出现。手机市场保持一定比例的需求,总市场规模开始缩减,部分企业开始转型,行业竞争逐步弱化,企业盈利能力降低。
图表1:中国本土手机产业生命周期不同阶段特征
|
导入期 |
成长期 |
成熟期 |
完全成熟期 |
衰退期 |
企业形态 |
无品牌营销NBM模仿学习阶段,OEM |
OEM/ODM,OBM、设计公司开始出现 |
自有品牌OBM与OEM/ODM并存 |
自有品牌OBM与OEM/ODM并存 |
OBM |
竞争利基 |
价格 |
品质、价格、规模 |
应用功能、品牌、价格、渠道、速度 |
品牌、服务 |
品牌、服务 |
品牌数量 |
10个左右 |
30~50个 |
10个左右 |
5~6个 |
2~3个 |
信息来源:网舟咨询
图表2:国内外手机厂商的研发投入比较图
信息来源:网舟咨询
上图为国内和国际厂商在技术研发方面的资源投入对比图。手机属于高科技产品,初期需要长期的资源投入。当进入产品成形市场化阶段,即技术引进期,对技术投入的比例大大增加。随着产品的成熟进入则进入技术改进阶段,技术投资和资源投入都在增加,技术投入的增加比例已经大大减小。
我国具有自主研发能力的厂商基本都是在技术改进期开始进行技术追赶。较早进入研发队列的国内企业目前已经进入自主研发阶段,尽管和国外品牌还有一定技术差距,但已经在不断缩小。在可以预见的未来,进入3G时代,时机把握得当,国内厂商则在技术方面不必过多地投入即可保持与国外品牌的相当水平,甚至赢得优势超越对方。
(全文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