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调研公司 培训会议 行业情报 付费报告 免费报告 调研文库 求职招聘 执行峰会 邮  箱 论  坛 搜  索
我的帐户  会员登陆  会员注册
热点话题 | 行业动态 | 项目招标 | 咨询黄页 | 涉外调查
注册成会员
定性研究 | 服务评估 | SPSS专题 | 消费者研究 | 产品开发 | 品牌传播
汽车 | 通信 | 经济 | 房地产 | 互联网
我的帐户 |会员登陆 |会员注册
IT、液晶 | 电信增值 | 网络无线 | 饮食烟酒 | 家电、3C | 电子电工 | 2008报告预订(|)
我的帐户 | 购买帮助 | 购物车 | 忘记密码
              
IT、液晶 | 电信增值 | 网络无线 | 饮食烟酒 | 家电、3C | 电子电工
求职招聘区 | 委托代理区 | 行业讨论区 | 调研学习区 | 系统服务区

新生代调查:男要事业有成 女盼家庭温暖

报告出处:中国青年报  发布日期:2005年04月21日 09:01

报告类别:调查报告
行业分类:调查
调查机构:中国青年报
报告来源:中国青年报

报告内容:

  从1978年开始,中国经历了一场波澜壮阔的改革。与改革同步成长起来的孩子们如今已经到了就业、结婚、生育的年龄。在现代文明的熏陶之下成长起来的这一代人,无论是在价值观念、择业方式,还是在生活方式上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这一代人有怎样的价值观?如何看待婚姻?赡养老人的态度是什么?

  为了解答这些疑问,2004年底,《父母必读》杂志与北京新生代市场监测机构,对出生在1978~1981年之间的青年进行了一项大规模的调查。此次调查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成都、武汉、西安、沈阳等8个城市展开,采用配额抽样的方式,共回收有效问卷1040份。这些受访青年年龄在23岁~26岁之间,男性占53.8%,女性占46.2%;既有在校大学生、研究生,也有许多已经参加工作;他们在所在的城市至少已居住3年,并且以后准备长期在城市生活;受访者中57.8%的人是独生子女。

  76.3%的人自信一旦失业也能很快找到新工作———

  这代青年对未来非常乐观

  本次调查发现,当代城市青年在自我认知方面具有的特征:重视事业、追求独特、自信、乐观、对现状较为满意。

  调查显示,无论是事业追求还是个人风格,青年们都不甘平庸:有83.7%的人“希望能达到所从事职业的顶峰”,82.7%的人“希望自己成为有独特风格的人”。而且,收入越高、教育程度越高的青年,表现出更多的对“独特风格”的追求。与父辈不同的是,调查表明,12.5%的人表示“不在乎别人对我的看法”。

  这种“不在乎”更多来自于他们的自信。有76.3%的人认为“如果失去现在的工作,我很自信能很快找到一份新工作”。分析发现,教育程度越高、目前收入越高的人,表现得越为自信。如在受过大学及以上教育的人群中,这一比例为82.0%,在目前收入3000元以上的人群中,这一比例更高达91.5%。

  与自信相关的另一组数据可能更值得我们注意。调查显示,64.9%的人“希望被视为一个领导者”。教育程度越高、目前收入越高的人,表现出越强的领导欲。“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但是,超过一半的人希望被看作领导者,希望居于金字塔的顶端,这势必会让其中的多数遭遇挫折。

  调查显示,当代青年对生活表示“非常满意”或“比较满意”的共占55.3%,分别表现在:健康状况(满意率82.0%)、人际关系(满意率76.6%)、个人家庭生活(满意率73.1%)、生活水平(满意率57.8%)、爱情(满意率56.7%)和学业/工作前景(满意率50.4%)。

  进一步的调查发现,人们对生活的满意度和受教育程度及收入水平有很大关系。在学业和工作前景、人际关系、爱情、个人家庭生活以及生活水平方面,收入越高的满意度越高。在学业和工作前景、个人家庭生活和生活水平方面,教育程度越高的满意度越高。而在健康状况方面,无论是教育程度还是收入水平,都是处于中游水平的人满意度较高。

  满意度的高低还与被调查者是否是独生子女有关。调查显示,除了对爱情的满意度略低外,在生活的其他方面,独生子女的满意度都显著高于非独生子女。

  在谈到将来时,预期“非常乐观”或“比较乐观”的共占81.5%。其中,乐观程度最高的是健康状况,达88.1%,即使是排在最后的学业和工作前景,也被72.9%的人看好。

  与对生活的满意度类似,人们对未来生活的预期,除受到教育程度和收入水平的影响外,还与是否是独生子女相关。在爱情方面,非独生子女比独生子女更为乐观一些,而在生活的其他方面,尤其在个人家庭生活和生活水平方面,则是独生子女的预期更乐观。

晚婚晚育倾向十分明显

  在家庭观念上,他们认同传统的婚姻价值,也更重视子女的教育。不过———

  这代青年的晚婚晚育倾向十分明显

  对于改革开放后成长起来的年轻人来说,结婚、生子、赡养父母无疑即将或正在成为他们人生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面对这些问题,他们是怎么去看、怎么去想的呢?与父辈相比,这一代年轻人的家庭观念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呢?

  本次调查发现,中国人传统的婚姻价值观在年轻人中的影响仍然很稳固和深入。调查中,分别有75.1%、65.3%和64.1%的人认同“婚姻是人生的必由之路”、“婚姻就应该从一而终”和“男性是家庭支柱,承担家庭兴衰”的观点。

  但是在选择终身伴侣时,“门当户对”的传统观念被排在了末位,只有0.6%的人认为“家庭背景良好”是他们选择对象时最重要的因素。而更多的人认为“人品性格好”(45.6%)、“彼此相爱”(16%)和“志趣相投,有共同语言”(12.9%)才是他们选择终身伴侣时最看重的。

  不仅如此,与父辈相比,这一代青年的婚恋观呈现出一些比较开放的特点。调查中,33%的人认为“婚外情是可以理解的”,34.8%的人赞同“婚前性行为会有助于适应未来的婚姻生活”,还有25.2%的人相信“通过网络也可以获得真正的爱情”。

  通过比较发现,择偶时,非独生子女更看重对方是否有家庭责任感,而独生子女则对对方的经济基础和社会地位较为看重。而随着教育程度的不断提高,这代青年对配偶“有品位,有生活情趣”的要求也会不断增长。

  晚婚已成为当今中国青年中的普遍现象。此次调查显示,男性打算结婚的平均年龄在28岁左右,女性打算结婚的平均年龄则为27岁左右。与父辈们相比,年轻人具有晚婚的倾向,且男性表现得更为明显。

  晚婚必然带来晚育。调查显示,城市青年打算要孩子的平均年龄为29.7岁,约60%的人认为理想的孩子数量为1个。经济压力太大(67.1%)成为影响年轻人不愿意多要孩子或不要孩子的主要原因。

  对于生男还是生女,大多数人(74.5%)采取顺其自然的态度,认为男孩和女孩都好。从生育的目的来看,多数年轻人生育孩子目的是为了增添家庭的生活情趣(54.9%)和拥有爱情的结晶(49.6%)。而为了延续家族后代(27.8%)和老了有所依靠(19.9%)的想法则排在比较靠后的位置。

  在子女的养育问题上,年轻人表现出了格外的关注。一方面,他们对待子女的态度更加宽容和理解;另一方面,他们又表现出一些溺爱和“过度关注”的倾向。调查中,86%的人认为“父母和孩子是平等的,父母应该尊重孩子的意见和感受”,62.4%的人认为养育教育孩子不再只是女人的事;同时,约40%的人认同“父母应该尽量满足孩子的一切要求”,81%的人同意“当孩子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困难时,父母应该帮助孩子解决问题”。

  调查中,教育无可争议的以92.3%的获选率,成为城市青年最愿意为孩子投入的部分。孩子的营养(73.5%)、居住环境(53.9%)、娱乐(28.7%)和穿戴(16.3%)方面的投入紧随其后。

  在赡养父母的观念上,当代城市青年表现出了对老人需求的重视。调查中,49.4%的人明确反对“赡养老人只需要提供必要的经济帮助就可以了”。“子女应该拿出时间来照顾老人的生活”(82.5%)和“子女应该经常和父母进行心理和精神上的沟通”(86.9%)的观点获得了大多数人的赞同。

  随着人口逐渐老龄化,以独生子女占多数的当代城市青年也面临着严峻的经济压力。此次调查中,73%的年轻人呼吁赡养老人应该社会化。

男要事业有成 女盼家庭温暖

  这代青年的幸福观两性差异明显———

  男要事业有成 女盼家庭温暖

  做出奉献就应该索取回报吗?人生的价值应该用钱来衡量吗?这些问题,如果放在改革开放前那个年代,几乎所有的人都会不假思索地回答:当然不是。但是,如果让那些完全出生在改革开放后的年轻人来回答,答案还会一样吗?

  本次调查发现:他们中的多数人并不认同“人生的意义在于无私的奉献”,但也反对可以“无止境地索取”,他们中68.9%的人同意的是“奉献与索取应该平等”的观点。

  但是,这代青年对传统的价值观也并不都是叛逆的。比如,仍然有高达83.4%的人同意“个人利益应该服从国家和集体利益”,85.2%的人认同“人和人之间是平等的”。

  这代与改革开放一起成长起来的城市青年,注重个人利益和享受的特点还是很明显的。他们中42.9%的人认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利益关系”,明确反对这一观点的只有29.1%。还有63.2%的人认同“人生应该及时行乐”,反对者也只占13%。

  在谈到“人生最大的幸福是什么”时,他们中67.1%的人选择了“有一个温暖的家”,这一观点在女青年中的认同率达到了74%。与之不同的是,多数男人(63.5%)则认为“事业有成”才是人生最大的幸福,而女性对此的认同率只有42.8%。

  对于“什么是衡量个人价值的第一标准”这个问题,40.8%的人选择了“能力”,27.6%的人选择“知识”。调查进一步发现,高学历群体(大学或以上)更加看重个人能力,而低学历群体更看重知识和金钱。

  在本次调查中,独生子女的比例为57.8%。但他们在个人价值观方面并未表现出与非独生子女的明显差异。

  在个人信仰方面,这批改革开放初期出生的青年,有80.3%的人说自己没有明确的个人信仰。同时,76.5%的人认为有没有信仰并不重要。

钱大多花在吃喝穿戴玩乐上

  作为最活跃的消费一族,这代青年的钱大多花在吃喝穿戴玩乐上———

  65%的大专生喜欢利用品牌来提高身份

  青年人历来就是商家追捧的主要群体。本次调查显示,与我国年人均8000元~9000元的可支配收入相比,这批20出头的城市青年平均每月1274元的消费水平,应该算是比较高的了。

  在消费领域方面,他们的餐饮支出在总支出中所占比重最大,达31.3%。列支出第二位的是化妆品和服装消费,占12.1%。此外,还有10.9%的消费用在了娱乐、交际、影视方面。这三项构成了他们消费的三大领域。与此相反,用在健身和学习上的支出分别只占总消费的2.2%和4.3%。由此不难看出,他们在消费上是以吃喝玩乐为主导取向的,与这些享受性消费相比,在自我发展方面的开支几乎微不足道了。这也许与他们大多刚刚走出校门开始工作和社交不无关系。

  在消费取向上,调查发现,他们大多喜欢购买具有独特风格的产品(52.9%),也很喜欢追求流行和时髦(35.7%)。同时,重视品牌和产品质量也是这批青年共同的消费特征。但另一方面,调查也发现,他们对自己的开销有一定的控制和把握能力,他们中的大多数人不愿冲动消费,只有5.2%的人会执着地借钱消费。

  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相比,在消费方面更为随意。无论是对产品的质量要求还是对流行款式的敏锐程度,或是花钱是否大方等方面,独生子女都比非独生子女更“现代”一些。在涉及消费方式的8个选项中,独生子女对各种现代消费观念的认同度比非独生子女平均高出8.7个百分点。很明显,独生子女的消费行为和他们在家庭中的“核心”地位有关。

  调查发现,学历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这些城市青年的消费行为。调查表明,拥有大专学历的青年消费热情最高,他们中65%的人喜欢利用品牌来提高自己的身份,新奇、流行的东西更能唤起他们的购物欲望。而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的人消费行为更加稳重,重视产品质量的比例达到了64.7%。此外,无论学历高低,80%以上的青年通过选择与众不同的独特产品来表达自己的个性,并且学历越高的人,对风格独特的产品就越青睐。

  本次调查中,我们还发现了一些有趣的消费行为。月收入2000元~3000元的城市青年最看重品牌和产品质量,他们是最有“实力”的消费群体。收入在3000元以上的青年具有更稳定、更理性的心态,很少冲动消费。相反,最缺乏理性的是无收入青年,他们中有41.3%的人经常会冲动地购买一些不需要的东西,还有26.4%的无收入人群会执着的借钱购买自己喜欢的东西。

专家解读

  解读:人本化是青年择业心理的核心

  社科院社会学研究所副研究员 沈杰

  我们这一代人,就业是由学校或组织上安排,统一分配工作的。而我们的上一辈从参加工作开始一直到退休以后,工作和生活都处在“单位体制”中。改革开放以来,尤其随着90年代之后市场经济发展进程的深入,“单位制”逐渐被打破,自主择业成为一种社会生活的现实。而随着改革开放长大的这一代青年人,他们的择业心理正体现了社会剧变时期价值观念和社会心态的深刻嬗变。

  现在,高级心理需求是青年择业时考虑的重要因素。“有兴趣”成为排在第一位的标准,其次才是“收入高”。而“自己的才能得以发挥”、“工作有挑战性”也在择业标准中分别排在第三、第四位。可见,青年择业的最高目标已不再停留在谋生手段的初级阶段,而进入到了寻求发展的更高阶段。注重开发自己的潜能、实现自身价值,已经成为支配青年择业的重要因素。

  对于职业的精神因素(如有兴趣、发挥才能、有挑战性)的考虑超过了对职业的物质因素(如收入高、福利好)的考虑。同时,青年对于职业的“社会地位高”、“稳定”、“有权力”这三个因素的考虑排序不高,说明他们在选择职业时,很少有那种传统的对单位依赖的心理和官本位观念。这表明,随着人们独立意识和生存能力的增强,“铁饭碗”意识逐渐减弱,青年更注重的是职业所能提供的个人发展前景,而不是守护着一份牢固的工作本身。

  择业中,青年的自主性和个性化程度日渐增强,这种增强体现在他们对职业类型、从业机构、就业地点的选择上更注重个人兴趣满足、自我潜能实现的机会方面。由此必然导致的一个后果是,他们将形成更加鲜明的职业流动(跳槽)意识。这种意识也是一种独特的择业心理,只不过它是从“再次择业”的角度呈现出来的。

  这一切都表明,在当今时代,人本化成为青年择业心理的核心取向。因此,这一态势要求政府和社会有关方面在努力创造更优化的择业机制和就业环境的同时,也要加强对青年择业心理和行动的引导,体现“以人为本”原则。

解读:家是青年人避风的港湾

  “青春热线”总督导 陆小娅

  理解当代青年的婚姻选择,要从社会变迁去解读。

  与25年前相比,家对于年轻人来说,更加重要了。25年前,也就是这一代青年出生的时候,中国社会物质还极其匮乏。那时的中国,有一个彩电就会让人眼红,更不要说有私家车、商品房了。毫无疑问,现在城市青年的生活富裕了、丰富多彩了。但与此同时,他们生活中的不确定性也大大增加了:毕业以后会不会找不到工作?明天老板会不会炒我的鱿鱼?要不要背着沉重的还贷压力去买房?供职的单位会不会破产?兜里的股票会不会贬值?家里财产会不会被盗?外出会不会染上非典?旅游会不会碰上海啸……变动带来不确定性,不确定性带来不安全感,当外部世界充满动荡和不安时,人会本能地寻求稳定和安全,而“家”就是一个遮风避雨的港湾。

  同时,对于当代城市青年来说,“家”的意义和他们父母辈、祖父母辈已经非常不同了。当代青年可以成家而不育(所谓“丁克家庭”),可以选择夫妻AA制的家庭财务管理方式。“家”对他们而言不再仅仅是“生育合作社”、“经济共同体”了,它更多的是一个温暖的“家”,除了让人有饭吃,有地方住之外,还有强大、丰富的心理功能:这里,他可以感到被接纳、被理解、被关心、被重视。在家中,他可以卸掉面具,放松姿态,做回自己———因为快乐和痛苦都可以在家里被分享、被分担。

链接:日本青年择业重什么?

  据2004年12月7日《中国青年报》报道,日本青少年研究所实施的一项有关日中青年就业意向的调查表明:日本青年倾向“追求稳定的生活”,而中国青年则倾向“重视个人价值的实现”。

  在择业标准上,日本受访青年选择最多的为“工作有趣”(56.2%)和“能发挥能力和个性”(54.6%);而中国青年选择最多的是“因为能发挥自己的能力和个性”(64.8%)和“认为公司有发展前景”(56.6%)。值得一提的是,选择“为了成为成功人士”的中国青年比例为21.9%,而日本青年只有6.7%。

  对于“你想做一名什么样的职员”,中国青年选择比例最高的是“成为公司的中心人物,积极而紧张地工作”,而许多日本青年则选择“成为和大家关系都很融洽的人”。并且,有18%的中国青年认为“为了晋升可以牺牲一点个人生活”,而只有8.2%的日本青年这样认为。

  (全文结束)

行业分类

免费报告搜索
关键字:
广告服务 - 法律条款 - 注册指南 - 关于我们 - 企业客户
Copyright © 1999-2008 3see.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北京信通四方企业顾问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京ICP证080069号
TEL:86-10-85863259  客服:service@3see.com 
投稿:contribute@3se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