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中国产业发展景气报告
报告类别:分析报告
行业分类:综合
研究机构: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
报告来源: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
报告内容:
□
主要耗能行业增速减慢,导致工业总体能耗水平下降,进而造成能源行业增速减缓。部分能源产品价格水平持续高位波动甚至继续攀升,相当部分原因是国际油价波动的结果,并未真实反映国内供求格局的实际变化。
□
由于内外市场需求拉动,国内煤炭、钢铁和石油等原材料价格一路上扬。特别是二月,主要原材料行业的经济效益水平继续提升。在原材料行业中:煤炭业、石油和天然气、有色金属、黑色金属矿采选业、基础化学原料业、金属制品业等行业的利润总额及税金总额,在去年同期高基数的基础上,同比均出现较大增长。
□ 预计总体中下游行业利润率将继续下滑,而行业内部的利润将进一步向行业优势企业集中,部分小型制造企业则可能无法生存,最终被挤压出局。
□
由于需求总体增速的回落,能源和原材料行业作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导力量正在逐步减弱。预测研究显示,这种态势还将在今后一段时间得以延续。预计2005年GDP增长速度将从2004年9.5%的水平下降到8.5%左右。
当前产业运行态势分析
(1)煤、电、油、运行业增长指数稳步提高,但增势趋缓,"瓶颈"状况有所缓解
能源行业继续保持较高增长态势,但增速明显趋缓,供应紧张甚至短缺的问题呈现减弱的趋势,造成增速减缓的主要原因是需求增速放慢。煤炭行业1--2月消费量为2.87亿吨,同比增长9.1%,煤炭表观消费量达3.05亿吨,同比增长约8.5%,较2004年同期下降3.4个百分点。与此同时,1--2月份全国规模企业煤炭产量为2.42亿吨,同比增长达17%,煤炭供需缺口有所减小,个别港口如秦皇岛港煤炭库存有所增加,煤炭出厂价格涨幅也仅在1%左右。电力行业1--2月份总发电量同比增长为12.1%,比2004年同期下降2.7个百分点。水泥、电解铝等行业用电增速明显下降是造成总用电需求增幅下降的主要原因。但受气候影响,生活用电增长较快,进而推动了电力增长指数稳步提高。石油工业1--2月原油累计加工量比去年同期增长了6%,其中,汽煤柴油总产量累计增长6.69%,增幅均比前几个月明显放缓。
总体而言,主要耗能行业增速减慢,导致工业总体能耗水平下降,进而造成能源行业增速减缓。部分能源产品价格水平持续高位波动甚至继续攀升,相当部分原因是国际油价波动的结果,并未真实反映国内供求格局的实际变化。因此,应注意避免由此导致的对能源行业供求缺口的"高估"。
(2)建材、钢铁等原材料工业增长指数高位持续回落
2005年一季度,尽管受铁矿石和有色金属原料涨价等因素影响,多数钢铁品种、电解铝和主要的有色金属产品价格明显上涨,但受需求增速放慢影响,钢铁、有色和建材等行业增长指数仍然呈现持续回落态势。需求结构分析显示,固定资产投资,尤其是房地产投资增速明显放慢,是原材料工业增速持续下降的主要原因。
(3)"消费性"制造业增长指数持续回落
这些行业多数延续了2004年以来的持续回落态势。其中,汽车和电子计算机作为新一代家庭耐用消费品经历了过去几年的爆发式快速增长,从2004年开始,在原有需求快速释放的同时,新增需求未能快速跟进,导致需求增长的"间歇"。据统计,2005年1--2月份,汽车工业增长景气较2004年12月份下降了11点,是自2003年7月汽车工业快速增长以来的最大降幅。今年1--2月份,汽车累计产销73.92万辆和68.45万辆,分别同比增长0.96%和-7%。国外经济周期的研究结果显示,这种被称为"贸易周期"的现象普遍地存在于经济周期各个轮次中,是引致3--5年短期经济波动的主要原因之一。我们估计,目前的态势有可能延续到2005年年底。
(4)部分制造业增速近来出现明显反弹
尽管这类行业数量不多,在经济总量中所占的比重不大,但作为重要的投资品行业,对投资增长的"先行"意义值得重视。例如,船舶制造业快速增长,以解决我国远洋运输能力不能满足进出口快速增长需求的问题;专用设备制造业近期的明显反弹,则与国家加大煤炭生产安全管理和新建煤炭生产企业快速增长直接相关。一定程度上,新近出现明显反弹的制造业领域都与短缺环节的投资增长直接关联,属于有保有压中应该"保"的领域。
(5)消费品行业增长不会形成大的波动
食品等主要消费品价格近期的上涨态势在相当程度上影响了居民的购买力。纺织服装等行业也受到出口增速放慢的影响。但从历史经验看,作为基本的生活消费品,这类行业增长态势一般不会形成大的波动。
行业效益景气分析与综合评价
2005年,大多数行业效益表现良好,但效益景气出现的系统性下降也应该引起重视。在2月份全部跟踪的39个行业中,26个行业(占约66.6%)效益景气指数呈现下跌态势,且多数指数下降较快。在需求回落及成本上升的作用下,工业行业效益景气出现回落,效益上升的行业开始减少,效益增速猛降的行业激增。尤其是大宗原材料作为投入品的中游及下游"材料密集型"加工制造行业效益景气普遍回落,是2月的最重要特点。
由于内外市场需求拉动,国内煤炭、钢铁和石油等原材料价格一路上扬。特别是2月,主要原材料行业的经济效益水平继续提升。在原材料行业中,煤炭业、石油和天然气、有色金属、黑色金属矿采选业、基础化学原料业、金属制品业等行业的利润总额及税金总额,在去年同期高基数的基础上,同比均出现较大增长。但同时也应该看到,除了上述原材料行业外,2月主要跟踪的39个行业同比增幅下降,效益水平明显受到压缩。铁矿石、煤炭、石化产品、钢材涨价在很大程度上挤压了企业利润空间,产品市场供大于求的格局使得许多行业对消化成本涨价因素难以有所作为。高增长、低效益的增长态势,给2005年工业经济的持续良好运行带来隐忧。
2月,宝钢调高10余种钢材品种出厂价格。随后,武钢、唐钢、威钢和酒钢等钢铁企业紧跟上调钢价。在化工业中,有机原料、化肥、化纤、塑料原料等向下传递速度快且幅度大,塑料、橡胶、农药等向下传递速度慢且幅度小。家电业中空调、冰箱、洗衣机等白色家电涨价的说法也已增多。中小型电机行业在近年内两次上调销售价格,此次价格上浮幅度不低于15%。这一方面表明价格从原材料购进价格向出厂价格的传导已经开始,另一方面也表明中国制造业的低成本优势正在被原材料涨价所吞噬。
预计总体中下游行业利润率将继续下滑,而行业内部的利润将进一步向行业优势企业集中,部分小型制造企业则可能无法生存,最终被挤压出局。
行业效益景气总体呈现以下五个明显特点:
一是行业效益运行态势良好,但效益景气下降行业增多。前2月,多数行业效益都有大幅度滑落,处于效益景气较好以上水平行业仅有14个,占全部月度跟踪39个行业中的35.9%,而差的行业17个,仅占43.6%。
二是行业效益走势分化加剧,利润向原材料行业转移。煤炭、石油天然气开采、有色金属效益明显上升,而印刷业、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中药、塑料、水泥、专用设备制造业、煤气、橡胶、陶瓷、纺织、造纸、玻璃、电器机械、通信及相关设备制造业、化学纤维制造业等行业效益集中出现下降,这个现象是自2002年来首次出现的新情况。其中,水泥、船舶业、通用设备、金属加工机械、塑料薄膜、石化设备、轴承、阀门制造、医疗器械等行业受到投入品涨价冲击影响加重。
三是石油天然气开采业、服装、集装箱制造、钢铁、合成材料制造业、有机化学产品制造业、化肥、金属制品业等行业的效益景气,在2004年12月份表现较好的基础上,继续表现突出。
四是煤炭、石油天然气开采、石油加工、化学纤维、水泥制造业、耐火材料制品业、电器机械、仪器仪表、电子元器件等行业效益景气较为稳定。
五是化学药制造业(原药、制剂)效益出现小幅回升。
《行业综合分类表》显示,不同行业的投资价值是从左下角往右上方递增的,在调整行业资产的配置时,应逐步从行业属性差的行业中逐步退出,资产比例应以右方和上方的资产为主。对于增长景气、效益景气都比较一般和较差的行业,我们要积极关注这类行业复苏进程。
在《行业综合分类表》中,石油加工业、玻璃及玻璃制品业、金属制品业、陶瓷制品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有色金属工业、钢铁工业、煤炭工业等处于好及很好的行业都带有一定的原材料投入品特征。
由于比较基数不稳定等原因,同比增长率容易高估或低估行业增长的真实水平,误导对行业运行态势的客观判断。为此,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部利用哈佛指数基本原理,设计了"中国产业增长景气指数",有效地解决了这一问题,比较客观地反映行业增长的真实态势和水平。
1--2月,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在39个工业大类中,煤炭、石油、黑色金属矿、有色金属矿、非金属矿等采矿业利润同比分别增长122%、39.3%、47.2%、200.8%、70.2%;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下降54.9%;化学纤维制造业下降52.9%;非金属矿物制品业下降44.3%;电力下降24%。
今年上半年及全年产业增长趋势预测分析
从第一季度经济运行的基本态势看,尽管部分宏观经济指标和部分行业出现反弹,国民经济总体仍处于2004年下半年以来形成的"下降"通道。由于需求总体增速的回落,能源和原材料行业作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导力量正在逐步减弱。预测研究显示,这种态势还将在今后一段时间得以延续。预计2005年GDP增长速度将从2004年9.5%的水平下降到8.5%左右。
产业增长趋势预测分析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经济研究部的预测结果显示,2005年下半年,煤炭、电力、钢铁需求的增速还将不同程度地继续放缓,石油需求增速有一定的反弹,但总体仍低于2004年。
绝大多数能源品种的需求增速在2005年都将明显下降。煤、电、油的需求增速均比2004年下降3--4个百分点,成品油消费量甚至会下降10个百分点。能源需求增速下降的部分原因(约60%左右)是真实的需求回落,也有部分原因(约占40%)是2004年增速快,导致比较基数较大,从而一定程度低估了2005年的需求增长。
受需求增速放缓的影响,能源原材料行业的供求缺口将进一步减缩。其中电力供给的最大缺口将从2004年的3500万千瓦缩减至2000万千瓦左右。由于发电能力建设加速,全国平均发电设备年利用小时预计为5000小时,明显低于2003年和2004年,但仍高于2002年。2005年四季度,发电设备利用小时将下降到2002年同期的水平之下,我国电力供需紧张的局面有望在2005年底扭转。煤炭供需在一季度有约4000万吨的缺口,但由于有大量库存准备,并未出现严重短缺。二季度起煤炭生产将加速,全年煤炭供需可基本实现平衡。困扰煤炭供需的输运能力不足也将有所缓解,预计2005年铁路运煤能力将比2004年增加1亿吨以上。
在总体供求缺口出现减缩的情况下,能源原材料价格持续走高的动力会逐步减弱。目前煤炭和石油制品的价格已经处在高位,但电力价格仍滞后于去年一路上涨的煤价,导致目前电力企业利润水平大幅下滑,电价上调的呼声很高,需要注意电价调整可能带来的连锁效应。钢材价格在铁矿石价格猛涨和国际钢材价格高位运行的影响下目前涨幅较快,下半年这些影响将减弱,钢价会逐步走稳甚至小幅回调,不同品种钢材的价格会有不同表现。
目前,影响国内能源价格最大的不确定性因素是国际油价持续走高和大幅波动,但由于国内能源需求增速总体回落态势明显,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弱化国际油价波动的负面影响。
值得重视的问题
近来,各方面对经济走势反弹压力的顾虑增强。我们认为,应避免因局部反弹和外部冲击导致的价格上涨,形成对经济形势全局的判断。种种迹象显示,目前在局部领域存在反弹和通胀压力的同时,经济总体增长态势仍处于下降通道,经济增长的不确定性因素正在增大。特别要警惕在新一轮经济增长周期中起带头作用的汽车、房地产等新的消费领域出现大幅下降。
在政策取向上,在保持宏观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的同时,应着力提高宏观政策"有保有压"的灵活性。最近中央在房地产领域采取提高贷款利率等政策,以及为应对铁矿石涨价采取的进口许可证制度和取消钢铁出口退税等政策,在相关行业领域都取得较好成效,充分说明政策的"灵活性"是宏观政策取得较好"疗效",同时避免较大副作用的关键。这些成功的政策经验应在更为广泛的领域探索和实践。
□
2004年以来销售成本上升的现象表明,从2004年开始的第二次成本冲击使多数行业承受原材料价格压力加重。一些曾经传导比较顺畅的行业,诸如普通机械、电力、汽车等行业销售成本上升很快。
□
国际铁矿石、油价上升引发了国内煤炭、化纤、棉花、建材等相关原材料价格上升,给许多行业带来销售成本率上升、毛利率下降问题,成为众多工业行业面临的考验。一般来说,上游原材料价格上涨,将导致下游最终产品的价格也相应上涨。
□
电力生产行业与供应行业的增长和效益景气表现出相反的变化趋势,电力生产行业因用电增速放慢,增长景气从2004年12月份的131.4点下降至125点,而电力供应行业增长景气从131点大幅上升至146.7点,成为推动全行业增长景气上升的主要力量。
□
受国内需求增长和国际钢材价格高位运行影响,国内钢材价格指数继续保持上升态势。重点品种价格走势大致表现为:建筑钢材价格将有所波动,但后期市场看好;薄板价格高位运行,但有小幅回调;中厚板价格稳步上升;型材继续呈上升态势,但增势有所放缓。
2000年--2005年2月39个主要行业销售成本变动分析
2002年下半年,中国经济进入新一轮行业上升周期,各项需求比较旺盛,带动铁矿石、有色、煤炭、石油等原材料价格上涨。期间,有两次明显的国际原材料价格上涨,第一次在2003年下半年,第二次在2004年下半年。行业增长面临来自成本与价格的双重压力,尤其是最近一次成本冲击对中国制造业的不利影响正在不同行业间表现出来。
通过对工业行业销售成本分析,主要是分析与评估销售活动投入与产出品价格的变动,及比较不同时间点上销售成本的变化,可以发现不同行业成本控制与成本传导能力的差异。销售成本率分析主要是分析与评估销售活动投入与产出比率,销售成本率变动趋势反映了一个行业的销售毛利率变动趋势。不同销售成本率的变动趋势反映了不同行业对上游原材料涨价的传导能力。
面对上游成本冲击,初步分析有三个特点:
1、成本冲击在多数工业行业均有所表现,体现为销售成本率增加,销售毛利率降低。
与2000年相比,多数工业销售成本均表现出不同程度的上升,许多行业受到不同程度影响。从39个持续跟踪的行业可以看出,只有11个行业出现了下降,28个行业出现上升。石油加工业、家电、电力、水泥、化纤、汽车、机械、生物、生化制品业等很多行业的销售成本大幅度上升。家用电器制造业成本波动与两次原材料涨价相关比较明显。石油加工业销售成本明显提高的重要原因是国际石油价格的两次大幅度的上涨。
2、一些曾经传导比较顺畅的行业,2004年10月份之后,成本上升很快。
总体来看,2004年以来,工业部门销售利润率继续小幅下降,但空间已经非常有限。2004年前行业销售成本下降保持完好,10月以前的销售成本数据与前两年相比,下降速度已经明显放缓,但前10月尚能小幅下降或持平。随后出现的一个现象值得引起重点关注:有些行业销售成本在10月份以后开始上升。2004年以来销售成本上升的现象表明,从2004年开始的第二次成本冲击使多数行业承受原材料价格上升的压力加重了。一些曾经传导比较顺畅的行业,诸如普通机械、电力、汽车等行业的销售成本上升很快。
3、处于产业链上不同位置的不同类型行业在成本冲击下的表现各异。
国际铁矿石、油价上升引发了国内煤炭、化纤、棉花、建材等相关原材料价格上升,给许多行业带来销售成本率上升、毛利率下降问题,成为众多工业行业面临的考验。一般来说,上游原材料价格上涨,将导致下游最终产品的价格也相应上涨。然而对于中国企业来说,价格是由供求关系决定的,不同行业受原材料价格上升影响及其向下游传递速度和幅度存在明显不同,具有资源类、垄断性及高技术特点的产业承受能力较强。
4、原材料行业传导能力良好,成本上升对盈利状况影响小。
原材料行业受控制有力及价格骤升影响,销售成本率从2000年以来呈下降趋势,但也略有不同。其中,一类以煤炭和石油天然气行业为代表,是最终原材料行业,典型的如煤炭行业。这类行业的销售收入增长速度一直快于销售成本的增速,销售成本率一直处于下降状态。另一类以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业为代表,为中间原材料行业。这类行业具有上下游一体化的结构,其行业的垄断地位能够保证该类行业对上游成本冲击的顺利传导。生产资料价格指数中,反映上游产品的采掘工业产品价格指数的变动情况与原材料行业的销售成本变动的特点较为一致。
5、原材料投入比重大的"材料密集型"行业受到冲击比较大。
原材料投入比重大的行业利润状况很可能较差。如汽车、造船、电力、机械、家电等行业的生产销售,均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其中成本构成中原材料比重越大的行业往往受到的冲击越大。由于这类行业成本构成中原材料所占的比例过高,目前一般都占到了30%以上,而市场整体面临较大竞争压力,直接面对客户的下游产品价格上涨空间有限。在工业重型化宏观背景中,这类行业受到的冲击比较大,它们的经济效益继续提高及实现利润进一步增加将难以持续。
6、竞争充分、成本转嫁能力差的行业仍属绝大多数。
竞争性行业进入壁垒低,它们基本处于完全竞争状态,长期的低价竞争导致行业盈利能力总体较低。这类行业包括利润微薄但生产过剩的家电,销售下滑但有降价压力的汽车,农产品价格的持续上涨但市场竞争激烈的食品加工业(影响较大的有肉制品加工业),水价上涨但竞争激烈的饮料业(影响较大的有啤酒和软饮料制造业),出口放缓但成本上升的原料药行业及面对投资下降而不景气的机械行业等。这些行业承受着上游行业通过产品涨价转嫁来的原材料成本,而自身转嫁和消化成本的能力受到制约。
分行业分析
电力工业 效益有所走低
1--2月份电力行业的增长景气指数从2004年12月份的131.1点上升至136.6点,但电力行业的效益在煤价上涨的压力下继续走低,效益景气从12月份的100.5点下滑至93.3点。
1--2月份全国总发电量为3501亿度,同比增长为12.1%,比2004年全年用电量14.8%的同比增长率低2.7个百分点。宏观经济增速放缓是电力需求放缓的主要原因。各主要用电行业中,钢铁行业产出保持了较好的景气水平,而水泥、电解铝行业的产出景气有明显下降。1--2月份全国气温普遍偏低,生活用电增长较快。
电力生产行业与供应行业的增长和效益景气表现出相反的变化趋势,电力生产行业因用电增速放慢,增长景气从2004年12月份的131.4点下降至125点,而电力供应行业增长景气从131点大幅上升至146.7点,成为推动全行业增长景气上升的主要力量。1--2月份销售电价比去年同期的上涨,是电力供应行业销售收入增长的主要原因。电力生产行业承担了绝大部分煤价上涨的成本压力,1--2月份电力生产行业实现利润56.5亿元,仅为去年同期的51%,效益景气从2004年12月份的103.5点大幅下降至88.1点,而电力供应行业效益景气自2004年以来一直平稳运行,1--2月份有小幅上升,从98.7点升至102.7点。
3月份至二季度,多数用电行业仍将保持目前的景气水平,生活用电会因为气温正常而增速放慢,受宏观经济增速放慢影响,电力需求增速将进一步放慢。煤炭价格有望在目前的高位走稳,上升幅度不大,发电企业效益低迷使得电价上调的压力很大,煤电联动方案自2004年年底颁布以来将很可能在二季度得以实施。电力行业的增长景气将保持平稳的增长态势,而效益景气将会有恢复性上涨。根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电力需求模型"和产业增长模型的预测,预计2005年一季度电力行业发电量为5363亿度,同比增长12.0%,电力行业收入为3684亿元,同比增长为27.8%;利润为141亿元,同比下降23.6%。上半年电力行业发电量为11089亿度,同比增长为11.7%,电力行业收入为7633亿元,同比增长为26.1%;利润为357亿元,同比增长为3.4%。全年发电量为23621亿度,同比增长为11.4%;电力行业收入16230亿元,同比增长为21.4%;利润790亿元,同比增长为10.5%。
钢铁行业 效益景气有所上升
2月份整个钢铁行业的增长景气下滑至165.82点,效益景气指数则延续了2004年7月以来的上升态势,增至125.57点。具体到不同的子行业,情况则有所不同:受成本上涨的影响,2月份炼铁业、炼钢业以及铁合金业的增长景气和效益景气均出现不同程度的下滑;钢压延及加工业增长景气和效益景气则因钢材价格上涨而得以继续攀升。
1--2月钢铁行业生产保持增长,但增速趋缓。成品钢材产量5188.6万吨,同比增长19.4%,其中热冷轧薄板为168.2万吨,同比增长33%,线材和钢筋产量为1789.8万吨,同比增长10.3%,中厚板产量与上年同期持平,为295.2万吨。另外,受市场需求稳步上扬和国际钢材价格高位运行的影响,国内钢材价格继续保持升势,2月国内钢铁价格指数为131.6点,同比增长15.8%,环比增长3.5%。整个行业1--2月实现销售收入2848.6亿元,利润192.6亿元,同比增幅均有所下降,分别为33.2%和18.8%。
近期铁矿石涨价71.5%、煤电油运价格的提升以及房地产行业调控政策的出台都将在一定程度上抑制钢材需求。但整个经济运行的基本面依旧良好,下游行业运行将保持较快增长,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幅也将在20%以上,钢材需求依旧稳定。根据"中国钢材消费和供给预测模型",二季度钢材实际消费量为7793.6万吨,同比增长7.5%,产量为8905.9万吨,同比增长27.5%。
价格方面,受国内需求增长和国际钢材价格高位运行影响,国内钢材价格指数继续保持上升态势。重点品种价格走势大致表现为:建筑钢材价格将有所波动,但后期市场看好;薄板价格高位运行,但有小幅回调;中厚板价格稳步上升;型材继续呈上升态势,但增势有所放缓。
煤炭工业 效益景气趋于平稳
2005年1-2月份,煤炭行业增长景气指数继续平稳走势,从2004年12月份的165.6点平滑至166.8点;行业效益持续改善,效益景气在平稳运行的基础上有小幅上扬,从2004年12月份的114.1点升至117.2点。
1-2月份煤炭需求依然旺盛,国内煤炭消费量为2.87亿吨,同比增长9.1%;煤炭表观消费量达3.05亿吨,同比增长约8.5%,较2004年的11.9%低了3.4个百分点。各主要用煤行业中,电力、钢铁行业产出保持了较好的景气水平,而水泥、石油加工行业的产出景气有所下降。
1--2月份全国规模企业煤炭产量为2.42亿吨,同比增长达17.0%,由于春节因素,小煤矿产量比重仅占10%左右,表面上看,煤炭供需存在较大缺口,约为4000万吨左右,煤炭价格应该会继续上扬。但数据显示,1--2月份秦皇岛港煤炭库存有所增加,煤炭出厂价格涨幅也仅在1%左右。根据观察分析,这是由于2004年煤炭产量已高于消费量,12月份煤炭销量大增,各用煤企业储煤较多,2005年初大量消耗库存所致。这一点可以从12月份的销售收入看出,规模企业产量增幅为6.3%,而收入增幅达30.3%。
三月份至二季度,多数用煤行业仍将保持目前的景气水平,受宏观经济增速放慢影响,以及出口的逐步紧缩,煤炭需求增速将进一步放慢。随着小煤矿的大量投产,煤炭产量将快速增加,并且煤炭运输状况在春运后得以改善,煤炭供需紧张局面将有所缓和。预计煤炭价格将在目前的高位走稳,上升空间很小。
根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煤炭(国内)需求模型"和产业增长模型的预测,预计2005年:一季度规模企业煤炭产量为3.88亿吨,同比增长15.8%,煤炭表观消费量为4.64亿吨,同比增长8.4%;煤炭行业收入为1095.8亿元,同比增长55.4%,利润为97.0亿元,同比增长95.8%。上半年规模企业煤炭产量为8.19亿吨,同比增长12.2%,煤炭表观消费量为9.57亿吨,同比增长8.4%;煤炭行业收入为2312.6亿元,同比增长为42.8%,利润为196.0亿元,同比增长为48.7%。全年规模企业煤炭产量为17.25亿吨,同比增幅10.2%,煤炭表观消费量为19.95亿吨,同比增长7.4%;煤炭行业收入4883.2亿元,同比增长26.6%;利润404.8亿元,同比增长31.9%。
石油和天然气工业 上升趋势仍将维持
2005年2月份,国内能源市场继续保持了需求旺盛的势头,石油和天然气产品产销两旺,全行业增长景气指数仍然持上行之势,收于140.92点,增速再次加快,比去年12月上升3.48点;行业效益景气指数则扭转12月份的下降趋势,较去年12月上升2.54点,最终收于111.32点。
1-2月份是油品消耗的淡季,但天然气生产仍然保持高速的增长。由于春节期间的长假,油品的消耗有所下降。但是,随着2月中旬的一场大范围温和"春运"高潮的到来,促使炼厂开始恢复生产。1-2月全国原油累计加工量为4722.8万吨,与去年同期相比增长了6.0%。原油加工产品中汽煤柴油总产量累计达2793.9万吨,同比增长6.69%,增幅比前几个月明显放缓。天然气的产量增速却丝毫没有减缓,1-2月累计生产量达到80.4亿立方米,同比增长了19.34%。
尽管市场规模增加不多,但效益水平却有提高,这主要得益于国际油价的再次攀升。在经历了2004年年末的平静之后,受国际油市投机资金和取暖用油增加等因素影响,油品价格再次上扬,1月份国际布伦特原油现货价格平均为43.46美元/桶,比上月每桶下降了近3.12美元,2月份的均价预计还要上涨2-3美元,石油天然气行业经济效益水平也随之上升。据统计,1-2月份,全国石油天然气工业实现销售收入2110.3亿元,同比增长了29.8%;与此同时,行业利润总额达到376.9亿元,同比增长29.6%。石油天然气开采业的利润增幅较大,同比增长38.63%,但由于成品油等石油制成品的价格传导能力有限和调节滞后,石油加工业的利润同比下滑了17.65%。
2005年二季度,预计油品生产将会由淡季转入旺季,与去年同期相比仍然会呈现较快的增长;天然气产量由于
"西气东输"工程的提前建成供气和新气田投产,继续保持快速增长。国际原油价格的走势存在诸多不稳定因素,45-50美元/桶仍然是主流,成品油将在国际油价的压力下再次提价,石油加工业的利润与一季度相比将会增加。预计石油和天然气工业增长景气指数和效益景气指数分别会在140-144和110-114之间运行。
汽车制造业 走势处于不稳定状态
2005年1-2月汽车产业业绩表现出较大的滑坡,增长景气、效益景气以及产销、利润等指标的同步增长速度都有较大幅度的下降;进口车由于各种不确定因素的综合影响进口量出现了近年来少见的大幅下降情况;宏观调控措施的进一步实施、油价、钢材等原材料价格的上涨、产能的扩张等因素一方面提高了汽车的生产成本和使用成本,另一方面加剧了价格竞争,恶化了企业生存环境,降低了对车的需求。
2005年1-2月份,汽车产业增长景气与效益景气都出现了较大幅度的下降,其中增长景气较去年12月份下降了11点,效益景气一改去年小幅下降的走势,出现了自2003年7月以来最大降幅。
1-2月,我国汽车累计产销73.92万辆和68.45万辆,产量同比增长0.96%,销售同比下降6.94%,其中乘用车累计产销47.34万辆和45.63万辆,同比分别下降2.57%和8.94%。商用车累计产销26.59万辆和22.82万辆,产量同比增长7.91%,销量同比下降2.68%。
1-2月,汽车制造业利润同比下降了61.5%,其中整车利润下降78.4%,亏损面达50%以上。34家主要汽车企业中,10家利润下降,13家亏损,利润增长的仅11家。
1-2月,进口车数量出现了近年来少见的大幅下降情况,国内进口汽车总计1.4万辆,同比下降近60%。造成进口车数量下滑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由于去年普遍预期随着关税的下降今年进口车数量增加而价格会有所下降,因此去年年底进口车销售都处于赔本状态,减少了进口数量;2.《汽车品牌销售管理实施办法》规定,经厂家授权的经销商才能销售进口车,所以许多此前没有厂家授权、通过国外代理商进口的汽车今年基本消失,另外,"落地完税政策"至今还未出台,多数进口车经销商在吃不准政策的情况下大都抱持观望态度;3.
由于进口车价格往往高于同档次国产车,随着各大品牌豪华车相继国产,对进口高档车形成了巨大的竞争压力。各大品牌豪华车相继国产是造成进口车数量锐减的主要原因,到今年下半年进口车市场才有望走向稳定。
今年以来,国际油价持续走高,特别是3月17日晚,纽约期油创下57.5美元/桶的历史新高,尽管近期OPEC连续宣布提高产量,但仍然没有改变油价继续上涨的走势。在这种情况下,国家发改委做出了价格上调的决定,对汽油出厂价格每吨提高300元,零售中准价格按出厂价调整幅度等额提高。自2004年以来的油价连续上调,已经造成汽车使用成本急剧上升,据估算车辆燃油费目前已占用户养车成本的1/3以上,而近期内很难看到油价下降的迹象,这种状况的持续,对购车需求形成了相当程度的抑制作用。
受宏观调控、钢材、油价上涨、进口车政策和其他汽车产业政策的影响,目前汽车市场2005年走势处于不稳定状态。去年3月份为近年来的产销最高点,因此,在车市持续低迷的情况下,3月份同比负增长几乎已成定局,这也就意味着今年一季度市场同比负增长,但同比负增长幅度不会超过5%。目前汽车增长景气和效益景气都出现了大幅下滑,这也表明近期内汽车需求会出现绝对需求量的下降,这对汽车生产企业的重新洗牌将会产生催化作用。随着时间的推移,政策性因素的各种不确定性影响会逐渐趋于明朗化,预计二季度汽车增长将不超过10%,此后汽车市场有望获得一定幅度的回升,下半年同比增长有可能达到15%。由于产能的增加和需求增长的停滞同时并存,车市价格战仍将继续。成本的上升和整车价格下降又会导致汽车生产企业经济效益的持续下降,利润率进一步降低,今后汽车企业只有向管理要效益才是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胜的关键。
纺织服装业 效益景气出现下跌
2月份,纺织服装业增长景气为124.86点,基本与上月持平;受纺织服装产品价格下降的影响,整个纺织服装行业的效益景气结束了自去年8月份以来的增长态势,下跌至103.39点。
1-2月份,纺织服装行业产销继续稳步上升,全行业累计实现销售收入1895亿元,同比增长25.6%,利润54.1亿元,同比增长39.6%。其中纺织业和服装及其它纤维制品制造业的销售收入分别为1312.9亿元和582亿元,同比增幅分别为25.8%
和25.2%。主要产品产量均保持两位数以上的增长,其中纱、布、服装的累计产量分别达到169.8万吨、47.8亿米、170956万件,同比增长分别为22.9
%、21.5 %、22.4 %。
欧美等国按原计划取消进口配额限制大大促进了我国纺织服装行业的出口力度,生产厂商纷纷降价以抢占市场,其中1月份对美纺织品出口同比增长30%,环比上升41%。另外一方面,中美关于纺织品贸易的摩擦以及欧盟新普惠制的实施都将使我国纺织服装业的出口蒙受损失,其中一旦新普惠制开始实施,中国部分产品所享受的关税优惠将下降95%。政府通过加征出口关税、实施《纺织品出口自动许可暂行办法》等措施可以提高纺织品出口行业的整体效益和长期的国际竞争力。
二季度纺织服装产品出口增幅将有所下降,预计在25%左右。整个纺织服装行业二季度将实现销售收入3760亿元,同比增长20%,利润129亿元,同比增长27.8%。
公路运输业
客货运输平稳增长
1-2月份,公路客货运输平稳增长,全国公路运输完成货运量20.19亿吨,完成客运量29.31亿人,分别同比增长8.2%和4.8%。受春运期间客货争能的影响,2月份公路运输完成货运量97485万吨,同比增长6.5%,增速比去年同期回落2.3个百分点。而由于去年和今年春节时间错位的影响,1、2月份公路客运量增速波动较大,2月份公路客运量同比增长9.5%,增速比去年同期高出7.7个百分点,比1月份高出9.3个百分点。
自去年6月20日七部委联合集中治理超载以来,目前超载治理工作已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全国超限超载车辆所占比例,已从治理前的80%以上降到10%左右。从近期已出台和即将出台的政策、措施来看,今年公路治理超载的力度将不会松动。从今年1月1日起,国家降低了10吨以上货车通行费收费标准,对10至15吨的第4类货车,在现行收费标准基础上降低20%,而对大于15吨的第5类货车,降幅更高达30%。同时,4月1日起,对新生产车辆,要求严格执行《道路车辆外廓尺寸、轴荷及质量限值》国标,4月1日后新生产的"大吨小标"车辆,生产、改装厂家要召回车辆,并承担车辆所有人的损失。对生产"大吨小标"车辆和非法改装的厂家和有关单位进行严厉处罚。这将遏止"大吨小标"车辆的生产,从而从源头上加大治理超载的力度。
这些政策、标准的出台和实施,一方面有利于建立治理超载超限的长效机制,缓解铁路货运压力;另一方面,也预示我国公路物流业"小、散、乱"的行业竞争格局将发生重大的调整,重型卡车将成为公路货运的发展方向,进而促进公路物流业的规模整合。但由于3月23日我国成品油价格再次上调使公路运输成本升高,以及治理超载的限制,近期内公路货运将不会出现大幅度增长,预计上半年公路货运周转量将达到3902.70万吨公里,同比增长6.32%;公路客运周转量将达到4661.21,同比增长5.7%。
水路运输业
港口生产持续增长
1-2月份,随着煤炭、铁矿石、粮食等大宗物资运输需求的增长,港口生产保持了持续平稳增长的态势。全国主要港口货物吞吐量完成5.73亿吨,同比增长19.3%,其中外贸完成2.07亿吨,同比增长18.6%。集装箱吞吐量完成1024.71万吨,同比增长26.6%。其中沿海主要港口完成965.46万吨,内河主要港口完成59.25万吨,同比分别增长26.7%、25.0%。而受季节影响,港口旅客吞吐量继续回落,1-2月份全国主要港口旅客吞吐量1370万人,同比下降6.4%。
在快速增长的需求面前,港口吞吐能力的不足进一步显现,部分港口出现了煤炭、粮食压港现象。秦皇岛港作为国内最大的能源出口港,今年以来一直处于压港状况,压港量超过正常量的1/3。
由于铁路到港煤炭资源将主要集中在秦皇岛、日照两港,造成发运港口能力难以均衡利用和部分接卸港口能力不足等问题,预计在近期内,特别是二季度,南方的用电量仍将上升,对煤炭运输需求依然旺盛,同时中国工业化进程的加快使原油进口将继续加大,沿海油运需求将随之上升,港口吞吐能力不足的矛盾仍将持续,部分港口有可能再次出现严重的压船、压港现象。
商业 外商扩张步伐加快
2月份,受居民消费需求增加的拉动,全国社会消费品零售额、批发零售贸易零售额、餐饮业增长景气指数再创历史新高,分别上升到121.0点、120.7和124.0点,表明我国商业正进入快速增长的上升期。
1-2月份,商业零售业的增长明显,全国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0313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3.6%。其中,餐饮业依然增长强劲,1-2月份,餐饮业零售额合计1414.3亿元,同比增长17.1%,增速比去年同期高1.6个百分点,比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幅高出3.5个百分点,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13.7%。从商品类别看,各类商品均呈现不同程度的大幅度增长,石油及制品类继续保持高速增长,同比增长36.1%;建筑及装潢材料类增长28.7%,通讯器材类增长19.3%,汽车类增长11.3%。
去年12月11日我国零售业的全面开放,对国内零售业带来的变化在前三个月已开始显现:
一是外资商业企业扩张步伐加快,数量大增,投资呈现出新动向。今年前三个月,在沃尔玛、家乐福、麦德龙等国际大型零售企业加速扩张和进行战略调整的同时,以亚洲地区为主的一些中小外资企业也纷纷进入中国。同时,从外资的进入领域和经营方式看,外资进入批发领域增多,并多以独资为主,而进入零售连锁多采取合资为主的方式。在业态选择上,外资除了进入大卖场业态外,也相继进入了百货和专卖店等业态。
二是内资零售企业的战略合作已成为大势所趋,商业资源整合进一步加速。2月25日,中国零售业的巨头------百联集团和大商集团签署了战略合作与联手组建大商国际公司的协议,实现了中国零售业发展史上的最大规模的一次强强联手,标志着中国商业的发展从此步入了一个新的阶段。百联集团和大商集团是目前中国规模最大的两家流通产业集团,并且都是国家重点培育的大型流通集团。百联与大商的强强联手,不仅对于进一步增强国内零售企业的经济实力和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提高民族商业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保护流通安全乃至国家经济安全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而且对于更好地整合商业资源优势,促进企业联合重组,避免内战内耗和过度竞争,具有很好的示范作用。但两大集团的战略并购,无疑将加大企业文化、管理团队整合所需的管理成本,要做到真正意义上的整合还需要一个较长的磨合过程。
从前三个月商业领域的变化可以判断,进入二季度后,商业领域的兼并重组步伐将会进一步加快,区域零售市场竞争将更加激烈。同时,为规范零售商不规范的商业行为,解决零售商和供应商之间的矛盾,《零售商供应商交易管理办法》将于4月初出台,该管理办法规定实施后,供应商和零售商的矛盾将会受到抑制,进而会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商业零售业的快速增长,预计上半年全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将达到28244.81亿元,同比增长14.75%。
□
今年以来我国经济继续呈现良好发展态势。与去年相比,投资、进出口、货币供应、中长期贷款和工业生产、效益等指标增速均有不同程度回落。宏观调控的作用进一步显现,但投资和工业行业增长反弹动力正在增强,反弹的风险也在明显加大。
□
预计二季度后,经济增速将出现放缓迹象。因此,既要关注房地产价格过快增长,又要防止可能引发的输入型通货膨胀和可能出现的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防范可能出现"滞胀"的局面。这是十分必要的。
□
消费景气延续了去年二季度以来呈现的连续上升势头。消费热点的继续扩张,使景气水平和同比增长速度都达到了较高水平。消费结构升级、热点的形成是带动全社会消费增长的主要力量,在居民消费结构升级的带动下,消费需求处于平稳上行的通道之中。
□
效益景气与增长景气走势出现很大的反差局面,一方面是增长景气表现出大范围回升,另一方面是效益景气大范围下落。具有先行意义的效益景气的回落预示了二季度总体景气在一季度基础上,行业群体性的景气再次大幅度提升的可能性已经不大。
一、行业增长的宏观背景
今年以来我国经济继续呈现良好发展态势。投资、消费、出口、工业增长均延续了去年的发展态势,贸易顺差继续保持。金融运行平稳,人民币汇率保持稳定。与去年相比,投资、进出口、货币供应、中长期贷款和工业生产、效益等指标增速均有不同程度回落。宏观调控的作用进一步显现,但投资和工业行业增长反弹动力正在增强,反弹的风险也在明显加大。在原材料供应短缺、能源和运输价格上涨,生产成本增加的同时,筹资成本有所增加,企业资金偏紧,这些都将会加剧市场竞争压力。
从前两个月的情况看,固定资产投资在建规模偏大、投资增长速度及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速依然偏高、煤电油运供求矛盾未有明显缓解,规模以上工业亏损企业亏损额、产成品库存和应收账款增幅提高等问题也未明显解决。交通运输设备制造、化纤、建材、电力、石油加工业等行业利润出现大幅度萎缩。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工业品出厂、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生产资料出厂、房地产、农资价格上涨。特别是又有新涨价因素出现,涨价从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向生产资料出厂价格传导。企业利润增速下降及新的通胀因素等不利因素正在酝酿。随着市场需求的回落,增长方式粗放、体制机制不完善、资源、环境约束等深层次矛盾将再次趋于表面化。预计二季度后,经济增速将出现放缓迹象,而通货膨胀压力加大。因此,既要关注房地产价格过快增长,又要防止可能引发的输入型通货膨胀和可能出现的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防范可能出现的"滞胀"局面,这是十分必要的。
1、工业增长景气出现回升,重工业景气是主要力量
工业增长景气呈现反弹态势。1-2月规模以上企业完成增加值9034.1亿元,同比增长16.9%,增速依然偏快。其中,轻工业完成增加值2905.9亿元,同比增长17.0%,重工业完成增加值6128.2亿元,同比增长16.9%,轻重工业增速差重新缩小。前期报告指出:"结合历年工业运行的经验看,工业增加值增长景气很可能出现翘尾现象,这一特点在重工业增长景气运行表现得尤为突出。如果不能继续采取有力措施,2005年一季度的工业生产又将会再次出现很大幅度的提速,从而使得原本缓解的煤、电、油、运矛盾再次突出,也可能使已经横向运行的物价水平再次上行。"因此,大幅放松政策调节的力度时机还不成熟。
2、固定资产投资景气回落有趋缓之势,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速仍较快
投资景气保持反弹态势。1-2月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4222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24.5%。分行业看,煤炭开采及洗选业投资31亿元,同比增长148.7%;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投资28亿元,增长46.1%;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投资475亿元,增长59.5%;黑色金属采选、冶炼及压延加工业投资160亿元,下降9%;非金属矿采选及矿物制品业投资59亿元,下降7.7%。固定资产投资增长依然迅速。从不同领域情况看,1-2月份,分产业看,第一产业投资同比增长69.9%;第二产业投资增长28.3%;第三产业投资增长21.8%。其中,房地产行业完成投资1298亿元,同比增长27.2%,商业营业用房投资、办公楼投资出现反弹,特别是商业营业用房投资的反弹幅度较大。
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景气呈现连续上升势头,实际消费继续增长
消费景气延续了去年二季度以来呈现的连续上升势头,景气指数在继前期连续回升的基础上,指数再次刷新纪录。统计显示,1-2个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0.3万亿元,增长13.6%,批发零售贸易业、餐饮业分别增长13.5%和17.1%。消费热点领域的继续扩张,使景气水平和同比增长速度都达到了较高水平。消费结构升级、热点的形成是带动全社会消费增长的主要力量,在居民消费结构升级的带动下,消费需求处于平稳上行的通道之中。其中,体育、娱乐用品类、文化办公用品类,建筑及装潢材料类,服装鞋帽、针、纺织品类累计增幅在20%以上,石油及制品类增长36.1%。
4、对外贸易保持良好增长态势
进出口总额继续快速增长,贸易平衡保持顺差,进出口总额景气继续高位运行。进口景气、出口景气继续回落,表现略有不同。1-2月,我国外贸进出口总值达1794.6亿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长21.7%。其中出口952.8亿美元,进口841.8亿美元,分别增长36.6%和8.3%,累计实现贸易顺差111亿美元。全国机电产品进出口951.0亿美元,同比增长20.8%。前2个月,机电产品出口515亿美元,增长34.3%。其中机械及设备、电器及电子产品、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分别增长28.3%、30.1%和29.6%。
1-2月,全国新批设立外商投资企业5444家,同比下降9.0%;合同外资金额200.5亿美元,实际使用外资金额79.7亿美元,分别同比增长6.2%和8.2%。截至2月底,全国累计批准设立外商投资企业514385个,合同外资金额11166.6亿美元,实际使用外资金额5700.7亿美元。
5、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反弹,新的涨价因素开始出现
2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CPI)达到103.9,其中城市上涨1.4%,农村上涨2.8%。与1月比,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上涨1.8%。农村的物价上涨幅度继续大于城市。前期报告,我们曾指出"2004年11月,居民消费价格水平有所回落。但2005年年初,物价水平仍会保持一定幅度的上涨,物价继续上涨的动力并未消除,2004年11月份的物价水平回落很可能只是一个短暂现象"。"2005年1月,居民消费价格水平有所回落。但物价继续上涨的动力并未消除"。2月份的运行数据印证了我们的预期。这种走势将对我国目前"低物价、高增长"产生干扰,对我国经济走向产生不利影响。
带动2月价格水平上扬的主要因素有:
(1)上游产品价格上涨向下游传导,钢材、煤炭上游产品价格上涨或持续高位运行并逐渐传导到下游产品,致使部分消费品价格上涨。
(2)食品价格再次拉动CPI上行。数据显示,食品价格比去年同期上涨8.8%,肉禽及其制品价格、水产品价格、鲜菜价格的上涨幅度较大。
(3)虽然水、电价格在CPI中的权重较低,但去年下半年以来,各地陆续出台水、电价格上调措施,水、电、运输等价格调升成为推动价格上涨新动力。
(4)国际油价屡创新高,国内成品油价格随之提高。虽然石油价格走高尚未波及到核心消费者价格。石油化工产品与电子、通讯、汽车、建材和轻纺工业密切相关。油价大幅上涨推动其下游工业品价格大幅增长,有机化工产品、合成树脂以及合成橡胶等产品价格上涨导致的通货膨胀压力已显而易见。
(5)去年没有调整的一些服务行业的价格,今年也开始上调。
(6)中国的物价水平受到国际因素的影响越来越明显。据一些国家公布的最新统计,美国2月消费物价指数上升0.4%,核心指数上升0.3%,法国和欧盟2月消费物价指数上升0.7%。
受国际因素影响,我国工业品出厂价格、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生产资料出厂价格、房地产价格、农资产品价格大幅上涨。2月份,工业品出厂价格同比上涨5.4%;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上涨9.8%。生产资料出厂价格比去年同月上涨7.2%。采掘工业产品出厂价格上涨21.7%,原料工业上涨10.5%,加工工业上涨3%。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和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虽小幅回落,仍不排除重新上升的可能。
6、货币供应量和各项贷款增长平稳;中长期贷款增速继续回落
金融运行健康平稳。2月份的主要特点为:货币供应量M2和人民币各项贷款增长平稳;中长期贷款增速继续回落;人民币汇率保持稳定。货币供应量M2余额25.94万亿元,同比增长13.9%,比上年同期低5.5个百分点。狭义货币M1余额9.28万亿元,同比增长10.6%。各项贷款增长平稳,中长期贷款增速继续高位回落。2月末,全部金融机构各项贷款本外币并表余额为19.40万亿元,同比增长13.5%,比上年同期低7.8个百分点。近日,升息预期加强。虽然经济运行中固定资产投资反弹的基础依然存在,通货膨胀压力尚未根本缓解。但仅依靠货币政策,是无法完全解决目前经济问题的。
二、行业增长形势分析
行业总体景气水平较高,工业增长景气扭转了一度回落的形势,重工业行业呈现集中回升。据统计1-2月,中国工业经济在生产、出口、产销率、速度、效益等方面均创下历史最好水平,完成工业增加值9034亿元,同比增长16.9%;实现利润1653亿元,同比增长17.4%;产品销售率为97.2%,比上年同期提高0.57个百分点。效益景气与增长景气走势出现很大的反差局面,一方面是增长景气表现出大范围回升,另一方面是效益景气大范围下落。2月,有些行业受到价格下降、成本上升、竞争激烈等因素影响,利润首次出现增速下滑及负增长(如医药行业)。具有先行意义的效益景气的回落预示了二季度总体景气,在一季度基础上行业群体性的景气再次大幅度提升的可能性已经不大。
2月份,虽重工业行业呈现集中回升,但行业增长的放缓势头出现,主导行业群的高增长态势可能出现转折。汽车行业,尤其是轿车业的生产、销售、进口及实现利润为近两年来最低水平。轿车生产再次明显下降。头两个月汽车制造业利润同比下降了61.5%。前2个月,机械行业生产、销售增速及产销均有较大降幅。其中,工程机械行业工业总产值下降17.71%,生产下降幅度较大。抑制房价过快上涨已成为宏观调控的重要内容,房地产业可能会有一个调整期。与12月份相比,水泥业也首次出现回落迹象。据调查,至2005年底,我国将形成大约4.4-4.5亿吨粗钢和钢材产能。铁矿石、交通运输、能源等支撑条件的不足,将会制约新增钢铁产能的发挥。未来看,在政策措施作用下,先导性行业的景气收缩和扩张幅度趋缓将带动建材、钢铁、有色金属、煤炭景气依次回落。
预计2005全年经济运行将从偏热状态转向正常状态,增长率处于潜在增长率附近,全年走势可能呈现U型。预计,二季度左右将可能出现一次行业系统性的波动,一季度仍将保持较快发展势头,二、三季度适当放慢,四季度后重新呈现较快发展。
2月份,工业增长景气扭转了一度回落的形势,重工业行业呈现集中回升,景气指数回升的家数比2004年末有大幅度增加。煤炭、钢铁、有色金属等原材料行业受到价格回升影响,景气继续反弹。2月份景气态势正好反映了前期报告中指出的"下降只是暂时现象"及"2004年高速增长是经济处于上升期周期带来的,2005年,经济开局将保持较高水平"的预测。
2月,增长景气表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从景气运行区域看,多数行业仍保持良好态势,处于较好、好和很好景气区间行业的31个,行业数量占全部跟踪39个行业的79.5%。
二是,从景气变化看,2月产出水平反弹有所扩大。与去年12月份相比,增长景气上升行业数量增加,为31个,增加1个,增长景气下降的行业数量减少为5个,减少20个。景气水平处于好(120-140)以上行业有所增加。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耐火材料制品业、仪器仪表制造、电力、专用设备制造业处于较好区间后,进入景气好区间。
全部跟踪的39个行业中,30个行业(占76.9%)增长景气仍保持了上升态势,指数下降快的行业降至4个。农副食品加工业、耐火材料制品业、煤气生产供应业、饮料业、服装制造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业、普通机械制造业、电器机械及器材制造业等12月增长景气指数跌幅较大行业,2月份扭转下跌态势。
三是,从增长景气趋势看,多数行业仍延续景气上升势头,石油开采业、化学工业、煤炭工业、有色金属工业、金属制品业、家用电器制造业景气继续创纪录的上行。只有汽车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电子计算机制造业等行业接连数月大幅收缩,而橡胶制造业、电器机械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化学药制造业景气开始回暖。
三级行业中,粮食及饲料加工业、屠宰及肉类蛋类加工业、农药、合成纤维、钢压延加工业、集装箱制造业、金属加工机械、轴承、阀门制造业、冶金、矿山设备制造业、船舶制造业、输配电及控制设备制造业、电工器材制造业等行业景气上升态势保持完好。医疗器械制造业、白色家电、铁路运输设备制造业等景气呈现温和运行。
四是,2月,煤炭、石油天然气、食品、化工、钢铁、金属制品、电力、农副食品加工、石油加工、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化学肥料制造业、化学农药制造业、基本化学原料制造业、有机化学产品制造业、合成材料制造业、合成纤维制造业)、化学纤维制造业、通信设备制造业等行业的增长,表现出较强稳定性。
五是,造纸工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不含汽车)通信及相关设备制造业、水产品加工业,农业机械制造业、电子元件制造业、白色家电等行业,景气运行摆脱前期下降势头,近三个月出现连续走高。特别是,通信及相关设备制造业从前期景气一般区间进入到景气较好区间后,近两月发展又有加快迹象。
(全文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