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参与了北京城市规划
报告类别:分析报告
行业分类:调查
研究机构:零点指标数据网
报告来源:零点指标数据网
报告内容:
大学毕业分配到北京,至今已有十余年,北京于我,已是第二故乡,自己已经将自己视作一个北京人了。无论到何地、在哪里,容不得别人说北京的不是,在网上更是与外地网友针锋相对,赞美北京。但尽管有了北京户口,在北京成了家,买了房,却总是感觉只是这个城市发展的见证者,而不是城市发展的参与者。总想为北京这个家贡献点什么,却不知该作些什么,如何去做。这次北京规划修编,我有幸能够参加针对北京市民的调研项目,感到非常自豪和荣幸。自豪的是我们北京不仅从区域发展战略上规划了北京的未来发展,更是在“以人为本”的基础上率先提出了打造“宜居城市”的口号;荣幸的是作为项目负责人,能为北京市的城市规划贡献一份力量,圆了自己一个梦。在两个月的紧张工作中,作为规划的一个参谋,深深感觉到北京作为一个正在向国际大都市转型的超大城市,在整体规划上所面对的巨大挑战,如何有效平衡“复杂的人”的需求和期望与城市和谐有效发展之间的矛盾,如何有效平衡不断崛起的强势群体的欲望与城市资源的有限性之间的矛盾,如何平衡弱势群体的基本利益得到有效保障与其他利益体对他们的生存空间不断侵蚀的矛盾,等等,这些矛盾大部分在短时间内都很难解决,而且都与城市规划存在密切的关系,他们的长期存在必然对未来的城市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感受之一,“北京人”都是谁,他们之间都有什么样的关系,该如何理解他们千差万别的需求。这里需要特别指出的是,这个“人”不仅仅是北京市居民,目前北京有接近400万流动人口,他们已经成为这个城市的有机组成部分,所以这个“人”是目前所有居住在北京的公民(包括外籍群体)。细分起来,基本上至少可以分出10个在行为和生活方式相对比较类似的群体,例如老年人群体、大学生群体、白领群体、蓝领群体、个体户群体、外来务工群体、政府与事业单位群体,儿童和中小学生群体,这些群体的发言权和领导力又有强弱之分,从下面的示意图中可以看出,白领群体、机关事业单位、大学生以及新富群体已经构成了我们这个社会的主力群体,其他的群体或向往他们的财富,或向往他们的生活方式,或向往他们的社会地位,他们的发言权已经通过各种媒体充分体现。
但是同时其他群体各自都有自己的需求,这些需求也千差万别。例如对于简单的交通工具而言,高收入群体决不选公共汽车,除了开私家车以外,能走路上班是他们的次要选择,在路上行色匆匆的行人中,有很多看似平常的人其实就是现在的新富人;外来务工群体最想做地铁,但是承受不起地铁的票价,只能选择公共汽车;白领最讨厌公共汽车,骑车上班又怕弄脏自己的西服,在暂时不买私家车的前提下,出租车是比较多的选择,地铁也可以考虑。目前数量增长最快的就是白领群体,以他们对公交的需求与目前的供给情况对应来看,如果出租车数量不增长,地铁暂时不能满足需要,那么私家车作为最佳的替代选择,在长时期内会成为白领选择交通工具的主导需求,从白领群体的生活方式和对交通工具的评价中可以看出这样一个趋势,私家车的发展会一直保持高速增长。那么,对北京市而言,如何发展各种交通工具以满足各个群体对出行的需求,将是一个很大的挑战。这些挑战发生在生活的每一个方面,居住、饮食、娱乐等。
感受之二,“交通交通”,只考虑“通”,没想到“交”。“通”是道路的通畅,“交”是人之间的交流、交换和交往。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是核心需求,而道路的通畅是交流的保证条件。无论是路网规划还是道路建设,首先应该想到的是人在交流上的需求及需求的未来变化趋势。过去,我们基本上是住地和工作地点的两点一线,很少到其它地点,所以公共汽车就可以满足交流的需求。现在的北京,平均每一个人的交流频率和交往范围是10年前的8倍,社交方式也扩展成商务社交、家庭聚会、朋友圈、论坛、陌生人聚会等多种方式,这些社交方式决定了我们在不同的地点和不同层次的人在交流,我们不仅仅是要“到达”这些社交地点,同时要求我们要准时、衣冠楚楚、玉马香车,这些日益升级的社交需求导致了对交通工具需求的升级,加大了道路承载的压力。例如在回龙观、天通苑几个新的大型社区的规划,在前期规划中对居民的交流需求考虑较少,导致这几个新城与市区的交通总是拥堵。
感受之三,弱势群体也有需求,他们也有自己的生活,他们希望自己的需求被重视。在北京,典型的弱势群体有三个,进程务工群体、老年人群体和低保群体。我们在规划一个个大型工业园区的时候,有没有考虑到在园区的工作者将要如何生活。实际上,他们的需求很简单,他们需要不大但是独立的私人居住空间、干净卫生并且消费得起的小饭店、没有假货的小超市。可惜的是这些需求并没有得到满足。我们经常看到的是臭烘烘的通铺、自来水龙头下洗澡的民工、臭水沟旁边的小饭店、充斥了违劣商品的市场,这些原本是在建设前的规划中可以想到并且解决的。
在实地访问中,我的另外一个非常强烈的感受就是老人们的“群体孤独”。这是个为青年人和儿童准备的世界,所有新的小区、公园都是年轻人和孩子的乐园,但是很少有新建的社区为老年人准备健身、娱乐和服务设施,老年人的感受就是:“老”在现实意味着被这个时代所抛弃。
感受之四,即使在同一个群体中,也有领导群体和跟随群体之分,尤其是白领群体中的时尚群体,它引导了社会时尚和创造了新的生活方式,关注这些时尚制造者和引领者的生活方式,可以及时预测这些新的生活方式会对城市空间的影响。这些时尚的制造者和引领者是谁,是媒体上炒作的SOHO族?BOBO族?小资?这些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们领导了新的生活方式,而城市也因为他们的行为而发生变化。他们不能改变所有人的生活,但是他们引导了年轻人的生活;他们没有改变城市,但是他们改造了区域。十年前,我们很难预测后海酒吧街、大山子艺术区的兴起,现在我们已经习惯了去后海聊天打牌。十年后这个城市因为他们的引导会有什么变化,很难预料,但是关注新的生活方式,在规划中适应和引导新的生活方式是明智之举。
感受之五,良好的规划是瞄准人的规划,它可以拯救一个区域。随着城市中心的不断转移和变化,很多老社区和老的商业区域开始逐渐没落下来,如何才能让老城区焕发新春,规划可以发挥重要作用。印象深刻的是台湾省台北市政府改造西门町的案例,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之前,西门町一直是台北的公众娱乐生活中心,但随着都市的发展,西门町逐渐没落,沦落成为上一代人寻找记忆的场所。九零年代中后期,台北市政府以空间规划和改善为诱因,瞄准青少年,引入民间资本对西门町街区进行了成功的改造,现在的西门町是青少年自己的城市,“人来人往的徒步区是平面的商场,一间又一间的独立商店是消费的独唱音乐会,西门町是一座城市,青少年自己的城市”,为什么西门町可以具有这么大的影响力,因为规划和目标群体的生活方式完美结合在一起,赋予了这个社区新的性格,给了青少年在此活动的全新空间体验。在节假日,西门町就是一个大舞台,想秀、想看别人秀,西门町绝对是最佳选择。
良好的规划一定是建立在与公众密切交流基础之上做出的规划,良好的规划一定是满足社会公众需求的规划,我相信未来的北京一定会变得美丽和适宜居住。
(全文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