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大豆市场二、三季度走势分析报告
报告类别:分析报告
行业分类:农业
调查机构:中国谷物网
报告来源:中国谷物网
报告内容:
一、国际国内大豆一季度走势回顾
由于国际国内大豆价格走势及其背后的深层次原因具有很强的连贯性、延续性,过去已经发生或当前正在发生的事情,往往都对后市仍然产生深远的影响,因为不同层面的市场参与者对市场走势的解读很不一样,据此作出的交易决策也有很大的差别,其中的一些投资者就可能出差错,随着时间的迁移,这种差错可能会演变成某一行业的集体决策失误(如油脂企、饲料业、养殖业等),近几年来,这种失误在我国大豆产业领域屡屡发生,导致一些行业时常陷入亏损或被动的境地。本次报告为了避免断章取义,有必要深刻的回顾国际国内大豆(粕)一季度走势及其背后的深层次原因,探究出哪些因素对二、三季度仍然存在深远影响。
(一)、一度季CBOT黄豆大幅飙升
第一季度,国际国内大豆、豆粕期货价格联袂大幅飙升,其中CBOT黄豆一度上涨了193·2美分/蒲式耳,涨幅达38.76%﹔与此同时连豆、豆粕也涨势惊人,分别达到29.01%和38.64%。涨势如此凶猛,主要原因有﹕1、在2月初,代表着美国大宗商品物价水平的CRB指数处于280点附近的高位,但CBOT黄豆却处于520美分/蒲式耳的低位,与之对应的CRB指数历史水平是200点附近,显然CBOT黄豆存在着价格重新定位的问题,也就是说即使美国物价水平不再上涨,CBOT黄豆也存在着一定的补涨要求,更何况由于美国通胀加剧,CRB指数又从280点一线上涨至323.33点,进一步强化了CBOT黄豆上涨的要求。在这里我们要注意到美国物价水平仍处于历史高位,而CBOT黄豆价格水平仍处于中下水平,二者之间的差异对后市可能还会产生一定的作用。
2、巴西南部地区持续干旱,导致市场,包括官方和民间机构纷纷下调了04/05年度巴西大豆产量预期,其中美国农业部对巴西04/05年度的产量预期由1月份的6450万吨调降至4月份的5400万吨,5月份的预测值为5300万吨。巴西南部地区的持续干旱最终演变成了国际国内大豆、豆粕价格飙升的导火索和主要题材。
3、美国投机基金大举减持净空头寸,并由净空部位变成了净多部位的持有者,我们可以看到,投机基金的头寸由2月8日的7·8万余张净空单最后变成了3月22日的1·7万余张净多单,投机基金如此大规模的快速掉转头寸为CBOT黄豆一季度大幅飙升提供了主要动能。
4、中国大豆买家一季度集中订货采购,过早的将自己重大的商业活动一览无遗的暴露在国际商品基金视野之下,遭到了他们的残酷围猎,这既是1季度CBOT黄豆价格大幅飙升的背后商业动因,也是2季度国内油脂企业逐步出现亏损的内在原因。
从我国海关统计数据看,3、4月份共进口大豆421万吨,去年同期为282万吨,高出139万吨,增幅达49.29%。其中绝大部分为美国大豆,在我国大豆消费淡季就如此大规模增加采购当然鼓舞了国际商品基金围猎中国买盘的信心,因为美国人手上捏着大量中国大豆订单和大豆定价权。
在上述四大因素的共同作用下,CBOT黄豆、豆粉期价在第一季度出现了惊人的飙升,期价拉回到了中等偏下的水平。
(二)、连豆·豆粕也涨势凶猛
受进口成本持续飙升的推动,连豆、豆粕也大幅上涨,分别达到29.01%和38.64%,其中豆粕的涨幅明显高于连豆的涨幅,豆粕显然成为本轮飙升的领头羊,主要原因有﹕
1、 油脂企业持续大面积的亏损,急需拉抬豆粕价格转嫁风险和亏损。
油脂企业自2004年12月份开始国产大豆压榨已处于微利或亏损的边缘,这种状况一直持续至05年2月中旬﹔与此同时进口大豆压榨利润于05年1月份也滑落至亏损线,这一过程也延续至2月中旬。油脂业全行业的普遍亏损,激发了油脂企业抬高豆粕价格,向饲料企业和养殖业转嫁风险或亏损的强烈愿望。尽管春节过后,我国正处于豆粕消费淡季,饲料企业没有积极备货的需求,但油脂业为急于转嫁风险或亏损,还是单方面的持续大幅抬高价格。这种一厢情愿的无效作法为第二季度再度陷入亏损埋下了伏笔。
2、春节过后,饲料企业超低库存,直到2月中旬本轮行情飙升前夕,大多饲料企业备货仅够用15天左右。在豆粕价格处于偏低的价位时,饲料企业库存过低十分危险,一旦价格快速上涨,饲料企业就十分被动。油脂企业正是抓住了饲料企业超低库存的致命弱点才有恃无恐,如果饲料企业库存较为充足,油脂企业就无机可乘。但凡事过了头都容易出大问题。
3、自去年12月份以后,豆粕消费处于淡季,需求明显不足,导致国内油脂企业处于微利或亏损状态,为了降低风险,很多油脂企业采取了降低开工率,减少压榨量的策略。因此油脂企业豆粕的库存在第一季度也较低,现货压力明显比大豆要小,因此连豆粕的涨幅超过连豆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
总之,在CBOT黄豆的带动下,连豆、豆粕第一季度也涨势凶猛,但为第二季度的持续调整埋下伏笔。
二、国际国内大豆第二季度以消化整理为主
目前,已是5月中旬,第一季度已经过了一半,从当前市场表现来看,国际国内大豆(粕)第二季度明显是以对第一季度的飙升进行持续的消化整理为主,市场的表现比较合理,没有太多出乎市场意料之外的事情,但是大豆进口企业(包括部分油脂企业)、油脂企业和饲料企业的应对策略却值得商榷,这直接影响到国内大豆第三季度的走势。
连豆主力9月合约自3月17日开始调整以来,只回落了7.58%,幅度不大,抗跌性较好,豆粕就没那么幸运,下跌了近14.47%,豆强粕弱的态势可能会延续到6月中旬。在这里笔者想探讨以下几个问题,供大家参考。
(一)、国际国内大豆二季度为何以消化整理为主?
首先,第一季度,尽管国际国内大豆价格水平并没有拉回到与国际国内物价水平相当的地步,但是其涨幅已经是非常巨大,沉重的多头获利回吐盘要求国际国内大豆(粕)价格回调整理。而且从美国基金持仓变化图也可以看到,截止3月中旬,投机基金已由巨额的净空头寸变成了1万手左右的净多头寸,表明空翻多的动能已经耗竭,但此时CBOT黄豆的价格已涨到了620美分/蒲式耳之上,面对巨大的多头获利回吐盘,投机基金是否愿意急于在600美分之上继续建多单呢?从投机基金的净多单持续在1万张左右变化,表明基金的心理非常矛盾,到目前为止,基金仍然采取以时间换空间的策略来消化一季度的涨势,即不跌也不涨。
其次,自四月份中旬开始,南美大豆陆续集中上市,国际国内大豆无疑面临着巨大的季节性压力。美国农业部在五月报告中将巴西大豆产量从上月预测的5400万吨调减到5300万吨,阿根廷的产量预测不变,仍为3900万吨,两国合计高达9200万吨,高出上一年度近640万吨﹔出口方面,美国农业部报告预计巴西、阿根廷为2782万吨,占全球大豆出口总量的44·7%,比美国03/04年度大豆出口量高出373万吨。应当说南美大豆上市带来的季节性压力主导了国际国内大豆的第二季度回调走势。虽然很多人都认为季节性压力已被市场消化,但我们认为季节性压力对现货市场压力犹存。如4月份我国大豆进口量为216万吨,预计5、6两个月的到货量至少也有480万吨,因此预计我国二季度进口大豆将达到696万吨,而去年同期为352万吨,增幅高达97.7%。由此可见,我国大豆供应是比较充足的,在这种背景下,如果没有实质性利多题材支持,价格难以上行。
再次,第二季度,受美国加息、美元升值、油价高企以及人民币升值预期等宏观利空因素的影响,国际商品基金已开始从商品期货、期权,包括金属、能源、原材料等中大幅退出,很多品种在高位已初露出熊市大头部特征,历时三年多的大牛市有退潮的迹象。
美国已连续8次加息,联邦利率水平已由1%的超低水平提高到3%的中性水平,企业的融资成本在逐步增加,与此同时,美国商务部公布美国第一季度国内生产总值(GDP)初估值为成长3.1%,远低于去年第四季3.8%,是自2003年第一季以来单季最低涨幅。美国经济增长已经有了明显放缓的迹象.
上述因素促使第二季度国际商品基金大举减持处于历史高位的金属、能源、原材料等期货品种的净多单,与此同时国际金属、能源、原材料等期现价格也大幅回落。表明第二季度全球商品价格走势是以回调整理为主基调,在这种背景下,国际国内大豆多头也难有作为。
最后,第二季度,我国养殖业虽然逐步恢复,但豆粕需求高峰至今未来,而饲料企业又不认可一季度豆粕大幅飙升的价格,至今仍采取即买即用的保守采购策略,更进一步淡化了豆粕需求的增长。与此同时,由于油脂企业受3、4月间的高额压榨利润的刺激,提高了压榨开工率,导致豆粕库存积压较大,再加上随着气温的持续升高,豆粕的保质期越来越短,保存难度加大,成本上升,迫使油脂企业降价销售豆粕。豆粕价格走低必然会在一定程度上拖累大豆价格走势。
综合上述四大原因,我们认为,国际国内大豆、豆粕第二季度选择消化整理走势有其必然性。
(二)、第二季度国内大豆压榨企业为何重陷亏损泥潭
从进口大豆周榨油毛利图中,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近三个月里,国内大豆油脂企业经历了大喜大悲的戏剧性经历,2月上旬还是处在亏损边缘挣扎,2月中下旬至3月中旬,随着豆粕价格大涨38·64%,而国内大豆价格仅涨了29·01%,二者相差9·63%,帐面压榨毛利确实达到了300元/吨。但为何仅仅到了4月份又逐步陷入了亏损呢?这些利润又去了哪里呢?
毫无疑问,这部分利润主要落入了美国等大豆出口贸易商手里。我国大豆压榨量03/04年度为2544万吨(数据来自于美国农业部),预计04/05年度为2900万吨,其中2280万吨左右靠进口来满足,占压榨总量的78.62%,也就是说进口大豆的价格决定了我国大豆的压榨成本。而我国进口大豆的价格不是由我国大豆进口商(主要是油脂企业)说了算,而是由大豆出口国大豆现货基差+CBOT黄豆期货价格决定的。而CBOT黄豆期货价格基本上由美国的各类基金把持,因为他们占有绝对的资金和资讯优势。CBOT黄豆一季度飙升的幅度为38.76%,略高于连豆粕的38.64%,也就是说国内油脂企业的大豆进口成本的上升幅度完全抵销了油脂企业利润上升幅度。由此可见,二季度国内油脂企业的压榨利润基本上被美国等大豆出口贸易商通过控制CBOT黄豆期货价格赚走了。这从根本上注定了国内油脂企业很快由盈转亏的必然性。
在短期压榨利润丰厚的刺激下,油脂企业的判断和决策出现了明显的失误。
一是油脂企业忽略了国内豆粕消费仍处于淡季,豆粕的需求短期内明显不可能获得饲料企业和养殖业的持续支持,豆粕价格猛拉到高位以后有价无市,虚高的价格进一步挫伤了饲料企业购买豆粕的积极性。
二是油脂企业普遍高估了饲料企业的补库的要求。自去年4月份至今年2月份期间,我国豆粕期现价格整体上处于下行格局,买进豆粕现货、期货价格都意味着亏损,造成了饲料企业普遍的不愿意多储存豆粕,直到现在这种状况仍然没有改变,面对突如其来豆粕价格飙升,饲料企业普遍采取的应对策略是即买即用的保守采购策略,这一策略直接导致油脂企业期待已久的豆粕补库高峰至今未来。
三是在短期压榨利润丰厚的刺激下普遍提高了开工率,加大了大豆压榨力度,豆粕的产量明显出现短期供大于求的局面,库存积压较严重。然而豆粕的保存期比较短,在夏季高温下一般就3个月,这对油脂企业是相当不利的。一些油脂企业担心长虫或霉变,被迫不断降价销售。
市场经济就是这样,哪个行业判断和决策失误,哪个行业就要为此付出代价,因为市场经济就是博弈经济,一个行业的失误就是它对手行业的机会,抓住失误就是抓住了机会。这也符合军事上的避实击虚的原则,商场如战场,有谁不是这样呢?如一季度,美国大豆出口商抓住我国进口商大量集中订货的失误疯狂的拉抬CBOT大豆期货价格,而国内油脂企业又抓住饲料企业超低库存的问题大举拉抬豆粕价格,试图迫使饲料企业去加大采购﹔而饲料企业利用大豆季节性压力和油脂企业豆粕库存压力较大的问题仍然采用即买即用的采购策略加以反制,结果二季度豆粕价格逐步回落,油脂企业也逐步陷入亏损境地。
三、第三季度国际国内大豆将恢复性上涨
经历过一季度的大幅飙升、二季度的充分调整之后,三季度国际国内大豆将恢复上涨格局,完成中级反弹的最后一轮涨势。笔者的主要理由(依据)如下。
1、CBOT黄豆600美分/蒲式耳一线仍处于历史价格区间的中间偏下的水平,而代表美国物价水平的CRB指数仍处于290一线历史高位,比价效应决定了豆价下跌的难度较大,一旦有利多题材炒作,朝上的想象空间比较大,比较容易获得市场的广泛认可。因此第三季度国际国内大豆恢复上涨具有空间基础。
2、经过第二季度三个月左右的消化后,南美大豆销售高峰基本过去,季节性压力基本上解除,二季度国际国内大豆市场最大的利空因素就消化殆尽了。从第二季度国际国内大豆对季节性压力反应来看,大豆市场还是比较抗跌的,如CBOT黄豆仍稳在600美分/蒲式耳之上,而连豆在3000元/吨也有较强的支撑,表明今年南美大豆季节性压力从空间上看影响比较有限,但从时间上看依然存在。一旦进入第三季度,季节性销售高峰一过,影响的时间也就结束了。
3、我国养殖业对豆粕饲料的需求将在6月中旬以后达到一个需求高峰,因此整个第三季度都是豆粕消费旺季。但是我们要注意到饲料企业至今未作好库存准备,这恐怕是饲料企业所犯的致命错误,这让饲料企业在第三季度的博弈中处于非常不利的境地。第三季度,饲料企业将不可避免的加大豆粕采购力度,以满足下游养殖业的需求,因此那种即买即用的保守采购策略已不适应第三季度的巨量需要。事实上,今年以来,我国养殖业发展比较平稳,并没有受到禽流感等因素的困扰,相比去年的大规模禽流感而言,形势要好得多,因此今年养殖业对豆粕的需求将明显比去年要大。笔者认为第三季度豆粕的旺盛需求与饲料企业的较低库存之间的尖锐矛,将会构成第三季度国内大豆(粕)恢复上涨的内在动力,不排除饲料企业出现抢购或油脂业再度借机拉抬豆粕价格的可能,从有效性上讲,这次拉抬才真正具有实效,并很有可能将油脂企业拉离亏损境地。
4、第三季度,国际国内大豆利多题材比较丰富。如天气因素、亚洲锈病菌、豆粕需求旺盛等。据气象专家预测,今年将是人类有气温记录以来平均气温最高的一年,这对北半球大豆的生长可能是一种威胁,不排除大豆产区出现持续干旱的可能。即便是没有干旱,如果气侯潮湿,亚洲锈病菌的阴影就可能笼罩美国大豆产区。从南美亚洲锈病菌的破坏性看,大豆单产最高可下降80%。因此美国大豆主产区在第3季度无论是持续干旱还是比较潮湿,都有可能引起减产。从中、美两大豆价格第二季度比较抗跌中就隐约可以看出市场对此已经有所关注了。
5、第三季度CBOT黄豆的价格走势直接关系到美国农场主的利益,第三季度涨,美国新豆就能卖个好价钱,反之,第三季度跌,会直接损害美国农场主的利益,因此只要第三季度有适当的利多题材,价格炒作往往比较充分。
从美国农业部公布的报告看,04/05年度全球大豆期末库存为5108万吨,远高于前两个年度,因此今年全球大豆仍将处于供大于求的格局中,即使中国的需求再强劲,仍然难以改变供大于求的现实,因此笔者认为第三季度的恢复性上涨只是第一季度中级反弹的延续,而不是在新的牛市格局中运行。
(全文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