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经济发展变化与陕西经济增长模式分析
报告类别:分析报告
行业分类:经济
调查地点:西部和陕西
调查时间:2005年
样本情况:投资总额38019.65亿元
调查机构:中国统计信息网
报告来源:中国统计信息网
报告内容:
我国西部地区包括重庆、四川、贵州、云南、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内蒙古、广西等1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面积685万平方公里,占全国的71.4%。2003年人口3.69亿人,占28.6%,国内生产总值22954.66亿元,占全国的19.6%。少数民族55个,少数民族人口占全国少数民族人口的71.5%(根据2000年全国五普资料计算),全国5个民族省区全部分布在西部。西部地区区域战略位置重要,资源丰富,市场潜力大,但由于自然、历史、社会等原因,经济发展相对落后,人均国内生产总值6216元,相当于东部人均水平的38%,迫切需要加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步伐。1999年6月,江泽民同志在古城西安提出了西部大开发的战略思想,2000年1月党中央对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提出了明确要求,国务院成立了西部地区开发领导小组,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拉开了序幕。五年来,国务院颁布了《实施西部大开发若干政策措施》、《关于进一步做好退耕还林、还草试点工作的若干意见》、《关于进一步完善退耕还林政策措施的若干意见》。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西部地区人才开发十年规划》。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国务院西部开发办《关于西部大开发若干政策措施实施意见》。国家计委、国务院西部开发办印发了《“十五”西部开发总体规划》。这些文件和决定为西部大开发提供了政策保证,确定了工作方向,实施五年来西部及陕西在经济建设方面取得的成效是显著的。本文根据1999年-2003年的五年统计资料对西部经济的发展变化和陕西经济的增长模式进行分析研究。
一、陕西及西部在大开发中的投资分析
1999年-2003年的五年间,西部共完成固定资产投资总额38019.65亿元,东部为113280.50亿元,中部为42293.50亿元,分别占全国同期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19.1%、56.8%和21.2%,增长速度分别由1999年的7.12%、5.77%、3.55%增长到2003年的27.34%、32.90%和24.47%,除2003年外,其余年份西部均高于全国平均增长速度,但由于经济实力不足,西部投资规模只相当于东部的1/3强。在投资规模构成中,东中西部用于基本建设投资的比重虽有不同,但相对稳定,为加快改善基础设施条件提供了保证。统计显示:1999年至2003年间全国基本建设投资规模占固定资产投资规模的比重一直保持在40%-41%之间,东部在32%-36%之间,中部在45%左右,西部在48%-51%之间。投资比例东部虽低西部15个百分点左右,但基本建设投资规模仍是东部优势显现。统计表明,1999年至2003年间东部基本建设投资规模累计占全国同期基本建设投资规模累计的比重为五成弱(45.4%),中西部实力相当,各占二成三(中部22.7%,西部22.8%)(见表1),东部在此期间投资基础建设的规模远远多于中西部。但西部在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建设中充分利用了国家的政策倾斜,加大对能源、交通运输、邮电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领域内的投资力度,改善硬投资环境,在此期间的投资比例处在合理的快速趋稳的初级阶段,我国东部及发达国家都曾走过这条道路。在交通运输方面,尤其加大了对省会城市、沿海、沿江、沿境等城市的改造和扩建力度,并以这些城市为中心,向外幅射,建成了快速出入境的高速公路、绕城公路、专用公路、旅游专线公路等,使城市的对外开放功能更加完善,从而在吸收、吸引国内、国际资金,加大开发力度等方面更具有了竞争优势,同时东部也从西部大开发中受益。期间国家在西部投资兴建的重点工程建设胜利。据统计,截止2003年底,国家在西部新开工的重点重大工程包括青藏铁路、西气东输、西电东送、退耕还林、退牧还草、天然林保护、京津风沙源治理、水利枢纽、公路干线等50项,投资总规模7000多亿元。其中一些重点工程已经完成,比如,西气东输东段工程全面完成,已向华东四省一市商业供气,西电东送新开工项目总装机容量2800万千瓦,建设输变电线路9800公里,青藏铁路新线铺轨317公里等,工程建设顺利;基础设施重点项目完成投资2000多亿元,西部基础设施建设迈出实质性步伐。
陕西在西部大开发的号召下,1999年至2003年间的固定资产投资规模累计达4469.12亿元,占西部同期固定资产投资规模累计的11.75%(八分之一强),在西部12省市区中处于领先地位;基本建设投资规模占西部的比重为12.6%(八分之一弱),同样在西部12省市区中处于领先地位。陕西与全国相比,基本建设投资规模占全国固定资产投资规模的比重一直在1%到1.24%之间,达不到全国平均水平,但在西部处于较高水平。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投资统计》资料计算
二、陕西GDP增长速度及在西部的位置情况
实施西部大开发以来,在投资的拉动下,陕西及西部经济持续稳定增长,GDP保持了较好的增长势头,成为推动全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2001至2003年,陕西GDP总量由1844.3亿元增加到2398.58亿元,位次在西部12省市区中由第五位跃居第四;GDP增长幅度由9.1%到10.9%,增长速度列第六的位置没有变化;人均GDP由5024元增加到6480元列第六的位置没有变化。可见西部省区在大开发中利用各方面优势,竞争相当激烈,前进位次非常困难。从东中西部GDP增长速度的情况来看,西部连续三年超过全国平均水平,2001年GDP高出全国0.8个百分点,2002年高出全国2.43个百分点,2003年高出全国2.33个百分点,GDP总量由1999年的1.5万亿元增加到2003年的2.3万亿元,西部经济充满活力(见表2),成为全国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力量,但规模与东部相比较还不足四成(38%),西部GDP的规模还远远算不上惊人。然而,发展表明,要保持陕西及西部初级阶段的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就必需依赖持续较高投资,消费的变动相对陕西及不发达的西部来说拉动经济要稳定和缓一些,投资则是活跃的,变动相对剧烈一些。因而,投资是拉动西部及陕西初级阶段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也是陕西提高位次的重要因素,主要原因是:
首先,从推动西部经济实现快速增长的主要因素来看,投资起着决定性作用。根据统计资料计算,投资对西部GDP的贡献率强劲,超过50%。2000年西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为6110.72亿元,实现国内生产总值16654.62亿元。其中投资对GDP的贡献率为55%,拉动GDP8.47个百分点;2003年西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进一步扩大,投资总额为10843.51亿元,是1999年的2倍还多,拉动GDP12.14个百分点。固定资产投资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逐年增长,2000年为37%,2003年为47%,上升了10个百分点。表明投资在西部经济增长中的地位和作用非常重要,它对西部GDP增长产生了较大的正面作用(见表3)。就陕西情况看,投资是陕西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撑力量。2000年和2003年陕西投资对GDP的贡献高于东中西部的平均水平,固定资产投资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是45%和53%,高于西部和全国平均水平。可见,陕西固定资产投资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是相当高的。这种状况表明,陕西的经济增长腾飞模式缺乏效率,主要靠投资支撑。投资对GDP的高贡献率和拉动GDP增长的幅度也说明了这一点。比如2003年,投资对陕西GDP的贡献率和拉动GDP增长幅度为全国最高水平。这表明西部的发展对国家的投资有很大的依赖性,国家投资多一点,西部经济发展就快一点,这就是如今西部赶超东部的经济增长速度往往快于西部大开发前的经济增长速度的主要原因,经济增长仍属于投资拉动型。
其次,从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要求来看,改善西部基础设施条件体现了国家经济发展规律。东西部之间经济发展差距拉大,既有观念因素也有政策因素,改革开放以来,在党中央沿海发展战略的指引下,东部地区经济快速发展,一些地区已经开始向全面小康社会迈进,西部在发展中拉开了与东部的距离。期间我国的财力也有了很大增长,具备了开发西部的财力和环境支持。统计调查,1999年至2004年一季度,全国扩、改、迁、建的4285个项目中,西部地区实施项目982个,东部地区实施项目2171个,中部地区1132个。项目已确定来源的8951.99亿元固定资产投资资金中(见表4),来源于国家预算内的资金东中西部平分秋色,基本各占三分之一,但西部略占上风(西部占37.8%,中部占31.5%,东部占30.7%),从陕西来看,来源于国家预算内的资金只占陕西固定资产投资来源(1999年至2003年)的12.1%,低于西部固定资产投资资金来源于国家预算内的比例;来源于银行的2605.61亿元贷款中,东部占一半还强(55.9%),西部占不到五分之一(18.2%),中部占四分之一强(25.9%),陕西来源于银行贷款的占26%,却高于西部固定资产投资资金来源于银行贷款的比例;来自于债券支持的30.13亿元中,东部占47%,中部占9.4%,西部占43.5%;来自于外债支持的1065.04亿元资金中,东部占八成强(85.8%),中部占一成略强(10.7%),西部只占3%;来源于自筹资金支持的4593.68亿元中,东部占一半强(51.7%),中部占五分之一强(27%),西部占四分之一强(21.3%),陕西来自于自筹资金的资金却占到42%(可能包含来自于债券部分);来源于外资的支持中,陕西只占2.2%;来源于其他的539.08亿元资金中,东部占七成(70%),中部占15.7%,西部占14.4%。在自筹资金和其他资金来源中,仍有一部分资金间接来自于国内贷款,如果按5%计算,则固定资产投资的资金来源中,三分之一来自于银行贷款的支持,银行对西部投资贷款的支持力度要大于东部,这与西部经济基础薄弱有很大的关系,但陕西从银行获得贷款的支持相对较少,这与陕西投资环境的改善程度有很大的关系。
第三,西部大开发,实施项目带动是再造西部优势的决定性步骤。西部虽然有丰富的资源、廉价的劳动力,但因基础条件差,自然环境恶劣在招商引资中失去了很多机会,因而,实施项目带动基础建设是发展西部经济的先导,也是经济欠发达地区经济腾飞之路。在西部大开发的号召下,全国掀起了固定资产投资热潮,各省、市、区逐年扩大投资规模,用于基础建设,投资拉动着全国GDP的增长。统计调查表明,在1999年至2003年实施的西部大开发中,全国固定资产投资由2000年增长10.26%上升到2003年的27.74%,增长速度提高了一倍还多,投资规模由1999年的29854.71亿元增长到2003年的55566.61亿元,增长了25711.9亿元;1999年至2004年,东部地区投资项目的个数达2171个,中部地区1132个,西部地区982个,陕西93个,通过实施项目建设,拉动着GDP的增长。从而也将农村大量廉价剩余劳动力从生产率低下的农业部门安全转移到投资生产部门,有力地维护了社会安定。从陕西的情况来看,以不同途径转移的
农村廉价剩余劳动力达120多万,从事着简单劳动。
以上分析表明,国家在确定西部大开发的首要步骤中,全国的经济都有了很大增长,综合国力明显提高。西部在大开发、东部在大发展、中部在大崛起,东西部差距还在扩大。然而,按照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必须依赖高投资的理论实践基础,缩小与东部的差距,西部实施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力度本应该更大,之所以未能实现这一目标,是因为投资缺乏效率。衡量投资效率的一个简单指标是“资本--产出增长比率”即投入产出的比率。该比率越低,投入资金的效率就越小。据调查分析,1999年至2004年期间项目投资效率达到设计生产能力90%以上的东部占21.61%、中、西部不足一成(中部为9.8%,西部为8.19%),东部投资效率是西部投资效率的2.64倍。西部高投资项目可能在数年后才会见效。从陕西的情况来看已投产项目的效益要好于西部平均水平。调查显示,
37.6%的固定资产项目已全部投产,
20.4%的项目实现了部分投产。投产项目效益较好的占近57.8%,项目效益一般或较差的占42.2%。在如此众多原因中,“市场因素”占63.4%,居首位,“原材料因素”占22.7%,居第二位,“能源因素”占13.6%。总的来看,投资拉动经济增长模式效率较低,还表现在:一是国有企业改制缓慢,生产效能不高,负债水平偏高。企业资产负债率是国际公认的衡量企业负责偿还能力和经营风险的重要指标,国际上一般公认60%较好。据对2003年全国大型企业集团统计(企业集团大部分是以企业的优良资产为核心组建的代表了中国企业的发展方向),资产负债率已达60.19%,陕西为63.38%,在西部列第三位,2004年陕西国有及控股企业资产负债率为69.4%,高负债率也将造成银行系统呆坏帐增加,企业的借贷融资空间相对压缩。二是吸收引进外资效率不高。1999年至2003年间外商投资中国的项目比例是:东部占88%,中部占(含东北)占7%,西部占4%,累计吸收引进外资占全国累计吸收引进外资也呈相近的比例,西部为3.7%,中部为9.1%,东部高达83%。虽然全国及西部在大开发中做了很多工作和努力,也出台了一些政策,但外商还是看好东部市场。这表明西部投资改善软硬环境的程度与外商投资西部的要求还有很大的差距。因此,西部应进一步完善开发规划,加大薄弱领域的投资力度,在保持投资总量快速增长的基础上,更应注重调整投资结构,增强投资的有效性。一方面要以培育近西部地区优势产业的发展和远西部地区(包括青海、新疆、西藏等省份)的能源基础建设,形成优势产业群和以能源矿产资源优势为依托的战略产业群体,带动或促进西部地区工业经济的增长和发展,并将能源矿产资源优势转化为战略产业群体,进而转化为经济优势,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另一方面在经济存量调整中,特别是企业结构与产品结构的调整优化中,按照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建立“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现代产权制度,进一步推动国有资本更多的流向关系国民经济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实现整个经济结构的优化。
三、陕西经济增长模式中存在的问题
尽管陕西经济在西部大开中已经取得了较好的增长速度,但陕西的投资环境和过分依赖固定资产投资的问题仍然比较突出。国有企业改制缓慢竞争力不强,工业产品市场占有率较低等形势十分严峻。截止目前陕西还没有培育出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国内、国际企业,在全国重点支持的520户国有大中型企业中,陕西只进入4户,占0.8%。他门是:长岭(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西安电力机械制造公司、韩城矿务局、陕西新黄工机械有限责任公司;重组为集团公司的原512户国家重点企业陕西只有4户。
他们是:西安飞机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金堆城钼业公司、庆安集团有限公司、长庆石油勘探局。两者加起来只有8户。陕西企业或公司绝大多数规模偏小而散、专业化水平低,管理落后、资金匮乏,生产过剩和效率低下削弱了陕西在一些工业领域的竞争力。统计资料显示,1999年全国工业总产值比上年增长11.5%,工业增长速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大多是中部和东部的省市,它们是浙江(16.23%)、北京(15.68%)、山东(15.42%)、天津(15.18%)、吉林(14.71%))、广东(14.68%)、江苏(14.16%)、福建(12.55%)、河北(13.95%)以及重庆(14.99%)。陕西为10.5%,工业总量排全国第21位。2003年陕西工业增长速度为24.83%,仍低于全国工业平均增长速度(28.43%),工业总量在全国排19位;从产品销售收入的增长速度来看,2003年全国工业产品销售收入增长30.77%,陕西工业产品销售收入增长22.62%,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近8个百分点,工业产品销售总量在全国排19位。工业产品市场占有率也低,根据统计资料计算,1998年陕西工业产品市场占有率为1.36%,在全国排21位,2003年陕西工业产品市场占有率为1.32%,在全国排19位,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分行业来看,陕西制造行业较1998年相比全面下降,其中,化学纤维制造业、家具制造业、通信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金属制品业、仪器仪表业及文化办公用品机械制造业、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等行业市场占有率下降幅度在95%――90%之间。同样个体经济、私营经济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滞后的问题也比较突出。统计资料显示,在1999年工业企业总产值构成中,国有、集体、股份、外商港澳、其他企业的比例,东部分别为39.2%、18.53%、6.28%、17.59%和18.4%;西部分别为75.37%、9.04%、10.02%、4.58%和0.99%;全国分别为49%、17%、7%、14%和13%,而陕西国有为56%、集体为27%、其他为18%,股份制经济成份和外商港澳投资比例很低,陕西国有工业所占比例明显高于全国、东部和西部平均水平。2003年,全国国有经济所占比重已下降到38%,股份制经济和外商投资比例明显增加,分别为13%和19%,而在陕西国有企业仍是工业经济成份中最活跃的因素,国有经济所占比重仍维持在56%的水平上,其他经济成份只上升了4个百分点(见表5)。陕西经济增长模式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变的工业增长模式造成的。原因是:(1)工业投资不足。统计数字显示,1999年陕西工业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占固定资本投资规模的比重为25.4%,全国为31%;2003年陕西为27.6%,全国为36.8%。很明显,陕西工业固定资产投资所占比重远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增长速度也比全国慢(见表6)。(2)制造业投资不足,工业缺乏后劲。陕西是全国重要的制造业基地之一。一般来说,随着国内基础建设投资规模的扩大,反过来会增加对本地工业产品的巨大需求,从而推动制造业的发展。但陕西的情况却恰恰相反,表现在:一是制造业产品市场占有率较低。2003年制造业产品市场占有率较1998年相比有23个制造业行业在下降,占工业行业数的64%,工业增长行业主要集中在以石油、煤炭开采与加工为主的资源型行业上,石油天然气开采业、煤炭开采业和洗选业、石油加工及炼焦业三大行业产值占全省工业增加值的32%。二是投资不足。1999年制造业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占工业固定资产投资规模的比重,陕西为37.1%、全国为57.4%;2003年陕西为43.4%、全国为71.9%,投资差距是明显的(见表6)。(3)工业中建筑业固定资产投资较多,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表6显示,1999年陕西工业投资中,建筑业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占工业固定资产投资规模的比重为40%,全国为6.9%;2003年随着对工业基础建设领域的整顿和投资减少,陕西用于工业基础建设的投资快速下降为13.7%,下降幅度达66%,全国下降为4.5%,下降幅度为35%。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看出,西部大开发实施的5年中,陕西经济的持续增长,主要靠投资拉动。国有企业成份下降很慢,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还远远达不到填补国有工业下降的份额,这在表5中表现得非常明显。
四、陕西及西部财政收入增长情况分析
西部大开发五年来,市场经济意识已开始在西部人的心目中逐渐生根发芽,西部经济在连续两年高速增长的基础上又连续三年实现了两位数的增长,财政状况逐年好转,财政收入是一年一个新台阶。据统计,1999年至2003年间,西部财政收入平均每年增加155亿元,2003年财政收入达到1649.5亿元,财政收入增长速度明显高于中部,2002年高于东部。除2002年外,西部其余年均增长速度明显高于GDP的增长速度,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高于中部地区,与东部地区相差近1个百分点,且呈逐年提高趋势,但在市场机制作用下,利润动机仍不断拉大东、中、西部之间财政收入方面的差距,从而不断加大地区之间经济发展差距(见表7)。2000年东部财政收入是西部财政收入的3.5倍,2003年东部财政收入是西部财政收入的3.85倍,收入差距进一步拉大;在GDP方面,2000年东部是西部的3.34倍,到2003年扩大到3.45倍。另外西部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也比较低,不足8%,远远低于国家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这一比例在发达国家占40%以上。如果西部能把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提高到全国2003年的水平,那么就可多增加财政收入2601.7亿元,比西部2000年和2001年的财政收入之和还多。由此可见,在以GDP为核心的经济指标的拉动下,西部地区经济呈现出增长速度快,发展慢的显著特征。其结果是GDP质量较“轻”,导致西部仍与东中部地区有较大差距,且呈逐年拉大趋势,经济发展越来越不平衡的这一现实,应引起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主要是因为:(1)中央政府在西部开发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当中央政府重视西部开发,并能在西部开发中发挥作用时,西部开发就会有较大的进展;当中央政府不重视西部开发,不能在西部开发中发挥主导作用时,西部就会陷入无序的状态,历史经验说明了这一点。(2)西部地区幅员辽阔,各地经济社会发展存在着较大的差异。西部地区也是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现在,生活在西部的少数民族达55个之多,西部少数民族人口占全国少数民族人口中的比重已达71.5%,全国5个民族省区全部分布在西部地区。由于历史、地理原因和文化传统影响,西部地区各民族的发展程度也不同,生产、生活状况存在显著的差异。但无论哪个民族都在西部大开发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这就客观上要求中央政府协调各地之间的关系,聚集更大的财力通过转移、支付等手段向西部倾斜,支持西部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3)西部地区财政状况在逐年改观,但与西部经济建设的要求相比,税源不强、不稳,财政支持有限,仍很困难。财政好转主要得益于国家实行“分税制”的财政体制,该体制激活了地方各级政府强化收入征管的积极性,大规模的财源建设为财政收入快速增长提供了丰裕的税源,为财政状况的好转创造了条件,反过来财政状况的好转也有利地支持了经济的高速发展。但受西部税源结构和国家免征农业税政策的影响,减少部分税源,加之西部国有企业普遍困难和非公有制企业发展缓慢,培育新税种将非常困难,因此,西部财政状况很难大幅度改变,西部开发仍需要中央财政和政策的支持。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04》(中国统计出版社);财政收入为地方财政收入
注:东中西部GDP增长速度未扣除价格因素。
分析表明,现阶段,西部及陕西采用投资拉动经济增长的模式是必需的,但更加重要的是,在国家实施稳健的财政政策和宏观调控政策作用下,投资规模将会得到有效调控,有关房地产开发,基础建设等项目的审批会更加严格,投资占GDP的比率在西部及陕西经济增长中将下降。东西部经济结构不同,东部将被私营部门、非公有制经济部门投资的增加所弥补,而西部及陕西将会失去这一轮投资机遇期,进一步拉大于东部的差距。利用1999年的统计资料计算,东部人均GDP为1293美元,中部人均GDP为739美元,西部只有518美元,如果按照1999年至2003年西部人均GDP净增加额来计算,西部要赶上东部1999年的人均水平,至少需要10年的时间。西部追赶东部的距离还很大,困难也很多,但追赶的机会也很巨大,陕西也是如此。
(全文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