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光无限背后的警惕
报告类别:调查报告
行业分类:管理
调查时间:2005年9月
调查机构:圆鸿康
报告来源:圆鸿康
报告内容:
据“ST天龙”2004年8月1日所发布的公告,因受该公司第一大股东金正数码科技有限公司原董事长万平涉嫌挪用上市公司资金被捕事件的影响,ST天龙控股90%的珠海市金正工业有限公司产品、原材料等被实施保全性查封,珠海金正全面停产。
同一天,南海志高空调正式向南海法院起诉催要欠款;深圳何达公司也来到了珠海金正门前,来索要几百万的欠款;同时,与金正有信贷关系的农行等也很可能加入……
众供应商万万没想到,珠海金正作为一家拥有2000多名员工的著名影碟机生产企业,2003年实现销售收入29161万元,净利润2979万元,本来一直都让他们感觉信心满满,却几乎在一夜之间传出如此令他们寝食难安的消息。上百家材料供应商眼看账款回收无望,欲哭无泪。
遇到这样的事情,大家多半抱同情之心—“真倒霉!” —断不会责怪这些供应商的大意或轻信,毕竟“以貌取人、以规模信企业”是一种颇为正常的社会心理。
但,这实际上只是一种侥幸心理。每次听到这样的事件,都让我们无限唏嘘。
反观有一个利用我们一份简单的资信报告而引起警惕并提前催收回大部分账款、在这次事件中幸免于损失的公司,我们深感欣慰,也深受鼓舞。
在提交给这个客户的资信报告中,我们提出了几个希望引起其关注的危险信号:
一、来自“公司股东”的危险信号。作为持有珠海金正90%股权的太原天龙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经营零售及房地产的上市公司,但由于经营不善和失当的投资策略,2003年4月16日发布的2002年年报显示(天龙)公司亏损总计高达1.41亿元,
而2002年亏损了6838万元。因连续两年亏损,股票被予以退市风险处理,冠以“ST”的帽子。也就是说,珠海金正的母公司不仅无能力为其提供支持,反而需要依靠珠海金正才堪堪避过了被勒令退市的噩运。
二、来自“公司管理层”的危险信号。该公司原“掌门人”杨贵明、董事万平在1998年因涉嫌走私机芯曾被公安机关拘留。2001年金正卷入一宗更为严重的走私案,使得其最大的股东杨贵明移居新加坡;虽然最后事情都不了了之,但可见该公司的执掌人的个人信誉值得商榷。
三、来自“财务报表”的危险信号。珠海金正的视频产品主要靠出口;2004年前两个季度,虽珠海金正的出口业绩大幅增长,但财务报表显示公司有巨额的应收账款—被承担其出口业务的高力资讯网络科技(香港)有限公司欠款达2个多亿;公司的现金骤然减少,资金流转已有重大隐患;且随着行业竞争日益激烈,成本不断增加,利润已经非常薄弱。
一份普通的资信报告包括公司的基本注册情况、股东情况、组织结构图、社会荣誉与不良记录、管理层履历、财务状况、主要开户银行、经营情况、分支机构与下属企业情况等信息,从这些信息中可以给予该公司相应的信用评级,由此预防商业信用风险。
正是这样一份如此简单的信用报告,使我们的客户提高了警惕,及时收回了欠款,避免了可能发生的重大损失。
回过头来分析珠海金正事件。正因为珠海金正存在以上这些问题,在第一大股东涉嫌挪用上市公司资金被捕后,牵一发而动全身,引起了资金链的“多米诺骨牌”效应。
如果供应商提前了解到珠海金正的隐患,就可以把对珠海金正的赊销货款控制在一定的额度之内,或者完全采取现金的交易方式,降低贸易风险,否则一旦产生坏帐,与供应商赚取的那点微利相比,损失可能是毁灭性的。
后续:珠海金正通过近半年的局部调整,于2005年1月部分恢复生产;但在2005年5月珠海金正还是坐上了珠海市中级人民法院破产听证席。而同时戏剧性的一幕出现了--竟然还有供应商在旧款未清的情况下继续赊货;从珠海金正2004年7月停产起至珠海金正进入破产清算时止,被欠账款又上一个台阶。
中国企业还是习惯于在交易中凭借主观的个人感情维持信任,或因多年的合作情结判断继续维持关系的可能性;但从市场转变看来,从这种传统思维,向建立起“使用科学手段、利用专业的资信评估方法规避商业风险”的意识转变,已经刻不容缓了。
截至2004年12月31日珠海金正的报表显示,高力公司共欠珠海金正货款2.39亿余元,仅与之对应的坏帐准备金就计提了742万元;而高力公司在2005年3月宣告清盘,那么这2.3亿余元销售货款很可能化为泡影;珠海金正自停产以来官司不断,据统计共提起78起诉讼,涉案金额超过3.5亿元。加上金正停产、诉讼风波对金正品牌形象造成的严重打击,珠海金正虽于2005年1月恢复生产,但销售情况非常差,终于在5个月后进入破产清算程序。
作为一个资信调查的从业者,看多了商场中的风起云涌,真希望中国企业能早日意识到信用风险带给企业的危机,在贸易往来中时刻关注客户的信用状况发生的变化,防患于未燃。
(全文结束)